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五十九章 借力打力

朝鮮使者前來大明朝貢,這事說大也大,說小也小。

如果是放在前明或者清廷,熱衷於萬國來朝的那些皇帝們一定是興奮不已,而作爲臣子的也不會放棄這拍老大馬屁的好機會,不歌功頌德,大肆操辦一番那裡會罷休。

可在如今大明,對於朝鮮來人卻根本沒太當一回事,現在的大明國力強盛,佔了北京城後已有氣吞山河之勢,何況朝鮮一直站在清廷那一邊,自大明覆國以來,朝鮮非但沒有第一時間派人前來祝賀,反而幫着清廷調集糧草物資,如何能受大明待見?

就像之前,明軍奇兵突出天津衛,實際上一開始就是打着懲戒朝鮮的名義。所以說,在大明,無論上至官員下至老百姓,對於朝鮮的感觀也不怎麼樣,崔錫恆受朝鮮國王之託前來出使,被晾上些日子也是自然的。

不過話又說回來,作爲泱泱大國,必要的氣度還是有的,別說朝鮮了,就算是現在清廷派人來交涉大明表面上也會以禮相待。兩國交戰不斬來使嘛,何況大明和朝鮮還未有開戰呢,這也是崔錫恆被丟在上海好些日子後終於同意他前來南京的原因。

對於朱怡成而言,他對朝鮮的感官一直不怎麼樣。雖說後世曾經刮過一陣韓流,無數少男少女對韓流膜拜之極,甚至爲了那些塗脂抹粉的韓流小鮮肉而發狂。但朱怡成那時候卻不是如此,一來那時盛極一時的韓流已漸漸消退,二來朱怡成本就對這些不感冒。

再者,關於韓國的黑歷史實在是太多,更讓朱怡成從先天就對朝鮮生心厭惡之感。

可作爲大明皇帝,面對朝鮮王國打着進貢的旗號前來拜見,朱怡成不管如何還是要見一見的,何況崔錫恆還帶着朝鮮國王的國書呢。

如果朝鮮能好好聽話,直接拋棄清廷,重新尊大明爲宗主國,從政治上來講對於大明還是有不少好處的。要知道現在北地還遠位到平定的時候,清廷在北地的力量依舊強大,一旦朝鮮正式脫離清廷成爲大明屬國,無論對於天下還是清廷那邊都是一件重要的大事。

就這樣,當崔錫恆抵達南京後,朱怡成讓禮部安排了一下,在一次朝會上見了見這位朝鮮王國的使臣。

面對高高在上的大明皇帝,崔錫恆以屬國外臣之禮覲見,不僅奉上了帶來的那些貢品禮物,還把朝鮮國王的國書正式遞上,以表示朝鮮王國要尊大明爲主的意願。

一開始,朱怡成還是比較放鬆的,畢竟這是一件好事,可當他仔細看過所謂的國書之後,一張臉頓時沉了下來。

“崔錫恆!”

“外臣在……。”

“國書中如何不見貴國國王上表王世子之事?”朱怡成冷冰冰地問道。

聽到這句問話,崔錫恆頓時冒了身冷汗,心中更是打了個顫。

要知道朝鮮王國,無論是國王還是世子,也就是朝鮮關起門自稱的太子,這都是需要得到宗主國的冊封的。如今的朝鮮國王是李焞,這李焞當國王已近四十年了,這暫時不去說,但是他的兒子,也就是李昀,在十年多前曾經由朝鮮國王的名義上表清廷,然後被康熙同意後冊封爲朝鮮王世子。

而現在,朝鮮棄大清而轉投大明,重奉大明爲宗主國,這就表示朝鮮和大清已經決裂,既然如此那麼按照慣例,王世子之位必須要由大明重新冊封,而在國書中卻未有提到這點。

崔錫恆嘴中一片苦澀,暗道不好。實際上,這並非朝鮮國的疏忽,而是故意爲之。

說白了,雖然爲了尊大明爲宗主國,朝鮮國內最終以李焞和老論派的意見佔了上風,但實際上少論派並非沒有一點收穫,這故意混淆概念,不在國書中要求重新冊封王世子的建議就是少論派提出的,其目的非常簡單,就是打算在這方面給朝鮮留一條後路。

畢竟,中華的兩大力量大明和大清還在交戰,在大清未真正失敗的情況下,朝鮮打算藉此做些文章,一旦大明沒有拿下天下,或者說大清最終退至遼東,依舊和大明僵持的話,朝鮮王國還能用這種理由來搪塞一二,以表示朝鮮之所以尊大明爲宗主國只不過出出於無奈。

對於這些小算計,崔錫恆原本並不認可,但李焞爲了平衡兩派最終還是做了這個決定,這也是崔錫恆沒有辦法的事。他只希望大明並不注意到這事,可誰想越擔心什麼就越來什麼,當朱怡成看過國書後第一句就問到了王世子之事,崔錫恆就知道這事躲不過去了。

“回陛下,此事並非我王不上表,而是另有苦衷。”

“苦衷?你倒講來聽聽。”朱怡成問道。

崔錫恆伏在地上,叩首道:“先前王世子爲我王長子,但並非嫡出,乃是庶出,其生母爲張禧嬪而非王后,前些年,張禧嬪權傾朝野,去良臣用小人,禍亂朝岡,國之上下無不痛恨之極,以至最後被我家大王賜死,而王世子爲張禧嬪之子,按理說就應廢除世子之位,改由延礽君或延齡君擔任世子。但我王考慮到張禧嬪雖死,卻殘存勢力依在,而且王世子本人又無過錯,再加上延礽君和延齡君年幼,爲穩定朝局就暫時把此事緩了下來……。”

崔錫恆這番話有真有假,不過倒也能自圓其說,他講完後不由得暗暗爲自己的機智點了個贊,同時悄悄擡眼朝朱怡成那邊看了看,心中忐忑不安地等着朱怡成的回話。

朱怡成寒着張臉,也不說是也不說不是,接着又問起了第二個問題。

這第二個問題就是詢問朝鮮王國在國書中所提到的關於尊大明爲宗主國,同時協助大明由北出兵攻擊清廷遼東一帶的事來。

“此乃我朝鮮爲臣之道也!”崔錫恆叩首道:“陛下有所不知,我朝鮮雖之前被逼尊清廷爲主,那是因爲我朝鮮國小民弱的無奈之舉,實際上,我國一直以大明爲父母之國,早在我朝立國之初,就有‘願言修職責,萬世奉皇明’的祖訓。而崇禎先皇遇難後,我朝也一直沿用崇禎先皇之年號至今,當初我國大王曾經有言:我邦之於明室,君臣之義,父子之恩,蓋二百有餘年。故義則君臣,恩則父子也。臣不可不祀君,子不可不孝敬父母,故朝鮮要謹事大,誠尊周。明雖亡,作爲正統的化身仍然存在,故必須尊奉!”

“如此,足以可見我朝鮮對大明父母之邦的推崇。就連我王在多年前修建了大報壇,來崇祀崇禎先皇。還有我朝鮮大儒宋時烈生前更是主張崇祀先皇,臨終前更讓弟子修建了華陽洞,並在裡面修建了萬東廟……。”

崔錫恆的嘴皮不錯,說起來一套接着一套,而且他講的這些倒不是胡說八道,的確是有此事。

隨着崔錫恆情真意切的講述,再加上他慷慨解囊並帶着咽嗚的語氣,倒是讓在場許多文武大有好感。畢竟,前明亡至朱怡成起兵復明之間已有六十餘年,在這如此長的時間內,朝鮮國居然依舊還在如此尊崇大明,尤其是繼續使用崇禎先皇的年號和祭祀實在是難得。

從這點來看,表面上臣服清廷,對於朝鮮來講似乎的確是無奈之舉。畢竟小國寡民,做到這點已經很不容易了。何況,三國時期不也有身在曹營心在漢之說麼?如此來看,朝鮮這個小弟還是不錯的,也許之前大家還真是錯怪他了。

崔錫恆緊接着又講起了朱怡成復國之事,他直接把復明後朝鮮未第一時間來朝祝賀的鍋直接甩給了清廷。

根據他所解釋,完全是因爲清廷對於朝鮮控制極嚴,朝鮮王國上下雖心向大明,恨不得插着翅膀前來祝賀,以重歸大明懷抱。但清廷在朝鮮派駐官員,一舉一動控制着朝鮮上下,使得朝鮮君臣敢怒而不敢言,直到前些時候大明拿下北京城,清廷人心惶惶,再也無法對朝鮮實施掌控,朝鮮國王這才直接驅逐了清廷官員,派他前來大明朝貢。

崔錫恆真不虧是朝鮮難得的幹才,無論說詞還是表演都能打上滿分。如果放在後世,一個奧斯卡金像獎是穩穩的。

不過,早就知道朝鮮是如何貨色,更明白朝鮮君臣打着什麼算盤的朱怡成哪裡會相信這些?

對於朝鮮,朱怡成一要撫,二也要敲打,在崔錫恆在上海的這些日子,通事處關於朝鮮的情報源源不斷地送來,這些情報中早就說明了一切。

“崔卿平身。”朱怡成臉上的寒霜漸漸褪去,開口說道。

“謝陛下隆恩!”崔錫恆重重磕了三個頭這才起身,站起身來他終於鬆了口氣,看來這件事總算糊弄過去了。

“朝鮮之國曆來是我大明屬國,我前明蒙塵之時,朝鮮爲臣國雖作無奈之舉,但依舊能以守君臣之義,父子之恩,實是難得。如今朝鮮重歸大明,此乃喜事,朕當無不允之理。着軍機處、禮部、理藩院、鴻臚寺以當年常例重列朝鮮爲屬國,而今清廷未滅,北地未平,朝鮮國小民弱,冒死來投,我大明自然不可不理,更不能坐視不管。令軍機處、兵部可擇一員干將爲我大明以駐朝鮮,以助其抵禦清廷,並安朝鮮政局……。”

崔錫恆沒想到他剛剛起身,這氣還沒完全鬆下來,朱怡成就說出這番話來,頓時令他目瞪口呆。

第七百七十六章 南京密約第八百八十六章 左右爲難第五百零二章 見聞第六百五十一章 請罪第九十章 兵分兩路第四百三十六章 讓城?第五百三十九章 張冉抵京第四十四章 老子的隊伍第七百二十章 偶遇第一千四百六十七章 爆破第七百二十八章 改換門庭第四十四章 老子的隊伍第一千六十八章 祝帥第一千九十七章 外交和人口第一千二百三十二章 雙傑第一千八十四章 皇帝罵娘第九百九十八章 同意洽談第一千七十六章 沐家後人第七百七十三章 柔佛第四十二章 龍歸大海第八百三十三章 小江子第七百二十二章 倚老賣老第一千二百三十四章 爲天下耳第一千零一章 暢想第五百八十四章 王樊的苦惱第一千五百一十四章 大轉移第二百零一章 東海偷襲第五十五章 苦惱的變化第一千二百二十七章 求親第四百三十八章 亂臣賊子第三百五十五章 亭閣召見(求票!)第八百七十二章 信仰第四百二十六章 老八的焦慮第八百一十三章 胡言亂語第一千三百二十三章 矢口否認第八十七章 水師第一千二百八十八章 蒙古之戰(2)第一百二十八章 兩路出兵第一千三十五章 向北向北第六百九十二章 爲何問朕第一百三十九章 虛晃一槍?第五百一十八章 八卦第五百五十二章 江北第二百九十六章 提督四夷通事第一千三百八十四章 會晤暫停第一千四百五十六章 低調第五百六十九章 棋子和棄子?第七百九十八章 意外的一仗第三百九十八章 老十的憤怒第一千一百三十一章 大戰將至第六百一十五章 收拾心情第四百零八章 緊鑼密鼓第一千八十六章 東西兩北第五百零八章 天命之子第四百七十四章 上海之王第八百九十八章 讚許第五百四十一章 整頓順天第五百三十九章 張冉抵京第八百六十九章 如意第一百六十八章 豬隊友第一百五十八章 失地(求票!)第一千二百三十八章 怒火第一千三百七十五章 半島海戰1第一千五十五章 稀裡糊塗的會晤第一千四百七十九章 只會吃大米第八百七十一章 燭芯第一千三百二十章 針鋒相對第八十五章 四海第八百二十八章 奉天第一千二百八十四章 一條繩上的螞蚱第一千二百五十四章 太難了第七百二十五章 拉攏各方第一千七十六章 沐家後人第五百九十七章 塵埃第六百一十七章 太難了第九百三十二章 一體第八百九十六章 叫苦第九十章 兵分兩路第一千四百三十章 閒子第一千四百四十五章 如夢似幻第九百五十六章 胸悶第一千四百二十六章 嗚嗚第五百一十四章 死了第九百五十章 借道第五百三十一章 心頭火起第二百零三章 釣魚第一千三百七十五章 半島海戰1第二百八十七章 第四勢力(求票!)第九百一十六章 戰略改變第一千五十九章 策略第九百三十六章 後面的第四百零四章 摩拳擦掌第七十三章 偉人谷第二章 反賊第二百七十六章 火槍第二百八十二章 避重就輕第四百三十五章 城門大戰第一千二百一十三章 家鄉第四百六十八章 生氣的朱怡成
第七百七十六章 南京密約第八百八十六章 左右爲難第五百零二章 見聞第六百五十一章 請罪第九十章 兵分兩路第四百三十六章 讓城?第五百三十九章 張冉抵京第四十四章 老子的隊伍第七百二十章 偶遇第一千四百六十七章 爆破第七百二十八章 改換門庭第四十四章 老子的隊伍第一千六十八章 祝帥第一千九十七章 外交和人口第一千二百三十二章 雙傑第一千八十四章 皇帝罵娘第九百九十八章 同意洽談第一千七十六章 沐家後人第七百七十三章 柔佛第四十二章 龍歸大海第八百三十三章 小江子第七百二十二章 倚老賣老第一千二百三十四章 爲天下耳第一千零一章 暢想第五百八十四章 王樊的苦惱第一千五百一十四章 大轉移第二百零一章 東海偷襲第五十五章 苦惱的變化第一千二百二十七章 求親第四百三十八章 亂臣賊子第三百五十五章 亭閣召見(求票!)第八百七十二章 信仰第四百二十六章 老八的焦慮第八百一十三章 胡言亂語第一千三百二十三章 矢口否認第八十七章 水師第一千二百八十八章 蒙古之戰(2)第一百二十八章 兩路出兵第一千三十五章 向北向北第六百九十二章 爲何問朕第一百三十九章 虛晃一槍?第五百一十八章 八卦第五百五十二章 江北第二百九十六章 提督四夷通事第一千三百八十四章 會晤暫停第一千四百五十六章 低調第五百六十九章 棋子和棄子?第七百九十八章 意外的一仗第三百九十八章 老十的憤怒第一千一百三十一章 大戰將至第六百一十五章 收拾心情第四百零八章 緊鑼密鼓第一千八十六章 東西兩北第五百零八章 天命之子第四百七十四章 上海之王第八百九十八章 讚許第五百四十一章 整頓順天第五百三十九章 張冉抵京第八百六十九章 如意第一百六十八章 豬隊友第一百五十八章 失地(求票!)第一千二百三十八章 怒火第一千三百七十五章 半島海戰1第一千五十五章 稀裡糊塗的會晤第一千四百七十九章 只會吃大米第八百七十一章 燭芯第一千三百二十章 針鋒相對第八十五章 四海第八百二十八章 奉天第一千二百八十四章 一條繩上的螞蚱第一千二百五十四章 太難了第七百二十五章 拉攏各方第一千七十六章 沐家後人第五百九十七章 塵埃第六百一十七章 太難了第九百三十二章 一體第八百九十六章 叫苦第九十章 兵分兩路第一千四百三十章 閒子第一千四百四十五章 如夢似幻第九百五十六章 胸悶第一千四百二十六章 嗚嗚第五百一十四章 死了第九百五十章 借道第五百三十一章 心頭火起第二百零三章 釣魚第一千三百七十五章 半島海戰1第二百八十七章 第四勢力(求票!)第九百一十六章 戰略改變第一千五十九章 策略第九百三十六章 後面的第四百零四章 摩拳擦掌第七十三章 偉人谷第二章 反賊第二百七十六章 火槍第二百八十二章 避重就輕第四百三十五章 城門大戰第一千二百一十三章 家鄉第四百六十八章 生氣的朱怡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