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一十一章 下一步

董大山在做完交接後並未在安慶久留,很快就回到了南京城。

離開南京已有幾月,這一次回到南京,給董大山的感覺似乎有些不同。除了皇子誕生,整個南京城還沉浸在狂歡的氣氛中外,現在的南京不僅比他離開時更有次序,也更加繁華。

這幾年,大明商業的發展速度之快是令人瞪目結舌的,在寧波時,朱怡成就扶持商貿,大力發展海貿。這樣做的原因一方面是朱怡成想改變四民之策,另一方面也是考慮到資金來源。

那時的朱怡成還很弱小,他手上雖然有從清廷那邊弄來的大量糧草和金銀,但相比數萬部隊的開銷,還有維持地方的支出,這些遠遠無法滿足。靠着海貿暴利,朱怡成勉強度過最艱難的時刻,等到他重登監國位時,大明的商業模式已逐步確定下來,隨着收入的增加,大明朝廷的財政慢慢走向了良性循環。

在南京登基後,整個大明更如一駕飛奔的馬車,駛入了快速道。如今大明僅靠四省半的地盤,其財政收入已超過了五千萬兩白銀,也就是摺合永業銀元六千萬之巨。

更令人驚愕的是,這個財富累積速度還在以極高的比例不斷增長,根據戶部統計,預計明年這時候,財政收入就能超過一億元,這數字在當下是足以令人瘋狂的。

要知道在康熙時期,清廷全年的財政收入也不過三千萬兩左右,歷史上到乾隆時期也僅是四千萬兩。可相比如今大明,僅憑四省半的地盤其收入就遠超整個清王朝。

更重要的是,清廷的財政收入極大部分包括地丁,也就是田賦這一塊,佔了所有收入的百分之八十以上,其餘佔大頭的分別是鹽鐵和關稅,大約各在百分之十不到,再加一些其餘雜七雜八的茶課、契稅等等,構成了清廷全部的收入。

但在大明卻不同,大明的田賦極少,六千萬的財政收入中,田賦所佔比例僅只有百分之三都不到,只有區區一百六十萬。而關稅和商稅金佔了絕大部分,高達五千萬。此外鹽鐵專賣中把鐵的部分剝離,以刺激工業化的發展,至於鹽作爲戰略物資經營依舊握在朝廷手中。

田賦雖低,但大明對於土地的控制極其嚴格,爲吸引人口從土地轉移到商業和工業方面,朱怡成制訂了嚴格的土地買賣和轉讓法,不僅提高契稅比例,還嚴格限制個人擁有土地的面積,以防止出現土地兼併情況發生。

與此同時,商業和工業的不斷髮展也刺激了人們從土地刨食轉而向其他行業轉變,再加上海貿的興起,更進一步促進了手工業等各行業的發展。

更重要的是,朱怡成手中掌握着皇家銀號,而現在皇家銀號已正式改名爲大明皇家中央銀行,成爲了大明頂級金融機構,隨之而來的是各類商業銀行的出現,這些銀行也跟進一步影響到了整個大明的發展方向。

作爲首都的南京,是最能體現大明改變的。如今的南京城是一座毫無疑問的巨城,相比之前的南京,南京的面積已朝着原來城牆外不斷擴張,人口也隨之巨增,相比北京的大約五十多晚人口而言,僅南京城內人口數已突破了六十萬,如果加上南京城牆外的新區,整個南京人口已逼近百萬之數,這在當時是難以想象的。

對此,朝中有不少大臣上書要求對京中人口進行嚴格控制,其實這種方式並不希奇,早在前明時期,北京作爲首都人口就突破過七十萬,當時朝廷爲避免人口過多導致京中壓力過大和治安等方面考慮進行過嚴格控制,對於無京籍的“流民”進行定時驅離。

至於在清廷時期,同樣執行這樣的政策,以控制人口數量,這倒和後世的遣返制度極其相似。

對於這個問題,朱怡成慎重考慮後同意了控制人口的建議,但對於流民的驅離卻使用了另一種辦法,那就是引導這些人前往上海。

同戶籍嚴格的南京相比,新興的城市上海寬鬆許多,更重要的是上海需要大量人口進入,以用這種方式加快發展。

經過近一年的建設,上海的發展可謂是日新月異,隨着基礎建設的初步完善,再加上碼頭、商行、商業街、住宅區等等的建成,而今的上海雖還比不上南京,就連繁華的寧波都遠有不如,但一些有眼光的商人已經在上海這片地區看到了它輝煌的未來。

董大山回京後並未先回府,入城後直接去了皇宮。得知董大山來了,正在後宮逗兒子的朱怡成放下了手中的事,同皇后李娟兒說了幾句話後就回到了偏殿,在那邊接見了董大山。

“臣,董大山見過皇爺!”許久不見朱怡成,這次回來董大山發現朱怡成身上的威嚴比往日更重了許多,再加上脣上留着的鬍鬚使朱怡成看起來比實際年齡要長許多,也更增添了皇家的氣度。

“起來吧,路上可順利?”皇子誕生,朱怡成這些日子心情好的很,一直都是笑眯眯的。

“謝皇爺,一切都順利。”董大山起身後回道,見小黃門搬來椅子,他又道了聲謝,這才坐了下來。

向朱怡成道了喜,董大山還給小皇子帶了禮物,這禮物看得出是董大山精挑細選的,是一塊價值不菲的羊脂白玉佩,朱怡成見了很是喜歡,笑呵呵地替兒子收了下來。

“瞧你這身打扮,是否剛剛入城,還未回過家吧?”

“離京數月,微臣回京第一件事當然是要想皇爺覆命,隨後再去軍機處報道,等這些事辦完後自然會回家。”董大山平靜地回答道。

朱怡成點點頭,董大山一向做事認真,而且對自己忠心耿耿,這也是朱怡成看重他的主要原因。而董大山也從來沒有辜負朱怡成,凡是他交代的事總是做的妥妥貼貼。

朱怡成先和董大山聊了聊安慶那邊的情況,隨後又說到了廣東之戰的經過,君臣兩人談了大約半個時辰,朱怡成這才道:“朕這次招你回來想必你心裡也清楚,在外幾個月,先在家好生休息幾日,隨後熟悉一下軍機處的差事,等過些日子後就得忙碌了。”

董大山連忙謝過朱怡成關心,同時又道:“爲君分憂,這是臣的本分,何況滿清未滅,神州未復,臣身體好的很,無須多做休息,皇爺有事直接吩咐臣去辦就是了。”

朱怡成滿意地笑了起來,說道:“這事也不急着一時,該休息的還是得休息,所謂勞逸結合嘛。等過幾日,朕再和你細談,如何?”

董大山連忙答應,接着又說了一會兒話,董大山這才起身告辭。

董大山走後,朱怡成並未回到後宮,而是直接來到偏殿的另一邊,這裡是朱怡成讓人特意佈置的戰略室,平日他每日都要來這一次,今天也不例外。

在這間房間中,佈置同總參謀部的核心區差不多,除了中央擺着一個巨大的沙盤外,四周還掛着數副地圖,上面密密麻麻用幾種顏色畫着各方勢力動態,而且這些圖包括沙盤上的細節,每日裡都會有專人進行更新,以便讓朱怡成在第一時間掌握情況。

背手站在沙盤前,朱怡成的目光在江西、湖北、湖南、四川、河南一帶遊走,這五省如今勢力錯綜複雜,除清軍外,還有祝建才和王致清的力量,另外再加上高進所部。

此外,安徽部分,清軍和明軍相互僵持,安慶作爲突出部位置尤其重要。而當朱怡成的目光往下移,停在廣西的時候,他的神色又有些若有所思,過了許久這才挪開。

打下廣東,對於天下來說是一個巨大的變化,對大明更是一件好事。不過廣東之戰從整體上已超過了朱怡成原本的計劃,由於澳門的葡萄牙人突然插手,導致南海海戰的爆發,使得拿下廣東費了不少周折。

雖然結果是好的,而且因爲澳門的收回使得大明多了一支強大的海上力量,但對於大明來講,廣東一戰大明的損失可是不小。

戰爭中武器裝備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但更重要的是人。南海海戰使得南海艦隊喪失了大量優秀的水兵和低級將領,在獲得葡萄牙戰艦後從裝備雖然加強了,可從人員的缺口和補充來看,這不是短時間可以彌補的。

何況,由於南海海戰的爆發,使得廣東之戰前後遠遠超出了大明方面原本的預計,導致物資消耗極其龐大,後勤吃緊。另外,龍門一戰,明軍陸軍損失也不小,現在廣東雖然平息,但廣東的明軍要完全恢復元氣,重新達到戰前的水平需要一定時間。

朱怡成原本的計劃是拿下廣東後直接調兵北上,趁中原亂戰機會插上一手,就勢大舉北攻的。可從目前來看,明軍起碼得休整些日子後才能彙集起軍力和完成物資準備,所以這也是朱怡成先把董大山調回來的主要原因。

黃朝雲接替董大山駐紮安慶,接下來安慶方面將會不斷給予清軍壓力,以戰替守找尋機會,同時爭取明軍的準備時間,這是已定好的策略,可同時朱怡成也要仔細考慮這下一步應該怎麼走。

第一千二百八十五章 部落西遷第六百一十八章 多管齊下第七百四十二章 遠來的軍報第一千六十章 軍機處的矛盾第七百一十五章 老本行第九百六十四章 柔佛總督府第一千二百二十六章 微疾第八百六十一章 雜記第一千五百一十九章 光陰第九百四十六章 坐論第一千一百二十二章 利用、牽制和約束第四百九十一章 北攻第五百零一章 交通事故第一百三十四章 五萬大軍第一千三百零六章 又來這招第一千一百二十三章 老北京第一千二百二十二章 詹姆斯第四百一十五章 城門和炮臺第九百七十八章 物是人非第九百五十七章 夕陽第三百一十四章 債券(求票!)第一千三百一十二章 徹底改變第三百一十章 一線生機第一千四百九十三章 爭吵第九百九十五章 政治正確第七十七章 一鍋粥第七百五十六章 前夜第二百五十一章 坐守孤城第一百九十一章 準備動手第六百二十章 出賣利益第一千一百五十六章 李衛述職5第一千三百四十三章 太倉大案第二百零五章 斷定第五百一十章 一團亂麻第一千三百八十九章 伊普拉金第二百二十五章 三十六年的太子第五百零七章 猛攻銅仁第二百八十四章 野望第一千二百五十一章 會軍第一千四百三十九章 果蔬第一千章 朱一貴的猜測第五百九十二章 大亂第一千五十八章 老陳出山第七百一十二章 用兵?第六百八十四章 博果鐸第一千三百三十章 誰是敵人第四百三十一章 亂相第一千四百二十三章 康德第四百五十二章 賣主求榮第五百三十九章 張冉抵京第四百九十四章 一戰定音第七百六十五章 嚴懲不怠第二百九十五章 分設第一百七十六章 穩固(繼續求票!)第七百五十七章 西班牙步兵團第一千一十四章 進而攝政第二百零二章 放餌(求票)第六百六十八章 井市傳聞第七百九十四章 挑唆第一千二十三章 老戰友第一千三十七章 大救星第七百章 改變時代第四百七十章 包宏輝的決斷第二百七十章 驅逐第十九章 鬧大了第一千一百八十九章 亂臣賊子第四百二十章 御前反問第一千五百零五章 狡猾的托爾斯泰第三百七十三章 老狐狸第七百六十七章 又打起來了第八百六十八章 衛所第一千三百八十一章 談談第一百五十章 初見第七百九十二章 意外的衝突第一千三十三章 竊喜第八百六十三章 初到此地第八百六十五章 打探第六百九十七章 實驗第四百零一章 興奮的錦衣衛指揮使第六十六章 狗頭軍師第七百九十章 南海稽查第四十五章 走風?第一千二百七十章 國稅成型第一千一百四十一章 人口人口第八百七十一章 燭芯第九章 紅花白藕第八百四十四章 年幼的太子第一千一百九十九章 雲南急報第二百一十三章 喝多就了幹第三百四十五章 儲君之位第五十章 狡猾第三百六十六章 後宮有請第九百三十八章 宋王之後第二百六十二章 王東的信念第六百七十八章 惶惶的滿清第一千一百六十二章 敲詐第二百九十章 心好痛第一千七十九章 史貽直的怒火第一千四百零五章 第二次停戰第一千二百八十八章 蒙古之戰(2)
第一千二百八十五章 部落西遷第六百一十八章 多管齊下第七百四十二章 遠來的軍報第一千六十章 軍機處的矛盾第七百一十五章 老本行第九百六十四章 柔佛總督府第一千二百二十六章 微疾第八百六十一章 雜記第一千五百一十九章 光陰第九百四十六章 坐論第一千一百二十二章 利用、牽制和約束第四百九十一章 北攻第五百零一章 交通事故第一百三十四章 五萬大軍第一千三百零六章 又來這招第一千一百二十三章 老北京第一千二百二十二章 詹姆斯第四百一十五章 城門和炮臺第九百七十八章 物是人非第九百五十七章 夕陽第三百一十四章 債券(求票!)第一千三百一十二章 徹底改變第三百一十章 一線生機第一千四百九十三章 爭吵第九百九十五章 政治正確第七十七章 一鍋粥第七百五十六章 前夜第二百五十一章 坐守孤城第一百九十一章 準備動手第六百二十章 出賣利益第一千一百五十六章 李衛述職5第一千三百四十三章 太倉大案第二百零五章 斷定第五百一十章 一團亂麻第一千三百八十九章 伊普拉金第二百二十五章 三十六年的太子第五百零七章 猛攻銅仁第二百八十四章 野望第一千二百五十一章 會軍第一千四百三十九章 果蔬第一千章 朱一貴的猜測第五百九十二章 大亂第一千五十八章 老陳出山第七百一十二章 用兵?第六百八十四章 博果鐸第一千三百三十章 誰是敵人第四百三十一章 亂相第一千四百二十三章 康德第四百五十二章 賣主求榮第五百三十九章 張冉抵京第四百九十四章 一戰定音第七百六十五章 嚴懲不怠第二百九十五章 分設第一百七十六章 穩固(繼續求票!)第七百五十七章 西班牙步兵團第一千一十四章 進而攝政第二百零二章 放餌(求票)第六百六十八章 井市傳聞第七百九十四章 挑唆第一千二十三章 老戰友第一千三十七章 大救星第七百章 改變時代第四百七十章 包宏輝的決斷第二百七十章 驅逐第十九章 鬧大了第一千一百八十九章 亂臣賊子第四百二十章 御前反問第一千五百零五章 狡猾的托爾斯泰第三百七十三章 老狐狸第七百六十七章 又打起來了第八百六十八章 衛所第一千三百八十一章 談談第一百五十章 初見第七百九十二章 意外的衝突第一千三十三章 竊喜第八百六十三章 初到此地第八百六十五章 打探第六百九十七章 實驗第四百零一章 興奮的錦衣衛指揮使第六十六章 狗頭軍師第七百九十章 南海稽查第四十五章 走風?第一千二百七十章 國稅成型第一千一百四十一章 人口人口第八百七十一章 燭芯第九章 紅花白藕第八百四十四章 年幼的太子第一千一百九十九章 雲南急報第二百一十三章 喝多就了幹第三百四十五章 儲君之位第五十章 狡猾第三百六十六章 後宮有請第九百三十八章 宋王之後第二百六十二章 王東的信念第六百七十八章 惶惶的滿清第一千一百六十二章 敲詐第二百九十章 心好痛第一千七十九章 史貽直的怒火第一千四百零五章 第二次停戰第一千二百八十八章 蒙古之戰(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