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0章 觀景

在全國人民爲中國與北方最大的鄰國全面簽署了一份和平條約而振奮不已時,北京城裡也面臨着一場狂歡。

這次主角不是張漢卿,而是那已經下臺的皇帝。

公元1922年11月初,有關退位皇帝愛新覺羅-溥儀,要和郭布羅氏榮源家的名叫婉容的女兒、和額爾德特氏端恭家的名叫文繡的女兒,一封爲後一封爲妃、舉辦婚慶大典的消息,對京城百姓來說,那可是聞所未聞的熱鬧。

小朝廷專門成立了一個大婚籌備處,向外界定期發佈信息,迎親的日子經擇吉,經御準,剛稟報三位太妃,還未來得及公示,便不脛而走,滿城盡知。

大概人都是這樣琢磨的:娶媳婦是常事,但皇帝娶媳婦,百看不一遇;誰知將來中國還會不會再有皇帝?如果真的永遠共和下去,這回錯過,也許再難碰到。於是,街頭巷尾,衚衕旮旯,無不談論這樁婚姻;茶樓酒肆,戲院商鋪,莫不期待這場喜事,竟烘托出這個冬月小陽春的十分明媚來。

於一凡是最好事的,她早早就約了張漢卿,要和他一起去看看這場婚禮。畢竟,在北京她面子不夠大,頂多處在外圍和尋常百姓們一道看熱鬧。而張漢卿則是十足十的超級貴賓級的人士,跟着他可以無所關隘,可以看到普通人所看不到的東西。

張漢卿是則懷着考古的心情去見識一下何爲帝王家的大婚的,見識其排場、其奢華。此外,是不是因此有機會獲利免費故宮遊的機會?要知道自己一直無緣一見,從穿越前到穿越後都是。

皇帝大婚用得還是傳統的農曆:十一月二十九日,淑妃(即文繡)妝奩入宮;十一月三十日午刻,皇后(婉容)妝奩入宮;巳刻,皇后行冊立禮;醜刻,淑妃入宮。

十二月一日子刻,舉行大婚典禮,寅刻,迎皇后入宮。

十二月二日,帝后在景山壽皇殿向列祖列宗行禮;十二月三日帝在乾清宮受賀。

本來按民國的規定,只有神武門屬於清宮,民國政|府卻破例,特准“鳳輿”從東華門進宮。在神武門、東華門、皇后宅、淑妃宅等處及經過地區警察廳所屬各該管區,還加派警察保護:步軍統領衙門派出的(淑妃)經過沿途站哨官員、士兵,軍樂隊士兵、號兵,憲兵司令部官員、士兵…光民國政|府派出的軍警,足有數千之衆。

隊伍有四五里長,中西合璧,古今一體,洋鼓洋號,嗩吶喇叭,高頭大馬,八擡大轎,遺老遺少,磕頭膜拜,好奇百姓,夾道迎送。

加上五六千軍警沿途護衛,維持秩序,排場之宏大,聲勢之顯赫,儀仗之輝煌,鹵簿之壯觀,那大場面,大氣派,大手筆,大動作,可讓看熱鬧的北平人,大飽眼福的同時也跑細了腿。

這場王朝復辟、迴光返照的大戲,又將荒唐和悖謬推進一步。

這熱鬧,固然令前朝耆舊熱淚盈眶,同時也令革命人士氣憤填膺。在民國的天空下,這種時光倒流的感覺,這種殭屍復活的感覺,實在是匪夷所思。

最引起社會上反感的,是小朝廷在一度復辟之後,又公然到紫禁城外邊擺起了威風。在民國的大批軍警放哨佈崗和恭敬護衛之下,清宮儀仗耀武揚威地北京街道上擺來擺雲。

正式婚禮舉行那天,在民國的兩班軍樂隊後面,是一對穿着蟒袍補褂的冊封正副使(慶親王和鄭親王)騎在馬上,手中執節,在後面跟隨着民國的樂隊和陸軍馬隊、警察馬隊、保安隊馬隊,再後面則是龍鳳旗傘、鸞駕儀仗七十二副,黃亭(內有皇后的金寶禮服)四架,宮燈三十對,浩浩蕩蕩,向“後邸”進發。

在張燈結綵的後邸門前,婉容的父親榮源和她的兄弟們----都跪在那裡迎接正副使帶來的“聖旨”。

張漢卿可不這麼想,他清楚地知道,這只是清末帝的曇花一現。兩年後,馮玉祥一怒之下,小皇帝和他一家大大小小的妃嬪監娥都被趕到天津去,從此紫禁城徹底與皇權說拜拜了。

於一凡則是沒心沒肺地對現場品頭論足,什麼冠帶好看啦、北京城裡的新娘子已經用上紅傘啦、皇帝大婚莊|嚴是莊|嚴了,但是少了一份熱鬧的氣氛啦等等,讓張漢卿忍俊不住慨嘆:“人家婚禮,你瞎操什麼心吶?”

於一凡撇着嘴說:“這叫參考你懂不懂,就跟你當初做什麼參議啦、參謀啦差不多。有什麼講什麼,但是不作數唄,除非等到自己做主的那一天。”她望着張漢卿,有些害臊地說:“我結婚的時候,一定要穿婚紗。”

西洋之風颳過神州大地,喝過洋墨水的新式年輕人大都選擇了婚紗,如果有條件的話。張漢卿對此無可無不可,婚紗在現代基本上都成批發狀態了,有時反而覺得傳統中國新娘妝好看呢。

於一凡機靈得很,張漢卿沒有像以往的大讚,已經說明問題了。她看着張漢卿,不滿地嘟着嘴:“就知道你滿腦子封建思想。”

張漢卿很奇怪:“這個怎麼和封建思想聯繫上了?無非是傳統和現代的差別而已。各有各的美感,各有各的意義啊。”

於一凡的回答令人吃驚:“傳統的就是反動的,就是落後的,我們同學都這麼說。你看那小皇帝的婚禮不就知道了?”

這次遜帝大婚,也把沉寂了十多年,鬱悶了十多年,憋得五脊六獸的封建餘孽、遺裔孤臣、沒落貴族、八旗子弟的積極性充分調動起來了。皇帝大婚消息一出,各方面送禮的絡繹不絕:滿蒙王公,遺老舊臣與活佛等,都有進奉;民國要人,上至大總統,下至各地軍閥、下野政客,也紛致賀禮。

黎元洪送如意、金瓶和銀壺,紅貼子上寫着“中華民國大總統黎元洪贈宣統大皇帝”,其聯文雲:“漢瓦當文,延年益壽,周銅盤銘,富貴吉祥。”

曹錕送如意和衣料;吳佩孚送來衣料和銀元7000元;張作霖送成套的新式木器;王懷慶送九柄金如意;連復辟不成的張勳也送來銀元1萬元。

保皇派康有爲除送磨色玉屏、磨色金屏、拿破崙婚禮時用的硝石和銀元1000元外,還有他親筆寫的一副對聯:“八國衣冠瞻玉步,九天日月耀金臺。”以豪富著稱的遺老們,如陳夔龍、李經邁等,送的都是鑽石珠翠,上海的猶太人大資本家哈同、香|港的英國籍大資本家何東,也都送了不少珍貴禮品。由於無處存放,溥儀叫人都儲藏在建福宮裡。

當初那個擁護復辟不成的總統府侍從長廕昌,代表中華民國向溥儀行鞠躬禮,以對外國君主禮節,表示祝賀。之後又跪在地上叩首,並對溥儀說:“剛纔行鞠躬禮那是代表民國的,現在奴才以滿人身份自己給皇上行禮。”

有意思的是此時名聲並不彰的馮玉祥也送金錶、金銀器皿和如意過來。不過如果宣統皇帝知道,就是他,在後來不到一年的時間後,他的手下便把帝后都驅出皇宮,讓遜帝大不“如意”,這份禮是收呢還是不收呢?

許多報紙對這些怪事發出了嚴正的評論,這也擋不住王公大臣們的興高采烈,許多地方的遺老們更如驚蟄後的蟲子,成羣飛向北京,帶來他們自己的和別人的現金、古玩等賀禮。重要的還有是財物,而是聲勢,這個聲勢大得連他們自己也出乎意外,以致又覺得事情像是大有可爲的樣子。

遜帝大婚這樣足以滿足小市民窺私心理的熱鬧,便成爲那個冬季裡的一場好戲。雖然,大清朝的龍旗換成了民國的五色旗,雖然像走馬燈似地換總統,溥儀卻總是在紫禁城當他的遜帝。是快活歡樂、還是悲哀痛苦,這次大婚,總算有揭開這層薄紗的可能。

作爲國家的“要員”之一,張漢卿也被隆重邀請出席觀禮,在他的身邊,是無數奉系在北京城的軍政人物,也有許多心存偎依的牆頭草。本來就是引人注目,加上旁邊千嬌百媚的於一凡在,若非皇帝大婚,只怕焦點都會集中在這裡。

這種場合下,跟於一凡討論這些嚴肅的事情很不合時宜。張漢卿很矜持地望着她:“這個問題我們以後要好好談談。”

吉時一到,皇后身着龍鳳同合袍,正式坐上鳳輿向皇宮出發。寅時到了乾清宮,在恭侍命婦的導迎下走出鳳輿。早就等候在一旁的張漢卿這才終於一睹皇后真容。

這位取自《洛神賦》中“宛如游龍”的旗人中的極品美人,用她那曼妙的身材、嬌美的容顏和高雅的儀態一下子就把張漢卿的心抓過去了。張漢卿位置在所有人中最尊貴,也離得最近,就這樣看着她嫋嫋娜娜地抱着遞過來的寶瓶、踏過火盆。她輕提鳳袍的一剎那,張漢卿的心都醉了。

這就是皇后,一人之下,萬人之上。咦,爲什麼要說一人之下呢?那個皇帝,不是說身體上無能的嗎?記憶中有關於末代皇帝的種種浮上心頭。

這樣一個年輕漂亮的女孩,才17歲有如花一般的年紀,就要送到這深宮大牆內守活寡,這讓張漢卿的心恨不得馬上就替皇帝進行人道。都是女人,皇帝的女人應該比其她的女人更有滋味吧?

民國之初袁大總統已經把總統的地位擡高到無與倫比的程度:終身制、指定繼承人制,他爲什麼還想要做皇帝呢?權力已經大到極致,所缺的,無非是一個心理的滿足而已。

我們建立民國,逼迫清帝退位,所爲何事?不就是爲了打倒這種特權?我辛辛苦苦南征北戰,卻讓那個小皇帝安心睡天下第一美人(那是皇后啊),不能接受。

大清朝這一頁該翻過去了!

第715章 人民黨萬歲第260章 助力第345章 好事近第1006章 揚眉吐氣第195章 將計就計第246章 突破第428章 佈局第732章 經濟戰線的一場較量第866章 民國第一場海戰第596章 意外之喜(上)第273章 中國參戰軍第1002章 漢城談判第354章 百年大計,教育爲本第18章 吾爲四萬萬人爭人格第260章 助力第680章 相煎何太急第255章 自治第963章 堅如磐石第821章 混亂第648章 接收上海(上)第90章 東風吹,戰鼓擂第710章 給她一個交待第741章 完美收宮第273章 中國參戰軍第562章 羅敷有夫第747章 授勳第990章 家事國事事事關心第518章 生產建設兵團第55章 脣槍舌劍第520章 一場影響深遠的宴會第272章 中日關於一戰的較量(下)第511章 推心置腹第565章 突破第969章 肉彈攻勢第261章 津門風雲第629章 中國向何處去第676章 不要武鬥第447章 開府建衙第696章 一種情第13章 在北大讀書的日子第279章 新文化運動的旗幟(上)第747章 授勳第657章 人民黨|領導中國第685章 有人有意見第978章 泡妞也是爲了國家第794章 打臉第936章 中場休息第248章 摻沙子第302章 接班人(上)第779章 四海之內皆兄弟(上)第575章 利好第1002章 漢城談判第168章 撫卹第280章 新文化運動的旗幟(下)第986章 人民黨的好朋友第235章 軍訓總監第325章 間島問題背後第52章 調情第889章 殺俘第118章 禮遇第76章 秀才與兵第730章 緋聞第411章 請立即退兵第258章 吹皺一池春水第856章 大戰爆發第806章 去留之辯第689章 文化戰線上的較量第75章 走狗與臉面第970章 顯擺第279章 新文化運動的旗幟(上)第782章 第一次政治危機第616章 曹錕賄選(上)第397章 北上艦隊第754章 交通大建設(下)第714章 血腥的一天第541章 廢督裁兵(上)第492章 用兵檄文第974章 主導權之爭第188章 母女情深第961章 針對平民的襲擊第663章 蘇聯之行第645章 長江上的炮擊第112章 戲精第207章 交易第522章 趙倜的煩惱第646章 各有所忌第533章 攻心之戰第662章 溫水煮青蛙(下)第531章 吳冠張戴第272章 中日關於一戰的較量(下)第327章 陰謀與陽謀第713章 國家之恥第1007章 計中計第897章 純屬自衛第887章 三路進逼第395章 鞏固西北第158章 屈辱與自強第633章 主意打到了紫禁城第962章 得道多助第540章 要賬
第715章 人民黨萬歲第260章 助力第345章 好事近第1006章 揚眉吐氣第195章 將計就計第246章 突破第428章 佈局第732章 經濟戰線的一場較量第866章 民國第一場海戰第596章 意外之喜(上)第273章 中國參戰軍第1002章 漢城談判第354章 百年大計,教育爲本第18章 吾爲四萬萬人爭人格第260章 助力第680章 相煎何太急第255章 自治第963章 堅如磐石第821章 混亂第648章 接收上海(上)第90章 東風吹,戰鼓擂第710章 給她一個交待第741章 完美收宮第273章 中國參戰軍第562章 羅敷有夫第747章 授勳第990章 家事國事事事關心第518章 生產建設兵團第55章 脣槍舌劍第520章 一場影響深遠的宴會第272章 中日關於一戰的較量(下)第511章 推心置腹第565章 突破第969章 肉彈攻勢第261章 津門風雲第629章 中國向何處去第676章 不要武鬥第447章 開府建衙第696章 一種情第13章 在北大讀書的日子第279章 新文化運動的旗幟(上)第747章 授勳第657章 人民黨|領導中國第685章 有人有意見第978章 泡妞也是爲了國家第794章 打臉第936章 中場休息第248章 摻沙子第302章 接班人(上)第779章 四海之內皆兄弟(上)第575章 利好第1002章 漢城談判第168章 撫卹第280章 新文化運動的旗幟(下)第986章 人民黨的好朋友第235章 軍訓總監第325章 間島問題背後第52章 調情第889章 殺俘第118章 禮遇第76章 秀才與兵第730章 緋聞第411章 請立即退兵第258章 吹皺一池春水第856章 大戰爆發第806章 去留之辯第689章 文化戰線上的較量第75章 走狗與臉面第970章 顯擺第279章 新文化運動的旗幟(上)第782章 第一次政治危機第616章 曹錕賄選(上)第397章 北上艦隊第754章 交通大建設(下)第714章 血腥的一天第541章 廢督裁兵(上)第492章 用兵檄文第974章 主導權之爭第188章 母女情深第961章 針對平民的襲擊第663章 蘇聯之行第645章 長江上的炮擊第112章 戲精第207章 交易第522章 趙倜的煩惱第646章 各有所忌第533章 攻心之戰第662章 溫水煮青蛙(下)第531章 吳冠張戴第272章 中日關於一戰的較量(下)第327章 陰謀與陽謀第713章 國家之恥第1007章 計中計第897章 純屬自衛第887章 三路進逼第395章 鞏固西北第158章 屈辱與自強第633章 主意打到了紫禁城第962章 得道多助第540章 要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