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九十七章:奇了

“咦,奇了……”

章惇不看不打緊,一看就傻眼了。他是在地方上任過官職的,也曾經知道農林牧漁行業,知道地形百態,甚至對星象天文、氣候變化都有所瞭解。看到這封深入淺出,從根源上剖析黃河水患的源頭,他竟然有豁然頓悟的感覺。雖然一時間不能印證,可仔細想來,確實如此。漢朝的時候,黃河氾濫不算頻繁。可漢朝之後,黃河就一日比一日氾濫了。從歷史的角度看,因爲漢以後的朝代,都城多在關中一帶,以至於樹木被砍伐一空。原本沃土千里的關中平原,如今已經貧瘠不堪,糧食產量大跌。因爲生存環境的惡化,大宋纔不得不把都城建立在開封府裡,利用黃河水運便利,保證都城糧食等各方面用度。

從這個角度看,這封信言之有物,甚至還有不少確鑿的數據。“難得,難得啊!”章惇忍不住讚歎道,“此人若爲都水監監正,即便法子不對,也能約束黃河一二!”

趙煦大奇,他知道章惇的脾氣,是極爲傲氣的,甚少服人也很少誇獎人。今天他居然開口誇獎了張正書,這是不是說明趙煦的眼光其實並不算差呢?當然了,治水的辦法千千萬萬種,沒人敢說自己的辦法就一定是對的,別人的辦法就一定是錯的。

但根據張正書的理論,無非是建立在“堵不如疏”,主要舉措是修建水庫,疏浚河道,修築堤壩這三件事上。從理論上講,張正書的說法完全有可行性。但具體情況,還得做了之後才知道。

不多時,章惇把這封密信從頭看到尾了,還回味無窮,要是顧着趙煦,他可是要再看多幾遍的。

不同於趙煦,章惇對於張正書的辦法領悟得更多。畢竟張正書的密信深入淺出,剖析了黃河氾濫的根源,然後提出了治本之法。僅僅是這一項研究,就比宋朝百餘年治水更爲先進得多了。而且章惇在一連串數據面前,不得不信服了張正書的話,也拿不出反駁的證據來。即便再匪夷所思都好,章惇細細一想之下,覺得裡面大有道理。

“章卿,可是看完了?”

趙煦有點急了,看到章惇看到最後眼神凝滯,眉頭緊鎖,還以爲他有什麼不同意見,連忙問道。

“回稟陛下,老臣看完了。”

章惇略帶喜意地說道:“這是誰的奏章,爲何沒有署名?上面所言,老臣以爲,大有道理!”

趙煦也是奇怪地看着章惇:“冰雪融水增多,還能加重河患?”

“回稟陛下,先前老臣未曾注意到這一層,但細細回想起來,數次黃河決口之前,正是大雪成災的時候。兩者之間有些關聯也是說不定的,只不過老臣等未曾留意到罷了……”章惇也是很利落地承認了自己的不足。

趙煦也沒有責怪他,要知道這個說法本身就是匪夷所思:“那廣植果樹,保持水土一項,章卿以爲如何?”

“陛下,老臣也是爲這個而猶豫。這奏摺上說得明明白白,自漢朝之後黃河就氾濫頻繁,與關中平原水土流失有很大關係。再細究那黃河上游所經地方,皆是黃土爲主。黃土不禁沖刷,是世人皆知。只是未曾有人把砍伐樹木和黃河氾濫聯想在一起罷了,老臣竊以爲,這個說法有些道理。”

章惇的反應不出趙煦的預料,因爲章惇對大宋是真愛,即便是政敵也好,只要提出來的政策是有益的,他甚至會模仿。這原本是要被人詬病的,可章惇已經獨相一段時間了,他根本不在意名聲了。趙煦也需要這樣的孤臣,如果滿朝文武都和章惇交好,趙煦反而要猜忌了。現在有這麼好的理論擺在章惇面前,即便他沒見識過,可也不會立馬否定的。只是趙煦沒想到的是,章惇對張正書的這個理論評價甚高。

“那如果開建沙場、挖通水庫、建立堤壩,治河能有多少成效呢?”趙煦有點急促地問道。

章惇奇怪地說道:“這幾個說法雖然新穎,但也不是沒有可行的地方。只是爲何這官員說,不要朝廷一分錢就能治河,還點名要漕運之權,在河道上設卡收過河錢哩?”

趙煦哈哈大笑道:“章卿,你再仔細想想,有誰會這麼說?”

章惇搖了搖頭,說道:“老臣不知。”其實他心中已經有人選了,只是不太確定罷了。要知道,他政務繁忙,對於汴梁城中發生的小事,他最多也就耳聞罷了。前不久,他確實聽同僚說過“大桶張家”的小官人又鼓搞出了一個什麼“家樂福”超市,建築樣式很是奇特,似乎全是用石頭砌成的。全是石頭的房子也不是沒有,章惇也就沒有深究了。

“你是不敢說罷了。”趙煦嘆了口氣,說道:“此人憊懶,不肯爲官,卻偏生時有出人意表的想法……”

“是張家那小子?”

章惇脫口問道,他也釋然了。那日在“京華報社”與張正書一番辯論,他回家後也翻來覆去睡不着,想了很多,最後居然覺得張正書說得很有道理。質疑和探索,是章惇琢磨最多的,細細想來,居然要被張正書說服了。

是啊,爲什麼今人就一定不如古人呢?爲什麼古之聖賢說的一定是對的呢?

之前沒有人想過這個問題,可章惇這麼一想之後,卻覺得非常有道理。就連孔子都說過“述而不作”,那證明古代聖賢也是觀察了世界之後,才傳下的道理。可天地間萬物這麼多,天地那麼大,道理豈是人能窮盡的?

這麼想來,章惇就更不明白了,那他所學有何用呢?儒家真的沒救了嗎?

好吧,章惇後來思索着張正書的那句:“這世界並不是由人來決定的,而是由萬物決定的。”這句在他看來是非常離經叛道的說法,可仔細深究下去,章惇居然被說服了。要是張正書得知這件事,怕是要笑歪嘴了。他居然成功用老馬的思想,改造了一個宋朝的改革家,這個說出去都會讓人覺得匪夷所思。

第四百一十八章:競賽性蹴鞠第七百七十一章:君前失儀第一百四十二章:焌糟第兩百零二章:代言第九百九十七章:對抗第一百三十一章:聲名遠揚第三百三十八章:太祖長拳第一百一十四章:錯覺第四百二十章:杜仲膠第七百三十六章:好像明白了第九百五十九章:拒旨不接第八百六十六章:認錯第兩百二十五章:經驗飛漲第六百五十章:工業力量初顯第六十二章:插畫第三百一十三章:汴河碼頭第三百三十八章:太祖長拳第八百九十三章:太瘋狂了第三百五十七章:載舟覆舟第四百五十五章:就是消遣你第六百八十一章:白糖貿易第一百六十章:彈劾第七百九十五章:借雞生蛋第九百二十八章:嚴正交涉第八百八十三章:還在虧錢第兩百七十五章:用錢砸第三百一十七章:猜對了一半第五百二十七章:送錢上門第一百二十八章:與衙內交鋒第八百九十一章:賞賜就免了第四十四章:成就感第六百四十二章:家法伺候第四百零六章:裝窮第九百一十九章:如此戰馬第十九章:誤打誤撞第五百六十八章:坐實了第四百九十八章:願打願挨第六百九十四章:三酸兩鹼的價值第八百八十七章:不會妥協第一百七十八章:驚豔第六百六十二章:明州城中第五百二十八章:捆綁銷售第六百零七章:一力降十慧第三百六十九章:出來混,始終是要栽的第六百五十一章:用進廢退第一百一十九章:輕柔第三百七十章:給自己挖坑第兩百二十四章:保密契約第六百三十七章:於國何益?第七百四十章:殺敵一千自損八百第四百九十九章:提上議程第六百二十章:拜堂第五百九十二章:人生三大錯覺第五百九十一章:再坑一次第兩百一十九章:鑄幣工匠第兩百四十一章:兩難第四百六十章:不顧形象第六百一十三章:老奸巨猾第八百二十七章:有真有假第一百四十章:閒漢第九百一十九章:如此戰馬第五十七章:人山人海的廟會第九百零九章:步步爲營第四百四十九章:坑一把第三百三十章:暗探的線索第八百三十一章:養馬場第八百一十八章:忽悠第一百零七章:爲政績第九百零三章:科技就是實力!第一百零五章:實力派第四百六十四章:黑客檔頭第七百七十七章:新聞署第九百六十三章:不同尋常的攻城第八百五十六章:消金窟第四章:任務第八百一十九章:不敢賭第九百一十二章:得寸進尺第七十三章:患得患失第六百三十七章:於國何益?第六百零一章:風帆技術第九百九十二章:和諧與不和諧第六百三十四章:造船作坊第六百四十二章:家法伺候第一百九十二章:嘴炮誤國第三百四十一章:下猛料第五百七十一章:癬疥之疾第兩百七十四章:多事之秋第三百三十四章:不一樣的李家村第八百五十九章:返場第七百二十四章:黃河決口了!第三百四十五章:求穩第九百六十八章:放鬆警惕第六百二十四章:做工匠也能走上人生巔峰第九百二十章:官營養馬場第六章:人爭一口氣第八百零四章:說不清第七十八章:北宋的腦殘粉第五百六十七章:都是間諜第六百七十六章:中國人的土地情結
第四百一十八章:競賽性蹴鞠第七百七十一章:君前失儀第一百四十二章:焌糟第兩百零二章:代言第九百九十七章:對抗第一百三十一章:聲名遠揚第三百三十八章:太祖長拳第一百一十四章:錯覺第四百二十章:杜仲膠第七百三十六章:好像明白了第九百五十九章:拒旨不接第八百六十六章:認錯第兩百二十五章:經驗飛漲第六百五十章:工業力量初顯第六十二章:插畫第三百一十三章:汴河碼頭第三百三十八章:太祖長拳第八百九十三章:太瘋狂了第三百五十七章:載舟覆舟第四百五十五章:就是消遣你第六百八十一章:白糖貿易第一百六十章:彈劾第七百九十五章:借雞生蛋第九百二十八章:嚴正交涉第八百八十三章:還在虧錢第兩百七十五章:用錢砸第三百一十七章:猜對了一半第五百二十七章:送錢上門第一百二十八章:與衙內交鋒第八百九十一章:賞賜就免了第四十四章:成就感第六百四十二章:家法伺候第四百零六章:裝窮第九百一十九章:如此戰馬第十九章:誤打誤撞第五百六十八章:坐實了第四百九十八章:願打願挨第六百九十四章:三酸兩鹼的價值第八百八十七章:不會妥協第一百七十八章:驚豔第六百六十二章:明州城中第五百二十八章:捆綁銷售第六百零七章:一力降十慧第三百六十九章:出來混,始終是要栽的第六百五十一章:用進廢退第一百一十九章:輕柔第三百七十章:給自己挖坑第兩百二十四章:保密契約第六百三十七章:於國何益?第七百四十章:殺敵一千自損八百第四百九十九章:提上議程第六百二十章:拜堂第五百九十二章:人生三大錯覺第五百九十一章:再坑一次第兩百一十九章:鑄幣工匠第兩百四十一章:兩難第四百六十章:不顧形象第六百一十三章:老奸巨猾第八百二十七章:有真有假第一百四十章:閒漢第九百一十九章:如此戰馬第五十七章:人山人海的廟會第九百零九章:步步爲營第四百四十九章:坑一把第三百三十章:暗探的線索第八百三十一章:養馬場第八百一十八章:忽悠第一百零七章:爲政績第九百零三章:科技就是實力!第一百零五章:實力派第四百六十四章:黑客檔頭第七百七十七章:新聞署第九百六十三章:不同尋常的攻城第八百五十六章:消金窟第四章:任務第八百一十九章:不敢賭第九百一十二章:得寸進尺第七十三章:患得患失第六百三十七章:於國何益?第六百零一章:風帆技術第九百九十二章:和諧與不和諧第六百三十四章:造船作坊第六百四十二章:家法伺候第一百九十二章:嘴炮誤國第三百四十一章:下猛料第五百七十一章:癬疥之疾第兩百七十四章:多事之秋第三百三十四章:不一樣的李家村第八百五十九章:返場第七百二十四章:黃河決口了!第三百四十五章:求穩第九百六十八章:放鬆警惕第六百二十四章:做工匠也能走上人生巔峰第九百二十章:官營養馬場第六章:人爭一口氣第八百零四章:說不清第七十八章:北宋的腦殘粉第五百六十七章:都是間諜第六百七十六章:中國人的土地情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