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四十三章 封爵

收復故都,大明普天同慶。

整個南京城都沉浸在一片喜氣洋洋之中,當北京被明軍收復的消息傳來後,城中頓時歡呼一片,百姓們爭相而告,商賈店鋪更是如同節慶一般掛出紅燈籠招商引客,所有物品全部打折贈賣,文人墨客更是在酒樓中對酒當歌揮灑筆墨,就連那些外國商人也沉浸在如此熱烈的氣氛之中。

這麼些年的努力,江南百姓對於大明的歸屬感日漸越深,而當明軍拿下北京後,百姓對大明的擁護和對朱怡成的崇拜更幾乎到達了頂點。如果說幾年前,朱怡成剛剛打下南京城的時候,或許還有許多人首鼠兩端,覺得大明長不了,而現在幾乎天下人都已確定,這天命就在大明這邊。

翌日,朱怡成召開朝會,整個朝堂上同樣是一片喜色,衆人不住向朱怡成道賀,甚至有臣子提議給朱怡成上尊號,以示此收復故都,再復神州之偉業。

但這件事被朱怡成直接拒絕了,先不說現在離徹底收復神州還遠的很,眼下僅僅只是打下北京城和天津衛而已,整個北方清軍依舊佔有大片國土,清廷上至康熙下至主要官員,如今已經西逃,而清廷控制區內的清軍也在着手反擊,試圖奪回北京城。

再說,就算徹底解決了清廷,朱怡成也不打算上什麼尊號。在他看來,所謂的尊號和裹腳部一般又臭又長,除了是讀書人搞出來糊弄天下人的玩意外,實際上並沒什麼用處。而且縱觀中國歷史,皇帝爲自己上尊號者真正能名垂千古者又有幾人?而那些被世人所記得,並公認爲是明君者,上不上尊號又有什麼區別呢?

百年之後,如歷史能記得自己,自然會有後人評說功過。所以,朱怡成並不在意這些,而他拒絕上尊號的這個舉動非但沒讓這些臣子們反感,相反許多有長見的大臣對朱怡成如此虛懷若谷,心繫天下而不在乎這些虛名的舉動大爲欽佩不已。

除此之外,廖煥之特意提出了一件事,這件事倒是朱怡成一口就答應下來了。這事不是別的,是祭祀孝陵,以慰太祖。

的確,當初打下南京城後,朱怡成第一件事就是祭祀孝陵,而現在拿下了北京城,再一次祭祀孝陵那也是理所當然的。這件事只不過是通過廖煥之之口提議而已,朱怡成當即答應下來,並讓禮部着手立即進行操辦,時間就定在了三日之後。

此外,對於戰局方面,雖說明軍已拿下北京城,但整個天下依舊還未平定,不僅是北方,湖北戰場上依舊戰況激烈,大明如今還遠遠未到天下太平的時候。

朱怡成決定繼續向北增派兵力,同時儘快打破湖北戰場的僵局,以用最短時間內先平定南方和北直隸一帶,隨後再對清軍各地進行分割消滅,以解決清廷有生力量。

如料的不差的話,當北京城被佔的消息傳到湖北後,隆科多必然會主動撤退,要知道北京一丟,各地清軍士氣大跌是顯而易見的,尤其是隆科多手中的主要精銳有兩部,一部是以豐臺大營爲基礎的清軍,這些清軍的老家就在北方,現在北京失守老家沒了,他們哪裡還有心思在南方打仗?再加上康熙等人西狩,隆科多急於先考慮自保也是理所當然的。

而另一部就是他手中的蒙古騎兵了,這些蒙古騎兵作戰兇狠,來去如風,在中原和湖北戰場上爲清軍立下汗馬功勞。可以說如果不是這支騎兵在,隆科多在湖北也沒能力同明軍僵持到現在。

清廷丟了北京,這些蒙古人會不會有異樣的心思,這是誰都無法預料的。以隆科多的聰明他不難不想到這個問題,所以,隆科多撤軍是顯而易見,甚至有可能直接撤回河南。

只要隆科多撤退,那麼湖北一省就成了明軍囊中之物,湖北一下,湖南更不在話下,這樣一來除了廣西一地,南方可以說基本全在大明手中了,到時候大明再集中力量進行北伐,一來有北京和天津衛作爲基地,二來又能舉全國之力北上,大局可定也!

除了這些,對於將士的犒賞當然也在議題之中。打下北京城,新軍居功甚大,所謂獎懲分明,對於功臣朱怡成當然不會小氣,而軍機處也對此提前做了準備,根據軍功名單,在冊諸人均有封賞。

根據軍功、職位等不同,有的封爵,有的升官,也有的賞銀,或兩三者均有。其中張昭所賞甚厚,作爲前鋒,張昭一有佔天津衛之功,二有在天津衛正面擊潰清軍之功,再加上在北京城下,張昭帶兵直接乾淨利落地消滅了清軍援軍,更是大功一件。

故此,張昭在官職上直授以將軍之銜,終於令其得償所願扛上了將星。朱怡成還直接給了他一個封爵,原來大明的爵位以公侯伯三爵,其中公爵爲一等和二等,侯爵爲一、二、三等,伯爵爲一等和二等,合計七個等級。

但在朱怡成手上,大明封爵已重新進行調整,再一次恢復了之前子、男兩爵,也就是公、候、伯、子、男五個爵位,這些爵位每級各分三等,共十五級。

這五等爵位均爲世襲,但是世襲要求非常嚴格,除第一次世襲可例外之外,第二次世襲開始如對大明無功者就無法直接繼承原本爵位,而是降級世襲,直至最後降到三等子爵之後停襲僅保留一個貴族頭銜。

在這些世襲之外,朱怡成參考西方國家設置了民爵之位,民爵不可世襲,僅僅只是作爲大明對有功人員的封賞,其地位等同於男爵。

在這些爵位外,當然還有王爵,王爵分爲親王、郡王兩種,僅作爲皇族子弟的封賞。爲了避免後世繼續出現前明王爺氾濫,養王爺如同養豬一般,每年支出導致財政不穩的情況發生,朱怡成不僅廢除了之前皇室的圈養規矩,而且規定王爵同五等爵一樣降級世襲。

張昭這一次被封二等男爵,這個封賞可以說是極厚的了,要知道如今朝中地位最高的人中僅只是廖煥之、董大山、王東、馬功成等人,他們也不過僅是侯爵而已,而一直屢建奇功的楊勖也只是個二等伯。

當然了,之所以朱怡成把封爵控制的很嚴,而且暫時還未有重封,這是出於對未來的考慮。畢竟現在整個天下還未全部拿下,這清廷依舊還在頑抗,所有人心裡都清楚,朱怡成這麼做是出於將來的打算,一旦現在封得重了,那麼等到天下全都歸於大明時讓朱怡成如何再封?難道直接把衆人封王不成?

所以說,無論是廖煥之還是董大山等人,對於自己受封候爵絲毫沒有不滿,相反還非常心安。因爲他們知道只有這樣將來纔有更進一步的可能,到時候以自己的功勞,一個公爵是穩穩妥妥的,而且又不用擔心功高震主到時候封無可封的尷尬,朱怡成這樣安排同時也等於打消了他們的顧慮。

而鄔思道對於封爵絲毫沒有任何興趣,他這個人對這些並不熱衷,倒隱隱約約有當年黑衣宰相姚廣孝的做派。所以,鄔思道雖說是朱怡成的近臣,同樣也是軍機處主要大臣之一,但他的爵位卻只是一個區區三等伯,這還是朱怡成好不容易硬塞給他的。

除了張昭外,新軍各將領也一一封賞,另外新軍的成功同各部的努力也分不開,其中不僅有兵部和總參謀部的功勞,還有工部、皇家研究所等方面的努力。

尤其是皇家研究所,新軍使用的火器精良,這些火器研製和推廣皇家研究所居功甚偉,爲此朱怡成特意獎賞了黃履莊一干人等,其中黃履莊官升一級,封三等男爵,從一個明算科一甲頭名在短短不到兩年的時間內就一步跨越了別人幾年都未達到的地步,而且還進入了貴勳行列。

當封賞送到位於南京郊外的皇家研究所時,黃履莊先是目瞪口呆,緊接着欣喜若狂,而當跪地接了聖旨後,又忍不住痛哭起來。

他哭的是自己,蹉跎數十年,從少年的神童到老大屢試不中,原本以爲自己這輩子就將終老於鄉,默默無聞。但誰想到,自己當年做出南下的舉動徹底改變了自己的命運,不僅在大明找到了發揮自己才能的舞臺,而且還受到了皇帝如此重用,而現在,他居然還成了男爵。

“黃爵爺,恭喜您了,皇爺讓我給您帶話,讓您馬上回京,後日皇爺要在孝陵祭祀,請您必須參加。”傳旨的小黃門和顏悅色地把哭的和孩子一般的黃履莊從地上攙扶起來,同時細聲吩咐道。

朱怡成一朝,對於太監的管制異常嚴厲,所以這些太監很是規矩,再加上小黃門非常清楚黃履莊此人在朱怡成心目中的份量,所以對黃履莊更是恭敬異常。

黃履莊梗咽地點了着頭說道:“請公公放心,容我安排收拾一下後立即回京,定不會誤了皇爺的大事。”

第四章 交接第五百二十一章 遷民第四百六十五章 制火器第一千一百二十一章 國事如天(求月票!)第三百七十六章 內憂外患第七百八十七章 心焦的總督閣下第一百九十九章 遲幕第六百七十七章 考覈第五百六十三章 被動第九百五十四章 巡撫山西第一千三十九章 神兵天降第一千一百八十六章 合適的理由第一千四十六章 錦衣侯第二百六十二章 王東的信念第七百三十六章 準備還都第一千一百三十四章 越想越氣第一千三百九十一章 震山敲虎第一千三百二十六章 借花獻佛第一百零一章 戰俘第一千四百五十六章 低調第一千九十四章 羽鳥島第一百二十八章 兩路出兵第一千三百一十七章 無奈的馬齊(求月票)第一千三百九十三章 宴會中第八百六十一章 雜記第一千一十三章 魄力第一百五十七章 以守爲攻第九十八章 開府第七百三十九章 島鏈第四百七十八章 飛灰第五百四十七章 變化第一千一百二十一章 國事如天(求月票!)第一千一十一章 豪氣萬丈第六百五十八章 浪尖上的知府第一千一百零一章 土包子第四百六十五章 制火器第一千五百零八章 勤勉的太子第七百九十一章 兩人的困局第一千七十九章 史貽直的怒火第一千八十五章 老狐狸出馬第二百九十一章 白雲山第四十五章 走風?第一百四十五章 爲王第一千三百零八章 新的改變第一千三百二十一章 人選第六百四十六章 盛京第二百七十五章 列陣第二百九十九章 君臣(求票!)第三百二十七章 明算第一千二十五章 詫異莫名第六百二十八章 邯鄲第一千二百八十四章 一條繩上的螞蚱第七十四章 進王第一千三百二十三章 矢口否認第五百五十一章 趕鴨子上架第三百七十一章 那霸之變第二百五十六章 斥問第一百五十二章 拜見監國第七百七十九章 軍情第六百一十五章 收拾心情第一章 甲字一號第一百五十八章 失地(求票!)第三百三十六章 天下之大第三百八十八章 北海圈地第七章 朱明後裔第一千一百八十八章 變化第七百三十八章 意外的來信第六百六十七章 勉爲其難第七百二十三章 一嘴毛第四百七十四章 上海之王第五百五十四章 離心第九百四十三章 生路?第八百零二章 包圍第八百七十五章 嚇死侄兒了第一千二百三十一章 舉薦第一千七十一章 死而後已第九百一十九章 北地第七百八十四章 一言不發第一百九十六章 偷襲第六百六十四章 殺氣騰騰第一千四百二十三章 康德第八章 老君門下第一千三百三十一章 挑起戰爭第七百三十八章 意外的來信第一千二百三十四章 爲天下耳第九百三十六章 後面的第八百八十二章 大明的銀子第二百一十一章 高進論勢(求票!)第六百九十七章 實驗第五十八章 陳天安第一千二百五十二章 兄弟第一千七十六章 沐家後人第一千二百五十五章 粘杆處第六百六十六章 求助第九百四十八章 問詢第一千四十二章 腹背夾擊第二百二十五章 三十六年的太子第七百八十四章 一言不發第三百二十九章 入宮第九百七十三章 策略的調整
第四章 交接第五百二十一章 遷民第四百六十五章 制火器第一千一百二十一章 國事如天(求月票!)第三百七十六章 內憂外患第七百八十七章 心焦的總督閣下第一百九十九章 遲幕第六百七十七章 考覈第五百六十三章 被動第九百五十四章 巡撫山西第一千三十九章 神兵天降第一千一百八十六章 合適的理由第一千四十六章 錦衣侯第二百六十二章 王東的信念第七百三十六章 準備還都第一千一百三十四章 越想越氣第一千三百九十一章 震山敲虎第一千三百二十六章 借花獻佛第一百零一章 戰俘第一千四百五十六章 低調第一千九十四章 羽鳥島第一百二十八章 兩路出兵第一千三百一十七章 無奈的馬齊(求月票)第一千三百九十三章 宴會中第八百六十一章 雜記第一千一十三章 魄力第一百五十七章 以守爲攻第九十八章 開府第七百三十九章 島鏈第四百七十八章 飛灰第五百四十七章 變化第一千一百二十一章 國事如天(求月票!)第一千一十一章 豪氣萬丈第六百五十八章 浪尖上的知府第一千一百零一章 土包子第四百六十五章 制火器第一千五百零八章 勤勉的太子第七百九十一章 兩人的困局第一千七十九章 史貽直的怒火第一千八十五章 老狐狸出馬第二百九十一章 白雲山第四十五章 走風?第一百四十五章 爲王第一千三百零八章 新的改變第一千三百二十一章 人選第六百四十六章 盛京第二百七十五章 列陣第二百九十九章 君臣(求票!)第三百二十七章 明算第一千二十五章 詫異莫名第六百二十八章 邯鄲第一千二百八十四章 一條繩上的螞蚱第七十四章 進王第一千三百二十三章 矢口否認第五百五十一章 趕鴨子上架第三百七十一章 那霸之變第二百五十六章 斥問第一百五十二章 拜見監國第七百七十九章 軍情第六百一十五章 收拾心情第一章 甲字一號第一百五十八章 失地(求票!)第三百三十六章 天下之大第三百八十八章 北海圈地第七章 朱明後裔第一千一百八十八章 變化第七百三十八章 意外的來信第六百六十七章 勉爲其難第七百二十三章 一嘴毛第四百七十四章 上海之王第五百五十四章 離心第九百四十三章 生路?第八百零二章 包圍第八百七十五章 嚇死侄兒了第一千二百三十一章 舉薦第一千七十一章 死而後已第九百一十九章 北地第七百八十四章 一言不發第一百九十六章 偷襲第六百六十四章 殺氣騰騰第一千四百二十三章 康德第八章 老君門下第一千三百三十一章 挑起戰爭第七百三十八章 意外的來信第一千二百三十四章 爲天下耳第九百三十六章 後面的第八百八十二章 大明的銀子第二百一十一章 高進論勢(求票!)第六百九十七章 實驗第五十八章 陳天安第一千二百五十二章 兄弟第一千七十六章 沐家後人第一千二百五十五章 粘杆處第六百六十六章 求助第九百四十八章 問詢第一千四十二章 腹背夾擊第二百二十五章 三十六年的太子第七百八十四章 一言不發第三百二十九章 入宮第九百七十三章 策略的調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