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15章 ‘超光速航行’與‘如何剎車’(求月票~)
CRHPC機構中衆多理論物理學家對虛空場的研究只不過是全世界的一抹縮影。
不僅僅是物理學界的學者在試圖‘填補’虛空場論中有關於超光速航行技術數學部分的空缺,就連隔壁數學界都將目光投遞了過來。
畢竟這可是那位徐教授的論文。
他可不僅僅是當代數學界的第一人,而是古往今來的數學第一人。
七大千禧年難題他一個人解決了四個不說,還完成了代數、幾何、數論、羣論等分支領域的大統一。
這篇論文,是他在完成數學大統一理論後第一次發表的成果。
雖然說並不不是數學上的研究,但其運用到的數學理論,卻是當今數學界最前沿的。
不僅如此,這篇論文中有關超光速航行技術領域的數學部分缺失,也引起了不少數學大牛的興趣。
相對比數學部分來說,引力與時空-共振時空曲率臨界點理論儘管的確很深邃難懂,但單純的論文部分對於這些站在數學金字塔的大牛們來說還是能夠吃下去的。
除此之外,虛空場論中除了最精華的物理部分,論文中對數學工具的運用同樣可以說是堪稱是教科書級別的。
也正是因爲如此,不少數學領域的大牛們也紛紛將這篇論文拿着鑽研了起來。
而正當學術界所有人都在關着虛空場論的時候,Arxiv預印本網站上,一篇忽然在深夜掛出來的論文,許多生活在東半球的物理學家,都得在輾轉反側中失眠了。
金陵。
紫金山腳下的別墅羣中,萬籟俱靜之下,只有那成雙成對的路燈與綠化中的昆蟲安靜地描摹着屬於夜色的輪廓。
在別墅羣的內側,有一棟還明亮着燈光的二層小樓,照亮了周邊的黑暗。
書房中,看着小靈幫忙整理出來的論文,徐川看了一眼電腦右下角的日期。
2027年5月17號,距離他從火星地球化改造工程總部那邊回來,時間已經過去了快一個半月了。
老實說,徐川也沒想到爲引力與時空-共振時空曲率臨界點理論完成數學基礎要耗費如此漫長的時間。
要知道最開始他完善《虛空場論》剩下的部分也僅僅只用了一個星期左右而已。
而剩下的時間幾乎全都用在了爲超光速航行技術完成數學工具上。
不得不說,耗費了如此漫長的時間才解決這個問題,的確是他一開始沒有想到的。
爲超光速航行技術鋪墊數學基礎,難度比他預想中的還要大上不少。
在解決這個問題的過程中,不止一次,徐川都曾懷疑這是否是自己或這個時代能解決的難題。
因爲這已經不是一個單純的數學問題了,而是物理學上的四維時空與數學上的拓撲結構、微分流形雜亂交織在一起的世紀難題。
但好在他並沒有放棄,最終通過數學大統一理論將高維拓撲結構轉變成了數學上的微分結構,並最終通過代數幾何將其描繪成了一個可以嵌入高維餘芽函數的表達式中,最終才完成對其的解析工作。
看着手中的稿紙,徐川臉上露出了一抹愉悅的笑容,輕輕的翻了翻頁面上的算式。
“一個交織了物理維度概念與數學高維拓撲結構和能量流推動的的難題,這有點像多維龐加萊猜想,但遠比那個更加複雜.”
“如果要歸類的話,這應該是一個全新的分類,它可能沒法單獨放到數學的拓撲分類裡面。”
“或許它應該單獨建一個分類.”
翻了翻手中的稿紙,徐川看着上面的算式,自言自語的開口道。
“通過引力與時空-共振時空曲率臨界點理論的確可以藉助大質量天體自身的時空曲率來實現超光速航行技術。”
“唯一的缺點是它可能無法跨越恆星與恆星之間的‘引力真空’地帶,只能在大質量天體能夠影響的範圍內航行。”
“不過對於現在的人類來說,這倒也足夠了。”
這裡的‘引力真空’並不是指完全沒有引力的宇宙環境。
事實上,宇宙中不存在沒有引力的地方。
如果按照愛因斯坦的相對論,引力是宇宙中所有物體之間普遍存在的相互作用力,其本質是質量對時空的彎曲效應。
而如果是按照他的虛空場論,引力來源於源於粒子在虛空場破缺時所產生的能量波動。
衆所周知,真空不空。
即便是那些我們看上去空無一物的地方,也不斷的存在和持續量子漲落和虛粒子對,構成動態的能量場。
這是量子力學中的核心概念。
海森堡不確定性原理表明,能量在極短時間內允許起伏,導致虛粒子對(如正負電子對)不斷產生和湮滅。這種漲落使得真空具有零點能,即量子系統的最低能量狀態。
而虛空場論中涉及到超光速航行技術中的‘引力真空’地帶指的是大質量的希爾球半徑。
即引力能夠在此範圍內能有效控制天體運動,防止被其他恆星奪走的區域。
比如太陽的希爾球半徑約1光年,這一範圍標誌着太陽引力在銀河系中相對於鄰近恆星的主導區域。
如果是單純的引力能夠影響的範圍,太陽的引力影響範圍早已經超過四十五億光年了。
畢竟理論上來說引力是可以無限延伸的,只受引力傳播速度限制。
一開始的時候,徐川想要研究的是如何突破希爾球半徑距離,通過兩顆恆星之間的引力勢差來完成‘恆星跳躍’。
即可以在兩個星系間實現超光速航行。
但後面他確認通過引力與時空-共振時空曲率臨界點理論不可能做到這一點。
因爲飛船一旦超出‘出發點’星體的希爾球半徑,就會受到希爾球半徑之外宇宙中其他天體的引力影響。
這會導致飛船的路徑不穩定性與跌落宏觀性的隧穿效應。
在確認了這一點後,他直接放棄了恆星跳躍技術的研究,轉而將精力集中到了如何‘固定’超光速航行技術的出口上。 看過虛空場論的人都很清楚,引力與時空-共振時空曲率臨界點理論只提供了超光速航行技術的起點。
即一顆大質量天體的附近區域。
但它的出口卻是不固定的,利用這項技術航行會讓飛船最終隨即出現這顆大質量天體的希爾球半徑內。
這對於利用它的文明來說很顯然是必然要解決的難題,否則這項技術的價值就大打折扣了。
一開始徐川想的便是將兩顆恆星‘連接’起來,既可以解決超光速航行技術出口不固定的缺點,又可以實現恆星跳躍技術,快速的前往其他的恆星系。
但確認做不到兩個星系間實現超光速航行後,他轉而將目光放到了如何確認恆星系內的出口點上。
而對於太陽系和引力與時空-共振時空曲率臨界點理論來說,要做到這一點其實也並不是很難。
引力與時空-共振時空曲率臨界點超光速航行技術在藉助恆星的時空曲率進入宏觀性的隧穿效應後,其跳躍的路徑受重力梯度約束。
這意味着它不僅需要恆星這類大質量天體作爲節點,而且還需要避開行星的重力干擾。
比如在太陽系內航行,需要避開水星、金星、地球、火星這類行星與大質量天體。
這是它的缺點,但恰好也可以轉成優點!
即利用行星的重力井來對正在跳躍超光速航行過程中的飛船進行干擾,將其從宏觀性的隧穿效應‘摘’出來。
但這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因爲超光速航行過程的飛船處於宏觀性的隧穿效應,在跌落回正常形態的時候會因爲引力、慣性等各種因素而直接損壞。
打個很簡單的比喻,如果將超光速航行的過程看做是一輛正在高速路上以200碼的速度行駛。
正常情況下你要停下來應該要‘踩剎車’讓車速慢慢的降低,最終停止。
大質量天體引力效應會在希爾球半徑隨着距離的增加而逐漸衰落,其過程就相當於踩剎車。
但如果你用行星來干擾這個過程,讓其半路停止。這就相當於在高速路上直接裝了一個‘破胎器’或者說放了一顆‘巨石’
當高速行駛的車輛從破胎器上壓過去,或者是撞上這顆巨石的時候,結果必然是車毀人亡。
如何讓超光速航行的飛行器能夠半路剎車還不車毀人亡就是這項技術中的另一個核心關鍵點。
一開始的時候徐川想的是通過‘裝甲’和‘緩衝’硬抗行星的干擾。
因爲在脫離結構宏觀性的隧穿效應的時候,飛船承受的壓力比太平洋海底的壓力更大。
因此船體結構需要極其堅固。即使是微小顆粒(如一毫克沙粒)以近光速撞擊也會釋放相當於7600萬噸TNT的能量。
但很顯然,單純的‘裝甲’和‘緩衝’結構對於超光速航行的飛船來說遠遠不夠。
畢竟就算是飛船能夠承受如此巨大的壓力,飛船在脫離宏觀性的隧穿效應的時候也會因爲會超光速航行過程中積累的高能粒子(如宇宙射線)在減速時會劇烈釋放。
其威力理論上來說遠超人類製造過的最大威力的武器‘沙皇炸彈’。
這需要額外的防護體系,單純的裝甲根本就無法抵禦如此巨大的能量衝擊。
幸運的是,在這方面他也有研究。
早在可控核聚變技術完成的時候,他就提出過等離子體·電磁偏轉護盾理論。後續更是在星海研究院、海軍裝備處、楚江大學、華科院等研究單位的支持下有了一定的突破。
不過遺憾的是,突破的僅僅是磁極化子·電磁護盾生成器。等離子體·電磁偏轉護盾技術目前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而單純的磁極化子·電磁護盾技術並不足以防禦飛船在脫離宏觀性的隧穿效應的時候積累的高能粒子轟擊爆炸。
當然,現在研究這些東西還爲時過早。
畢竟引力與時空-共振時空曲率超光速航行技術目前還只是一份理論而已,這份理論是否正確都尚且未知,更別提實際應用了。
現在應該要做的,是驗證這項技術是否真的可行!
合上手中的稿紙,徐川將其立起來在桌上‘頓了頓’整理平整後放進了抽屜中。
長舒了口氣,他向後靠在椅子上伸了個懶腰,活動了下因爲久坐而有些發酸的腰椎和肩脖,腦海中思索着該如何驗證這項技術。
“讓我想想,最穩妥的方式應該是將在太陽和太陽系的邊疆也就是奧爾特雲附近分別佈置一臺激發設備和一臺接收設備,但這個距離未免有些太長。”
“.接收器放到木星軌道上如何?木星是太陽系中除太陽外質量最大的天體,也是最有可能通過行星的重力井來對正在跳躍超光速航行過程中的‘粒子’進行干擾,將其從宏觀性的隧穿效應‘摘’出來的天體。”
“唯一的問題就是需要尋找一個合適的時間,以確保進行實驗的時候太陽和木星之間沒有其他的行星。不過這個還是挺容易的。”
“就這麼辦好了!”
思索着,徐川臉上露出了一個笑容,轉而又想到另一個問題。
“驗證實驗是放到火星地球化工程裡面好呢?還是放到CRHPC機構呢?”
思索了一會,徐川決定將驗證超光速航行技術可行性的實驗最終放到CRHPC機構進行。
無他。
因爲CRPHC機構是華國全權掌握的研究單位。
儘管如今吸納了全世界各國的物理學家在一起研究推進物理學的發展,但環形超強粒子對撞機卻是華國全資修建的,擁有百分百的掌握權。
儘管理論上來說驗證超光速航行技術不需要用到大型強粒子對撞機,但它卻需要全世界物理學家的支持。
畢竟理論僅僅是理論,要將其轉變成應用,還是離不開各種科研設備、人才以及經費的支持的。
當然,最關鍵的還是驗證超光速技術可行並不意味着就能實現超光速航行技術。
這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概念。
如果是後者,他肯定更傾向於由國家單獨出資單獨設立一個研究機構來研究和推進。
單純的驗證,那就無所謂了。
PS:月底了,求個月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