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兵敗歸川

在階州,一支軍隊正在進城,看那騎在戰馬的將領就知道是陝甘二鎮統制馬安良。

馬安良進城後,看到守城的士兵大概還沒一千人,並且守城兵大多爲西軍,他笑着對身邊一個副官說:“讓兄弟們兩批進城,並且全城戒嚴。”

“是”。

馬安良率兵進入一鎮大營,升允從帥帳中走了出來。

升允對馬安良笑着說:“仙槎的事本帥已經知道了,罷了,我已讓廷勷任陝甘第一混成協協統,協都統銜,兼階州鎮守使,如今蘭州已經被川軍包圍,你我率兵去支援蘭州。”

馬安良聽後點了點頭說:“蘭州我會去支援的,但是不是和你。”

升允還沒反應過來,馬安良便掏出配槍朝升允連開三槍,升允馬上倒地斃命。

守營兵看到升允被殺,馬上子彈上膛朝西軍開槍反擊,馬安良的西軍反應也挺快,迅速開槍反擊,兩軍槍聲不斷。

城內,西軍士兵向守城兵發起進攻,馬廷勷聽到槍聲後率兵衝上街。

街上,到處都是屍體,槍,還時不時有流彈亂飛,馬廷勷看後,馬上意識到:父親造反了。

他陷入困惑:是盡忠與父親死戰,還是盡孝與父親一起造反。他心裡很矛盾,最後他決定:“百善孝爲先。”

於是率兵向守城的一鎮軍開槍。

而一鎮兵也挺賣力,雖然只有幾百人,但抗擊了西軍近半個小時。

半小時後,階州一鎮兵全被殺死。西軍戰死七百人,傷三百人。馬廷勷率兵馬上去與馬安良會合,馬安良正在殺俘兵。

馬廷勷跑了過去,對馬安良抱拳道:“父親,階州已全落入我西軍之手。”

馬安良用手帕擦了擦手,然後扔了手帕,並點了點頭說:“好,你任階州鎮守使,守住階州。你部改編爲甘肅第一混成協,你任協統。”

“得令”。

在蘭州城,城外身穿土黃色軍裝的川軍士兵,正在對蘭州進行攻城。

雙方子彈來回穿梭,雙方有人不斷倒下。

在總督府內,長庚與張行志在地圖上看着,張行志道:“大人,不行了,川軍到現在還沒大規模進攻,一旦大規模進攻,蘭州毀於一旦,蘭州百姓將家破人亡。”

長庚聽後朝天嘆了一聲,說:“大清,真的亡了。”

張行志點了點頭說:“大清已無法挽回。”

長庚搖了搖頭說:“罷了,罷了,舉旗吧。”

“是”。張行志行了軍禮,正要下去。

砰的一聲,張行志回頭一看,長庚用自己的魯格手槍開槍自殺了。張行志行了軍禮,然後走了出去。

出去後,趕快跑向城樓,跑上城樓大喊:“舉白旗投降。”

又喊了幾聲,士兵們聽後慢慢放下了武器,而這時張行志被一顆流彈擊中,不幸而亡。

之後,劉存厚收復蘭州,戰死近千人,傷無數,繳獲漢陽造步槍一千支,毛瑟88式步槍三百支,並且將長庚的魯格手槍當自己的配槍。

劉存厚留兵三百繼續北上向涼州進發。

在寧夏鎮守使府,馬廷賢召集所有參謀,將領開會。

所有人全部坐下,馬廷賢道:“各位,劉鴻恩率陝軍主力向我銀川打來,我部只有一標,加上巡防營,再加上一支民團,也不過五千人,而他們有六千人,且還有重炮,怎麼辦?”

馬步芳(那時在西軍中任職)說:“大人,巡防營管帶祖勇,那之前只是個土匪,他的那六百人,平日裡看起來厲害,一旦陝軍打來,只怕不堪一擊。”

一個參謀道:“職部贊成馬管帶的話,並且應該殺了他們。”

馬廷賢聽後沒有回答他們,繼續說:“馬步芳,你率本部人馬駐防銀川東部,以防陝軍。”“得令,只要陝軍過來,咱老馬不說擋一個協,他的兩個步標就別想過來。”

馬廷賢點了點頭,因爲他知道馬布芳確實有着能力。但又提醒道:“但不可輕敵,陝軍戰鬥力還是有的。”

馬布芳笑着說:“你就看咱老馬的吧。”

馬廷賢點了點頭。

這時,一個看軍銜爲協軍佐的軍官進來說道:“大人,如今蘭州失守,總兵大人殺了升允率兵北上,讓三少爺守階州。”

馬廷賢聽後揮了揮手說:“好,下去吧。”然後笑着說:“好,老爺子要了寧夏了。”

參謀長馬不問:“爲何?”

馬廷賢指着地圖說:“你們看,如今川軍北上,西藏,青海被佔,並且蘭州失陷。從蘭州爲分界線,將甘肅分爲兩部,甘肅目前已經守不住了。”

馬不聽後點了點頭露出了一絲憂慮說:“川軍馬上就一統西北了,發展有點快了吧。”

馬廷賢說:“是快了點,這個川都挺有手段,比那個趙屠夫好像要厲害,不管了,下去吧。”“是”。衆人齊答到。

在階州西軍大營,馬安良看着報紙嘆了口氣,說:“甘肅,大清完了。”

馬廷勷走了進來,面向馬安良說道:“父親,據探子報:川軍已佔文縣、成縣、西和、禮縣、康縣、兩當、徽縣,已對階州形成包圍之勢。”馬安良看着地圖沒有說話。

一個參謀進來道:“大人,二少爺傳來信。”

馬安良道:“念。”

那個參謀打開信念道:“父親大人,如今川軍北上,兒子無力抗敵,西軍一營全軍殉國,兒子無臉見父,故以自殺來謝罪,望父諒兒子所爲――二子馬廷佑。”

馬安良聽後什麼話也沒說,痛哭了起來,老淚縱橫。

馬廷勷在一旁也痛哭安慰。

馬安良哭了一陣後,說:“發出通電:歸順四川,擁護尹昌衡。”

馬廷勷聽後大驚問:“父親,這麼一來大哥,二哥的仇不報了?”

馬安良搖了搖頭抽泣地說:“我喪兩子,已經盡了對大清的忠,如果再這麼打下去,仗贏不贏不議,你與廷賢,艾希,我不能讓你與廷賢再爲這個韃子的國再送死了。”

馬廷勷問道:“四弟那邊怎麼辦?”

馬安良道:“發電:讓其認清形勢,歸順川軍。”

“是”。馬廷勷道。

隨即,馬安良發出通電錶示如今大清至此,某喪兩子已經盡了大清的忠,爲西軍近兩萬弟兄的後來考慮故此與四川都督尹昌衡議和,今後西軍併入川軍。以順大勢所趨,應共和。

第一章 誅殺趙爾豐第十二章 衝突第五章 初戰第八章 德使魏司第十三章 兵敗歸川第三十八章 收復寧夏第十一章 清帝退位第三十三章 復重慶第八十章 入陝第六十三章 各方態度第五十一章 昆明激戰(一)第六十一章 掃平黔滇第六十四章 誤會第四十九章 先賞第二十八章 張作霖第十八章 訂軍械第八十章 入陝第二十一章 各方拉攏第二十四章 貴州不安第二十三章 南北統一第六十三章 各方態度第四十六章 滇軍回昆第五十三章 昆明激戰(三)第七十七章 熱河歸奉第五十六章 兄弟悲劇第四十一章 西北財政第七十四章 北伐受損(一)第八十一章 北伐危第四十三章 吉林歸奉第十八章 訂軍械第四十八章 不服?反目?第六章 定藏第五章 初戰第五十九章 後殺第六十一章 掃平黔滇第二十八章 張作霖第十章 宮廷激戰第六十章 黎段之爭第四十一章 西北財政第一章 誅殺趙爾豐第二十章 滇軍入黔第二章 裁軍第七十八章 蔡鍔復出第一章 誅殺趙爾豐第五十九章 後殺第六十三章 各方態度第二十九章 奪六盤水第十九章 重慶反了第三十一章 馬戰第九章 逼宮 驚變第十六章 西北製造局第八章 德使魏司第六十七章 會議第七章 英使來訪第六十三章 各方態度第二十三章 南北統一第三十三章 復重慶第四十一章 西北財政第六十一章 掃平黔滇第六章 定藏第六十六章 廣西歸北洋了第十七章 李嫣第十二章 衝突第四十四章 西南自治第七章 英使來訪第七十九章 閻錫山的選擇第三十四章 廣西來人第四章 對策第三十四章 廣西來人第十七章 李嫣第二十六章 寧夏戰事第三十四章 廣西來人第五十九章 後殺第十三章 兵敗歸川第七十九章 閻錫山的選擇第四十八章 不服?反目?第二十章 滇軍入黔第六十五章 奉蒙初戰第十八章 訂軍械第四十六章 滇軍回昆第七十六章 要打仗了第四十三章 吉林歸奉第十九章 重慶反了第三十九章 滇桂聯軍第二十七章 龍雲的打算第七十二章 福建亂第六十五章 奉蒙初戰第十二章 衝突第十章 宮廷激戰第五十三章 昆明激戰(三)第五十五章 密謀第四十九章 先賞第十章 宮廷激戰第三十六章 大炮便是真理第五十四章 昆明激戰(四)第十四章 西北軍政府第四十四章 西南自治第四十三章 吉林歸奉第五十四章 昆明激戰(四)
第一章 誅殺趙爾豐第十二章 衝突第五章 初戰第八章 德使魏司第十三章 兵敗歸川第三十八章 收復寧夏第十一章 清帝退位第三十三章 復重慶第八十章 入陝第六十三章 各方態度第五十一章 昆明激戰(一)第六十一章 掃平黔滇第六十四章 誤會第四十九章 先賞第二十八章 張作霖第十八章 訂軍械第八十章 入陝第二十一章 各方拉攏第二十四章 貴州不安第二十三章 南北統一第六十三章 各方態度第四十六章 滇軍回昆第五十三章 昆明激戰(三)第七十七章 熱河歸奉第五十六章 兄弟悲劇第四十一章 西北財政第七十四章 北伐受損(一)第八十一章 北伐危第四十三章 吉林歸奉第十八章 訂軍械第四十八章 不服?反目?第六章 定藏第五章 初戰第五十九章 後殺第六十一章 掃平黔滇第二十八章 張作霖第十章 宮廷激戰第六十章 黎段之爭第四十一章 西北財政第一章 誅殺趙爾豐第二十章 滇軍入黔第二章 裁軍第七十八章 蔡鍔復出第一章 誅殺趙爾豐第五十九章 後殺第六十三章 各方態度第二十九章 奪六盤水第十九章 重慶反了第三十一章 馬戰第九章 逼宮 驚變第十六章 西北製造局第八章 德使魏司第六十七章 會議第七章 英使來訪第六十三章 各方態度第二十三章 南北統一第三十三章 復重慶第四十一章 西北財政第六十一章 掃平黔滇第六章 定藏第六十六章 廣西歸北洋了第十七章 李嫣第十二章 衝突第四十四章 西南自治第七章 英使來訪第七十九章 閻錫山的選擇第三十四章 廣西來人第四章 對策第三十四章 廣西來人第十七章 李嫣第二十六章 寧夏戰事第三十四章 廣西來人第五十九章 後殺第十三章 兵敗歸川第七十九章 閻錫山的選擇第四十八章 不服?反目?第二十章 滇軍入黔第六十五章 奉蒙初戰第十八章 訂軍械第四十六章 滇軍回昆第七十六章 要打仗了第四十三章 吉林歸奉第十九章 重慶反了第三十九章 滇桂聯軍第二十七章 龍雲的打算第七十二章 福建亂第六十五章 奉蒙初戰第十二章 衝突第十章 宮廷激戰第五十三章 昆明激戰(三)第五十五章 密謀第四十九章 先賞第十章 宮廷激戰第三十六章 大炮便是真理第五十四章 昆明激戰(四)第十四章 西北軍政府第四十四章 西南自治第四十三章 吉林歸奉第五十四章 昆明激戰(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