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9章:平定宋郡 二合一

魏王所恨者,向也,非在他人……

七日後,在大梁皇宮的甘露殿內,魏王趙潤站在窗口,拆閱了這封僞宋丞相向在臨死前所寫的書信,臉上的神色,頗爲複雜。

這封書信,是身在湖陵水軍的沈派人連日連夜送來的。

當日,向派出送信的心腹護衛,將這封書信送到了微山湖對岸的魏軍湖陵水寨,在被巡邏的魏卒發現後,立刻就道明瞭來意。

隨後,沈在拿到這封書信後,出於驚異粗略掃了兩眼畢竟他也不能隨隨便便就將向的書信送到大梁待發現這封信彷彿是向的絕筆信後,他立刻停止仔細閱讀,派人日夜兼程將信送到了大梁,送到了趙弘潤手中。

緩緩地在窗旁踱了幾步,趙弘潤看得很慢,可能是因爲這封絕筆信的開篇就帶有濃濃的悲涼色彩。

足足過了一炷香工夫,反覆將這封信看了兩遍,趙弘潤這才擡起頭來,雙手負背,目視着窗外。

良久,他長長嘆了口氣。

向的絕筆書信,其大意無非就是其攬過了一切的罪責,向魏國表示臣服,並且,懇求魏王趙潤寬恕宋人,莫因他的罪過而牽連到宋人,言辭懇切、低聲下氣,彷彿壯士被迫屈膝,讓人不禁有種扼腕嘆息唏噓。

“可惜了……”

趙弘潤喃喃自語道。

他口中的可惜,一方面固然是因爲僞宋或北亳軍的羸弱與不禁打,明明他有預謀地準備拿北亳軍用來操練湖陵水軍,爲日後與楚國這個潛在的勁敵交鋒而做準備,卻沒想到,他魏國還未發力,窮途末路的僞宋就投降了,以至於他先前的預謀全部化作了泡影。

而另外一方面,他亦是可惜向這等忠臣。

平心而論,趙弘潤並不憎恨向,哪怕向此前始終站在與魏國利益爲敵的立場。

向是宋人,是宋國英雄、士大夫向沮的幼子,他的立場是堅定的宋國的立場,他所做的一切都是在宋國的利益考慮這樣的敵人,是值得敬重的。

類似的,還有韓王然,他與趙潤既是敵人,但同樣也是摯友只是各自立場的差異,使得他們身處敵我。

否則,他們或許能成爲真正的摯友。

不過相比較韓王然,趙潤與向的交情就更淺了,淺薄地彷彿只是聽說過對方,但就憑着今日這封書信,趙潤就能篤信地認爲,向確實是一位可敬的敵人!

事實上,倘若向願意臣服歸降的話,趙潤未必不會啓用這位北亳軍的領袖,但向選擇了以宋臣的身份死亡,也不肯作爲魏臣而存活儘管向在信中並沒有任何文字表述這件事,但趙潤很清楚,似這等忠臣,既然送出了這封信,那麼就絕對不會舔着臉繼續存活於世。

而這,正是趙潤一下就將向拔高至可敬的敵人的原因。

當然,倘若向果真肯向魏國臣服歸降的話,那麼,趙潤也不會敬重他,並因爲向的死而感到惋惜。

所以,這真的是一件非常矛盾的事。

攥着向的書信,趙弘潤負背雙手在窗旁站了片刻,旋即便離開了甘露殿,邁步走向垂拱殿的方向。

待等他來到垂拱殿的內殿時,此時仍在殿內處理政務的諸內朝大臣都感到很驚奇,目不轉睛地看着趙弘潤走入殿內,震撼地忘卻了第一時刻向這位國君陛下行禮。

咦?今日陛下爲何會來垂拱殿?

按日子算,今日可是陛下偷懶……不,抱恙在身的日子啊。

難道說陛下終於下定決心要改掉憊懶的惡習?

諸位內朝大臣皆手執着毛筆,面色吃驚地看着趙弘潤,就連筆尖的墨汁滴落下來亦不得而知。

其中,就屬內朝首輔、禮部尚書杜宥最爲驚喜,只見這位老臣沒來由地面色紅潤,雙目泛光,就連雙肩亦微微顫抖,彷彿就等着眼前這位陛下爲先前的憊懶懺悔,他好立刻離座叩地,激動地高呼陛下英明。

然而在諸位內朝大臣們目不轉睛的注視下,趙弘潤只是走到了龍案旁,在環視了一眼似乎呆若木雞的幾位大臣後,渾不自覺爲何會出現這種死寂情況的他,沉聲說道:“向死了。”

……

???

諸內朝大臣聞言,你瞧瞧我,我瞧瞧你,一時間沒反應過來。

大概數息後,還是介子鴟反應最快,聞言試探着問道:“向?可是僞宋的丞相、北亳軍的首領向?”

“正是!”趙弘潤點點頭,順手將手中的書信遞給身後的大太監高和,叫他將這封信傳閱諸大臣,同時口中說道:“向死了,我大魏對待宋郡的策略,亦需要有所改變。”

原來如此……

我說陛下今日明明該‘抱恙在身’,卻爲何出現在這垂拱殿。

在不動聲色地對視了一眼後,似介子鴟、溫崎、李粱、徐貫、藺玉陽、虞子啓等人,心下暗暗點頭,恍然大悟。

雖然這麼說有點奇怪,但諸大臣們還很敬服眼前這位陛下的原則:偷懶歸偷懶,但若是涉及到大事,也絕不含糊,這不,明明‘抱恙在身’,仍舊堅持着前來垂拱殿向他們講述這件事,並主動提及改變對宋策略的問題。

此時,內朝首輔、禮部尚書杜宥這位老臣也已經冷靜下來,他在深深地看了一眼趙潤後,臉上浮現幾絲自嘲般的笑容,微微搖了搖頭,隱約還能聽到幾句我真傻之類的呢喃短句,整個人看起來有些無精打采。

不過,隨後在衆人商議其對待宋郡策略的時候,這位老臣又立刻振作了精神,在看到向的絕筆信後欣喜說道:“向主動攬起諸罪,以死謝罪,至此北亳軍羣龍無首,再不是我大魏的威脅……”

說到這裡,他頓了頓,眉頭微微一皺,可能是他忽然想起一件事:北亳軍,早就不足以作爲他魏國的威脅了,無論向是死是活,其實都相差不大。

介子鴟看出了老臣杜宥的尷尬,接過了話茬,巧妙地補全道:“杜大人所言極是,向此人,乃是宋郡之民的心中支柱,如今,此人在臨死前臣服於我大魏,這將大大有利於朝廷收攏人心,只是……”他頓了頓,帶着幾分苦笑說道:“先前朝廷將其污爲大善之惡、亂國之賊,這就……”

包括趙潤在內,殿內諸人微微點了點頭。

他們都明白介子鴟的意思:反正向都已經死了,吹捧吹捧死人沒什麼大不了的,更何況在目前情況下,他們擡高向,讚美向的品德,有利於整合宋郡的民心。

但是具體如何操作,還需要從長計議,總不能魏國朝廷自打嘴巴吧?畢竟前段時間,可是魏國朝廷將向打爲借復辟宋國之名而暗中圖謀不軌的野心家的,這會兒突然改變態度吹捧向,這未免太過於突兀了。

而此時,就見溫崎左手拿着那張書信,右手手指輕輕彈着紙張,輕笑說道:“不如就從向心中的悲憤着手如何?……不知陛下與諸位大人是否注意到,向信中用詞有些激憤,隱隱有種哀默心死、自暴自棄之意,我認爲,僞宋那邊肯定是發生了什麼讓向感到絕望的事,而且這股絕望的因由並非來自我大魏,而是僞宋內部……”

在殿內諸位大臣中,溫崎最是擅長詩詞歌賦,對於字裡行間的用詞用句,那是非常敏感的。

經他提醒後,趙弘潤與諸大臣再次細細觀閱這份書信,果然,他們亦逐漸感覺出,向在寫這封信時,心情可能的確處於激憤狀態。

這也讓趙潤解除了一個困惑,因爲在他印象中,向那可是一個非常堅韌不拔的人,這從魏國在戰勝韓國之後,向依舊不肯攜僞宋投降於魏國、仍要憑藉微山湖的地利阻擋魏軍一事就能看出一二。

當日,趙弘潤便叫來高括,命他去徹查此事。

然而沒過兩日,趙潤便又收到了沈的來信,沈在信中指出了向之所以寫下絕筆信自殺的原因宋王子欣曾因不堪重負,欲棄國家逃跑,卻被滕城的守卒無意間截住。

想來,沈也意識到了向的死志,並且覺得向的死有點蹊蹺,是故派人到滕城打探了一下。

在看到沈的書信後,趙弘潤最初是啞然失笑,恥笑於子欣這個宋王,居然棄下國家、丟下臣民逃跑,簡直是丟盡了天下王族的臉面。

而隨後,趙弘潤心中便泛起了濃濃的惋惜,深深地爲向對宋王室的忠誠而感到不值。

在再次召開於垂拱殿的內朝會議中,趙潤感慨道:“向,已盡到了作爲宋臣的職責與義務,再無比他更忠貞的忠臣,可謂是仁至義盡,是宋國欠他一個有膽識的君主……才使他最終得到如此淒涼的結局,着實叫人扼腕嘆息。”

諸內朝大臣點了點頭附和這位陛下的言論,隨即,藺玉陽捋着鬍鬚說道:“不如就拿這子欣替罪?”

所謂的替罪,即是將向之死的責任推到不負責任的宋王子欣身上,以此轉移宋民因爲向之死引起的仇視與悲憤,只要朝廷運營得當,使勁讚美向、抹黑子欣,就能順利地將矛盾轉嫁到子欣身上。

要是魏國朝廷再心狠點,在最後將子欣作爲獻祭,搞不好宋民與北亳軍的士卒們還會承他魏國的人情。

聽到這個建議,諸位內朝大臣紛紛點頭,表示這個主意不錯,然而趙弘潤卻沉吟着沒有表態。

見此,諸內朝大臣皆不解地看向趙潤,卻見這位陛下沉聲說道:“可能向的死,十有**是因爲子欣,但向在信中懇求朕庇護宋王室的後裔,當時朕敬他爲人,在心中已經將應下,亦……不願反悔。”

聽聞此言,諸大臣在面面相覷之餘,亦爲之動容。

“陛下乃仁慈之君。”禮部尚書杜宥率先表態自己的態度。

作爲魏臣,他當然在意自己國家的利益,但作爲禮部的尚書,他更在意的,還是己國君主、太子的品德。

而眼前這位年輕的君主,就表現出了讓杜宥萬分欣慰的品德,或者說作爲君王的器量。

可是……‘寬恕’了宋王子欣,誰來背鍋呢?

難道真要朝廷來背鍋?

就在諸位大臣苦苦思索之際,就見趙潤微笑着說道:“諸卿何須苦思?就當是朕以往錯瞧了那向即可,溫崎,代朕寫一封祭奠向的檄文……”

“這……”

諸朝臣大驚失色:誰來背鍋也不能是您啊!

然而,就在諸大臣們想要勸說之際,卻見趙弘潤擡手打斷了他們,笑着說道:“人活一世,豈是事事都能料中?溫崎,就按朕說的辦!”

“……是。”

溫崎看了看左右,隨即拱手應下。

殿內諸臣對視一眼,並無人再勸說,他們都知道,只要是眼前這位陛下決定的事,那就一定不會再更改。

片刻後,待等趙弘潤離開垂拱殿後,諸位大臣聚在一起商議。

在他們看來,誰背鍋也不能是他們魏國的君主背鍋啊雖然說什麼人非聖賢孰能無過,但在這個時代,君主就是天命之子,哪有輕易認錯的道理?

這次就連杜宥抱持反對意見。

奈何那位陛下主意已決,他們再勸說也沒用,只能要求溫崎在寫這片檄文時,儘可能地淡化他們魏國的君主,多多吹捧向,說不定宋民在看到吹捧的詞句後,會忽略魏王趙潤承認自己先前看走眼這件事。

值得一提的是,僅僅過了半個小時之後,這件事就被天策府右都尉張啓功得知,當他得知內朝諸大臣竟不知該如何圓這件事後,心下輕蔑一笑在他看來,這再簡單不過了!

於是乎,在沒有跟禮部通過氣的情況下,張啓功自作主張叫他右都尉署的下屬在宋國散播消息,隱晦地散播出了向之死其過在於宋王子欣的消息,並將魏王趙潤承認自己先前看走眼這件事,改爲魏王趙潤因爲敬重向而同意庇護子欣、因此攬下了這件事,這使得後來這份檄文傳開後,魏王趙潤非但沒有因爲這件事而受到什麼威名上的損害,反而讓人對他大大改觀,尤其是宋人。

唯獨趙潤對於張啓功這種自作主張的行爲很不滿意,扣了張啓功三個月的俸祿作爲懲戒。

再說僞宋那邊,魏國朝廷再次派遣了禮部官員鄭習作爲使者,前往滕城與北亳軍交涉。

此時的宋國,君主子欣早已逃跑,而丞相向,亦在一個月前服毒自盡,毫不誇張地說,此時的滕城乃是整個宋國,可謂是一片散沙,無論是滕地的百姓,還是北亳軍的兵將,在這一個月來皆出現了大量的出逃。

這也難怪,倘若只是宋王子欣逃跑了,宋國還不至於如此混亂,但是作爲精神支柱的向都服毒自盡了,這還頑抗什麼?

由於害怕湖陵水軍會趁機進攻,滕地的民衆與北亳軍的兵將們大量逃奔薛地,但也有依舊選擇留在滕地的,比如向生前的左膀右臂,李惑、陳汜等北亳軍將領。

不過儘管選擇留在滕地,可似李惑、陳汜等將領,此刻也早已是毫無戰意了,整日酗酒麻醉自己,不知所措,或許他們只是在等着湖陵魏軍殺過微山湖,來砍下他們的首級。

但出人意料地,他們最終也沒有等到湖陵水軍,而是等到了魏國的使者鄭習。

還記得幾年前,鄭習曾出使過宋郡,當時他的職責是勸說向這位北亳軍的領袖歸順朝廷,但是,因爲在宋郡自治這個問題上始終無法達成協議,最終,向放棄了魏國朝廷授予的類似宋郡郡守的官職,毅然率領北亳軍對抗魏國,從而開始了宋郡與魏國的這場恩怨。

當時,鄭習就曾見過李惑,而李惑也認得他,雙方都不算陌生。

甚至於,鑑於鄭習與向那時還相處地不錯,李惑此番在再次見到鄭習的時候,態度還是頗爲恭順的。

只是李惑今時今日的面貌,讓鄭習大吃一驚。

只見在鄭習面前的李惑,矇頭散發、衣衫不整,眼眶凹陷、雙目充血,且渾身上下酒糟味濃重,很顯然是連番宿醉所導致。

“李惑將軍,別來無恙啊。”

定了定神,被北亳軍士卒領到此處的鄭習,微笑着拱手道。

“鄭大人。”

李惑愣了愣,隨即便將鄭習請入了自己的住所只是一座很普通的民宅而已。

進屋後,鄭習看到地上滿是酒罈碎片,簡直沒有立足之地。

見此,稍稍清醒了一些的李惑亦感到莫名尷尬,連忙用腳掃開地上的碎片,將鄭習請到屋內的木桌坐下當然,桌上的那些空酒罈,亦被他不動聲色地逐一放到了地上。

在凳子上坐定之後,鄭習醞釀了一下語氣,隨即嘆息着說道:“向將軍的事……實在是令人扼腕嘆息,還請節哀順變。”

李惑默然地點了點頭,他也知道,向在自盡前曾寫了一封書信,派其心腹護衛渡過微山湖,送到了湖陵水軍。

雖然不知那封信的具體內容,但今日得見鄭習這位從魏國大梁而來的使者,李惑大致也能猜到了無非就是向用自己的死,換取魏王趙潤對他們北亳軍兵將、以及對於宋人的寬恕與仁慈而已。

果然,鄭習端正了坐姿,一臉正色地表明瞭來意:“敝下此番前來,乃是奉我國君主之命,商談貴軍……唔,臣服於我大魏之事。”

李惑沉默了片刻,隨即問道:“鄭大人,李某知曉丞相在臨死前給魏王寫了一封信,卻不知具體,可否相告?”

鄭習似乎早就猜到李惑會這樣提問,遂中懷中取出一封書信,遞給李惑,正是向的那封。

“我國君主猜到諸位將軍會有些許疑問,是故令我將向將軍的書信帶在身上……”

李惑雙手微微顫抖地捧起書信,攤開後細細觀瞧。

正如他猜測的那樣,向將所有的罪過都攬在了自己身上,用他自己的死,來懇求魏王趙潤對宋人以及北亳軍兵將的寬恕。

可能是見李惑注視那封信久久不見迴應,鄭習咳嗽一聲,問道:“李惑將軍,不知您是否同意歸順?”

李惑聞言擡頭看了一眼鄭習,忽然問道:“魏王欲如何處置丞相?”

鄭習當然知道李惑口中的處置,即魏國朝廷如何定義向的爲人與行爲,究竟是將其打入亂臣賊子一列呢,還是恢復其名聲。

鄭習並沒有使李惑失望,又從懷中取出了溫崎親筆所寫的檄文,交予李惑觀瞧。

李惑一臉不解地接過,皺着眉頭觀閱檄文,待看到檄文中句句都是稱讚向的詞句時,他不由地愣了一下。

而此時,鄭習則在旁說道:“得知向將軍亡故時,我國君主亦扼腕嘆息,陛下說,雖然向將軍是我大魏的敵人,但這並不妨礙我等敬重其爲人,又說,可嘆這世上又少了一位仁義豪俠……”

李惑看看鄭習,又看看手中的檄文,半響後輕嘆着問道:“魏王,會如何處置我北亳軍?”

鄭習微笑說道:“據鄭某所知,貴軍多半會被編入湖陵水軍……”

聽聞此言,李惑驚訝地看着鄭習,似乎感覺有些不可思議。

此時,就見鄭習又解釋道:“事已至此,直說也無妨。……我國君主的本意,是欲借貴軍來磨礪我國的湖陵水軍,但……天意莫測,如今這事怕是不成了。陛下覺得,貴軍這些年久在微山湖一帶,精於水戰,若是解散,未免有些可惜,是故,希望將北亳軍編入湖陵水軍……我國陛下承諾,出於對向將軍的敬重,他會對貴軍一視同仁,貴軍雖然不能保留軍隊番號,但是,在我大魏最新的戰船中,必定有一艘鉅艦會以北亳命名……這個承諾,世代不變!”

李惑點了點頭,對於魏王趙潤的寬容,他的確無法再奢求過多了。

“那……魏王將如何對待我宋人?”

“如魏人,一視同仁。”鄭習正色說道。

李惑再次點了點頭,隨即,他冷不丁又開口道:“好,我願遵從丞相的意志,率軍向貴國投降,不過,我希望我宋國的那位,能爲丞相的死而付出代價!”

“這不行!”鄭習斷然回絕道:“向將軍在信中懇求我國君主庇護貴國的那一位,而我國陛下感於向將軍對宋國的忠誠,應允了這個懇求。……任何人膽敢做出危害那一位的事,我大魏皆不會放過。”

“……”李惑一言不發,只是盯着鄭習看。

鄭習有些不適地挪動了一下坐姿,問道:“此事,會影響將軍的最終決定麼?”

“並不會,我只是隨便問問而已。”

李惑輕哼了一聲,隨即用莫名的語氣低沉地說道:“請回稟魏王,我北亳軍……願降。”

大概十日後,湖陵水寨的魏軍乘船渡過了微山湖,接管了滕地水寨,也接管了餘下的北亳軍。

僞宋滅亡,魏國完全平定宋郡。

第1209章:夜襲第318章:誤會 二合一第一百四十六章:說降第563章:入城第104章:展翅 三 二合一第1142章:大亂之亂 三第324章:北宮玉與樊氏一族第967章:垂死掙扎第二百六十三章:衆人拾柴『加更9/14』第六十七章:童憲的忠告第1153章:友或敵的選擇 二第542章:二桃殺三士第1085章:年末『加更15/27』第731章:經驗與見識的較量 三第153章:衛國內亂之始 二 二合一第498章:影響 三第454章:羯角覆滅第一百三十二章:伏兵 二第811章:溫馨日常『加更10/33』第三百零九章:被流放的王爺第11章:交涉 二合一第345章:魏秦之戰 二第1051章:駱璸與張啓功第三百六十二章:成見 二第1353章:後續第336章:平輿之戰第三百四十章:秦少君第264章:聚而殲之 二合一第4章:裁決叛亂 二合一第一百四十三章:捷報安大梁第三百六十六章:成皋關下 二第698章:備戰 二第一百六十九章:齊魏之盟 二第644章:局勢扭轉第428章:內賊 二第753章:楚王的夢第696章:戰況升級第182章:楚國崛起的預兆 二合一第1311章:表兄衛瑜第708章:項末的一石二鳥第1238章:首戰:零敗績vs零敗績 三 二合一第784章:疑點重重 五第140章:離去 二合一第三十三章:暴露第1190章:此進彼退第1331章:桓王回都第337章:平輿之戰 二第383章:戰前定計第二百七十一章:羋姜的警告第九十七章:伏擊 二第六十七章:童憲的忠告第1040章:魏韓邊市 三第1069章:思定第兩百一十章:宗府第472章:肅王回都第900章:黃雀死了第三百一十六章:兵鑄局的危機第922章:攻克皮牢第621章:不爭而利第二百六十九章:莫名的心躁 二第982章:初見衛穆第二百九十九章:謠言第121章:焦灼的戰場 二合一第三百五十九章:功課第1051章:駱璸與張啓功第1026章:變故 二第1055章:窘迫第753章:楚王的夢第526章:激怒第142章:魏使訪韓 二合一第二百六十五章:鑄模 二第593章:兩封來信 二第1251章:雍丘的楚歌第79章:各有算計 二 二合一第282章:敲打第863章:不期而遇『加更20/33』第1101章:肅王與溫崎的賭約第三百四十八章:混戰第497章:影響 二第813章:竊物的宮女 二第838章:威逼利誘第711章:姬潤與項末 三第235章:顧慮 二合一第1362章:格局變幻第二百八十三章:意外的收穫第699章:亂世第十九章:宮學日常第602章:意外的訪客第五十八章:玉瓏公主第180章:引導輿論 二合一第665章:商水軍與東路軍 二第1257章:熊琥的來意第30章:東胡湮滅第115章:魯楚之戰 二 二合一第7章:弔喪第538章:鎮壓第二百七十七章:工部承建第796章:溫崎的懷疑『加更5/30』第439章:一曲 二第430章:比塔圖的憤懣
第1209章:夜襲第318章:誤會 二合一第一百四十六章:說降第563章:入城第104章:展翅 三 二合一第1142章:大亂之亂 三第324章:北宮玉與樊氏一族第967章:垂死掙扎第二百六十三章:衆人拾柴『加更9/14』第六十七章:童憲的忠告第1153章:友或敵的選擇 二第542章:二桃殺三士第1085章:年末『加更15/27』第731章:經驗與見識的較量 三第153章:衛國內亂之始 二 二合一第498章:影響 三第454章:羯角覆滅第一百三十二章:伏兵 二第811章:溫馨日常『加更10/33』第三百零九章:被流放的王爺第11章:交涉 二合一第345章:魏秦之戰 二第1051章:駱璸與張啓功第三百六十二章:成見 二第1353章:後續第336章:平輿之戰第三百四十章:秦少君第264章:聚而殲之 二合一第4章:裁決叛亂 二合一第一百四十三章:捷報安大梁第三百六十六章:成皋關下 二第698章:備戰 二第一百六十九章:齊魏之盟 二第644章:局勢扭轉第428章:內賊 二第753章:楚王的夢第696章:戰況升級第182章:楚國崛起的預兆 二合一第1311章:表兄衛瑜第708章:項末的一石二鳥第1238章:首戰:零敗績vs零敗績 三 二合一第784章:疑點重重 五第140章:離去 二合一第三十三章:暴露第1190章:此進彼退第1331章:桓王回都第337章:平輿之戰 二第383章:戰前定計第二百七十一章:羋姜的警告第九十七章:伏擊 二第六十七章:童憲的忠告第1040章:魏韓邊市 三第1069章:思定第兩百一十章:宗府第472章:肅王回都第900章:黃雀死了第三百一十六章:兵鑄局的危機第922章:攻克皮牢第621章:不爭而利第二百六十九章:莫名的心躁 二第982章:初見衛穆第二百九十九章:謠言第121章:焦灼的戰場 二合一第三百五十九章:功課第1051章:駱璸與張啓功第1026章:變故 二第1055章:窘迫第753章:楚王的夢第526章:激怒第142章:魏使訪韓 二合一第二百六十五章:鑄模 二第593章:兩封來信 二第1251章:雍丘的楚歌第79章:各有算計 二 二合一第282章:敲打第863章:不期而遇『加更20/33』第1101章:肅王與溫崎的賭約第三百四十八章:混戰第497章:影響 二第813章:竊物的宮女 二第838章:威逼利誘第711章:姬潤與項末 三第235章:顧慮 二合一第1362章:格局變幻第二百八十三章:意外的收穫第699章:亂世第十九章:宮學日常第602章:意外的訪客第五十八章:玉瓏公主第180章:引導輿論 二合一第665章:商水軍與東路軍 二第1257章:熊琥的來意第30章:東胡湮滅第115章:魯楚之戰 二 二合一第7章:弔喪第538章:鎮壓第二百七十七章:工部承建第796章:溫崎的懷疑『加更5/30』第439章:一曲 二第430章:比塔圖的憤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