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42章 獅虎黨爭:內閣改制,羊羔上臺

皇帝終於不再沉默,但揮出來的一劍卻似乎偏了方向。

十二月初,皇帝向政事堂並兩院下《內閣更制詔》,提了三件事。

第一件是政事堂改制,並三省,簡內閣,計司和樞密院入政事堂。

換在半年前,政事堂諸公怕是要爲皇帝此言彈冠相賀,這是皇帝兌現還政於內閣的最後一步。

計司掌握財權,將財權還給內閣,政事堂這纔算真正握住一國權柄。而樞密院的權柄此時雖已比早年弱了許多,只負責軍隊人事、武備和軍工等常務,部署和作戰都由總帥部負責,但也算是握住了兵權下半部分。通事館就不說了,如今外事之重,幾乎跟內政分庭抗禮。

得了這幾權的內閣,纔是真正的內閣,領導這個內閣的,纔是真正的宰相。

可在目前這種形勢下,皇帝丟出這麼一條,用心就很令人玩味了。不少對皇帝當年操弄白衣山人案還有印象的老人都在犯嘀咕,這是皇帝又在搞“大鍋猛火”之策。紛爭雜亂,說明各方都已擺上了舞臺,那麼就將鍋子換大,加大火力,一鍋燴了。

白衣山人案裡,皇帝以天道之學的根底天人之倫爲鍋子,而現在,似乎是要以廟堂新制爲鍋子。

第二件更具體一些,說首輔湯右曾已告病,國不可一日無相。政事堂改制後,需要新的首輔挑起重任,帶領一國繼續朝前走。而皇帝無意再直接指定人選,希望政事堂並兩院,乃至所有有識之士,共同商討出選賢之制,推舉新的首輔。日後也循此制,任免一國宰輔。

看懂的人都紛紛恍然,原來皇帝是這個意思。讓政事堂變成真正的內閣,再通過兩院和輿論推舉出大家都滿意的首輔。由新的首輔來解決目前這些紛爭。既然首輔是大家共同推選出來的,那麼他的決策也應該獲得大部分人的認同。

第三條粗看是套話,細看卻有玄機。皇帝強調,英華一國是萬民之國。納百川爲一海,各方都別妄圖以一獨尊,要同舟共濟,即便相爭,也是爲立,而不是爲破。即便相爭,也是冠冕之爭。就必須堂而皇之,無遮無掩。

聯繫第二件事,朝野都明白了,這首輔之位不能由政事堂,由官僚自己說了算,兩院得有份參與,也不能是黑盒子,輿論乃至民間得看到過程。

沒有對當前局勢發表任何評論。提什麼看法,就只是談內閣改制,可一條路就這麼顯現出來。各方都鬆了一口大氣。

翰林院,唐孫鎬一拍大腿:“定鼎之時到了!”

龍門學院,李方膺感慨地道:“這就是中庸之器啊。”

杭州灣,寧綏號上,李克載恍然大悟,“父皇用心真是良苦啊,自父皇之後,大英的皇帝就只需要專心軍事,立起一個大掌櫃管住國政就好。”

李克載的領悟還太淺,他父皇的用心哪會這麼粗糙。未來大英的皇帝更不可能就只是個武人,但方向卻是大致如此。

相比用心,皇帝的謀劃卻是無比細膩,當政事堂和東西兩院各有人拿出了幾乎相差無幾的改制案時,衆人才知這是皇帝早布好的局,或者說是皇帝見勢可爲。借勢而成的局。爲的就是將各方捲入爭論,利益和觀點都擺上了檯面,再順勢改制,如此各方纔能達成理想的共識。

政事堂和東西兩院裡那些給皇帝當託的人都懷着崇仰之心,對同僚們道:“這是陛下二十年之思所成……”

這話真沒半點虛假,甚至還不止二十年,李肆在天王府時代就在思考應該怎樣構建廟堂,皇帝、內閣、議會和法院怎樣分擔權力,怎樣互動。

李肆當然清楚近現代君主立憲制國家的權力構成,但在他看來,這東西不能生搬硬套,必須符合實際所需。甚至連構建的步驟和時機,都得服從現實,不能當成是白紙上畫畫那種兒戲。

這時候丟出來其實還有些早,可正如他對朱雨悠所說的那般,時不我待了。不着手復華夏故土,南北人心要進一步割裂。同樣,不着手推動國家完成上層權力架構的建設,各方力量自長自的,再融合起來就更費時費力。

從另一面看,把各方紛爭和眼下的難題,都投射到怎樣推選首輔這事上,讓朝堂黨爭、官民之爭和院府之爭有個平臺,這也是時勢所需,也不能全算作拔苗助長。

既然皇帝有了預案,那大家就不爭了吧?

原本各方都是這麼想的,可仔細一看皇帝的方案,就是個架子,要填充哪些素材,各方又有各方的意見了。

進一步地說,這只是個臺子,臺子搭起來,上面怎麼唱戲,皇帝可不管,反正不崩了臺子就好。比如說,首輔到底該誰當。

聖道十九年十二月十九日,剛剛完工的未央宮中極殿裡,非正式的“第一次英華全國廟堂大會”召開了。與會者有政事堂、法院、計司、樞密院諸公和兩院所有院事,三十多家報紙作爲觀察員列席,中廷通政司和內廷奏事作爲皇帝代表列席。

看着這中極殿的佈置,與會者都心道,皇帝建這大殿似乎就爲了這事。

中間低,四面高,就是國中正興起的扇貝式會堂。扇葉分作幾瓣,可容千人入座,自扇脊處伸出長臺,嵌入到扇葉之重,這是個擴音臺,正是會議主持哈發言人所站之處。

擴音臺後方還有兩層,一層被大理寺佔了,更後方的一層是半殿結構,丹墀上的龍椅空着。

與會者此時大多還沒自知,未來英華國政大權的更迭之處就在這裡,而更迭制度也正由今日之會確立。

按照皇帝給出的內閣改制框架,之前的實三省製取消,各部打通,歸爲內閣統轄。之前三省長官由部堂官兼領,作爲內閣貼職。計司和樞密院併入政事堂後,計司使就兼領中書左丞,樞密院知政改爲樞密使,兼領中書右丞。律部尚書兼領尚書左僕射,吏部尚書兼領尚書右僕射,門下侍中只設一個,由都察院的都御史兼領。

這個框架下。內閣就由首輔加六位閣臣組成,而首輔的正式職名則名至實歸,更改爲“宰相”。其實皇帝原本要叫“丞相”,可大家都覺得民間早已習慣將這稱呼跟曹操、諸葛亮等人混在一起,容易產生不好的聯想……

名正言順,宰相的實權大大加強了,宰相有閣臣之下各部堂官的任免權。同時對其他四位閣臣有彈劾和考評權。此外還有國政的批黃權,宰相的批示就是部政的最終決議,除非皇帝行使改黃權,插手國政,否則相應事務都由首輔一言而決。

另一項大變化則是宰相的任期制,五年爲任期,最多兩任。這一點在政事堂本有很大牴觸,但東西兩院和輿論卻很歡迎。壓力之下,政事堂也再無異議。

老實說,這個宰相權柄雖然重。離李肆所想要的首相還差得太遠,比如另外五位閣臣依舊是他定人選,如果他願意,完全能通過閣臣架空宰相。這倒不是他戀權,而是作爲過渡。

計司、樞密院雖納入政事堂,卻還需要他遙領監察,不能一下放手給宰相。相當於最高檢察院的律部管的是新事務,也需要隨時照應。而執掌官僚進退升遷的吏部和都察院,則是牽制宰相,不使其有機會搞“宰相黨”。畢竟宰相已有任免其他部堂官的權力,再讓他把住中下層和地方官的選任權,那權力就大得可怕了。當然,並非是由他自這兩個部門牽制宰相,這也是留給兩院的口子。

由政事堂的調整,李肆作爲皇帝的權力也有所增減。主要是減,經濟和軍備乃至政事堂人事權他都放給了政事堂,而在增的一面,他將原本隸屬中書省的海外殖民事務司拿到了中廷,改爲監殖院,這名字很不怎麼的,但很準確地歸納了這個部門的職事,就是管控殖民事務。殖民事務與通事館所管的外交事務緊密相關,加上軍事和法事,李肆還會牢牢握在手中。

政事堂改制方案大家沒什麼意見,反正是皇帝讓權。而怎麼推選宰相,乃至怎麼彈劾宰相,這就成了大家關注的焦點。跟宰相最終會是誰比起來,怎麼推選宰相,哪些人有權推選和被推選爲宰相,乃至哪些人有權決定怎麼推選宰相,這更值得各方關心。

十二月十九日的會議要解決的第一件事就是這事,哪些人有權決定怎麼推選宰相這問題很敏感,就是政事堂諸公所認爲的“勝負之戰”。而這個問題卻早早有了答案,皇帝、政事堂和兩院有權決定……

兩院居然摻和進來了,原本政事堂諸公本該大爲沮喪,乃至憤懣,可政事堂改制,宰相和內閣攬權,這個變化讓政事堂閣臣們振奮不已,計較得失,也就認了。

政事堂之所以輕鬆放手的原因還在於,只有部堂官以上乃至閣臣才能被推選爲宰相。

至於怎麼推選宰相,中廷通政使李燦在中極殿大會上所宣佈的推舉方案跟之前的原案有了很大不同,政事堂和兩院提了很多意見,來往討論了十來天,才達成共識,今天在這裡不過是走個形式。

當然,形式也很要命,新制以宰相任期制爲依據,每五年召開一次宰相推選或評議會,會前還有個預會討論是否更改推選方案。兩院加起來有二百多人,政事堂有投票權的才二三十人。即便此案屬於建制案,需要四分之三的人通過才能更改推選方案,可兩院若是抱成一團,政事堂就只能幹瞪着眼,坐看兩院改變推選程序。

這一次會議還沒這個危險,大家都在臺面下討論過了,方案也很簡單,皇帝提名,只有一人的話,選人三分之二同意就通過。有兩人就競選,誰得過半數就通過,都不得半數,皇帝就要提名另一人。當皇帝三次提名都被廢掉,那就由選人提名部堂官,改成皇帝同意還是否決,如果皇帝再否決……大家暫時還考慮不到這麼多,真到了這個時候,怕是皇帝已跟兩院翻了臉,直接解散兩院了。此時大家自然還沒想明白,皇帝讓大理寺坐在臺上有什麼用意。

推選方案通過了,才轉到報人最關心的事,也是國人最關心的事,首任宰相會是誰?

此時的關心更多繫於眼下的亂局,這位宰相就肩負着解決這個亂局的重任。

皇帝提了名,沒有黑馬,就是薛雪,這也是朝野人心所歸。

按照推選方案,候選者需要當衆宣佈施政方針,這也是遵循考成法的精神,同時也要回答選人的提問。

薛雪板着臉,在臺上談了他的原則和目標。原則是,兩院可以彈劾他,可以監察國政,查漏補缺,可以行法權,但要以國爲重,要求同存異,要明白一國之大,政事更重協調各方的難處。而目標麼,自然是富民強國,等等等等……

儘管臺下早有溝通,但還是有院事乃至部堂官就諸多事提出了問題,特別是河西慘案和汪瞎子案,薛雪的回答跟之前湖北按察使杭世駿的回答如出一轍:“以實辦事”。

雖然心中還揣着疑惑,但鑑於皇帝讓權,同時提升了院事名分,甚至可以決定宰相人選,因此沒多少人敢於在第一次宰相推選上拂逆皇帝心意,薛雪的得票率高達88%,剩下的全是棄權的,而這也是英華歷任宰相里得票率最高的,即便日後帶領國家贏得世界大戰的宰相,也再沒超過。

“薛相,希望你能頂得住五年……”

獲選後,得皇帝委任,轉任都御史的陳萬策如此“恭賀”薛雪,後者卻不當作是譏諷,而是深有同感地低嘆一聲。

“這臺上未來會上演獅虎相爭,政事堂的黨爭會放到這個臺子上來,是啊,黨爭漸漸不是官僚之爭,而是所有有心國事之人的爭鬥,有了這臺子,未來纔會鬥而不破。”

報人們有的嗡嗡議論着,爲能親眼目睹國家大政的變化,以及一國宰相的誕生而興奮,有的絞盡腦汁地構思着文章,想把今日盛事寫得花團錦簇,看者拍案叫絕,沒人注意到角落裡一幫列席觀衆。而這羣人裡,正有一個目光深沉,恍如智者的中年,跟一個面目俊秀,神色沉毅的少年解說着。

李克載繼續問唐孫鎬:“我已大概明白薛雪的態度,可他隨後對這場亂局的處置,肯定會讓很多人不滿意,我怕他這首任宰相會成爲任期最短的宰相。”

唐孫鎬輕笑:“那就先讓很多人站在他這一邊啊,現在他就不能只在朝堂找支持者,必須在兩院去找支持者了。”

李克載緩緩點頭,終於明白了,原來獅虎兩黨,是要打通朝堂和兩院的。

他笑道:“看來薛雪得先拉起一個獅黨才行。”

唐孫鎬也笑道:“若是作得不好,那就是替罪羔羊啊。”()

第1021章 舊人新生第906章 哥薩克,衝鋒!第126章 我就是反賊,怎的?第825章 呂宋亂局第789章 韃靼人的決戰第940章 遼東驚變,北方鬥人心第575章 隆科多的位子第717章 等待太久的終結第845章 西京諜影:允禵的賭博第550章 這纔是戰爭的味道第37章 鐵火與罌粟第343章 餘韻悠長的尾震第273章 皇上,南風甚緊第446章 康熙真沒有五十七第844章 西京諜影:茹喜的憤怒第529章 一切歷史都是當代史第11章 逼債!逼死你!第269章 大家都要喘口氣第953章 北京破城,滿人求全陵第370章 咱也是個有錢人了第914章 天竺大有可爲第92章 造反可得悠着來第690章 長江大決戰:實力派演技第50章 一語起風雷第262章 就是這個時刻第940章 遼東驚變,北方鬥人心第932章 晉中大地,遊擊烽煙起第550章 這纔是戰爭的味道第926章 北伐!傾國北伐!第543章 賽里斯人的驕傲第九百九十九章第889章 開戰!第570章 大國無信不立第651章 赤潮西進第579章 英華的咬文嚼字第617章 化水爲氣,一國鼎沸第1015章 莽荒地中海第749章 哈拉綽爾之戰:不甘心第523章 我們兩國,親如一家第440章 沒太監,乃聖君第81章 技術如江湖第1012章 寰宇新世之心第226章 匠之大者爲天下第982章 歷史的峰巔第63章 人心都逐利第585章 好人就得有好報第467章 七人定國運第516章 神仙炮與神仙仗第252章 爲誰而死第290章 血雨肉漿嶺第717章 等待太久的終結第553章 聖戰序幕?第238章 女人心,商人心,心心難測第542章 那刺目的鮮紅第199章 成敗論反賊第744章 人心之底第40章 瘋癲迷情第642章 我們來談談宗主權第216章 青浦商約第873章 大局由誰而壞第298章 無公局不納稅第69章 陳飯細炒第52章 手裡有槍,心裡不慌第684章 長江大決戰:一船當千第78章 殺人如吃飯,你們得習慣第351章 大家都缺錢第691章 長江大決戰:老天丟癟十第788章 潰滅的血淚之源第464章 大越人民站起來了第475章 稅收暴漲的煩惱第352章 人心烽煙南北起第774章 朝鮮風雲:崔李之亂第98章 不是剽竊,是微創新第8章 現實是殘酷的第709章 不是我乾的!第801章 南洲記:徐福的新人生第537章 血腥的勝利第118章 講秩序守規矩第363章 總有人要循便捷之道第282章 施高一尺,蕭高一丈第245章 終究只是棋子第387章 王對王,天地相撞第850章 清宮碎夢:弘曆的恐懼第710章 豪傑再起第253章 面對的不是一個敵人第892章 世界之門敞開之日本新篇第182章 再不想忍,老天作梗第860章 大歷史和大變革第993章 鍾三日的回航之旅第118章 講秩序守規矩第522章 我們是賽里斯人第419章 大麻煩即將上門第255章 韶州大坑填上了第14章 我爲消災而來第984章 新世之下大團圓第379章 卿本佳人第97章 一隻猛獸,一隻猛獸在華夏蟄伏第507章 浪漫和野蠻第249章 戰爭是一門技術第414章 老子有氣
第1021章 舊人新生第906章 哥薩克,衝鋒!第126章 我就是反賊,怎的?第825章 呂宋亂局第789章 韃靼人的決戰第940章 遼東驚變,北方鬥人心第575章 隆科多的位子第717章 等待太久的終結第845章 西京諜影:允禵的賭博第550章 這纔是戰爭的味道第37章 鐵火與罌粟第343章 餘韻悠長的尾震第273章 皇上,南風甚緊第446章 康熙真沒有五十七第844章 西京諜影:茹喜的憤怒第529章 一切歷史都是當代史第11章 逼債!逼死你!第269章 大家都要喘口氣第953章 北京破城,滿人求全陵第370章 咱也是個有錢人了第914章 天竺大有可爲第92章 造反可得悠着來第690章 長江大決戰:實力派演技第50章 一語起風雷第262章 就是這個時刻第940章 遼東驚變,北方鬥人心第932章 晉中大地,遊擊烽煙起第550章 這纔是戰爭的味道第926章 北伐!傾國北伐!第543章 賽里斯人的驕傲第九百九十九章第889章 開戰!第570章 大國無信不立第651章 赤潮西進第579章 英華的咬文嚼字第617章 化水爲氣,一國鼎沸第1015章 莽荒地中海第749章 哈拉綽爾之戰:不甘心第523章 我們兩國,親如一家第440章 沒太監,乃聖君第81章 技術如江湖第1012章 寰宇新世之心第226章 匠之大者爲天下第982章 歷史的峰巔第63章 人心都逐利第585章 好人就得有好報第467章 七人定國運第516章 神仙炮與神仙仗第252章 爲誰而死第290章 血雨肉漿嶺第717章 等待太久的終結第553章 聖戰序幕?第238章 女人心,商人心,心心難測第542章 那刺目的鮮紅第199章 成敗論反賊第744章 人心之底第40章 瘋癲迷情第642章 我們來談談宗主權第216章 青浦商約第873章 大局由誰而壞第298章 無公局不納稅第69章 陳飯細炒第52章 手裡有槍,心裡不慌第684章 長江大決戰:一船當千第78章 殺人如吃飯,你們得習慣第351章 大家都缺錢第691章 長江大決戰:老天丟癟十第788章 潰滅的血淚之源第464章 大越人民站起來了第475章 稅收暴漲的煩惱第352章 人心烽煙南北起第774章 朝鮮風雲:崔李之亂第98章 不是剽竊,是微創新第8章 現實是殘酷的第709章 不是我乾的!第801章 南洲記:徐福的新人生第537章 血腥的勝利第118章 講秩序守規矩第363章 總有人要循便捷之道第282章 施高一尺,蕭高一丈第245章 終究只是棋子第387章 王對王,天地相撞第850章 清宮碎夢:弘曆的恐懼第710章 豪傑再起第253章 面對的不是一個敵人第892章 世界之門敞開之日本新篇第182章 再不想忍,老天作梗第860章 大歷史和大變革第993章 鍾三日的回航之旅第118章 講秩序守規矩第522章 我們是賽里斯人第419章 大麻煩即將上門第255章 韶州大坑填上了第14章 我爲消災而來第984章 新世之下大團圓第379章 卿本佳人第97章 一隻猛獸,一隻猛獸在華夏蟄伏第507章 浪漫和野蠻第249章 戰爭是一門技術第414章 老子有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