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九十二章,登基(8)

這些保證被後來的歷史學家歸結爲“四不一沒有”,併成爲了此後日益變成了一個諸侯國俱樂部的大明帝國的祖訓。這些保證使得大明朝廷的財政收入來源被嚴格的限制在農業稅上面,而考慮到明朝的士紳免稅,以及不清查隱戶,不抑制土地兼併的做法,也必將使得稅源不斷減少,這也就意味着大明朝廷的會處在不斷地財政緊縮之中。不久之後,大明朝廷的收入就縮減到了甚至都無法維持皇宮本身的基本維護,更不要說養軍隊和官僚的程度了。以至於大明皇帝不得不不斷地將國土租借給那些諸侯,來換取用以維持朝廷生存的資金。到了後來,大明的皇帝更是成爲了舉世聞名的“無地之皇”,整個朝廷變成了一個類似於後世的聯合國的,專門供華夏的諸侯國扯皮用的機構,而大明皇帝則成了一個類似於後世的聯合國秘書長的角色,只不過這個秘書長不用選,是世襲的。而且和後世的聯合國一樣,在後來的大明體系內,也有對於涉及到諸侯之間的問題擁有一票否決權的所謂的五大方伯(諸侯長)。

其實,無論是福王,或者是永王,其實都不太願意接受這樣的限制。但是這些條款卻對除了皇室以及流寇之外的各路勢力都極端的有利,自然得到了包括代表着東南一帶的大地主,大商人的利益的東林黨在內的,幾乎所有人的支持。面對着這樣的一個聯盟,無論是福王或者是永王,都只是孤家寡人而已。他們又哪裡真的有力量來反抗呢?況且,無論是福王或是永王,其實對於政治,都所知不多,並不能自己發現這些東西后面深藏着的惡意。而那些真正明白這些東西的深意的人,又有誰會背叛自己的利益站到兩個孤家寡人一邊,去對抗一個無比強大的聯盟呢?所以,爲了皇位,爲了中興大明,他們還是接受了這樣的條款。

最爲關鍵的利益分配問題解決了,剩下的自然就是小問題了,這其中甚至還包括福王在登基後應該立刻冊立永王爲太子的事情。

接着便是爲了登基大典而忙碌了。雖說因爲天下還不太平,而且先帝的仇還沒有報,所以一切都應該從簡,但是這畢竟是登基大典,所以,即使一切從簡,也不能過於簡單,因而,還有不少人也要陸續趕到北京來,相關的準備又花了差不多一個月的時間。

在這段時間裡,無論是鄭森,還是吳三桂,爲了保證自己的利益,自然都不肯輕易離開京城。而他們都不走,自然也就沒有什麼像樣的軍隊能去追擊李自成。當然朝廷還是敦促其他的一些軍鎮,比如高傑和姜瓖他們去追擊李自成。不過這兩個人對李自成都畏之如虎,雖然明知道李自成剛剛遭遇了大敗,卻也不敢真正追上去,只是隔着行軍兩天的距離,遠遠地吊在距離李自成的軍隊後面裝裝樣子。李自成撤退的一路上,也拋棄了不少殘破的,沒有多少價值的城池,這倒是讓這兩個膽小鬼收復了好幾座城池。不過依照我大明的制度,收復城池什麼的,主要算策劃追擊的文官的功勞,而武官們的功勞是要靠首級來算的。所以,爲了獲得功績,這兩個膽小鬼自然不免又要做一些和當地的老鄉們借個人頭的事情了。總之,追擊李自成的事情算是被耽擱了,李自成相對順利的回到了他的襄京。

就在李自成回到襄京的那一天,福王朱由崧在北京登基稱帝,年號依舊是弘光,同時弘光皇帝立先帝之子永王朱慈煥爲太子,並且對有功之臣進行了封賞。文臣中,最早站出來支持他監國的馬士英順利入閣,並和原本的歷史上一樣成了內閣首輔。而錢謙益呢,也算是靠着冊立之功,入了閣,雖然不是首輔,但勉強也算是宰相了。此外李建泰也得以進入了內閣,至於蔣德璟,因爲在福王登基的問題上態度過於激烈,用力過猛,所以沒能進入內閣。

文臣的安排固然重要,但是真正讓天下人大吃一驚的卻是對兩位立功的武將的封賞。明朝的武將,在實職上上了總兵,路就到頭了。依照舊制,也就只能是掛個將軍印,變成掛印總兵;再就是給個爵位了。這次的封賞也是這樣,只是封賞的力度卻讓人吃了一驚。

福建總兵鄭芝龍,因爲兒子的戰功,被封爲潮王。這個王號乃是親王級別的,鄭芝龍當然要裝模作樣的表示不敢接受,於是依照大家商量好了的路子,又改封爲安平王,算是郡王一級的。同時還將他的老家安平作爲封地,賞賜給了鄭家。

明朝的王爺理論上也是有封地的,只是這些封地,卻是由中央代管的,那些做王爺的,並不能直接插手封地的管理,只能老老實實的呆在家裡等着吃封地的紅利。但是鄭家得到的這塊封地卻不是如此,弘光皇帝將安平的一切權力都交給了鄭家,允許鄭家直接全權治理這塊封地,朝廷不得干預。

除此之外,鄭芝龍還獲得了三百萬兩銀子的賞賜。

除了鄭芝龍,吳三桂也得到了不小的好處,除了得到了一個侯爵的位置之外,還得到了四百萬兩銀子的軍餉。我大明的國庫裡餓得死老鼠,這些錢(無論是給鄭家的還是給吳三桂的)自然不是朝廷拿得出來。但是有功不能不賞,所以,我大明朝廷就開始走上了借債運行的道路。這裡面涉及到的錢全都是從鄭家那裡借來的。當然,作爲借錢的抵押和利息,弘光朝廷還將泉州租借給了鄭家二十年。也算是開創了大明朝靠出租土地來維持財政的歷史。

第五百三十九章,末路第三百五十六章,教化(10)第二百七十三章,撤退(2)第五百四十八章,騎戰第二百九十七章,風暴(1)第四百四十一章,大敵(4)第五百六十六章,備戰第一百八十一章,出擊(2)第三百五十八章,教化(12)第七十九章,劫掠(1)第二百一十二章,檮杌(2)第二百一十七章,何爲王道第四百七十七章,追擊(5)第五百六十七章,接觸戰第二百九十一章,海戰(1)第五百四十四章,末路(6)第四百三十章,縱寇第四百八十八章,登基(4)第五百七十六章,夜襲第十七章,愛護第一百八十章,出擊(1)第一百七十一章,優勢第一百三十章,新任命第三百八十四章,練兵第一百三十章,新任命第二百五十八章,相持(4)第五十三章,造艦的準備(3)第一百七十八章,西班牙人的反擊(3)第二百五十九章,大事第五百七十四章,巨炮(3)第二百七十六章,撤退(5)第二百四十三章,決斷第一百八十四章,決戰(2)第三百七十四章,鎖國和艦隊(1)第一百六十一章,探險船隊引發的戰爭(3)第五百零三章,捆綁(1)第五百零二章,李自成的決斷(4)第一百四十二章,赴死(3)第四百二十章,押寶(2)第四百三十八章,大敵(1)第三百一十五章,佈局第二百五十六章,相持(3)第六十四章,滅蚊運動(1)第四百二十章,押寶第一百八十一章,出擊(2)第三百三十六章,會戰(4)第二百七十一章,潰敗(3)第三百一十二章,大事(1)第五十八章,捕鯨船(1)第四百四十三章,偷襲(1)第五百一十八章,牛莊堡(2)第四百三十二章,監國(2)第四百四十二章,登陸第四百二十九章,勝利第一百三十章,新任命第二百六十七章,巡視(7)第四百九十四章,周伯符的大買賣(2)第二百八十三章,事變第二百一十五章,檮杌(5)第五百三十四章,誰家朝廷(2)第五百二十四章,選擇(1)第六十四章,滅蚊運動(1)第二百九十五章,海戰(5)第一百一十九章,陷阱(6)第五百三十九章,末路第三百零五章,圍困(6)第六十五章,滅蚊運動(2)第四百一十五章,奪寶(6)第三百零九章,攻城(2)第四十章,童生試第二百四十九章,洪承疇第五百二十章,牛莊堡(4)第二十七章,雙贏的和平第四百一十九章,去留第三百六十四章,同時打贏兩場戰爭的能力(2)第五百八十章,招安第四百六十章,騎兵第三百九十五章,應變的準備第二百六十八章,潰敗第五百二十九章,鐵壁第五百六十六章,備戰第六十章,捕鯨船(3)第二百一十三章,檮杌(3)第一百五十五章,物種起源(3)第二百八十章,突圍(4)第四百四十八章,巷戰(2)第四百二十四章,判斷第二百四十八章,糧道第二十一章,重任(1)第五百章,李自成的決斷(2)第三百三十六章,會戰(4)第四百二十二章,到達第一百九十五章,安平條約(4)第三百零四章,圍困(5)第二百四十四章,襲擾第四百一十四章,奪寶(5)第三十九章,備考第二百四十三章,謀劃(2)第二百九十四章,海戰(4)第三百二十六章,立威(7)
第五百三十九章,末路第三百五十六章,教化(10)第二百七十三章,撤退(2)第五百四十八章,騎戰第二百九十七章,風暴(1)第四百四十一章,大敵(4)第五百六十六章,備戰第一百八十一章,出擊(2)第三百五十八章,教化(12)第七十九章,劫掠(1)第二百一十二章,檮杌(2)第二百一十七章,何爲王道第四百七十七章,追擊(5)第五百六十七章,接觸戰第二百九十一章,海戰(1)第五百四十四章,末路(6)第四百三十章,縱寇第四百八十八章,登基(4)第五百七十六章,夜襲第十七章,愛護第一百八十章,出擊(1)第一百七十一章,優勢第一百三十章,新任命第三百八十四章,練兵第一百三十章,新任命第二百五十八章,相持(4)第五十三章,造艦的準備(3)第一百七十八章,西班牙人的反擊(3)第二百五十九章,大事第五百七十四章,巨炮(3)第二百七十六章,撤退(5)第二百四十三章,決斷第一百八十四章,決戰(2)第三百七十四章,鎖國和艦隊(1)第一百六十一章,探險船隊引發的戰爭(3)第五百零三章,捆綁(1)第五百零二章,李自成的決斷(4)第一百四十二章,赴死(3)第四百二十章,押寶(2)第四百三十八章,大敵(1)第三百一十五章,佈局第二百五十六章,相持(3)第六十四章,滅蚊運動(1)第四百二十章,押寶第一百八十一章,出擊(2)第三百三十六章,會戰(4)第二百七十一章,潰敗(3)第三百一十二章,大事(1)第五十八章,捕鯨船(1)第四百四十三章,偷襲(1)第五百一十八章,牛莊堡(2)第四百三十二章,監國(2)第四百四十二章,登陸第四百二十九章,勝利第一百三十章,新任命第二百六十七章,巡視(7)第四百九十四章,周伯符的大買賣(2)第二百八十三章,事變第二百一十五章,檮杌(5)第五百三十四章,誰家朝廷(2)第五百二十四章,選擇(1)第六十四章,滅蚊運動(1)第二百九十五章,海戰(5)第一百一十九章,陷阱(6)第五百三十九章,末路第三百零五章,圍困(6)第六十五章,滅蚊運動(2)第四百一十五章,奪寶(6)第三百零九章,攻城(2)第四十章,童生試第二百四十九章,洪承疇第五百二十章,牛莊堡(4)第二十七章,雙贏的和平第四百一十九章,去留第三百六十四章,同時打贏兩場戰爭的能力(2)第五百八十章,招安第四百六十章,騎兵第三百九十五章,應變的準備第二百六十八章,潰敗第五百二十九章,鐵壁第五百六十六章,備戰第六十章,捕鯨船(3)第二百一十三章,檮杌(3)第一百五十五章,物種起源(3)第二百八十章,突圍(4)第四百四十八章,巷戰(2)第四百二十四章,判斷第二百四十八章,糧道第二十一章,重任(1)第五百章,李自成的決斷(2)第三百三十六章,會戰(4)第四百二十二章,到達第一百九十五章,安平條約(4)第三百零四章,圍困(5)第二百四十四章,襲擾第四百一十四章,奪寶(5)第三十九章,備考第二百四十三章,謀劃(2)第二百九十四章,海戰(4)第三百二十六章,立威(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