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50章文教

初春時節,洛陽周邊的耕田,已經開始大規模地進行春耕。

尤其是皇帝,在二月二龍擡頭的日子,象徵着冬去春來,他與一衆兒女,伴隨着文武大臣,在洛陽郊外的耕地中,進行勞作。

當然了,皇帝多年來養尊處優,早就已經好逸惡勞,象徵性的動了動,就罷了。

大臣們自然馬屁連拍,皇帝也泰然處之,毫不掩飾,

用孔子的話來說,君君臣臣父父子,皇帝就要有皇帝的樣子,他的主要功能,就是任用賢臣,以及繁衍後代。

這兩個任務他都做的不錯,自然就沒有人來指責他。

一衆大臣們,圍繞着皇帝,或拍着馬屁,或談論着一些雜物。

比如,之前以趙誠爲首,如今孫釗爲總編撰的《唐末六朝傳》,現如今,又改成了《六國傳》,朝變國,皇帝稱作國主。

春秋筆法,用的極爲順手。

“六國老臣,史料,已經齊整,現如今進行了修訂,還請陛下御覽!”

孫釗頗爲興奮地說道,雖然說一開始是趙誠編撰,但後半截可是他接手,也有他的一半功勞,青史留名,已經不在話下了。

“送到我的書房去吧!”

皇帝點點頭,隨即問道:“對了,句讀之法,可曾運用?”

所謂的句讀,就是如今的標點符號。

古人的書籍,是沒有標點符號的,而名聲大的,就自我進行短句,比如,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以及,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一個意思是愚民,一個強調教育,就因爲短句不同,意思大相徑庭。

只要瞭解孔子的人都知道,他是主張有教無類,並且是歷史上第一向平民傳授貴族知識的,怎麼可能會主張愚民呢?

也正是因爲斷句不同,所以儒家學派太多,如公羊,思孟,心學,理學,古文學,今文學等等。

現如今的,像愛迪生的天才汗水說,其強調的就是天賦,但書本卻強調努力。

而這種孔子話語亂斷,就是民國時期開始的,就是爲了打擊儒學,無所不用其極。

官方著書,就是得強調正統性,絕對不能出現漏洞,被人利用,所以必須句讀,強調嚴謹。

“陛下,如今《六國傳》中,用句號,逗號,以及分號(;)三種,如此一來,就算是普通的百姓,也能熟讀了。”

孫釗頗有些不情願地說道。

“嗯,這樣就非常好啊!”

皇帝高興道:“你們這些讀書人,就是矯情,句讀早已經出現數百年,但就是不用,生怕人家學會,就不用向老師學習了。”

“之前的學閥,世家,就是這樣起來的,壟斷學識,增加困難,讓普通的學子一知半解。”

“這樣好嗎?”

皇帝反問道。

衆臣哪怕心裡反對,但面上卻不斷地點頭,表示贊同。

“都知曉這樣不好,那就得去改變!”

李嘉哪裡不曉得這些文人的心思,一個個比小氣,對於知識的壟斷,比誰都認真。

而對於皇帝來說,知識越是普及,代表着社會越發安定,讀書人講究忠孝,這樣的普通讀書人,纔是國家的根基。

說着,皇帝起身,說道:“那十三經,各地的刻本不同,錯漏百出,以致於科舉時,許多舉子無辜被罷黜,着實不該。”

所爲的十三經,乃是晚唐時期開科舉士的官方版本,即《左傳》、《公羊傳》、《穀梁傳》;《禮經》分爲“三禮”,即《周禮》、《儀禮》、《禮記》。

再加上《易》、《書》、《詩》,以及後來的《論語》、《爾雅》、《孝經》。

組成晚唐的十二經。

李嘉見之,沒有《孟子》,堂堂的亞聖不在,這還得了?

於是加入《孟子》,成就十三經。

復國後的歷屆科舉,都是採用的十三經的內容,算是模範課本了。

但,十三經在秀才試還行,勉強可以過舉人,但在春試,也就是會試,絕對不能行的。

經史子集,囊括甚廣。

即使如此,十三經,依舊是基礎內容。

“陛下聖明!”百官拜下。

“朕有意,以朝廷出面,編訂十三經,以爲模範,各經造以數萬冊,發放與各縣。”

皇帝雄心壯志,終於想起來,自己在文教上的舉措很少,要想名聲大振,還得讓讀書人感恩啊!

“孫卿家——”皇帝輕聲喊道。

“微臣在!”

孫釗立馬應下。

“《六國傳》後,這十三經,就交由你來弄,政事堂的宰相們也都一起去,一定要糾錯正本,然後再刊發全國,讓百姓們,讀上真正的無錯漏的書。”

李嘉笑了笑,說道:“刊印之耗費,就由少府寺來出吧,也算是朕的一點心意。”

“陛下此舉,對於天下讀書人來說,可是天大的恩德!陛下聖明——”

百官們立馬拍起馬屁,這可真是誠心實意了。

皇帝也頗爲受用。

別的不說,十三經,每本刻印數萬冊,這裡面的成本,可是不小。

在市面上,一本論語,數萬字,價格在一貫到兩貫間,如果普通人,真的要把十三經湊齊,沒有百貫,絕對是難成的。

而且,記住,這是沒有註釋的,沒有註釋的文言文,對於普通人來說,就是上二樓沒梯子,除了天才,都得摸瞎。

註釋本十三經,一整套下來,四五百貫屬於正常了。

而,在洛陽周邊的地價,一畝上等耕地,也不過三五貫,一套十三經,幾乎就可以買下百畝地了。

當然,便宜的也有,手抄本,錯漏很多,這要是讀錯了,一字之差,就能影響功名。

皇帝粗步估計,這十三經下來,數萬套,沒有幾十萬貫擋不住。

沒事,文教事業嘛,值得付出。

“對了,在長沙時,我令各縣設教諭,州設學正,府設提學,平日裡督促文風,最多不過是科舉試,管控秀才舉人罷了,頗有些虛妄!”

皇帝想了想,終於想起了自己當年一拍腦子,創造的官位,在如今是沒有的,自己親自設立的。

“這般,各縣設縣學,州爲州學,府爲府學,教諭,學正,提學,平日裡無事,就親自教學督促學子,倡導學風嘛!”

第1162章戰之第1257章安南府第一百七十二章意外意外第1317章島嶼第七百七十四章嫁衣第八章家長裡短第三百三十四章軍心第三百一十二章八旗顯威第兩百二十五章戰爭動員第1355章山民第三百六十八章巡捕司第一百七十五章欺上瞞下第七百三十二章心疼第六百二十七章金銀幣第1164章無條件第一百七十七章御史與鹽第四百七十章黨爭第四百五十章勳爵第五百五十六章勃然大怒第八百六十三章都督第五百二十八章潰敗第九十八章乾柴烈火第五百四十三章心細如髮第一百六十六章一石二鳥第三百二十一章緊急救援第四十二章不過如此第九百八十一章會面第五百八十四章北漢第八百二十四章騎兵第1194章第1383章安國第兩百六十九章一朝勃發第一百九十七章攻心爲上第四百三十一章心狠第九百九十六章崩潰第1210章夏王第四百二十一章治吏第八百四十六章文會(下)第五百一十一章殺價第1287章第七百二十六章應對第一百一十三章風波不平(上)第1115行事第一百九十六章出此下策第九百二十七章逼迫第八百三十四章再起第1108上京第1254章兩條腿走路第一千零二十二章土地問題第六百七十五章朝貢第1223章第六百四十八章朝會第1368章關門打狗第九百五十八章第八百六十七章鴻之舞金礦第1241章裁撤邊鎮第一百四十七章馬上行動第1214章遺民第九百七十七章膽顫第一千一百零二章記仇第九百一十二章揚州城下第八百九十章官媒第五百六十八章蜀國大動亂第七百一十八章農田第一百三十六章番禺戰慄(3)第1271章巡視王庭第一百九十九章安南之歸第八百六十七章鴻之舞金礦第六百三十三章觀政結束第三百八十二章冰寒第1411章歲月不饒人第一千零一十三章聯姻第1244章治浙第1330章支援第四十七章釜底抽薪第四十一章大食商人第九百五十八章第1270章草原第1286章分封第一百九十八章安南之歸(上)第一千零一十一章姐妹第六百零一章終結第二十九章大勢滔滔第八百八十章第六百六十二章嘗試第1236章僧人第四百一十七章戰略第九百三十四章第九百一十章局勢番外1——承昌二十年、暗流涌動第一千一百零一章火光第八百零五章良民(第三更)第五百三十七章人心第八百八十四章法師第1231章開藥第1360章談話第九百二十三章第七百三十章弊端第一百六十二章錢賦多少第1129章續
第1162章戰之第1257章安南府第一百七十二章意外意外第1317章島嶼第七百七十四章嫁衣第八章家長裡短第三百三十四章軍心第三百一十二章八旗顯威第兩百二十五章戰爭動員第1355章山民第三百六十八章巡捕司第一百七十五章欺上瞞下第七百三十二章心疼第六百二十七章金銀幣第1164章無條件第一百七十七章御史與鹽第四百七十章黨爭第四百五十章勳爵第五百五十六章勃然大怒第八百六十三章都督第五百二十八章潰敗第九十八章乾柴烈火第五百四十三章心細如髮第一百六十六章一石二鳥第三百二十一章緊急救援第四十二章不過如此第九百八十一章會面第五百八十四章北漢第八百二十四章騎兵第1194章第1383章安國第兩百六十九章一朝勃發第一百九十七章攻心爲上第四百三十一章心狠第九百九十六章崩潰第1210章夏王第四百二十一章治吏第八百四十六章文會(下)第五百一十一章殺價第1287章第七百二十六章應對第一百一十三章風波不平(上)第1115行事第一百九十六章出此下策第九百二十七章逼迫第八百三十四章再起第1108上京第1254章兩條腿走路第一千零二十二章土地問題第六百七十五章朝貢第1223章第六百四十八章朝會第1368章關門打狗第九百五十八章第八百六十七章鴻之舞金礦第1241章裁撤邊鎮第一百四十七章馬上行動第1214章遺民第九百七十七章膽顫第一千一百零二章記仇第九百一十二章揚州城下第八百九十章官媒第五百六十八章蜀國大動亂第七百一十八章農田第一百三十六章番禺戰慄(3)第1271章巡視王庭第一百九十九章安南之歸第八百六十七章鴻之舞金礦第六百三十三章觀政結束第三百八十二章冰寒第1411章歲月不饒人第一千零一十三章聯姻第1244章治浙第1330章支援第四十七章釜底抽薪第四十一章大食商人第九百五十八章第1270章草原第1286章分封第一百九十八章安南之歸(上)第一千零一十一章姐妹第六百零一章終結第二十九章大勢滔滔第八百八十章第六百六十二章嘗試第1236章僧人第四百一十七章戰略第九百三十四章第九百一十章局勢番外1——承昌二十年、暗流涌動第一千一百零一章火光第八百零五章良民(第三更)第五百三十七章人心第八百八十四章法師第1231章開藥第1360章談話第九百二十三章第七百三十章弊端第一百六十二章錢賦多少第1129章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