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章 獨行劍再現淮陰郡(上)

他們慢慢走出來,而數百百姓就在兩邊看着。

有人問高俊,要不要派人下去維持秩序,高俊否決了。

移剌阿辛悲慘的今日,是霸州、大名府、棣州、濱州以及許許多多其他地方被蒙古人殘殺百姓欲求不得的明日,就算今日百姓一擁而上,高俊也沒什麼可以辯護的。

左綾的一雙大眼睛死死盯着眼前緩緩挪動的移剌阿辛,這就是黑韃,這就是殺死她父母的人。

移剌阿辛費勁的挪動着,他的右腳很疼,走不了遠路。

百姓們就這麼靜靜的看着,看着這些在採石場好不容易留得性命的人,誰也沒有說話。

突然,移剌阿辛掛着的布袋帶子鬆開了,布袋掉在地上。這下子所有人都停住了,儘管是室外,但是卻是掉一根針都能聽得見。

布袋就落在左綾的腳邊,她一低頭就看見了布袋裡的東西,那是食物、衣服、還有銀子。是些好東西,黑韃就是爲了搶奪這些才殺了她的父母。

移剌阿辛想要彎腰去撿,但是他實在是沒有力氣,他的脊柱也很疼。

所有的人都看着,左綾緊緊抿着嘴脣,彎下腰撿起了布袋,重新打了個結,示意移剌阿辛低下頭,好把袋子掛在他的脖子上。

移剌阿辛順從的低下頭,布袋子掛在上面的一瞬間,他崩潰了,跪下來給左綾深深地叩首,所有的戰俘都跪了下來。

圍觀的人們本來就是來發泄怒氣的,可不知爲什麼,此時卻下不了手。

高俊在營中望樓上淚流滿面,程闢、陳秉彝看高郎君似乎過於激動,趕忙上去照視。

“你們說,百姓們爲何放走這些俘虜。”高俊突然劈頭問了這句話,兩個人瞠目結舌,一時間不知道如何作答。

“以德報德,以直報怨。今日之事,可見直在其中,仁在其中,性以至此,真直也!”高俊激動地大手一揮:“中國子民以仁爲念!”

就在這段時間內,高俊把八白石村建制確立的軍事委員會徹底落實,軍事委員會成爲了凌駕于軍隊之上的最高軍政機構。

軍事委員會下屬六曹:樞機曹、騎胄曹、文政曹、倉曹、法曹、恤兵曹。

樞機曹相當於總參謀部;騎胄曹負責馬匹武器的製造供給;文政曹負責部隊文化教育和軍官選任;倉曹負責軍資儲備;法曹負責監督執行軍事法規;恤兵曹負責軍隊財務支出和退伍管理。

眼下軍事委員會下屬各單位的職務都是兼任,太平軍各部隊被牢牢的抓在軍事委員會之下。高俊趁熱打鐵,又推出了所謂的“選將法”。

所有的軍官都不會在自己的一畝三分地上逐層爬進,而是不斷的要從具體管理部隊的軍職和中央參謀軍機的職務之間來回轉換。一名優秀的軍使很可能被選到騎胄曹管理倉庫,然後調回來擔任旗副指揮。

高俊固然不喜歡宋朝對武將的刻薄猜忌,但是唐朝那種藩鎮割據同樣是不能容忍的,必須打破兵爲將有的惡劣習慣,而選將法就是要把軍政與軍令分開。太平軍是高俊一手帶出來的,高俊對整支軍隊的掌握遠遠超過任何其他將領,所有的軍使都沒有時間將部隊私有化,當然也就必須接受高俊的選將法。

但是高俊並不完全取締個人部曲的存在,中級以上的軍官有對個人負責的司吏和裨將,也可以讓家族子弟充任衛士,人數較少,但是足以讓這些人調到新位置的時候及時搭好新班子。

但是與此同時,高俊也在爲所有軍隊的切身利益考慮,並且準備實施軍人優待的規定。

宋代以來軍人的地位一降再降,武將也被視爲下流,可是武將們卻被允許合法貪污作爲補償。宋朝這種奇葩的養兵方法造成的結果就是軍隊戰鬥力一降再降。

高俊對軍紀抓得很嚴,而這支軍隊又承擔了遠勝過其他軍隊的嚴酷責任,理應得到全社會的尊重。

在樞機曹下,太平軍成立了第一個以情報爲主要業務的部門:通信科。

在古典征伐當中,軍事情報的作用不宜高估,但也不必低看,組建合適的情報網絡對於將領的判斷絕對大有裨益,高俊倒不指望培養幾個能生闖虎穴龍潭的王牌間諜,但希望能夠在各地有隱蔽的觀察點來確定敵軍動向,而不是每到一個地方再去臨時找嚮導詢問詳情。

在沒有找到合適的人之前,科長由高俊親自擔任。

再詳細斟酌之後,高俊從李驍奇那要到一個人,年紀輕輕的鄭明成了全軍在中都的一個節點。

這源於他的親自請纓,早在幾個月前中都剛剛陷落的時候,鄭明就曾經對李驍奇說,希望能夠回到中都,再招攬一些他熟識的人過來,起碼還能再拉出百十人的隊伍。

這當然不能成行,但是李驍奇將這個意見轉達給了高俊,讓高俊對這個年輕的孩子有了些印象,當初在中都甘泉坊救下全軍的兩個孩子中,蔡寧已經得到了高俊親自贈送的瓔珞,而鄭明也不甘於人後也躍躍欲試,想要立功。

此時在淮南,由於開戰的意見影響太大,賈涉這段時間都在忙着清點淮東兵馬,考慮是否北伐的問題,對後勤的掌管略微放鬆了一些,這絕對不是什麼好事,也就是趁着這段時間,易僉虔再次購買了一批私鹽,並且跟盱眙軍當地的官員進行合作,限制了官鹽售賣,狠狠敲詐了當地富戶一筆。

像易僉虔這種人,是無法用什麼恩威並施的手段感化他的,他們就像是水天生就要往低處流一樣,只要一不留神就會朝着錢眼兒奔去。

第二十二章 住房(下)第十八章 親軍司(下)第十二章 陸娘(下)第十五章 控扼膠東(上)第十五章 惠民司(上)第九章 勾腸債務(上)第三章 厲兵秣馬(上)第十八章 費運判掛印去淮北(下)第十一章 兵貴勝,不貴久(上)第七章 說不出的想法(上)第十五章 霸州的起義(上)第二十四章 蛆(下)第十九章 縱馬嶺(上)第十六章 張開手起飛 讓年輕無極限(下)第十八章 冒險與危情(下)第二十二章 血紅色的曙光(下)第二章 數數鈔票永遠都比標籤少(下)第二十三章 四海一心:決戰的最高戰略(上)第九章 巧用力叢氏奪睢陽,勢蓋天高俊再合議(上)全書大結局(迫真)第十一章 紀念柳充國(上)第六章 決(下)第三章 厲兵秣馬(上)第二十一章 獨行劍再現淮陰郡(上)第十三章 木華黎重拳出動,太平軍設兵邯鄲(上)第九章 鎬如雲,鍬如雨(上)尾聲第二十章 火漫山東(下)第二十四章 捷書飛上九重天(下)第四章 獨騎能當百萬兵(下)第七章 鑄爐(上)第五章 保障陝西地區(上)第六章 一日之差 百年之愧(下)第十七章 閃電部隊在前進(上)第一章 定風波(上)第三章 厲兵秣馬(上)第二十四章 捷書飛上九重天(下)第十五章 遍篩燕山:也古的防守策略(上)第四章 忙碌中又想起你 對我的若即若離(下)第十二章 人(下)第十一章 磨刀霍霍(上)第九章 鎬如雲,鍬如雨(上)第四章 日費千金,然後十萬之師舉(下)第九章 支援前突(上)第二章 彭義斌元氏就義,高太尉開州點兵(下)第十七章 時全出現(上)第二章 混戰泰西(下)第二十章 允厥執中:先賢遺訓垂千古(下)尾聲第十五章 商船(上)第十五章 一堆蒼煙收不起(上)第十九章 節鎮(上)第十五章 漢人們的陰謀(上)第八章 風蕭蕭(下)第十七章 親軍司(上)第二十一章 糧倉劫營戰(上)第十二章 穆王何事不重來(下)第二章 武學(下)第十章 趙汝凡(下)第八章 憧憬的災民(下)第二十二章 龍吟虎嘯一時發(下)第五章 和議成(上)第二章 意外的故人(下)第十六章 峰迴路轉的反擊(下)第十九章 波濤誓,山石銘(上)第十一章 寨使大起舞(上)第三章 新識與故交(上)第七章 朝朝馬策與刀環(上)第十九章 節鎮(上)第六章 傷其十指不如斷其一指(下)第十八章 莊園(下)第七章 蒙漢分明:蒙古人的觀念(上)第五章 行路難(上)尾聲第四章 事與願(下)第十章 人南渡(下)第二章 醉中看劍,再動星文(下)第十九章 梁山鏖戰(上)第九章 秩序與混亂(上)第二十一章 黑旗漫卷太平在(上)第六章 二郎君遇險州城外(下)第三章 路茫茫(上)第十一章 血稅(上)第五章 苦鬥岱宗(上)第九章 符金刀的標槍(上)第十五章 潘正(上)第十九章 霸州的阻滯(上)第二十二章 山巒回(下)第二十章 俘虜法令(下)第十五章 遍篩燕山:也古的防守策略(上)第二十二章 順與叛(下)第十一章 磨刀霍霍(上)第十二章 林一舟的石砲(下)第八章 留客住(下)第十四章 橫刀立馬英雄膽(下)第十四章 大練兵高俊衛山東,短言語潘正說西夏(下)第二十四章 血冤(下)第三章 北鄙備戰急(上)第七章 軍隊(上)
第二十二章 住房(下)第十八章 親軍司(下)第十二章 陸娘(下)第十五章 控扼膠東(上)第十五章 惠民司(上)第九章 勾腸債務(上)第三章 厲兵秣馬(上)第十八章 費運判掛印去淮北(下)第十一章 兵貴勝,不貴久(上)第七章 說不出的想法(上)第十五章 霸州的起義(上)第二十四章 蛆(下)第十九章 縱馬嶺(上)第十六章 張開手起飛 讓年輕無極限(下)第十八章 冒險與危情(下)第二十二章 血紅色的曙光(下)第二章 數數鈔票永遠都比標籤少(下)第二十三章 四海一心:決戰的最高戰略(上)第九章 巧用力叢氏奪睢陽,勢蓋天高俊再合議(上)全書大結局(迫真)第十一章 紀念柳充國(上)第六章 決(下)第三章 厲兵秣馬(上)第二十一章 獨行劍再現淮陰郡(上)第十三章 木華黎重拳出動,太平軍設兵邯鄲(上)第九章 鎬如雲,鍬如雨(上)尾聲第二十章 火漫山東(下)第二十四章 捷書飛上九重天(下)第四章 獨騎能當百萬兵(下)第七章 鑄爐(上)第五章 保障陝西地區(上)第六章 一日之差 百年之愧(下)第十七章 閃電部隊在前進(上)第一章 定風波(上)第三章 厲兵秣馬(上)第二十四章 捷書飛上九重天(下)第十五章 遍篩燕山:也古的防守策略(上)第四章 忙碌中又想起你 對我的若即若離(下)第十二章 人(下)第十一章 磨刀霍霍(上)第九章 鎬如雲,鍬如雨(上)第四章 日費千金,然後十萬之師舉(下)第九章 支援前突(上)第二章 彭義斌元氏就義,高太尉開州點兵(下)第十七章 時全出現(上)第二章 混戰泰西(下)第二十章 允厥執中:先賢遺訓垂千古(下)尾聲第十五章 商船(上)第十五章 一堆蒼煙收不起(上)第十九章 節鎮(上)第十五章 漢人們的陰謀(上)第八章 風蕭蕭(下)第十七章 親軍司(上)第二十一章 糧倉劫營戰(上)第十二章 穆王何事不重來(下)第二章 武學(下)第十章 趙汝凡(下)第八章 憧憬的災民(下)第二十二章 龍吟虎嘯一時發(下)第五章 和議成(上)第二章 意外的故人(下)第十六章 峰迴路轉的反擊(下)第十九章 波濤誓,山石銘(上)第十一章 寨使大起舞(上)第三章 新識與故交(上)第七章 朝朝馬策與刀環(上)第十九章 節鎮(上)第六章 傷其十指不如斷其一指(下)第十八章 莊園(下)第七章 蒙漢分明:蒙古人的觀念(上)第五章 行路難(上)尾聲第四章 事與願(下)第十章 人南渡(下)第二章 醉中看劍,再動星文(下)第十九章 梁山鏖戰(上)第九章 秩序與混亂(上)第二十一章 黑旗漫卷太平在(上)第六章 二郎君遇險州城外(下)第三章 路茫茫(上)第十一章 血稅(上)第五章 苦鬥岱宗(上)第九章 符金刀的標槍(上)第十五章 潘正(上)第十九章 霸州的阻滯(上)第二十二章 山巒回(下)第二十章 俘虜法令(下)第十五章 遍篩燕山:也古的防守策略(上)第二十二章 順與叛(下)第十一章 磨刀霍霍(上)第十二章 林一舟的石砲(下)第八章 留客住(下)第十四章 橫刀立馬英雄膽(下)第十四章 大練兵高俊衛山東,短言語潘正說西夏(下)第二十四章 血冤(下)第三章 北鄙備戰急(上)第七章 軍隊(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