第四四七章 禽獸不如

陳襄道:“陛下讓張若水下去看青苗法,張若水弄虛作假,指使蠱惑之輩正是小人王巨。△↗張戩離開朝堂,對王鉅萬分失望,前去訓斥,卻不料王巨不尊師重道,不敬長輩,巧舌如簧,詭言頂撞,讓張戩大怒之下離去。此子膽大妄爲,手段激進,並且陰險狡詐,將來爲害將會勝於王安石與呂惠卿。”

其實真相是張若水問,王巨說了一句,不變是慢性自殺,變得好,能繼續發展一百年,變得不好,是加快自殺。難道說錯了嗎,難道是明確支持了王安石變法嗎?

至於張戩更是莫明其妙。

張戩是責問了,但責問的內容是趙頊相信王巨,王巨爲什麼不進勸?然後王巨做了解釋,何來頂撞?

但問題就出在張戩聽後覺得有道理,然後陳襄等人來送別時,忍不住問了出來,陳襄等人答不出,惱羞成怒,纔有了今天的責難。

可是真相重要嗎,不要說王巨說不清楚,就是說清楚了,陳襄乃是言臣,可以風聞言事!王巨又能如何?

王巨也可以不表態,問題是在現在王安石逆轉,想扳倒王安石與呂惠卿幾乎不可能了,現在陳襄攻擊王巨,王巨只是中等京官,更沒有結朋成黨,勢力孤單,並且王巨一些做法,包括打勝了大順城之戰,都讓某些人產生反感,那麼正好,王巨會成爲他們撒氣的對象。

因此王巨聽後,臉色立即變得陰沉。

他走了出來道:“陛下,不錯。臣就是一個小人。陳襄乃是君子。只是臣一直感到奇怪。臣拜於恩師門生,恩師持戒尺責戒臣說,君子溫潤,溫潤如玉,難道恩師說錯了嗎。”

“何來此言?”

“陛下,臣看到許多人自稱君子,但這些君子們不是溫潤如玉,而多象陳襄這樣。欺世盜名,勾朋結黨,所以一呼百應。爲何要結朋成黨,因爲人多力量大。爲何要這個力量,因爲他們要順昌逆亡。附己者是君子,是能臣,不附己者則是小人,奸臣,不服,那麼羣起夾攻。顛倒黑白。所以看來恩師教導有錯啊。若此,臣就是一個小人!”

“你胡說!”陳襄道。

他爲什麼在奏疏上說非是朋黨。其實現在他們已漸漸成了朋黨,心虛,才刻意辨的。

“你能胡說,我爲什麼不能胡說,或者說,你有什麼資格對我胡說八道,難道憑藉你那一把鬍子嗎!若此,陛下,請下詔,五十以下者皆不得爲臣!”

陳襄似乎官聲不錯。

論政績,論功勞,陳襄三輩子加在一起,也不及這幾年王巨對宋朝的貢獻。

“持功狂傲。”司馬光在邊上道。

“司馬光,下官不懂,國家爲什麼選派官員,特別是我朝,幾乎花唐朝十倍的薪酬養官,難道不是爲了替君子分憂,上治國,下安民,不受外侮,而是賣嘴皮子的嗎?”

“陛下,王巨咆哮朝堂,請勿務嚴懲。”陳襄道。

王巨沒有咆哮,不過放在朝堂上他這些話,無疑太過有違朝儀、儀禮了,按照宋朝“故事”,趙頊必須要懲戒的。

張載不得己走出來說:“陛下,微臣之弟臨行前是責問過王巨爲何不勸陛下,王巨與臣弟做了一些溝通……”

然後張載徐徐將經過道來。

王巨那些話還是很中肯的,並且也能看到王巨的憂國憂民之心,只不過他不會象司馬光他們那樣,整天掛在嘴邊罷了。

或者說王巨更加了不起,他雖不說,卻在真正深思國家、百姓的出路。

至於王巨不尊師重道,更是瞎扯八道,王巨兄妹三都將張載視爲半父了,還要如何?即便對張戩,王巨一向也尊敬有加。這是晚輩對長輩的態度。張載對王巨不用質疑,張戩對王巨同樣欣賞萬分。儒家之道,君仁臣忠,父慈子孝,這纔是儒家真正的上下關係。可以說張載兄弟與王巨幾乎是儒家上下關係、師生關係的典範。

“陛下,雖然微臣也未必同意王巨的觀點,不過王巨所說的,有的確有幾分道理。道家講究清靜無爲,守虛納虧,不過人性多是貪婪的,很難實現。佛家講究空、善,又用因果報應使百姓畏懼,求善去惡,然而連僧侶本身多是視錢若蜜之輩,這個因果報應如何能束縛百姓?所以夫子纔開儒學,傳仁義。法家取儒家之義,名家取了一部分儒家的尊尊,陰陽家取了易經的變化之道,兵家取了平天下的平,墨家取了儒家的仁,多有片面之處。故儒家爲萬家之首,其餘諸家卻消失不見。如墨家的兼愛,不分敵我,怎麼可能?這是僞善僞愛。因此連認爲人性天生乃善的孟子都說墨子兼愛,是無父也,是禽獸也。”

“出自何?”趙頊驚詫地問。

“《滕文公下》,楊氏爲我,是無君也;墨氏兼愛,是無父也;無父無君,是禽獸也。不能兼愛,不能爲我,適度平衡,乃是中庸之道也。”

趙頊默默地點了一下頭,這個道理以前王巨也說過。王巨是張載學子,看來這種思想是來自張載。但他想錯了,張載產生這種思想,恰恰是受了王巨影響。不過這個都不重要了,王巨也不想在儒家上有所建樹。

至於張載美化了儒學地位同樣能理解,張載也是大儒,不美化儒家,難道還美化法家墨家?

“微臣聽到許多人說漢以後,是法儒兼治,以儒爲表,以法爲裡。實際這是錯誤的說法。儒家之骨,仁義,仁爲義之本,義爲仁之節。何爲義,側隱之心謂仁,羞惡之心爲義,雖孟子未說如何羞惡,實際爲節,爲法。故《逸周書》裡所說。能收民獄者。義也。荀子說,夫義者,所以限禁人之爲惡與奸者也。夫子在禮記裡也說過,司寇之官以成義,大夫強而君殺之,義也,除去天地之害,謂義。”

“這個有點道理。類似佛家的降妖除魔。”

“道可道,非常道,大道萬千,總歸一途,因此道佛儒在許多認識上多是殊途同歸。”

張載這番話未必讓所有人全部認可,不過大家都感到莫明其妙,這是朝會,說這個幹嘛?

“我朝以儒家爲學問標準,但儒家不是墨家。有這個法家的義,有這個平天下的兵。所以才構成了完整的儒學。比如這個不恰當的故事,漢朝文景之時沒有用兵。但那時重的是黃老無爲之道。到漢武帝時才重儒學,也從漢武時纔開始用兵。這樣比喻雖失了偏頗,但也說明儒家之道,以內爲本,爲家爲國,此謂兼,此謂治,此爲仁,此爲愛。上忠君王,下愛百姓。”

“不錯,不錯,”趙頊連聲道,這個觀點他喜歡。

“不過對敵人則是要平,平就是義,就是伐,就是羞惡,就是節,就是除天地之害。然而在我朝現在恰恰相反,對敵仁,對己義……這讓微臣感到痛惜。”

轟!

許多人色變。

這等於罵許多大臣連墨子都不如,那麼豈不是連禽獸不如?

這也是張載氣的。

弟弟是好心,更將陳襄等人當成了君子,當成了好朋友,卻沒有想到剛一離開京城,立即被陳襄利用,攻擊王巨。

本來因爲弟弟就讓他難堪了,這一來,他更不能呆在京城了,剛纔陳襄彈劾時,張載就產生了辭官的念頭。反正是辭官,不如最後替自己弟子說公道話吧。

“各人有各人的道,各人有各人的法,因此我朝包容佛道,甚至西方夷人的宗教,只要是宣傳仁義的,也任由他們宣傳,再比如耕耘,有人用牛馬,有人用鐵鎝,有人用塔犁,還有百姓強行用人力背犁,做官員只能歸勸誘導,能否強行百姓用那種方式耕耘。即便法不同,爲何大家不能坐下來心平氣和的協商,找出一條更完美的道路。或如青苗法,不執行罷,執行罷,不執行大家想一條比青苗法更好的國家富強之路,執行了,大家互相監督,去其所短,留其所長。況且我朝積弊那麼多之時,爲何不能內部團結,一致對外?”

王巨搖頭苦笑。

老師還是想當然了。

其實不是宋朝,有幾個國家不內爭的。

所以他在前世最恨也最敬東方的那個倭國。只有那個倭國才能稱爲很接近張載所說的,不管那個倭國的人性如何,確實人家很團結。一個簡單的例子,他們人種來源同樣複雜,但人家明智的只有一個民族。如果不那個倭國資源有限,國土狹隘,那將是整個地球的災難。

但趙頊不管的,他喝了一聲:“好。”

大約這段時間也將他頭吵大了。

“陛下,弟子王巨心性確實很激烈,因此當時拜入我門下時,我用鎮尺打其手心,讓他切記溫良恭讓,又說君子溫潤,溫潤似玉。不過他這個性格很難改正,於是我在去渭州分別之時,又說,你以後不能做一個君子,但可以做良臣,文能輔助君子治國安民,武能保衛國家百姓,打敗胡虜,揚我大宋國威。幾年後,王巨也確實做到了,這讓微臣感到很自豪。”

這就是張載說的用意。

他下去不要緊,反正呆在朝堂上,束手無策,不知如何。但自己這個學生非是,以後必然是國家的棟樑之材。

但眼下王巨地位仍不高,如果司馬光、陳襄等人一起調轉槍口,對準王巨,王巨仕途便完蛋了。

所以張載說出這番話,皇上,俺學生可是一個大大的人才,難道你真不保護嗎?

趙頊啞然失笑。

笑完後道:“王巨,向陳襄賠一個禮吧。”

但出忽他的意料,王巨道:“陛下,臣確實就是一個小人,小人常慼慼,故臣不願意過份開罪別人,不過有人,特別是那些僞君子們,將臣當成敵人,那麼臣將一輩子將他們當成敵人,再無苟和的可能。恕臣違旨,臣不會象陳襄賠禮。”

當然,他這個小人不能當真。

不過王巨確實很冤,張載將張戩與王巨對話真相說了,恐怕他也不會蠱惑張若水。

如果王巨表態支持青苗法,爲何不留在條例司?

然而王巨性格剛硬如此,也讓一些人倒吸了一口冷氣。

趙頊嘆了一口氣,陳襄官風不錯,又是南方人,王安石一退一進,不得不聽從王安石的意思,將許多大臣貶放,所以趙頊想將陳襄留在京城,由他來掣肘,至於王巨,更是想以後大用的。

兩人互不相讓,如何是好,於是冷下臉說:“散朝。”

這事兒沒完,張載無所謂了,反正決定要辭官,陳襄及是言臣,怎麼說也不過份,所以王安石與呂夷簡都捏着鼻子聽,但王巨有什麼資格在朝堂上囂張?

相信朝會散後,彈劾的奏疏又會象雪花片一樣亂飛。

於是王巨做了一件事。

大臣早朝,官職高的在前面入殿,散朝官職高的在前面離開。

陳襄比王巨官職高,因此陳襄先走。

陳襄來到王巨身邊,冷眉相對,王巨面無表情,陳襄繼續往前走,王巨伸出腳,陳襄一下子趴在地上,但王巨嘴中同時喊道:“你這個老東西,幹嘛踩我。”

朝殿下面是石磚,陳襄這下子跌得可不輕,王巨又喝道:“你這個老東西,踩我的腳,還故意跌倒,想訛我啊,真不要臉。”

說着一把將陳襄拎起來,舉起大拳頭就要揍下去。

這能打麼?以陳襄的身體骨,王巨的力氣,這一拳打下去,陳襄天就塌了。

章惇曾布與王巨官職差不多大小,就在邊上,連忙上來將王巨抱着。

亂了,整個全亂了。(未完待續請搜索,小說更好更新更快!

第801章 後手第537章 會戰 2第八十七章 鬧大吧 六第三五二章 種諤不死,邊事不己 上第八十五章 鬧大吧 四第858章 樂極生悲第853章 囚籠 上第三一四章 錦袍第四一〇章 分道揚鑣第四四九章 十將;血衣第578章 和平第530章 跑吧第534章 小孩子第一二六章 捉婿第三三八章 小人第665章 半郡之國第一八二章 子午山第699章 另一個世界 上第二七四章 蘭陵王入陣曲第607章 冒泡 下第858章 樂極生悲第四五一章 十將;雪城第四四九章 非急第657章 海戰 上第六十四章 買馬社第645章 長城 中第453章 一路向北 中第七章 路窄第三三九章 國賊第三五八章 不可傳第八十三章 鬧大吧 二第十三章 殿下 下第726章 微調第一七六章 新私商 下第一一一章 挑戰第755章 你不懂第十九章 天翻地覆第四二八章 七兩銀子第三三七章 白衣女子第三二七章 錦囊第781章 真正的助手第二九五章 四駕馬車第658章 海戰 中第840章 富弼出使第三二二章 小痛痛第三七四章 奢侈品第753章 找骨頭 下第二四三章 虎踞炮第780章 二桃殺三士第590章 戰鬥,已經開始第一〇八章 姐第596章 市易市易 下第三十章 以直報怨第725章 斷錯了第七章 路窄第803章 真正的太傅第三六六章 誣奏第六十七章 逆天西夏第802章 有了第一〇六章 捉他第三〇八章 心術第四一一章 第一天第719章 雙鵰第二二三章 誰更蠻橫誰更狂 下第827章 紙老虎 下第二八一章 可信賴的人第845章 撲朔迷離第628章 苦澀的勝利第583章 致命的耳光第750章 張睦 下第九十一章 第一躍 一第三三五章 高利貸第653 披着狼皮的羊第733章 愛國人士 中第四五〇章 門客第二一二章 行歌第八十章 磨練第五十二章 不能得罪的人第二二六章 底氣第764章 進京第三五九章 聰明人第八十九章 高家第一二〇章 上眼藥第477章 鼓聲 續上第一四〇章 明妃曲第四〇二章 在等着第768章 反轉 上第469章 旅 下第一六七章 鐵門第三一一章 屠刀 上第二一三章 重要與派不上用場第752章 找骨頭 上第605章 冒泡 上第三七四章 奢侈品第四二八章 七兩銀子第570章 戲耍 下第一九三章 東澗橋 上第四四七章 禽獸不如第727章 鬧劇第一八七章 三清在上
第801章 後手第537章 會戰 2第八十七章 鬧大吧 六第三五二章 種諤不死,邊事不己 上第八十五章 鬧大吧 四第858章 樂極生悲第853章 囚籠 上第三一四章 錦袍第四一〇章 分道揚鑣第四四九章 十將;血衣第578章 和平第530章 跑吧第534章 小孩子第一二六章 捉婿第三三八章 小人第665章 半郡之國第一八二章 子午山第699章 另一個世界 上第二七四章 蘭陵王入陣曲第607章 冒泡 下第858章 樂極生悲第四五一章 十將;雪城第四四九章 非急第657章 海戰 上第六十四章 買馬社第645章 長城 中第453章 一路向北 中第七章 路窄第三三九章 國賊第三五八章 不可傳第八十三章 鬧大吧 二第十三章 殿下 下第726章 微調第一七六章 新私商 下第一一一章 挑戰第755章 你不懂第十九章 天翻地覆第四二八章 七兩銀子第三三七章 白衣女子第三二七章 錦囊第781章 真正的助手第二九五章 四駕馬車第658章 海戰 中第840章 富弼出使第三二二章 小痛痛第三七四章 奢侈品第753章 找骨頭 下第二四三章 虎踞炮第780章 二桃殺三士第590章 戰鬥,已經開始第一〇八章 姐第596章 市易市易 下第三十章 以直報怨第725章 斷錯了第七章 路窄第803章 真正的太傅第三六六章 誣奏第六十七章 逆天西夏第802章 有了第一〇六章 捉他第三〇八章 心術第四一一章 第一天第719章 雙鵰第二二三章 誰更蠻橫誰更狂 下第827章 紙老虎 下第二八一章 可信賴的人第845章 撲朔迷離第628章 苦澀的勝利第583章 致命的耳光第750章 張睦 下第九十一章 第一躍 一第三三五章 高利貸第653 披着狼皮的羊第733章 愛國人士 中第四五〇章 門客第二一二章 行歌第八十章 磨練第五十二章 不能得罪的人第二二六章 底氣第764章 進京第三五九章 聰明人第八十九章 高家第一二〇章 上眼藥第477章 鼓聲 續上第一四〇章 明妃曲第四〇二章 在等着第768章 反轉 上第469章 旅 下第一六七章 鐵門第三一一章 屠刀 上第二一三章 重要與派不上用場第752章 找骨頭 上第605章 冒泡 上第三七四章 奢侈品第四二八章 七兩銀子第570章 戲耍 下第一九三章 東澗橋 上第四四七章 禽獸不如第727章 鬧劇第一八七章 三清在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