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對策

1912年1月1日,孫文在南京當選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並宣讀了一大串《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誓詞》在南京獅子山炮臺鳴放禮炮108響,之後在南京臨時總統府舉行了酒會,接着又任命了一大批官員,但跟四川沒什麼關係所以不寫了。孫文任命尹昌衡爲四川都督,授左將軍銜。

而在四川都督府(原總督府),並沒有顯得那麼熱鬧,反而有些緊張。因爲尹昌衡已經知道甘肅混成協與西軍已經到階州了,並且馬安良的先頭部隊已經到川甘邊界了。

這時,衛兵喊了聲:“都督到”,全部將領全體立正。尹昌衡身穿土黃色軍裝他的肩章上很明顯可以看出爲中將軍銜。

雖然孫文已經規定了軍銜,但尹昌衡覺得有點彆扭便下令:“全軍改軍裝顏色爲土黃色,用於區別清軍。並且就軍銜、肩章、領章作了調整:軍銜改爲上將、中將、少將、上校、中校、少校、上尉、中尉、少尉、上士、中士、下士、一等兵、二等兵、三等兵。肩章:將級將領以金黃色爲底,中間加三條銀白色的槓,上將加三顆金黃色五角星,中將加兩顆,少將加一顆,校尉士級軍官全以紅色爲底,中間加三條金黃色的槓爲校級,兩條爲尉級,一條爲士級,其餘與將級一樣。士兵只以紅色爲底,其餘一樣。領章:紅色爲步兵,藍色爲炮兵,黃色爲騎兵,白色爲工兵,輜重爲黑色,軍醫爲綠色。”

但如果正式場合還是按孫文所定軍銜來實行。

尹昌衡走進作戰室,幾個參謀、將領全部全體立正站在原地。

尹昌衡壓了壓手並點了點頭,問道:“現在什麼情況?”

17鎮總參謀長程潛用手指着地圖道:“回大帥,馬安良的西軍先頭部隊已到青木川一帶了。”

尹昌衡聽後問道:“如果我們現在開戰,哪支部隊最近?”

熊克武回答道:“回大帥,職部私自命35協,61標,62標,炮兵17標,工程17隊,輜重17隊全部集中到青木川由彭光烈指揮。”

尹昌衡聽後說:“你做的很對,傳令:讓彭光烈指揮青木川所部抵抗清軍,劉存厚率34協,63標,64標,騎標並攜帶所有機槍從青海殺入,一舉佔青海,來個圍魏救趙使甘軍戰線崩潰。”

程潛聽後勸道:“大帥不可,整個川中只留一標只怕不妥,萬一藏地那邊乘機殺入怎麼辦?”

尹昌衡聽後笑着看着程潛說:“我並沒有將65標留下的意思,孫兆鸞率65標駐防藏川邊界,一旦藏軍犯川,殺之。”

“是”孫兆鸞道。

尹昌衡繼續說:“還有,我準備建立徵兵辦,就由張毅任總辦。徵兵辦就是爲各部統一招兵的,今後各部就別私自招兵了,打完仗直接上報徵兵辦,由徵兵辦補充兵源。張毅升爲上校。武昌那邊的一百萬來了,胡文瀾你負責擴建四川製造局並向洋行詢問有沒有便宜點的設備。”

胡景依道:“領命”。尹昌衡繼續問:“藏地那邊什麼情況?”

楊森回答道:“回大帥,種潁還是老樣子,率了咱們兩千川軍,在那兒濫殺無辜,殺了那兒多名清朝官員,並自封爲駐藏大臣。”

尹昌衡聽後露出了笑容說道:“好,他越這樣對我們就越有利。張毅,現在招了多少人?”張毅道:“大概兩千多人。”尹昌衡聽後說:“好,全歸65標,殺入藏。並向藏地百姓說明:只殺滿賊,不犯藏民,並且以後藏人治藏。中央不派任何軍隊,一旦佔領藏地馬上建立防洋人的陣地。”孫兆鸞聽後抱拳道:“領命”。

尹昌衡繼續說,“陝西那邊有什麼情況?”。程潛道:“回大帥,陝西混成協協統劉鴻恩殺了革命黨領袖,並且宣佈共和,歸附南京共和政府。好像孫文任命他爲陝西都督,左將軍銜。並撥50萬支援其擴軍。尹昌衡聽後冷笑道:“劉鴻恩這個老賊,辛亥前只是個協統,也就是個正參領(上校),如今已經和我同級了,也罷,他共和了也好,不然咱們還得派兵打陝西。好了,如果各位目標達成繼續北上,目標是統一西北,幹吧。”“是”衆將齊答。

在川甘邊境,陝甘兩個鎮高級將領正在階州琵笆鎮的一座民房裡,進行商談,一羣人圍着一幅地圖。

陸洪濤用手指着地圖道:“如今一鎮已經準備在文縣碧口一帶駐防,一旦川軍向文縣進攻,我們一定會將其拖住,然後二鎮將川軍包圍,川軍主力一定會被全殲,然後一舉殺入川內,三十天定川。”

馬安良聽後點了點頭又搖了搖頭,說:“陸統制,你的計劃雖好,但我想問個問題”。陸洪濤說:“請總兵大人請教。”馬安良繼續說:“你要知道咱們是去打川軍,而不是川軍打咱們。”

陸洪濤聽後說:“職部知道,職部會率幾支省軍大概三千人入川,引川軍過來,然後實行包圍計劃。”馬安良繼續追問道:“那如果你部剛入川就讓川軍滅了那怎麼辦?”陸洪濤聽後嚴肅的說:“職部已經準備好戰死了,如果職部戰死,職部希望大帥與總兵大人能夠完成滅川之戰。”

馬安良聽後笑着拍了拍陸洪濤的肩膀說道:“不用這麼緊張,你率一鎮兩個步標,一個輜重營與周圍三千省軍大概七千多人假裝爲一鎮主力入川,引川軍出戰,我率二鎮伏擊。然後合殲川軍,如何?”

陸洪濤朝馬安良行了個軍禮,說:“全權聽從總兵大人的話。”

而這時,升允輕咳了一聲,說:“好了,那就按馬總兵的安排行動”。“是”二人齊答道。

出來後,馬安良笑了笑,說:“我讓你嚐嚐失敗的滋味”……

第十七章 李嫣第六十四章 誤會第十章 宮廷激戰第四十九章 先賞第七十六章 要打仗了第二十六章 寧夏戰事第七十八章 蔡鍔復出第三十四章 廣西來人第二十六章 寧夏戰事第五十六章 兄弟悲劇第六十六章 廣西歸北洋了第三十五章 楊增新的兵變第十四章 西北軍政府第二十章 滇軍入黔第四十一章 西北財政第六十二章 張勳入京第七十二章 福建亂第四章 對策第十五章 南北第一次談判第四章 對策第二十五章 誓師南征第四十章 共和黨第七十一章 黎元洪辭職了第四十章 共和黨第六十三章 各方態度第八章 德使魏司第七章 英使來訪第六十九章 南北戰事起第四十五章 貴州戰事第四十一章 西北財政第十七章 李嫣第五十三章 昆明激戰(三)第六十六章 廣西歸北洋了第七十六章 要打仗了第四十二章 通化激戰第八章 德使魏司第五十章 桂軍內亂第七十一章 黎元洪辭職了第五十五章 密謀第十二章 衝突第二十九章 奪六盤水第三十五章 楊增新的兵變第六十六章 廣西歸北洋了第三十五章 楊增新的兵變第七十四章 北伐受損(一)第三十四章 廣西來人第六十八章 視查西北製造局第五十八章 平樂第五章 初戰第二十一章 各方拉攏第四十四章 西南自治第四十三章 吉林歸奉第六十七章 會議第十八章 訂軍械第七十章 各方行動第二十八章 張作霖第四章 對策第六十五章 奉蒙初戰第七十章 各方行動第十九章 重慶反了第十三章 兵敗歸川第九章 逼宮 驚變第五十一章 昆明激戰(一)第五十九章 後殺第五十六章 兄弟悲劇第二十七章 龍雲的打算第六十五章 奉蒙初戰第六十五章 奉蒙初戰第六十六章 廣西歸北洋了第八十章 入陝第六章 定藏第二十一章 各方拉攏第七十二章 福建亂第七十七章 熱河歸奉第十章 宮廷激戰第六十九章 南北戰事起第七十二章 福建亂第十章 宮廷激戰第七十二章 福建亂第四章 對策第四十四章 西南自治第十章 宮廷激戰第二十六章 寧夏戰事第三十二章 何豐林的決定第十七章 李嫣第二十三章 南北統一第二十五章 誓師南征第四十八章 不服?反目?第六十九章 南北戰事起第七十一章 黎元洪辭職了第二十四章 貴州不安第七十章 各方行動第六十九章 南北戰事起第二十八章 張作霖第九章 逼宮 驚變第七十三章 大婚第六十章 黎段之爭第四十八章 不服?反目?第十七章 李嫣第十四章 西北軍政府
第十七章 李嫣第六十四章 誤會第十章 宮廷激戰第四十九章 先賞第七十六章 要打仗了第二十六章 寧夏戰事第七十八章 蔡鍔復出第三十四章 廣西來人第二十六章 寧夏戰事第五十六章 兄弟悲劇第六十六章 廣西歸北洋了第三十五章 楊增新的兵變第十四章 西北軍政府第二十章 滇軍入黔第四十一章 西北財政第六十二章 張勳入京第七十二章 福建亂第四章 對策第十五章 南北第一次談判第四章 對策第二十五章 誓師南征第四十章 共和黨第七十一章 黎元洪辭職了第四十章 共和黨第六十三章 各方態度第八章 德使魏司第七章 英使來訪第六十九章 南北戰事起第四十五章 貴州戰事第四十一章 西北財政第十七章 李嫣第五十三章 昆明激戰(三)第六十六章 廣西歸北洋了第七十六章 要打仗了第四十二章 通化激戰第八章 德使魏司第五十章 桂軍內亂第七十一章 黎元洪辭職了第五十五章 密謀第十二章 衝突第二十九章 奪六盤水第三十五章 楊增新的兵變第六十六章 廣西歸北洋了第三十五章 楊增新的兵變第七十四章 北伐受損(一)第三十四章 廣西來人第六十八章 視查西北製造局第五十八章 平樂第五章 初戰第二十一章 各方拉攏第四十四章 西南自治第四十三章 吉林歸奉第六十七章 會議第十八章 訂軍械第七十章 各方行動第二十八章 張作霖第四章 對策第六十五章 奉蒙初戰第七十章 各方行動第十九章 重慶反了第十三章 兵敗歸川第九章 逼宮 驚變第五十一章 昆明激戰(一)第五十九章 後殺第五十六章 兄弟悲劇第二十七章 龍雲的打算第六十五章 奉蒙初戰第六十五章 奉蒙初戰第六十六章 廣西歸北洋了第八十章 入陝第六章 定藏第二十一章 各方拉攏第七十二章 福建亂第七十七章 熱河歸奉第十章 宮廷激戰第六十九章 南北戰事起第七十二章 福建亂第十章 宮廷激戰第七十二章 福建亂第四章 對策第四十四章 西南自治第十章 宮廷激戰第二十六章 寧夏戰事第三十二章 何豐林的決定第十七章 李嫣第二十三章 南北統一第二十五章 誓師南征第四十八章 不服?反目?第六十九章 南北戰事起第七十一章 黎元洪辭職了第二十四章 貴州不安第七十章 各方行動第六十九章 南北戰事起第二十八章 張作霖第九章 逼宮 驚變第七十三章 大婚第六十章 黎段之爭第四十八章 不服?反目?第十七章 李嫣第十四章 西北軍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