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6章 藉口

劉開將經過原原本本講了一遍。

瓊娘在邊上聽着,忍不着不滿地說:“劉勝之,你也太誹謗官人了。”

“不得胡說,這是我教他這麼說的。”王巨道。不過提到了儒學,王巨想了想:“勝之,如果可能,你讓那邊的士子們想辦法重修一下儒學。”

“啊?”劉開驚訝一聲。

那邊有許多士子,多是連考不中沒有指望的舉子,甚至許多人連舉子都沒有得中,陸續被王巨派人聘請過去。不管什麼學,首先得會識字!識字的人越多,那邊文明才越快。

兩邊都是漢人,不過兩邊相比較,那邊文化水平確實很落後的,多是赤貧百姓,能有幾個知書識字的?就是識字的,也沒有什麼才子之流。

但想要發展成爲一個高度的文明,必須得有許多人知書識字,因此王巨對那邊的教育很重視,只是同樣教育,教育目標不同了。

然而重修儒學,這如何辦得到?

王巨想了想道:“就以我恩師的一些儒學觀念重新修著詮釋儒學,另外要着重一條,要突出對立互生互動的關係。”

劉開愣了一下,王巨所說的便是張載的關學,爲天地立心,爲生民立命,爲去聖繼絕學,爲萬世開太平(溫大大改成了爲往聖繼絕學,於是一起成了爲往,每次寫,心裡面總是怪怪的),在王巨暗中派人宣揚下,現在幾乎成了宋朝家喻戶曉的四句名言。

不過這個對方互生互動是什麼東東?

“自漢武帝起,用法家的律法維護國家秩序,用儒家爲表教化百姓,實際儒學自漢武光大後,已經偏離了它原來的真義,突出的只是尊尊,回報,而非是付出後的回報。如父子夫妻,夫子希望的是父母慈。子女孝,父母對子女慈愛,子女才樂意在父母年老時孝順,便能構成一代又一代溫馨的傳遞。夫唱婦和。夫唱的是婦喜歡的歌,婦才願意和夫的唱,家庭才能和睦,家和萬事興。因此《禮記.禮運》中曰:何謂人義?父慈,子孝。兄良,弟悌,夫義,婦聽,長惠,幼順,君仁,臣忠。這個夫義,就是我說的夫的所唱,婦聽。就是我說的婦的和。君仁,臣纔會忠。臣愛民,民才擁戴官員,聽從官員的政令。”

“說得好啊。”劉開道。

宋朝有一些官員基本能做到這個臣愛民了,但不多,爲何?大家想的不是父慈子孝,兄良弟悌,夫義婦聽,長惠幼順,君仁臣忠。而是尊尊,君爲臣綱,父爲子綱,夫爲妻綱。也就是百姓嘴中的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好了,官員是父母官,我是你們的父母。讓你們亡,你們不得不亡!

產生這種心態,還能愛民嗎?

“少保,我明白你用意了,投之以桃,報之以李。”劉開說道。

“大約就是這個意思,但比這句話要複雜得多。簡潔地說付出的原因,就是爲了回報。比如我做了好事,就是想要回報好名聲,與別人的感激。我賄賂官員,就想官員給我一些照顧,當然,這必須制訂律法嚴懲。因爲他付之邪,所想回報更邪。我春天播下稻種,就是想秋天收穫大量稻穀。但我得到了別人的幫助,就必須有義務在自己能力下,報答別人。這便是互動互生。當然,它還有更多層意思……”

就象天朝的道德標準,拾金不昧。

試問有幾個人能做到這種高尚的情操?

沒有幾個人能做到,又如何推行這種道德標準?

結果呢,沒有推行起來,反而不敢扶跌倒的老太太,真的怕被勒索啊。而且執法的法官光明正大的責問,不是你碰倒的,你幹嘛要扶啊?你幹嘛要替她付醫療費啊?並且用這個莫明其妙的理由當成律法去判決!

於是沒有推行起來這種道德,反而道德越來越敗壞!

王巨不知道是誰帶頭推廣的拾金不昧,難道不知道子貢贖人與子路受牛的故事嗎?那麼多精英,還不及兩千多年的一個古人!

不過王巨這個互生互動,認真詮釋起來十分複雜,可不是幫助人那麼簡單,它等於一下子將後來儒家的什麼尊尊推翻了一大半。

但因爲是在海外,那邊現在就象一個初生的嬰兒,一片空白,王巨也不怕引起爭議。

劉開還在回味,王巨又說道:“再宣傳一下三公。”

“何謂三公?”劉開又問道。

“立法公正,刑罰公正,判決公正,不依富貴貧賤,王子犯法,與民同罪!”

“公平,給予百姓公平的生存機會,比如齊稅,田稅商稅各項稅務一率相齊,比如擇人,不問賤貴,量才德而用,若有大功才,可恩蔭一名子女,但只准一人,若子女未來有大功者,可以再恩蔭下去,若無,到此結束。”

“這個……”

“勝之,我知道你想說什麼,是怕有的人不能接受。但你有沒有想過爲何在我朝,有館閣官爲貴的說法?是爲何故,無外乎時常能見到官家,會給官家留下應象,因此官家擇人時往往會首先擇館閣官,也容易出人投地。其實我所說的公平,也不可能公平,上層子弟,無論教育,見識,財富,人脈等等,讓他們在起點上就不知高出寒門子弟多少步了,就象我朝的科舉,算是很公平了吧,但真正有多少寒門子弟唱名於東華門?但寒門子弟佔讀書的士子多少比例?其實不去打意打壓富貴人家,已經就是一種不公平了。”

民間諺語說富不過三代,說明創業難,守業更難。

但有沒有想過,一旦富能過三代,五代,十代,代代積累下去,如何了得。很快地就產生了貧者益貧,富者益富。

所以王巨本來還打算推出遺產稅的,不過想一想現在大家的想法,這個遺產稅無疑太超前,因此沒有再提。

劉開又開始沉思。

實際這些道理都不是很複雜。只是放在現在來講,略有些超前罷了。

“最後一公,乃是公道。比如稅賦要公道,兼顧公私。不能過高,以減少百姓壓力,也不能過低,以便保障官府支出,不過官府也要主動節約開支。節約浮費,以便進一步減少百姓負擔。”

“冗官冗兵冗政?”

“其實我朝不能算是冗官,這麼大地方,總需要許多官員,主要就是養官成本太高,特別是高級官員,就象我現在一年各種薪酬福利,達到了一萬多貫,得要多少百姓才能養活?況且我還不算真正的頂級官員。”

“確實是如此,有的低級官員薪酬也不高。僅能養家餬口……”劉開微微嘆息道。實際王巨以前也多次說過類似的話題,比如宋朝的讀書,讀書是幹嘛?不是爲了進一步開智慧,而是爲了做官,爲了黃金屋,爲了香車美女,宋真宗說的!結果有的書呆子就拼命地讀,一家人都拖下了海,可有幾人唱名於東華門?況且唱名東華門也不代表着什麼,還要在前三甲之內。那才能分配到一個不錯的官職。至於第四甲第五甲,往往候補十幾年,都未必能候補到一個差官。沒有差官,僅是職官。就意味着沒有各種福利,沒有福利,僅是薪酬,那真正只能養家餬口了。

即便有了差官,能進入到高層的官員又能有多少?大多數還是低級官員。

因此有的官員貪墨,有的官員讓家人經商。兼併……

如此,國家豈能完全好得起來?

王巨繼續說道:“公道還包括其他各種,比如行商,爲何我當初將竹紙作坊的四分之一契股送給高家子弟,沒有高家,僅是延州幾個商戶,不僅僅會面臨無窮無窮的苛稅,官府胥吏說不定還變着法子來勒索,另外當地豪強看到盈利了,也會伸手敲詐。不盈利無法生存,盈利了還是無法生存。”

這也是宋朝的一個弊病,並且還是九百多年後的弊病……

“這個就要制訂律法,用律法杜絕這些醜陋的現象,好使大家在一種公道公平的環境下生存。當然,也不一定是官府的錯,商賈本身也會不公道,比如各種囤積居奇。囤積居奇本身也沒有錯,但得看囤的是什麼,若是衣食住行的基本民生,同樣要嚴懲不怠。”

王巨說的這些,可能就是以後海外的制度,“祖宗家法”。

“你到了那邊,大夥兒再商議一下,讓它們完善起來。”

“喏。”

這些都不急,王巨又說了另一件事:“不過先將另一件事辦起來,發行帛幣。”

“帛幣?”

“那邊儲蓄了一些金銀,以這些金銀爲標準,發行帛幣。帛一定要採用最好的帛,然後印染精美的圖案花紋,最好絲帛不要來自一處,圖案花紋儘量的複雜,以防別人仿冒。面額也要小一點,先行是五文、十文、二十文、五十文四種,二十文鑲銀絲,五十文鑲金絲。開始時發行的數額也不必過多,幾萬貫足矣,先於幾個人口密集的定居點試驗,看百姓的反應情況,酌情增加。”

“這樣成本會很高的。”劉開擔憂地說。

“我就是讓它有意成本很高的,最好高到快接近貨幣本身的地步,大家才能認可。而非是象我朝交子,一張紙,所以百姓纔不將它們當成貨幣看待。雖然成本高,不過你想一想,我朝一年能鑄多少銅幣,況且這些銅幣又讓一些宵小化成了銅鏡銅像等銅器謀利,還有一部分又流通到了外國。雖然按照我這種方法,帛幣數額也高不起來,但與銀子一樣,會對貨幣不足產生很好的補足作用。並用帛幣若是得到大家認可,攜帶會不會很方便?而且它還關係到另一個用途……”

“慶州發展基金?”

“與它有關係。”

其實就是爲銀行摸索經驗了。

想推出銀行,也要有周密的制度,否則就會出漏子。另外最最重要的就是貨幣。

王巨原先指望倭國的銀子,然而至今產量仍不是很高,於是王巨又想到輕便的交子上了。

但這個交子,問題多多。

特別是一個發行量,就無法控制的。而且也沒有人對經濟學有着更深的認識,那怕薛向都不行,王巨也不行。所以上到君王,下到百姓。對貨幣的認識不足。

於是自王安石手中,交子開始漸漸貶值了,但每次發行了多少,不過一百幾十萬貫。放在宋朝龐大的經濟總量裡。它簡直是毛毛雨,但又爲何貶值了?

其實開始時不錯的,因爲缺少流通的貨幣,許多商人用茶引與鹽引當成貨幣交易,巴蜀商人自己兒發行交子。在這個背景下。劉娥與張詠主持巴蜀“官交”,發行五貫到十貫兩種交子。

這是一個了不起的進步。

然而因爲慶曆戰爭,國家缺少錢帛,許多商人持着交子到交子鋪兌換時,官府則是強行用新交換舊交,這讓大家產生誤會,換來換去是一張紙。實際就是一張紙,當大家認可時,它就是貨幣,不認可時。與紙有何區別?那次導致交子價格大跌,後來才稍稍緩解。王安石改變,也改革了交子,將它的面額變小了,變成了一貫與五百文兩種。這本來是一件好事,然而王安石每項改革七成會雁過撥毛……交子也雁過撥毛了。

雖然數額變小了,進一步利於流通,但發行次數更頻繁,變成了兩年一次。沒有充足銅幣兌換時,還是用新交對衝。並且對衝後,每貫要扣三十文的交子本錢,也就是沒有換到現金流,反而交納了百分之三的手續費。因此交子信譽又開始下跌。到了南宋時。每屆能發行五六千萬貫交子,那更是氾濫成災了。

不過好在王安石雁過撥毛,次數增加,但清醒地限制了每行發行的數額,上限不得超過一百二十五萬六千三百四十貫,因此雖貶值。可比例不是太大。

當然,也不能會部怪王安石,趙頊便說過一句話:“行交子,誠不得已,若素有法制,財用既足,則不須此,今未能然,是以急難無有不已之事”。

朕也不想發行交子啊,更不想用新交對衝舊交,可是貨幣不足怎麼辦?

這是實際情況,不過這樣一來,沒有了信譽,交子只能貶值了。

因此王巨便想到了帛交,讓帛交的成本與它的實際成本相彷彿,如果再得到充足的銀兩,與銅幣搭配,三相結合,大家就會漸漸認可,那麼就不會出現前面得到交子,後面立即去交子鋪兌回銅幣的情況。漸漸地帛交就能替代銅幣,國家只要在各州府儲備少量銀子或銅幣,就可以了。

而且放在海外,想大規模製造帛交比較困難,但放在宋朝,以宋朝的絹帛產量,一年可以輕鬆地獲得幾百萬貫的帛交。

有了充足的貨幣,才能爲成立銀行打下堅實的基礎。

不過想成立銀行,絕對沒那麼簡單的。

然而相比於銀行,海外的種種管理與制度,則更是麻煩。

王巨凝起眉頭,想了好一會,道:“就這些吧。”

那有什麼完美的制度哦?只能說走一步算一步了。

黃驊在邊上說道:“勝之,儷兒就交給你了。”

儷兒未死。

這也是一個偶然事件,給王巨帶來的啓發。

王巨用兵大理,有幾個原因,大理收回來,夾在宋朝與大理中間的一些蠻族就會變得安份一點。但這個理由確實不充分。

大理的戰略地位,萬一元蒙還能繼續崛起呢?即便北宋不會滅亡,到了元蒙崛起時,宋朝也會因爲許多原因,正是走向衰落的時刻,包括人口危機,龐大的宗室壓力,兼併更加嚴重,上層更加的文恬武嬉,這也是帝制的必然結果。所以那時候,只要元蒙崛起,還能危脅到中國的安危。除非每一個皇帝都同意將百姓大量往海外遷徙,始終將人口控制在兩千萬戶以下。而且每一任皇帝最少能做到趙頊這一步,不那麼昏庸。但這是不可能的。

可這條理由,對於宋朝君臣來說,也不會認可。

而且王巨說都不敢說。

另外就是王巨內心也在渴望着大一統……

對於趙頊來說相信他也會喜歡的,可是支持的大臣不會多。

無他,管理成本也。

統一了,就要治理,治理就要派駐官員與官兵。且不說如果官員處理不當,立即引起大規模的造反起義,就是這個成本也是一個問題。這麼大片地區,必須要置很多的官員與官兵,才能控制住,那就需要大量錢帛,如果靠當地百姓賦稅,百姓不堪負重,又會大規模的造反起義。如果不靠當地百姓賦稅,無疑就加重了內地百姓的負擔,於是纔有了一個說法,趙匡胤用玉斧在地圖上的大渡河上畫一虛線,此外非吾所有也。

不過王巨很懷疑之,當時王全斌雖然滅掉蜀國,卻將四川搞得烏煙瘴氣,到處在起義,有什麼力量再向西向南經營?

巴蜀緩過來了,還有南唐與河東。

宋太宗時拿下河東了,卻與遼國這個巨人對峙,接下來在軍事上一代不如一代,那個人有心思想着大理?

因此纔有了趙頊的詔書,三思而後行,切莫衝動。

王巨沒辦法,便想找到一個真正的藉口。正好桂州查到了一樁蒙汗藥案,有一夥人看到靈渠兩邊有許多南來北往的商賈,合夥用蒙汗藥藥倒了許多商人,劫了大量財貨,還殺害了五名商賈與十一名隨從。

王巨對這個蒙汗藥很好奇,非是他想用來害人,而是想用來給士兵療傷時當麻醉用的。於是他讓這幾名賊犯供出蒙汗藥的配方,再讓手下仿照這個配方配製出來,用其中一名賊犯做試驗。結果真將這名賊犯醉倒了,人事不知,臉色發青,彷彿休克一般。

看上去很是嚇人,王巨只好找來幾個大夫分析這個配方,說是有毒,將人毒暈過去的。

但王巨估計其中有一些藥材確實會產生麻醉作用,麻醉與毒結合,產生了這個烈性蒙汗藥的藥效。這肯定不能當成麻醉藥用了,王巨隱隱有些失望。就在這時,他突然靈機一動。

然後王巨找來劉開,劉開是主持大理貿易的重要管事之一,但不僅是買馬牛,還有打探情報,以及一些其他的佈置。因爲表現出色,王巨也準備秋後讓他隨船去海外,任一官職,管理一個較大的定居點。

王巨讓他停下手中的事務,按照烏蠻人的審美觀念,在桂州挑選出儷兒,秘密帶到邕州,讓黃驊宣稱是他的女兒。反正黃驊也不是大人物,宋朝以前也不會注意黃驊家中有什麼人。再等大理使者到來,一道帶着去大理,利用夜苴部醜陋的婚俗,故意上吊自殺。實際就是服用了這種有毒性的蒙汗藥,處於半休克狀態。

黃驊一行離開那個落後的小城後,灌上水與解藥,儷兒也就醒了。

再讓劉開秘密將儷兒與那名小婢秘密帶到海外去。

但藉口也就有了。

王巨立即上書朝廷,我也不想用兵,因此派出使者勸說大理稱臣,又因爲烏蠻各部忠誠於段氏,我讓手下最親信的傔客,將他唯一的女兒下嫁給夜苴部酋長的兒子,以此來示好。

可結果人家根本就看不起宋朝,看不起陛下,也看不起臣,產生了這個恥辱的洞房之夜。臣沒辦法了,只能用兵。

至於他請求的熊本、苗劉二將與三千川兵、五千蕃騎,朝廷派則更好,不派王巨也不指望了。

劉開走了,瓊娘問:“官人,既然你想用兵大理,爲什麼讓三十七部烏蠻聚集,這樣豈不是更難打敗他們?”(未完待續。)

第619章 堵水導水第六十二章 六拜 下第二三八章 不能比第四十三章 大哥第三七七章 平戎策第一七〇章 大功績 下第564章 退一步第453章 三十萬第583章 致命的耳光第二三〇章 都想第465章 四樣物事 下第850章 磨古斯第506章 飛天 下第755章 你不懂第759章 張睦 上第677章 溫水之戰 上第三七五章 交待第二八一章 可信賴的人第二七九章 從龍功第637章 一念之間 上第452章 一路向北 上第一八四章 子午山剿匪記 上第457章 拿捏 下第517章 死亡樂章 6第二三四章 喜上加喜第四一六章 潑 下第三二六章 背後的賬第四四九章 十將-血衣第840章 富弼出使第四五一章 十將;雪城第四〇三章 私軍 上第554章 一路向北 下第828章 青丹谷第三三五章 高利貸第四五四章 膽大包天 下第504章 放棄第848章 誘餌第617章 呵呵第632章 右孫吳第一四〇章 明妃曲第四五一章 十將-雪城第二九六章 胡鬧 上第二七三章 撈好處第569章 戲耍 上第二二七章 燒酒戰爭第476章 鼓聲 下第四五〇章 十將;躍馬第二七七章 新的誓言第一三五章 蠱母第773章 開業第656章 龍臀第454章 美麗的物事第三八六章 謠傳第三五三章 種諤不死,邊事不己 下第二〇〇章 動手第655章 一線之間第758章 大家都動手吧第二○七章 立學稱子第563章 羞侮第663章 老朋友第一四三章 柺子第659章 海戰 下第一八一章 神文字第四四七章 一頃第827章 紙老虎 下第631章 不過第524章 夜聲第561章 扯皮第587章 燕歸來第816章 驚喜第480 勸說第819章 孤獨的背影第一六二章 立威 下第四四〇章 天知道呢第573章 以進爲退第674章 惡婚 下第775章 與活人鬥,與死人鬥 上第480 勸說第702章 大事 上第537章 會戰 2第一一〇章 怎麼刺的第750章 張睦 下第三七二章 欣喜若狂第二〇〇章 動手第三七三章 增兵第一百〇四章 公主怎麼辦 下第492章 夜襲第712章 兩個半第一四四章 巧遇第二五二章 三更地獄 下第466章 笑話第三五四章 驕傲 上第610章 小道第三〇九章 帶頭第644章 長城 上第770章 最嚴厲的處罰第二二六章 底氣第598章 白衣 上第761章 誰有心機第670章 我是第三
第619章 堵水導水第六十二章 六拜 下第二三八章 不能比第四十三章 大哥第三七七章 平戎策第一七〇章 大功績 下第564章 退一步第453章 三十萬第583章 致命的耳光第二三〇章 都想第465章 四樣物事 下第850章 磨古斯第506章 飛天 下第755章 你不懂第759章 張睦 上第677章 溫水之戰 上第三七五章 交待第二八一章 可信賴的人第二七九章 從龍功第637章 一念之間 上第452章 一路向北 上第一八四章 子午山剿匪記 上第457章 拿捏 下第517章 死亡樂章 6第二三四章 喜上加喜第四一六章 潑 下第三二六章 背後的賬第四四九章 十將-血衣第840章 富弼出使第四五一章 十將;雪城第四〇三章 私軍 上第554章 一路向北 下第828章 青丹谷第三三五章 高利貸第四五四章 膽大包天 下第504章 放棄第848章 誘餌第617章 呵呵第632章 右孫吳第一四〇章 明妃曲第四五一章 十將-雪城第二九六章 胡鬧 上第二七三章 撈好處第569章 戲耍 上第二二七章 燒酒戰爭第476章 鼓聲 下第四五〇章 十將;躍馬第二七七章 新的誓言第一三五章 蠱母第773章 開業第656章 龍臀第454章 美麗的物事第三八六章 謠傳第三五三章 種諤不死,邊事不己 下第二〇〇章 動手第655章 一線之間第758章 大家都動手吧第二○七章 立學稱子第563章 羞侮第663章 老朋友第一四三章 柺子第659章 海戰 下第一八一章 神文字第四四七章 一頃第827章 紙老虎 下第631章 不過第524章 夜聲第561章 扯皮第587章 燕歸來第816章 驚喜第480 勸說第819章 孤獨的背影第一六二章 立威 下第四四〇章 天知道呢第573章 以進爲退第674章 惡婚 下第775章 與活人鬥,與死人鬥 上第480 勸說第702章 大事 上第537章 會戰 2第一一〇章 怎麼刺的第750章 張睦 下第三七二章 欣喜若狂第二〇〇章 動手第三七三章 增兵第一百〇四章 公主怎麼辦 下第492章 夜襲第712章 兩個半第一四四章 巧遇第二五二章 三更地獄 下第466章 笑話第三五四章 驕傲 上第610章 小道第三〇九章 帶頭第644章 長城 上第770章 最嚴厲的處罰第二二六章 底氣第598章 白衣 上第761章 誰有心機第670章 我是第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