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1章 破燕

寶鼎把國策變革背後所蘊含的深層次原因,把統一前後兩種對立思想的激烈碰撞,把未來大秦可能存在的幾種發展方向,向公子扶蘇做了一番詳細的闡述。

寶鼎不指望扶蘇能夠全部理解,更不指望他能全部接受和認同,他只想讓扶蘇看清楚未來,讓扶蘇在思考中進步,讓扶蘇知道,大秦的未來既不能“師古”,也不能“從今”,而是要走一條全新的路,一條沒有歷史經驗做參考的只能靠堅持不懈去探索的路。

扶蘇用心聆聽,對統一大業、國策變革和貴族們的理想目標之間的關係有了更深的認識,對宗室領封國的重要意義也有了更清楚的瞭解,由此他也知道寶鼎和王翦之間爲什麼會出現了裂痕。不能說寶鼎想得太複雜,而是複雜的事情一旦發生,再想亡羊補牢就來不及了,所以爲了防患於未然,有些事必須要做,比如對軍隊的實際控制。

分封宗室,卻不分封功臣,而宗室弱,功臣強,誰敢保證功臣們的心裡就沒有一點想法?誰敢保證功臣們始終如一地忠誠自己的君主?誰敢保證功臣們在遙遠的邊陲不會擁兵自重割據稱霸?誰敢保證封君們不會在自己的封國裡成爲功臣們謀取私利的工具?

同姓分封制始自劉邦,這一制度開始之初也是經歷了一番血雨腥風的廝殺。

劉邦取天下之後,分封宗室和功臣,其中韓信、彭越和英布是三大異姓王,君臣互相猜忌,結果短短時間內劉邦就把他們全部殺了,然後斬白馬以盟誓,非劉姓不得爲王。

從白馬盟誓可以看得出來,在經過始皇帝高度集權和霸王項羽的全面分封失敗之後,劉邦和他的臣僚們爲了確保王國的長治久安,採取了一條折衷的辦法,那就是郡國制,中央集權下的郡縣和封國並存制。這個制度也有個過渡,那就是同姓王和異姓王並存。等到劉邦把異姓王都殺了,斬白馬以盟誓之後,封國才由九個同姓王相領。

劉邦爲什麼要斬白馬以盟誓?原因很簡單,九個同姓王實力弱,根本不是功臣的對手,劉邦一死,新皇帝和九個封國王未必能夠保證王國的安危,所以劉邦無奈之下,斬白馬以盟誓,試圖把道德規範和權力法則相結合,試圖以此來扼制功臣們對權力和財富的掠奪。

劉邦這一招純粹就是自欺欺人。他一死,呂后掌權,大肆分封諸呂爲王,屠戮劉姓王,大漢陷入空前危機。如果沒有呂后這位強權人物的出現,誰敢保證大漢不會陷入混亂?呂后太利害,迫使劉姓宗室和功臣們不得不聯手對抗。呂后一死,齊王劉襄舉兵伐呂,灌英陣前倒戈,陳平周勃爲內應,一舉擊殺呂氏,迎代王劉恆爲皇帝,也就是漢文帝,這才度過了危機,但隨之而來的新危機就是同姓王實力的劇烈膨脹,這是劉姓宗室和功臣們聯手抗衡呂后導致的後果。

同姓王實力膨脹,中央勢弱,最困難時期中央的政令只能通達關中和中原一些郡縣,於是削藩自然而然就成爲中央頭等大事。削藩的後果就是七王之亂。七王之亂結束後,咸陽才削藩成功。到了漢武帝時代,這才逐漸實現了高度的中央集權制。

從大漢初期幾十年的風雨來看,不得不佩服始皇帝的“偉大”,始皇帝竟然在統一之初就以鐵腕實施中央集權制,以“從今”思想爲基礎,把“法治”延續下來並推到極致高度。當然,其代價也非常可怕,帝國不過只有短短十五年的國運,而中土生靈更是爲此付出了幾千萬人的代價,從遠古傳承下來的歷史文化全部付之一炬,最後只剩下一片廢墟。

寶鼎有這些歷史經驗,知道此制度實施過程之初,宗室和功臣之間的矛盾異常突出,在宗室勢力普遍較弱的情況下,不排除個別功臣利令智昏舉兵造反的可能,所以在此制度實施之前牢牢控制軍權,實際掌控軍隊尤爲重要。

公子扶蘇送別叔父返回行轅後,馬上給自己的父親寫信。

他很清楚叔父的意思,那就是通過自己的嘴,把叔父心中所想告訴咸陽的大王。兄弟之間尤其像秦王政和公子寶鼎這樣政見不同的兄弟之間,有些話是不能說的,但父子之間可以說,而且還能起到非常好的效果。

自從寶鼎在白馬津教誨了扶蘇之後,扶蘇意識到自己的錯誤,開始按照寶鼎所說,事無鉅細,包括心中所思所想,都一五一十地在信中告訴秦王政。秦王政對扶蘇的進步給予了充分肯定,不但在信中不厭其煩地教誨扶蘇,還常常與其討論國事,引導他站在大秦未來君王的高度去思考治國之道。

公子扶蘇的這封信十萬火急送到了咸陽。

秦王政看完這封信,陷入沉思。

寶鼎拿出的同姓分封制的變革策略其實就是效仿周武王的“封建諸侯,以藩屏周”,只不過不再分封功臣而已,但問題就偏偏出在這裡。分封宗室不分封功臣,說白了就是一碗水端不平,在權力和財富的再分配中嚴重傾向於宗室,這必然會引起功臣的不滿,而這種不滿會導致一系列後果。

不分封呢?不分封其實也存在同樣的問題。統一大業是功臣們流血流汗打出來的,將來還要指望他們統率軍隊鎮戍遙遠的邊疆,戍衛中土的安全,拱衛大秦的國祚,假如君主把統一後的權力和財富盡數收入囊中,而不給予功臣們足夠的封賞,那事實上就是又要馬兒跑,又要馬兒不吃草,可想而知會發生什麼。

歷史上任囂、趙陀手握五十萬南征大軍,在大秦搖搖欲墜之際,不但不予救援,反而斷絕五嶺要隘,割據自立,這就是一個活生生的例子。

要控制遙遠的新近佔據的疆土,就必須重兵鎮戍,但爲了防止鎮戍疆土的功臣們擁兵自重割據自立,那就要派一個君王絕對信任的人去這些地方掌控軍政大權,於是同姓分封制就應運而生。然而,這依舊不夠,因爲王子們太年輕,功勳不足,實力和威信也不足,他們要麼被封國裡的功臣們所架空,要麼被他們所誘-惑違法亂紀甚至與中央對抗。這時候,中央的實力將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中央對軍隊的絕對控制將成爲王國穩定的基礎。

秦王政面臨兩難選擇,是相信武烈侯公子寶鼎的忠誠,讓他乘機控制軍權,還是繼續讓王翦、蒙武、楊端和、司馬尚、羌廆這些功臣們掌控軍隊?在宗室和功臣之間,應該相信誰?誰對自己最忠誠?

秦王政已經打算在“分封”上妥協,因爲無論是代北還是江南,距離咸陽都太遙遠了,如果將來秦軍抵達遼東,開闢西南,那距離就更遠了,指望功臣們領郡縣以治理,誰敢保證他們對中央的忠誠?公子寶鼎在這件事上的堅持是有道理的,也是實事求是的,但由此帶來的矛盾也是深重而激烈的,所以對軍隊的控制是重中之重。

秦王政請來駟車庶長公子豹,徵詢他的意見。

公子豹笑着問道,“當年中土有齊國的孟嘗君,有趙國的平原君,有魏國的信陵君,都是一代人傑,他們可曾背叛自己的國,背叛自己的君王?”

秦王政搖頭。這些顯赫宗室雖然與自己的君王有各種各樣的矛盾,甚至有衝突,但他們從不背叛自己的國,背叛自己的君王,因爲那王國就是他們自己家的,那君王都是他們的親人。

公子豹又問,“當年中土有吳起、有樂毅、有蘇秦,有公孫衍,有張儀,有甘茂,有範睢,都是才智出衆之輩,他們可曾背叛自己的國,背叛自己的君王?”

秦王政沉吟不語。這些中土賢才雖然聲名顯赫,但遵循的生存法則都是“良禽擇木而棲,賢臣擇主而侍”,在這些“大賢”的心裡,只有利益,沒有忠誠。

答案已經不言自明。

秦王政再下令,免去公子寶鼎護軍中尉一職,公子寶鼎以太傅領代北、河北、燕三地軍政大權,三地軍政官長皆受其節制,聽起號令。

護軍中尉是一等武官職,但職權是協調各軍統率。寶鼎的實職就護軍中尉,而太傅是虛職,雖然說秦王政授予他這個太傅的職責是主持國策變革,但他人不在中樞,如何主持國策變革?

現在秦王政下令免去寶鼎的護軍中尉一職,讓寶鼎以太傅領三地軍政大權,那太傅就是實職了。太傅等同三公,其級別在上將軍之上,王翦就要聽他的指揮,也就是說,這一次寶鼎總算實際掌控了軍權,是代北、河北和燕三地的最高軍政官長。

寶鼎和王翦先是接到了秦王政的第一道命令。

這道命令寫得很清楚,上將軍王翦是代北、河北兩地大軍的統率,擁有統兵權和戰場指揮權,他全權負責攻打燕國。

寶鼎名義上負責代北、河北和燕三地的軍政大權,但實際上他還是像過去一樣,行使的還是護軍中尉的協調之權,只不過因爲他是大秦一等封君,又功勳顯赫,實力大,威望高,所以他的權力纔有所膨脹,有時候名義上是“協調”,實際上就是“直接指揮”。

王翦非常高興,這道命令足以讓他拿回被寶鼎奪走的權力。

然而,僅僅數日之後,秦王政的第二道命令到了。

這道命令名義上並沒有剝奪王翦的權力,但寶鼎被免除護軍中尉一職,以太傅領代北、河北和燕三地軍政大權,成爲三地最高軍政官長,凌駕於上將軍王翦之上,實際上就是剝奪了王翦的軍權。

大秦的上將軍基本上成了一擺設,這讓王翦非常憤怒,但他把憤怒埋在心裡,一笑置之。

秦王政和寶鼎這對兄弟之間的信任非常有限,這一次是秦王政向寶鼎妥協了,再加上北方戰局困難重重,秦王政授予寶鼎軍權也在情理之中,但假如寶鼎遲遲扭轉不了北方戰場的被動局面,以致於中原大戰再起,責任就是寶鼎的,寶鼎要爲此付出代價。

王翦有信心拿下薊城,但沒有信心擊敗匈奴人,尤其他現在夾在這對兄弟之間左右不討好,如其兩邊都得罪,倒不如退一步先行擺脫困境。北方戰局失利,責任由寶鼎承擔,戰局扭轉,連戰連捷,功勞則有王翦一份,何樂而不爲?

武烈侯公子寶鼎主掌北方三地的軍政大權,再一次引起朝野內外的震動。

這不僅僅代表咸陽下放權力,更代表着秦王政和咸陽宮在國策變革上的態度,說明中樞已經打算接受武烈侯的變革策略。不過此事充滿變數,接下來政局能否像預料的那樣發展,完全取決於武烈侯能否在最短時間內扭轉北方戰局,假如武烈侯在北方戰場上無所作爲甚至失敗了,那不要說國策變革了,就連他本人及其所屬勢力都將遭到重挫。

寶鼎在代北軍政官長的議事上,拿出了攻燕之策。以二十萬大軍攻燕,以十萬大軍防禦匈奴人,這基本上就是拿代北做豪賭。但出乎寶鼎的意外,此策在軍議上竟然一致通過,沒有人提出異議。

原因很簡單,寶鼎現在是北方最高統率,秦王政授予他臨機處置之大權。像上次攻打上谷郡那種事本來是嚴重違律,因爲打贏了,咸陽也沒有追究,但也沒有封賞,算是功過相抵,如今假如發生同樣的事,那就是實打實的功勳了。既然咸陽授予寶鼎這樣大的權力,那事實上就是把北方戰場的成敗全部放在寶鼎身上,假如失敗了不但寶鼎沒有好結果,這些軍中統率也要受到連累,大家都要倒黴。利益捆綁在一起,即便有矛盾也暫時擱置,齊心協力先把這一仗打贏了再說。這時候如果和寶鼎對着幹,寶鼎就有權撤換了,你不幹就撤,這就是大權在握的好處。

經過商議,羌廆領十萬大軍戍守要隘,阻御匈奴人的攻擊。

司馬尚、楊端和、王賁、蒙恬率軍攻燕,寶鼎親自指揮,公子將閭隨軍作戰。公子將閭雖然是代北名義上的軍政官長,但現在也受寶鼎節制,也要聽寶鼎的指揮。

蒙恬和章邯的大軍就在居庸塞下,軍議結束後,兩人返回戰場,率先發動了攻擊。

寶鼎給了他們十天時間。十天內,必須攻克居庸塞的南隘口。

與此同時,司馬尚、楊端和、王賁各自率軍急速趕到居庸塞下集結。

易水長城一線,李信率軍攻打汾塞,以策應居庸塞戰場。

燕軍判斷錯誤,太子丹率燕軍主力戍守長城要隘,居庸塞只部署了兩萬軍隊。在他們看來,兩萬軍隊戍守一道要隘應該是萬無一失了,因爲匈奴人得到消息後,馬上就會攻打雁門,代北秦軍在兩線作戰的情況下,拿來攻打居庸塞的軍隊數量肯定有限。

攻擊開始後的第五天,公子寶鼎、公子將閭抵達居庸塞。

聽到蒙恬和章邯說攻擊不順,寶鼎問了一句,“五天來,我們陣亡多少將士?”

“三千八百人左右。”蒙恬回道。

寶鼎面無表情,輕輕揮了一下手,“明天我要聽到一萬將士陣亡在居庸塞下。”

衆皆失色。一天陣亡一萬人?那是何等瘋狂的攻擊?何等密集的攻擊戰陣?何等緊張的攻擊節奏?狂風暴雨一般啊。

蒙恬神情冷峻,沉默不語。章邯猶豫了一下,說道,“軍都陘狹窄,南隘口攻擊面小,大軍很難展開……”

wωw¤ttκд n¤c ○

“我不需要理由。”寶鼎毫不客氣地打斷了章邯的話,伸手攤開案几上的地圖,大手在地圖上的治水河重重一劃,“治水以南有督亢的糧食,有戍守長城要塞的燕軍主力,這都是我們的獵物,我們要糧食,更要全殲燕軍主力,所以我們要以最快速度突破居庸塞,我們的五萬騎軍要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沿着治水北岸狂奔四百里,把燕軍撤退之路全部斷絕。”

寶鼎望着蒙恬和章邯,冷笑道,“一天一萬人的代價是否值得?”

蒙恬盯着地圖看了一眼,猛地一拳砸到案几上,“明天拿下隘口,不死不休。”

這天晚上,王賁率軍進入軍都陘,秦軍以八萬人攻打一道隘口,當真是不惜一切代價。

黎明時分,攻擊開始,秦軍如同咆哮洪流,掀起驚天巨浪,猛烈撞擊着城牆。

激戰到天黑,秦軍憑藉着兵力優勢,各軍繼續輪番攻擊,根本不給燕人喘息的機會。至夜中,秦軍攻佔隘口。

殘餘燕軍倉皇而逃。

秦軍迅速衝出了居庸塞,司馬尚、司馬斷和曝布各帶騎軍,風馳電掣一般直殺薊城。

攻擊開始後的第八日黃昏,寶鼎率軍包圍燕國都城薊。

此刻大秦騎軍已經沿着治水南岸一路狂奔,斷絕燕軍主力的退路。

太子丹聽說居庸塞失守,薊城被圍,知道自己腹背受敵,長城是守不住了,於是果斷下令撤退,撤往遼西。

第359章 誰來主攻?第149章 與鉅子論道第365章 守內?守外?第388章 甘羅第457章 點了一把小火第169章 撈一票就跑第364章 序幕第180章 大秦是老秦人的大秦第298章 咸陽和江南第132章 我要造紙第391章 到江南第1章 李牧?荊軻?第357章 大秦直道第341章 代北的未來第144章 初見趙高第416章 公孫老矣第302章 王子出鎮第354章 何時打燕國第335章 環環相扣第41章 大秦相國昌平君第255章 入代作戰第165章 到了家門口第245章 操控第332章 趙高的恐懼第111章 還有沒有王法了第341章 代北的未來第166章 韓非子曰第163章 月氏王庭第126章 百里母親第393章 謀劃第102章 我要爲君侯第344章 再至代北第14章 再殺一人第121章 再見黑衣第165章 到了家門口第43章 魏人張耳第274章 公開承諾第28章 我要吃肉,大塊肉第351章 死而復生第145章 替你打開這道門第281章 價值幾何?第386章 相聚洛陽第62章 老將王翦第417章 西南遠征第206章 十年不回第22章 出事了第13章 穿越後遺症第124章 好厲害的老祖母第295章 逼迫第94章 就爲這一刻第265章 擊掌爲誓第353章 白馬教誨第394章 江南事第114章 同車夜遊第116章 拿回老府第145章 替你打開這道門第416章 公孫老矣第152章 大薩滿第230章 合縱出擊第8章 云溪谷地第348章 給我三年時間第413章 頑固第58章 蒙恬放出一匹脫繮野馬第427章 輸了一局第218章 兩手空空第44章 回到秦國第239章 各懷鬼胎第390章 熊氏的出路第200章 歷史把我吞噬了第60章 三個茶盞第137章 鼓風機第411章 利之所在第390章 熊氏的出路第31章 她是我的人第63章 如此大兄第106章 又見黑鷹第182章 死也不娶你第23章 刺殺第33章 大秦相國是誰?第427章 輸了一局第34章 淚水背後的殺機第218章 兩手空空第92章 桓齮笑了第305章 拋出去的誘餌第434章 放手一搏第457章 點了一把小火第262章 再見趙高第316章 神仙家第216章 要性命也要財富第344章 再至代北第308章 勢如破竹第272章 選擇第401章 最強烈的欲.望第401章 最強烈的欲.望第118章 黎明前的黑暗第6章 白衣張良第108章 心狠手辣第277章 老天一定會懲罰他第315章 師生相見第114章 同車夜遊
第359章 誰來主攻?第149章 與鉅子論道第365章 守內?守外?第388章 甘羅第457章 點了一把小火第169章 撈一票就跑第364章 序幕第180章 大秦是老秦人的大秦第298章 咸陽和江南第132章 我要造紙第391章 到江南第1章 李牧?荊軻?第357章 大秦直道第341章 代北的未來第144章 初見趙高第416章 公孫老矣第302章 王子出鎮第354章 何時打燕國第335章 環環相扣第41章 大秦相國昌平君第255章 入代作戰第165章 到了家門口第245章 操控第332章 趙高的恐懼第111章 還有沒有王法了第341章 代北的未來第166章 韓非子曰第163章 月氏王庭第126章 百里母親第393章 謀劃第102章 我要爲君侯第344章 再至代北第14章 再殺一人第121章 再見黑衣第165章 到了家門口第43章 魏人張耳第274章 公開承諾第28章 我要吃肉,大塊肉第351章 死而復生第145章 替你打開這道門第281章 價值幾何?第386章 相聚洛陽第62章 老將王翦第417章 西南遠征第206章 十年不回第22章 出事了第13章 穿越後遺症第124章 好厲害的老祖母第295章 逼迫第94章 就爲這一刻第265章 擊掌爲誓第353章 白馬教誨第394章 江南事第114章 同車夜遊第116章 拿回老府第145章 替你打開這道門第416章 公孫老矣第152章 大薩滿第230章 合縱出擊第8章 云溪谷地第348章 給我三年時間第413章 頑固第58章 蒙恬放出一匹脫繮野馬第427章 輸了一局第218章 兩手空空第44章 回到秦國第239章 各懷鬼胎第390章 熊氏的出路第200章 歷史把我吞噬了第60章 三個茶盞第137章 鼓風機第411章 利之所在第390章 熊氏的出路第31章 她是我的人第63章 如此大兄第106章 又見黑鷹第182章 死也不娶你第23章 刺殺第33章 大秦相國是誰?第427章 輸了一局第34章 淚水背後的殺機第218章 兩手空空第92章 桓齮笑了第305章 拋出去的誘餌第434章 放手一搏第457章 點了一把小火第262章 再見趙高第316章 神仙家第216章 要性命也要財富第344章 再至代北第308章 勢如破竹第272章 選擇第401章 最強烈的欲.望第401章 最強烈的欲.望第118章 黎明前的黑暗第6章 白衣張良第108章 心狠手辣第277章 老天一定會懲罰他第315章 師生相見第114章 同車夜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