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八十七章府庫充盈

前唐時期的兩稅,講究的是量出爲入。

其意思就是根據國家預計的支出,來規劃徵稅,預算少,徵稅就少,預算多,徵稅就多。

說白了,田稅是固定的,其就是授與朝廷對商稅的加徵權力,所以鹽稅越來越高,這樣彈性的財政政策,很好的顧及到朝廷的開支問題,遭受苦難的就是百姓了。

如此一來,等到了百姓被剝削的極限,就是顛覆之時。

黃巢就是這樣來的。

與普通的預想不同,古代的朝廷都是一羣極其聰明的人,他們早就有了年度預算的準備。

在前唐時,一般都會根據去年的財政收入,來計劃明年的支出,每一項軍政支出,都會有詳細的規劃,若是皇帝準備打仗,那麼來年的徵稅,就會大幅度的提升。

所以,待秋糧入庫後,對於來年的財政預算,就得開始規劃了,這是戶部的責任,也是整個政事堂的掌控。

比如,神武四年的軍費問題,養着三十萬大軍,屬於戶部直接支出,一年耗費錢二百三十萬貫,糧三百六十萬石。

錢主要是給予軍隊的餉錢,以及軍隊戎裝更替、兵器更換、馬匹購買,帳篷,牛皮,牛筋等軍事物資,還有許多鍋碗瓢盆、鹽、茶、醋等日常消耗,普通的軍餉反而只佔據一小部分。

說白了,五代時期扔一把木槍,然後從上萬的炮灰中篩選幾百個精銳的做法,只是無奈中的選擇罷了,有錢的主都不會那麼幹。

因爲人力也是一種財富無論是種田,還負責後勤運糧,都是最大的利用,純粹充任炮灰是不值得的。

帶兵打仗雖然是門技術活,但是,“軍事”是一個更龐大的概念。

想要打勝仗,將軍的韜略固然重要,但是,軍隊的士氣、後勤的補給、士兵的裝備、兵團的配合以及軍令的服從度,在此提到的每一個條件都能影響到戰局,而且這些都是最能反映出戰爭真實面目的因素。

李嘉自詡爲大唐的繼承人,自然對於唐軍的許多方面進行繼承改良。

比如,按照盛唐的標準,一夥十人的小隊伍,就得匹配六匹馱馬。

十個士兵的物資營帳全都放在馱馬上,實在不行,就退而求其次,就弄腳力健壯的驢子。

除此之外,小集體需要準備,帳篷、磨刀石、鐵鏟、鑿子、斧子、鉗子、行軍牀、行軍鍋、繮繩、馬盂等集體工具。

這些加在一起,沒有十幾貫錢,是擺平不了的。

精銳部隊,所需要的橫刀、弓弩、鎧甲,更不是一個小數字。

組建一個軍隊容易,但養一隻軍隊就難了,而戰爭期間,其耗費就更重。

二百三十萬貫的錢,其中約莫一百萬貫,都交給了軍械司,每年產出大量的鎧甲、刀劍等,數以百萬計,還要爲戰爭進行預備儲存。

糧食反而是簡單的了,大量豆油應用,以及肉食的普及,導致糧食的消耗逐步降低,比如大米,肉和油總歸是輕便運輸的。

這也是李嘉一直要求的。

開支的第二大,則是對於官吏的俸祿。

與軍隊發錢不同,所有的官吏,以及勳貴們,一律發放糧食。

沒辦法,國家賦稅就是以糧和錢爲主,而且糧佔據大部分,至於一直廣泛的布帛,只是作爲賞賜來用。

由於編制的緣故,地方州縣的官吏數目是可查的,所以可以直接從夏稅中提前扣留一部分下來,作爲他們的薪俸發放。

朝廷中樞的官吏,則按月來發放,每個月由司農寺主持。

大唐的官吏數目每年都在增加,比如之前設立的巡檢司,通判等都是獨立於州府,需要建立自己的衙門。

這般一來,截止到神武四年,中樞文武百官,包括那些閒散官吏,總數超過一千一百多人,地方官吏則九千人,總數約一萬一千人。

而要知道,在神武二年,也不過五千人左右,如今僅過兩年滅亡兩國,官吏就翻倍了。

即使如此,廣大分佈在十一府,每個縣的編制人員,也不過是三十人,雖然比前唐時十幾人強,但實際上來說,掌控整個縣城都有些勉強。

經過之前的俸祿改革,廢黜了職田公廨錢等一系列雜七八拉的福利,一律歸置爲俸祿,減少了其上下其手的空間。

官祿分爲五等。

一品爲一等,年入二千五百石;二品三品以二等,年俸爲二千石;四品、五品以爲三等,年千石;六品、七品爲四等,年俸五百石;八品、九品爲五等,年俸百石。

基本上官級與俸祿是相符的,如七品的縣令,年入五百石,可以保證衣食無憂,八九品則屬於廣數,大部分的胥吏就在九品,百石雖然看起來很少,但根據其人數,不能再多了。

這樣計算,朝廷光是百官俸祿上的支出,就有八百多萬石,摺合銅錢,就是三百萬貫左右。

再加上轉運使司的特別支出的幾十萬貫。

這些加在一起,與一年兩千八百萬的兩稅相比,約莫三分之一左右。

若是計算商稅,養軍加上官俸,也僅僅佔據了財政收入的兩成五左右,絕對的屬於財政優良。

而對於北宋,李嘉根據射聲司的消息,粗略估算,其軍政耗費,佔據了財政的八成,僅餘的兩成,還得獎賞將校,百官,備軍,談何來興修水利。

“咱們一年間,除去水利維修,道路休整,軍隊撫卹,以及備軍外,還能存有錢五百萬貫,糧九百萬石有餘,這可真是府庫充盈,盛世之相啊!”

李嘉非常高興,這樣多的存餘,對於古代這種脆弱的社會來說,朝廷就具有極大的應對能力。

一場水災,禍害數縣,撫卹賑災,就得耗費數十萬石糧食,長江在此時,也不過比黃河溫順些許罷了。

有了這些錢糧,哪怕全國都有災害,李嘉依舊不懼,可以從容的進行賑災。

宰相們自然誇讚不已,李嘉含笑以待。

這般積蓄,不出意外,到了神武七年,起碼聚斂兩千萬貫錢,以及近三千萬石的糧食。

哪怕三十萬大軍齊出,也能堅持一年半載。

到時候就是趙黑子的死期。

第八百三十八章玩鬧第七百九十七章恐懼第九百九十三章大決戰第三百五十七章國除第五百三十三章借師助剿第1277章第八百二十章來事第八十八章宿鐵刀第八百六十一章與民同樂第1341章第四百六十一章嫦娥與后羿第一千零一章宿命第五百零五章攻守第四百七十七章政事堂第七十七章媚川都第三百八十五章生計(上)第四百二十八章大理第六十八章篳路藍縷第八十四章大事不好第1284章誘惑第八百九十七章三趙第八百九十七章三趙第一百六十章衣帶詔(上)第兩百零六章大興科舉(上)第四百八十三章漳泉(3)求票求訂閱第五百一十九章腳氣第五百六十一章恰逢第1319章就國第七百七十七章第1402章宗藩第一千零九十六章第1364章第八百六十三章都督第九百九十章敢不效力第一千零五十六章謝師第一千零二十六章御前會議第兩百零五章陰謀進行(下)第七百七十三章密摺制度第六百六十一章破例第四十四章登聞鼓下第七百九十一章缺漏第1147章兩人第八百二十九章第三百一十五章文道大昌第六百一十九章命總算保住了第一百一十六章暗流不止(上)第一百五十九章以夷制夷第1177章走了第1250章文教第八百二十章來事第1390章治河第1121章沙州第三百七十五章南下第兩百五十三章佛儒遠揚第九百八十九章第九章(重發)第1192章嚴家第1197章想法第八百四十八章第1275章木軌第五百四十六章波瀾第一千零八十六章內應第一千零五十八章開府第1190章第五百一十章西行第四百零八章主菜第1290章軟肋第五百二十九章發動第九百九十三章大決戰第1302章第五百二十五章施九龍(龍套角色出場)第兩百五十九章湘江洶涌(上)求票,求訂閱第六百九十章第九百三十二章拼殺第兩百零六章洞庭水師第八十一章白沙都事第七百七十七章第1222章樂不思契丹第一千零三十章無題第七百零五章嶽麓山(第三更,補)第四百二十三章杯酒釋兵權第1265章死戰第四百章捉拿第三百三十七章板蕩第三百七十二章思量第一百六十章衣帶詔(上)第1129章續第四百五十四章受爵第四百九十四章拖延第三百三十一章天意弄人第九百三十八章大勝第三百二十九章全軍大比第三百三十八章期待第1323章胡昌翼第一百八十七章郭榮之死第七百四十章第兩百八十二章寬慰驚喜第四十六章改與活第一百零二章啓程耽羅第1189章拿人
第八百三十八章玩鬧第七百九十七章恐懼第九百九十三章大決戰第三百五十七章國除第五百三十三章借師助剿第1277章第八百二十章來事第八十八章宿鐵刀第八百六十一章與民同樂第1341章第四百六十一章嫦娥與后羿第一千零一章宿命第五百零五章攻守第四百七十七章政事堂第七十七章媚川都第三百八十五章生計(上)第四百二十八章大理第六十八章篳路藍縷第八十四章大事不好第1284章誘惑第八百九十七章三趙第八百九十七章三趙第一百六十章衣帶詔(上)第兩百零六章大興科舉(上)第四百八十三章漳泉(3)求票求訂閱第五百一十九章腳氣第五百六十一章恰逢第1319章就國第七百七十七章第1402章宗藩第一千零九十六章第1364章第八百六十三章都督第九百九十章敢不效力第一千零五十六章謝師第一千零二十六章御前會議第兩百零五章陰謀進行(下)第七百七十三章密摺制度第六百六十一章破例第四十四章登聞鼓下第七百九十一章缺漏第1147章兩人第八百二十九章第三百一十五章文道大昌第六百一十九章命總算保住了第一百一十六章暗流不止(上)第一百五十九章以夷制夷第1177章走了第1250章文教第八百二十章來事第1390章治河第1121章沙州第三百七十五章南下第兩百五十三章佛儒遠揚第九百八十九章第九章(重發)第1192章嚴家第1197章想法第八百四十八章第1275章木軌第五百四十六章波瀾第一千零八十六章內應第一千零五十八章開府第1190章第五百一十章西行第四百零八章主菜第1290章軟肋第五百二十九章發動第九百九十三章大決戰第1302章第五百二十五章施九龍(龍套角色出場)第兩百五十九章湘江洶涌(上)求票,求訂閱第六百九十章第九百三十二章拼殺第兩百零六章洞庭水師第八十一章白沙都事第七百七十七章第1222章樂不思契丹第一千零三十章無題第七百零五章嶽麓山(第三更,補)第四百二十三章杯酒釋兵權第1265章死戰第四百章捉拿第三百三十七章板蕩第三百七十二章思量第一百六十章衣帶詔(上)第1129章續第四百五十四章受爵第四百九十四章拖延第三百三十一章天意弄人第九百三十八章大勝第三百二十九章全軍大比第三百三十八章期待第1323章胡昌翼第一百八十七章郭榮之死第七百四十章第兩百八十二章寬慰驚喜第四十六章改與活第一百零二章啓程耽羅第1189章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