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74章 各路出擊

蒙古草原上生存的蒙古人,何止千萬,屠殺掉8成,那將是一個怎麼樣的血流成河?

沒有去管在座人的驚訝和吸冷氣,朱由檢傲然道:“我信仰毛帥,我信了他說的話,一人哭勝過百人哭,外族哭,勝過我族哭。只要我大漢民族平安發展,安享太平,還管什麼別的族羣生死?”

這就是純粹的民族主義者,然而民族主義者的思維,卻最容易讓人接受。這就是毛文龍的流毒。

朱由檢停住了腳步,看向了自己的哥哥。他還堅守着自己是臣子的本分,他知道,自己可以建議,但絕對不可以胡亂的決斷。這個天下是哥哥的,是未來自己侄子的,不是自己的。

這絕對是天大的事情,沒有人敢站出來反對或者是贊成,不單單是勝敗問題,最主要的是良心問題,一旦戰爭發動,自己即便死了,在天之靈也不會得到安寧的。

天啓真的相信自己兄弟長大,也絕對相信他所說的局面是會出現的,這是不可避免的。

“既然在天災的逼迫下,兩個民族勢必要發生一場爲生存的死戰。正如我兄弟說的,與其在未來,在咱們家裡做一場生死決鬥,就不如在現在,到他們家裡去來一場生死廝殺。爲了大漢民族的生存,這件事就這麼定了,如果上天真的有懲罰,那就讓它降臨到朕的身上,”

然後一臉溺愛的拍了拍自己兄弟的肩膀:“你這樣的絕斷心性是要不得的,你這樣的做事極端,也是要不得的,一旦哥哥遭受天譴,你讓我怎麼敢放心你?”

大家聽到這話,就再次無奈的嘆息,這繞來繞去的,又繞回了大位傳承問題,這是他們兄弟之間的問題,沒有人插話,也沒有人敢插話。

“回到你的老府邸去,閉門思過一個月,每10天要向我寫一份心得奏摺。”

朱由檢就含熱淚的躬身施禮:“臣,信王,八賢王遵旨。”然後默默的走出了御書房,走出了皇宮。回頭看了一眼那高大的午門,緩慢的跪倒磕頭之後,回到了自己的老府邸,兩個月也沒有出門半步。

當他再次接到哥哥逼迫他出來的時候,一個沉穩平和心性的朱由檢,出現在了衆人面前。

目送走了弟弟,天啓長嘆一聲:“這件事情不要你們擔當,朕就做一回乾綱獨斷。就按照剛剛八賢王的策略辦。毛承勇的復遼軍草原師四萬,加上張家口新募集的兩萬,再加上信陽,西北十萬大軍,合計十六萬,組成草原兵團。現在開始準備,入冬前兵出長城,做滅族之戰。”

然後毫不猶豫的決斷:“這不是國戰,這是朕自己的戰爭,和大明子民無關。這次所有的費用,不用國庫,國庫繼續爲未來的大災難準備。就用朕的內帑存銀以及各地的股份做爲使費,即便朕和皇后不吃不喝,砸鍋賣鐵,也要實現這個戰略目標。”

衆臣的眼睛裡就閃動的淚光。

所有的人都信天命,所有的人都相信在高高的蒼穹裡,有神靈在俯視着這個大地,裁判着一個人的德行。這如此天不人願之事,必將要遭受天譴。

而自己的這位皇帝,爲了這個老大帝國的存續,爲了在未來巨大的天災下,讓大漢民族生存下去,將本來是一場應該遭受天譴的國戰策略,變成了自己一個人的戰爭,爲此不惜接受上蒼的懲罰。

所有的人都爲自己能夠擁有這樣一個勇於擔當,而且對民對臣仁厚的皇帝而感動不已,也全部願意爲這樣的皇帝粉身碎骨。

策略定下來了,用誰爲帥卻是一個難題,這和遭受不遭受天譴無關,而是和這場國戰勝負有關。

毛承勇是不行的,他雖然智勇雙全,但他只能算是一個獨擋一面的帥才,卻不是一個有戰略層面上的帥才。這樣的重擔他擔不起來。

張維賢主動請纓,天啓皇帝卻否決了:“北方苦寒,老國公年歲太大,一旦你在北方出現三長兩短,就會讓戰爭出現中斷,哪怕是短暫的中斷,也是致命的。”

張維賢沉思了一下,最終不得不接受了這個事實,今年自己70有2了。73歲是人生的一道坎兒,一旦自己死在戰場上,對整個軍心士氣是一種巨大的打擊。臨時換帥是兵家大忌,其中根本原因,就是兩個人的思路絕對不可能一致,就會造成策略的沒有延續性。

楊嗣昌想了下,擡頭剛要張嘴。

天啓皇帝直接拒絕:“你是首輔,現在大明幾乎所有的轉型策略,大政方針,都是由你主持。一旦你不在,那些策略和大政方針,同樣將被打斷,這樣的損失我們承受不起。”

楊嗣昌就默然不語了,他不是沒有擔當,而是他明白大局。

孫元化根本就沒有請纓的意思,因爲他知道自己的份量,做做調度協調行,帶兵打仗,那就是帶着將士們一起去送死。

“曹文詔,朕認爲這個人可用。”

孫元化反對道:“雖然當初毛帥將他安排在張家口,就有對陣林丹汗的目的。但毛帥的想法和現在咱們的決斷是有天壤之別的,規模上也要大的太多。他還年輕,能擔當得起這樣的重任嗎?”

天啓皇帝不以爲然的笑着道:“毛帥舉薦安排的人,絕對是能人,我相信毛帥的識人之明。這事兒就這麼定了,我現在就下中旨,封他爲草原督師。”然後看向楊世昌:“這是我一個人的戰爭,就不需要內閣署理了。”

楊嗣昌點點頭,這事就這麼定了。

沉重的事情說完了,楊嗣昌將跑題兒的事情再拉回來:“毛帥那裡艱難,我們必須有所動作,否則一旦局勢糜爛,整個遼東將崩盤。”

天啓就打開了眼前的摺子:“洪承疇已經上了摺子,請求對遼東用兵,只要他一發動,皇太極將前後難以兼顧,遼東的局勢自然而然也就解決了。”

楊嗣昌當時一愣,然後勃然大怒:“楊嗣昌,竟然將奏摺不經過內閣,直接傳到皇帝的手中,這是僭越,內閣將決定對他進行重重的懲處。”

“洪承疇這麼做並不是僭越,他在奏摺裡已經明確的說明,他是怕人多嘴雜,泄露了軍事秘密。同時,遼東經略和遼東巡撫,有在戰爭中臨機決斷的權利,在緊急時候,是可以不通過我們就自行決斷的。之所以洪承疇向我們彙報,這是表示他對我們的尊重。”然後看看一臉鐵青的楊嗣昌:“既然首輔如此重視規矩,那我們就照着規矩辦。”然後對着門外呼喚:“來人,將這個奏摺送到內閣去,然後由內閣批覆,再送到司禮監,然後再交到朕的手上。”一個小太監就麻利的將這個摺子拿走,就在大家說着話的時候,不到兩刻鐘,司禮監王振就規規矩矩的將這個摺子,又遞到了御書房,交到了天啓的手中。

對於這個玩笑一樣的程序,沒有人說笑,因爲大家都心知肚明,這就是皇權和臣權的一次小小的較量和妥協。這是規矩,規矩是不能破的。

楊嗣昌總算是鬆了一口氣:“洪承疇能夠主動出擊,這是相當讓人欣慰的,如此,毛帥的危局就解了。”

天啓就對着外面叫:“魏大伴進來一下。”

雖然失去了巨大的權利,但依舊沒有失去皇帝寵幸的魏忠賢小跑着進來:“皇上有什麼吩咐?”

“你現在就從內帑裡拿出五十萬銀子,十萬給關寧做爲獎賞,四十萬給東江鎮做爲獎勵,立刻發出不能耽擱。”

魏忠賢毫不猶豫的在懷裡拿出一疊匯票,抽出兩張,送到了天啓面前。

天啓就在兩張空白的地方填寫了數字,然後推給國舅爺,也就是現在的建行行長。

張繼先看了一下,就在懷裡拿出了自己的小印蓋章,然後交給了魏忠賢:“還要麻煩公公派個人送到總行去。”

魏忠賢接了過去,再蓋上自己的印章,然後退了出去。

這就是現在大明的辦事效率,早已經沒有了當年的扯皮到地老天荒,一件天大的事情就這麼在眨眼間就辦妥了。有人盛讚當初大明東林黨執政的時候,是真正的民主。

其實,東林是民主,但民主的過了頭了,所有的事情只要一個人反對,就不能通過,這是及其危險的。想後來,波瀾那個當時歐洲第二的大國,就是這種民主,將自己玩的三次滅國,現在成了歐洲四流的小國。

民主不是無限的,民主是要有約束的,就比如現在的大明。

其實說這話的時候,洪承疇已經發動了對皇太極佔據的廣寧發動了進攻。

第583章 精疲力盡第538章 兩黨合作第1324章 千里奔波第796章 對戰朝堂第1061章 盡責的總督第347章 繳獲第705章 回京路上第216章 土地的誘惑第1175章 躺着論道第717章 百官接風第199章 李光春的辦法第609章 忽悠 相互忽悠第778章 收攏人口第473章 逐一反駁第796章 對戰朝堂第1200章 繼續周旋第1270章 能臣的感悟第366章 大炮主義第447章 逼急了皇帝第1215章 真的難以收場了第096章 大敵壓境第1141章 女權的形成道路第601章 尋訪戚家軍第1278章 李永芳的日子第214章 鎮江再易手第1692章 前赴後繼第1433章 銀子多了是禍害(關於金融的一點淺見)第656章 家書值萬金第1259章 再次政變第663章 商路通達第157章 小黨的手段第035章 計算繳獲第1415章 歹毒的計策第1255章 一團亂的朝局第1395章 滿清建國第396章 溫馨的感覺第1085章 談判的藝術第975章 大動干戈第452章 費了遼餉第1152章 岌岌可危第1260章 崇禎元年第1404章 平臺召對第1107章 搶奪兵權第246章 不加賦稅第890章 走向絕路第1151章 艱難的撤退第095章 積極備戰第171章 我們要當兵第715章 淒涼的凱旋第1144章 滅亡的瘋狂前兆第122章 大功不能要第1301章 艱難的局勢第029章 真實援軍第874章 努爾哈赤的書信第037章 深深悲哀第424章 一趟渾水第355章 無可阻擋第537章 開海啦第1190章 武裝遊行第853章 努爾哈赤的麻煩第1188章 心結打開第294章 溫柔中的商機第329章 廢除軍戶第1077章 齊飛的做派第573章 信王出更第894章 兵變第1236章 矛頭所指第996章 破釜沉舟第204章 忠誠誰第463章 沒落的勳貴第791章 奸佞的證據第1313章 騎兵師出擊第1001章 日本出兵了第1254章 組建新軍第405章 總結教訓第1021章 補給艦隊的到來第379章 提振民心第1213章 指揮若定第176章 一馬當先第272章 暴打監軍第895章 兵變失敗第280章 帝師督師第729章 軍國大事第1152章 掛在天上的餡餅第914章 較勁的師徒第1193章 料敵先機第336章 發難第926章 要挾與支持第1073章 收編第1332章 動起來第1348章 堅守城牆第566章 論關寧的作用第1325章 宿命掌握第403章 溫馨時候第1081章 朝鮮對答第1296章 窮途末路的感慨第883章 民心所向第1239章 槓上了第697章 徵召騎兵第161章 一個目標
第583章 精疲力盡第538章 兩黨合作第1324章 千里奔波第796章 對戰朝堂第1061章 盡責的總督第347章 繳獲第705章 回京路上第216章 土地的誘惑第1175章 躺着論道第717章 百官接風第199章 李光春的辦法第609章 忽悠 相互忽悠第778章 收攏人口第473章 逐一反駁第796章 對戰朝堂第1200章 繼續周旋第1270章 能臣的感悟第366章 大炮主義第447章 逼急了皇帝第1215章 真的難以收場了第096章 大敵壓境第1141章 女權的形成道路第601章 尋訪戚家軍第1278章 李永芳的日子第214章 鎮江再易手第1692章 前赴後繼第1433章 銀子多了是禍害(關於金融的一點淺見)第656章 家書值萬金第1259章 再次政變第663章 商路通達第157章 小黨的手段第035章 計算繳獲第1415章 歹毒的計策第1255章 一團亂的朝局第1395章 滿清建國第396章 溫馨的感覺第1085章 談判的藝術第975章 大動干戈第452章 費了遼餉第1152章 岌岌可危第1260章 崇禎元年第1404章 平臺召對第1107章 搶奪兵權第246章 不加賦稅第890章 走向絕路第1151章 艱難的撤退第095章 積極備戰第171章 我們要當兵第715章 淒涼的凱旋第1144章 滅亡的瘋狂前兆第122章 大功不能要第1301章 艱難的局勢第029章 真實援軍第874章 努爾哈赤的書信第037章 深深悲哀第424章 一趟渾水第355章 無可阻擋第537章 開海啦第1190章 武裝遊行第853章 努爾哈赤的麻煩第1188章 心結打開第294章 溫柔中的商機第329章 廢除軍戶第1077章 齊飛的做派第573章 信王出更第894章 兵變第1236章 矛頭所指第996章 破釜沉舟第204章 忠誠誰第463章 沒落的勳貴第791章 奸佞的證據第1313章 騎兵師出擊第1001章 日本出兵了第1254章 組建新軍第405章 總結教訓第1021章 補給艦隊的到來第379章 提振民心第1213章 指揮若定第176章 一馬當先第272章 暴打監軍第895章 兵變失敗第280章 帝師督師第729章 軍國大事第1152章 掛在天上的餡餅第914章 較勁的師徒第1193章 料敵先機第336章 發難第926章 要挾與支持第1073章 收編第1332章 動起來第1348章 堅守城牆第566章 論關寧的作用第1325章 宿命掌握第403章 溫馨時候第1081章 朝鮮對答第1296章 窮途末路的感慨第883章 民心所向第1239章 槓上了第697章 徵召騎兵第161章 一個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