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五百一十四章 大轉移

“十哥做的不錯。”清廷行宮,康德的心情很是不錯,在他下首坐着郭親王和淳親王。

物資收集的差不多了,郭親王特意前來向康德彙報此事,正好碰上在此的淳親王。

“這都是皇上英明,奴才只是盡了本分。”郭親王謙虛說道,但他神色中的得意卻是掩飾不住的。

不過也難怪,原本按他們商議的,物資收集並沒那麼容易,由於康德變法的失敗使得民間百姓日子很不好過,在這種情況下需徵集如此大量的物資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誰想到纔過去了這麼些日子,郭親王就把事給辦的差不多了,表功的同時自然有了幾分得意。

“老十,如此之快就收集完成,恐怕此事另有人協助吧?”在一旁,淳親王笑問。三個兄弟關係親密,雖然如今君臣已定,但相互私下交談自然不是普通臣子能比的,所以說起話來也更隨意些。

淳親王這話一出,康德不由得也朝着郭親王看去,郭親王這人什麼樣他們再清楚不過了,如果說打仗的話絕對沒什麼問題,可要說做這些瑣事,恐怕就不是郭親王擅長的了。

“哈哈哈,九哥不愧是九哥,這要說起來還多虧皇上,所以奴才才說皇上英明!”郭親王哈哈大笑,拱手朝着康德那邊一禮。

“哦,這究竟是怎麼回事?”淳親王聽了更是好奇,就連康德也起了興趣。

當即,郭親王就把武禮的事拿出來講了講,講述中尤其稱讚武禮辦事用心,能力頗強。武禮是康德派給自己的,現在有如此成果不是康德英明神武麼?

“武禮?”淳親王對這個名字依稀有些熟悉,可一時間卻想不起來這是誰了。

郭親王當即說了下武禮的身份,當淳親王提到武禮是豪格的孫子時頓時記起了武禮是誰,這不是他們哥幾個的那位老堂兄麼?早在好多年前武禮還有爵位的時候在宗室聚會場合見過幾次,可淳親王記得武禮的爵已被康熙給奪了,後來武禮就成了閒散宗室,之後就再也沒什麼交往。

“奴才記得武禮當年似乎被皇阿瑪奪了爵?”淳親王詢問道:“如今怎麼又冒出來了?皇上還讓武禮去了老十那邊?”

康德聽郭親王提前了武禮,當然知道這事,當即笑着解釋了幾句。原來在不久前因爲有人推薦武禮,康德是知道武禮這個人的,只是長時間不交往早就印象淡了。

康德即位後,皇帝的位子在滿清內部雖然還算穩固,可由於大局的不穩,康德依舊有着強烈的危機感。尤其是之前康德變法的失敗,使得滿清現在內憂外患,再加上康德自決定由西域、藏地轉向印度之後深感手上的人才缺失之苦。

畢竟眼下滿清已不再控制中原,早就被大明趕得遠遠的了,在這種情況下許多人才不是被大明招攬,或者就根本不再康德治下,由此康德頗爲苦惱。

在這種時候,有人推薦了武禮,武禮雖然是豪格的孫子,可也是大清宗室,正宗的黃帶子出身,雖然被奪了爵,但當年康熙奪爵出於什麼原因,康德仔細想想自然是明白的。

眼下正是用人之時,用宗室遠比用旁人放心的多,所以康德就恢復了武禮的爵位並給他升了一級,之後又把武禮招來見了一面。

見面後交談一番,康德發現武禮這個老堂兄雖說年紀大了些,可頭腦清醒,雖不懂軍事,可對於雜務卻頗有心得,而且武禮向康德表現出了忠心不二和想辦事,肯辦事的姿態,這讓康德頗爲欣慰。

就這樣,康德就提拔了一下武禮,不僅升了他的爵位還把武禮放到郭親王身邊協助。因爲他知道郭親王在雜務上的不足,既然武禮對於雜務有着方面的能力,不如看看他真正的本事。

誰都沒有想到,這個武禮不鳴則已一鳴驚人,去了郭親王部下沒多久就做出了這樣的大事,居然短短時間內就把物資給收集齊了,聽郭親王說武禮還保證過些時候還會有更多的物資籌集完成。

淳親王聽完後這才明白了前應後果,當即微微點頭,接着他想了想又道:“武禮在如此短的時間內完成此事的確不容易,恐怕花了些手段吧?”

“這是自然!”郭親王在一旁笑道:“沒有手段當然做不到這,武禮這些日子可是殺了不少人,雖然手段有些激烈,但終究是爲我大清用心辦事。”

康德和淳親王聽後並沒有什麼不悅,反而表示認同。反正西域包括藏地這兩個地盤他們不準備要了,殺些人算得了什麼?等到了印度那邊,重頭再來就是了。

再說了,滿清崛起於東北白山黑水,原本就是靠着殺人搶掠起的家,這些事都是祖宗們老幹了的,他們這些子孫再幹不是天經地義?

治天下需要仁義,現在已不是治天下的時候,大清需要重起爐竈,一切從頭再來,和當年打天下沒什麼區別。

別說殺了不少人,就算把西域的人全殺光了他們也不會覺得可惜。西域各族和中原不同,那些民族百姓各有信仰,要收服他們爲大清所用極難,這點康德早就明白這個道理。

既然不能爲自己所用,那麼就是廢物和垃圾,從廢物和垃圾身上換取些必須的東西就是理所當然的事。

當然,無論是康德還是淳親王和郭親王也都清楚,武禮這麼幹肯定自己也撈了不少好處,但這只是小節而已。老祖宗就是這麼發家的,既要用人又要防人不撈好處,就像又要馬兒跑的快又不給馬兒吃草一樣,天下哪裡有這等道理?

不過話再說回來,武禮的做法雖看起來簡單粗暴,可也不是什麼人都能辦到的,如果說僅僅只是燒殺搶掠就能滿足,那麼也太容易了。而武禮能在這麼短時間內完成這個任務,有着大功,既然有功就不能不賞。

但這個賞目前還沒必要,畢竟武禮剛升了爵,用人也要有度,賞賜更需有方,康德暗暗記下了此事,等以後到了印度再論功行賞不遲。

既然物資到位,康德轉進印度的計劃就要開始實施了,正好今日淳親王、郭親王兩人都在,哥三人當即就商議起來確定轉進的時間和路線安排。

這事宜早不宜遲,眼下季節轉眼就要到了秋天,等秋天一到冬天就不遠了。何況東邊的明軍隨時隨地會打過來,再拖延下去對於自己這邊極爲不利。

三人商議了足足小半天,最終確定下來十日後開始全面轉進。藏地那邊按原計劃由隆科多等人從藏地入尼泊爾進入印度,至於大清本部由郭親王爲先鋒,康德親自領中軍,再派一員大將爲後軍全線轉進由西邊繞道進入印度。

康德是果斷之人,也是打了老仗的皇帝,對此事安排的頭頭是道,再加上有兩位親王的協助,很快就完成了各部集結。

十日到後,郭親王的前軍先行出發,再過幾日中軍由康德親自領軍隨同而進,至於後軍大約五千人馬押陣,以防明軍,由此滿清撤離西域轉進印度的大轉移從而開始了。

因爲物資足夠,再加上前期的準備妥善,滿清轉移的速度極快。而且遠東那邊俄羅斯和大明的戰爭沒有結束,雖然雙方已經形式上停戰,可正式談判還未開始,俄羅斯也顧不上滿清的動作,再加上大明那邊有意放任滿清轉移,等康德前腳一走,大明後腳派兵進入西域。

大明進入西域後沒有快速推進,反而如同旅遊一般緩緩而進,一路佔領要地,控制地方,安撫地方民衆,輕而易舉地就一步步拿下了整個西域。

在藏地同樣也是如此,隆科多幾乎同時和西域的滿清主力一同轉移,直接丟掉了佔據的藏地地盤,朝着尼泊爾方向而去。

等接到消息後,大明各部這才大搖大擺地進入藏地,同西域那邊不一樣,大明在進入藏地時一方面對普通藏民進行安撫,另一方面對策妄阿拉布坦殘部採取強烈打壓的政策,也就是說之前大明還在暗暗支持策妄阿拉布坦,可現在策妄阿拉布坦部已經成了大明的敵人,大明對待敵人是絲毫不手軟的,這使得原本就被清軍打得已經狼狽不堪的策妄阿拉布坦如喪家之犬一般。

清廷轉進,武禮主要負責各軍的物資調配補給,這個任務是康德特意交給他的,同樣也是想進一步看看武禮的能力。

雖然康德還沒正式任命武禮軍中職務,依舊以協辦軍務來擔任此事,可要知道實際上武禮接下這個差事之後等於直接就入了康德的眼,而且這個任務極重要,非普通臣子不能爲。

還別說,武禮的這份工作做的相當不錯,這一路上他前前後後奔波勞累,帶着兒子阿舒爾任勞任怨,把前軍、中軍包括後軍的物資調配做的井井有條。

當中軍在半個月後繞過西域西北,由後世的崇阿來區域谷地過喜馬拉雅山脈北部後,清軍可以說已經走了半程路,接下就是繼續西進,然後由阿富汗繞道向南,再由喜馬拉雅山脈西側一路南下進入印度。

第九百九十九章 同行第一千六十六章 老祝入宮第一千四百七十九章 只會吃大米第七百八十章 西北第七章 朱明後裔第三百一十七章 真是好官第七百五十三章 攪屎棍第一千七十一章 死而後已第一千五百章 真香第一千四百五十四章 新法蘭西總督第五百五十二章 江北第一百五十六章 復職第五十三章 背靠山第六百五十七章 老陳的智慧第二百零六章 拉開戰幕第一千二百五十四章 太難了第三百六十九章 王師第三百八十四章 小六子和十二爺第一千一百零四章 巡查第二百八十一章 到京第六百四十八章 兩合則利第一千三百四十四章 絕不姑息第五百四十一章 整頓順天第五百一十三章 絕望第五百六十二章 混亂第六百七十章 鄔思道入宮第八章 老君門下第一千四百一十七章 離開第八百三十六章 官邸第三百九十四章 破局第九百一十一章 決意第七百六十三章 停戰第五百三十二章 有罪第五百八十章 狗急第八百五十三章 東拉西扯第六百三十一章 守備之職第一千七十二章 威信打擊第九百九十六章 老父親很欣慰第八百五十章 朝奸第一千四十一章 初一大朝第四百六十九章 寧波包家第三百五十五章 亭閣召見(求票!)第六百四十一章 何去何從第七百三十四章 捐棄前嫌第四十三章 左右爲難第一千七十七章 識破第一千二百零二章 悔意第一千二百四十三章 宴會第三百二十六章 龍泉士子第八十八章 甬江第一千二百零七章 南陸開發第一百九十四章 大踏步後退第一千三百六十五章 三合之戰第一百八十七章 挑撥第二百二十章 福建初定第九百六十四章 柔佛總督府第一千四百三十二章 建設兵團第一千四百七十三章 追責?第八百五十二章 想法第一千五百二十章 印度八旗第七百三十二章 衆商雲集第八百四十三章 功爵第一百四十七章 誓言第一千二百二十七章 求親第三百二十四章 新衙門第一千九十八章 喬治的自救第五百零二章 見聞第九百六十一章 如臨深淵第四百一十九章 吾養之第一千五百二十五章 路易改革第一千一百二十二章 利用、牽制和約束第六百八十七章 千里駒第一千二百六十二章 節奏第三百一十五章 風波第一千六十二章 黃剃頭第四百零五章 沒裝好第八百八十一章 理想和現實第四百五十二章 賣主求榮第一千四百一十二章 西邊動靜第二百九十八章 工業革命第一千五百二十九章 目標德里第三百六十六章 後宮有請第一百七十九章 問策張廷玉(求票)第八十三章 決定第一千三百零五章 和談第六十二章 結束後的開始第一千一百一十五章 糧食困局第二百二十五章 三十六年的太子第一千四百二十六章 嗚嗚第七十一章 入寧波第一百三十五章 大旗第五百零二章 見聞第四百四十四章 爵爺的喜事第二百七十八章 凝固第九百八十九章 聽之任之第四十四章 老子的隊伍第一百八十二章 脣槍舌戰第一千四百三十四章 坑第三百六十九章 王師第七百零九章 發狂的建興
第九百九十九章 同行第一千六十六章 老祝入宮第一千四百七十九章 只會吃大米第七百八十章 西北第七章 朱明後裔第三百一十七章 真是好官第七百五十三章 攪屎棍第一千七十一章 死而後已第一千五百章 真香第一千四百五十四章 新法蘭西總督第五百五十二章 江北第一百五十六章 復職第五十三章 背靠山第六百五十七章 老陳的智慧第二百零六章 拉開戰幕第一千二百五十四章 太難了第三百六十九章 王師第三百八十四章 小六子和十二爺第一千一百零四章 巡查第二百八十一章 到京第六百四十八章 兩合則利第一千三百四十四章 絕不姑息第五百四十一章 整頓順天第五百一十三章 絕望第五百六十二章 混亂第六百七十章 鄔思道入宮第八章 老君門下第一千四百一十七章 離開第八百三十六章 官邸第三百九十四章 破局第九百一十一章 決意第七百六十三章 停戰第五百三十二章 有罪第五百八十章 狗急第八百五十三章 東拉西扯第六百三十一章 守備之職第一千七十二章 威信打擊第九百九十六章 老父親很欣慰第八百五十章 朝奸第一千四十一章 初一大朝第四百六十九章 寧波包家第三百五十五章 亭閣召見(求票!)第六百四十一章 何去何從第七百三十四章 捐棄前嫌第四十三章 左右爲難第一千七十七章 識破第一千二百零二章 悔意第一千二百四十三章 宴會第三百二十六章 龍泉士子第八十八章 甬江第一千二百零七章 南陸開發第一百九十四章 大踏步後退第一千三百六十五章 三合之戰第一百八十七章 挑撥第二百二十章 福建初定第九百六十四章 柔佛總督府第一千四百三十二章 建設兵團第一千四百七十三章 追責?第八百五十二章 想法第一千五百二十章 印度八旗第七百三十二章 衆商雲集第八百四十三章 功爵第一百四十七章 誓言第一千二百二十七章 求親第三百二十四章 新衙門第一千九十八章 喬治的自救第五百零二章 見聞第九百六十一章 如臨深淵第四百一十九章 吾養之第一千五百二十五章 路易改革第一千一百二十二章 利用、牽制和約束第六百八十七章 千里駒第一千二百六十二章 節奏第三百一十五章 風波第一千六十二章 黃剃頭第四百零五章 沒裝好第八百八十一章 理想和現實第四百五十二章 賣主求榮第一千四百一十二章 西邊動靜第二百九十八章 工業革命第一千五百二十九章 目標德里第三百六十六章 後宮有請第一百七十九章 問策張廷玉(求票)第八十三章 決定第一千三百零五章 和談第六十二章 結束後的開始第一千一百一十五章 糧食困局第二百二十五章 三十六年的太子第一千四百二十六章 嗚嗚第七十一章 入寧波第一百三十五章 大旗第五百零二章 見聞第四百四十四章 爵爺的喜事第二百七十八章 凝固第九百八十九章 聽之任之第四十四章 老子的隊伍第一百八十二章 脣槍舌戰第一千四百三十四章 坑第三百六十九章 王師第七百零九章 發狂的建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