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堂內,決定大宋國策的官員們再次匯聚,短暫的七天假期結束的總是這麼突兀。
楊霖的手裡,是一份關於吐蕃的情報,詳盡地描述瞭如今四分五裂的吐蕃,各方勢力的強弱和疆域。
“吐蕃番民,桀驁難馴,驍勇不下韃靼,聞戰不驚反喜。雖崇尚佛教,卻無慈憫之心,男女皆以劫掠爲榮,凡經此地商賈,必受其害,盛唐時商道曾爲之隔絕。”
韓世忠的這番話很有水平,一看就是仔細研究過,而且派出了足夠的斥候。
楊霖輕輕合上卷帛,笑道:“恩相,吐蕃人各自爲戰,乃是天賜良機,若於此時取之,易如反掌。若是假以時日,讓吐蕃養成氣勢,有一梟雄一統蕃人,則其爲害之深,較之西夏必有過之而不及。”
蔡京輕輕點頭,道:“朝廷多年統籌,謀劃佈局,至此實則已是萬事俱備。上元佳節之前,須有捷報,爲陛下賀喜。”
衆人一起站起身來,十幾位當朝重臣,共同朝北一拜,蔡京笑道:“我等大臣,皆應策應萬全,保證輜重,可等捷報入京。”
在西南的王黼,終於逮到了一次機會,這一回身在大理的禁軍兵馬,直接揮師北上,要拿吐蕃開刀。
在西北,大宋和吐蕃因爲共同的敵人西夏,早就產生了千絲萬縷的聯繫,宋將王紹組織熙河開邊,從西夏的南部向西進攻,不斷擊敗和收服吐蕃部落,勢力進入新疆東部,對西夏形成戰略包圍,若沒有後來司馬光的重新爲相,認爲打仗得不償失,早就和幾十萬吐蕃人一道,把西夏給滅了。
從那時起,戰亂不斷的吐蕃小部落,就紛紛選擇內附,歸順大宋。
而西南則不同,大理和吐蕃在這裡用兵從未停止過。
可以說這裡以前幾百年,以後幾百年都不會太平。
大理的前身南詔經常和吐蕃爭戰,但大理成立時,吐蕃帝國已經衰落、解體,吐蕃地區成爲封建領主和寺廟的割據,大理國內也不太平,權臣高氏和皇家段氏的爭奪日劇,也無力對外擴張,總體趨於和平。
唯一例外的就是滇藏交界的鹽井地區,由於食鹽的重大經濟利益,雙方一直爭奪,延續數百年。在後世的歷史上,直到清代,麗江的土司仍然和藏區領主爲此地大打出手。
雙方的關係可以說是不共戴天,此地的吐蕃部落也一直防備大理人的入侵,守衛森嚴。
按正說,從大理進攻吐蕃,一定要繞開這塊是非之地。
只要從其他地方進入吐蕃,相比不會有什麼抵抗,可以和北線一樣,慢慢收攏吐蕃部落。
可惜的是,王黼根本沒有派出哪怕一個斥候前去探查。
北線韓世忠兵不血刃拿下積石山輻射吐蕃諸部的時候,南線王黼興沖沖地帶兵撞進了這塊鹽井之地。
吐蕃僧尼部落的首領尚可屹,身材粗壯,手裡拿着兩把尖刀嗎,身後就是一羣從未停止過戰鬥的吐蕃勇士。
這些人看上去都比自己胯下的馬還要強壯,手裡握着各式各樣的武器,眼神甚至有些呆滯。
戰爭就像是家常便飯,這塊鹽井之地,自古是強者得之。不知道有多少強橫一時的部落,在此被徹底抹平。
看着陣營排列,他們不過兩萬人,冷冷地注視着遠處的十幾萬宋軍,並沒有一絲的畏懼。
一聲令下,吐蕃騎兵從高處順勢而下,如同一隻擇人而噬的野獸。
......
空氣散發着血腥與硝煙氣息混雜的味道,無數的屍體橫躺在冰冷的高原凍土上,他們多半是汴梁京營禁軍,身上的盔甲質量極高卻都已殘破,眼神中還殘留着驚懼。
一場突如其來的遭遇戰,讓事前信心滿滿的南線宋軍,遭遇了出征方臘以來自大的慘敗。
幾年時間、數次大戰,辛辛苦苦養成的信心和氣勢,就此付之一炬,潰逃的宋軍甚至踩死了不少自己的同袍。
通!通!通!
帶着金屬顫音的鼓聲在戰場上空迴盪,吐蕃人耀武揚威地走過戰場,收繳着戰利品。
他們隨意翻弄着宋軍的屍體,搜尋一切可能搜到的財物,各種武器更是遍地都是。
宋軍京營禁軍,裝備最是精良,常常讓西軍那些苦哈哈眼饞的發紅。
退到原大理國內的王黼,驚魂未定,看着滿殿的武將,忽然一把將桌案掀翻,開始大發雷霆。
“十幾萬人馬,連小小的吐蕃領主都打不過,朝廷養着你們不如養一羣豬。賊軍漢,鳥配軍,平日裡誇耀本領,一打仗全是含鳥的猢猻、繡花枕頭。這一回不上奏朝廷,治你們個無能怯弱,本官怎肯罷休。”
帳內武將一個個低着頭,雖然憤恨卻不敢頂撞,王黼還是當朝特進,單從官位上說,還在少宰楊霖之上。
誰知道這個特進卻是個草包,事先不做刺探,竟然帶着大軍直奔鹽井之地,被人家當頭痛擊。
如今損兵折將,出師不利,真不知道會面臨怎樣的處罰。
衆人默不作聲,王黼更加氣急敗壞,他是爲了權勢而來大理,誰知道一無所獲。楊霖那廝派人從海上把大理段氏全部接走,自己接手了個爛攤子,跟一羣野蠻的土司進行無休止的戰鬥。
好不容易又有了攻滅吐蕃的功勞,可以說就擺在自己的眼前,那韓世忠不過是區區的宣帥,一旦滅了吐蕃,誰也不能把功勞從自己身上搶走。
萬萬沒有想到,竟然出師不利,在這區區的小領主面前,就已經大敗而回。
對於王黼來說,吐蕃人四分五裂,不堪一擊的傳言,都快把他的耳朵灌滿了。
事實上在吐蕃確實如此,若是大宋的軍隊陣容煊赫,兵鋒極銳,勢如破竹,哪怕再不情願,這些吐蕃貴族和寺院也只能是開門歸降,從此以後成爲大宋一個地方守臣,或者類似雲貴那些土司。
可是王黼這一敗,讓觀望的吐蕃領主們起了異樣的想法,大宋軍隊如此羸弱,我們爲何還要怕他們。
就連北線都收到了影響,前來投奔內附的吐蕃領主和寺院原來越少,更多的則是選擇彼此之間加強聯絡,加倍派出各種各樣的哨探,看一看這宋軍有沒有實力吃下吐蕃。
雪上加霜的是,受此一敗的王黼,不知道整頓軍馬,再戰雪恥,反而畏縮不前。
宋人怯弱,一時成爲吐蕃領主的笑談,西南吐蕃諸部對於大宋輕易收復大理的敬畏之心,也在慢慢散去。
很多部落,都摩拳擦掌,等着和僧尼部落一樣,從宋人頭上掠取一番。原大理邊境上,吐蕃人蠢蠢欲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