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保障陝西地區(上)

王澮究竟是如何建言獻策的,短時間內還不爲人所知,但是可以知道的是,高俊從辦公室出來的時候神清氣爽,也不再爲史天澤的事心煩了,整日講兵練武,編練部隊。

而在陝西方面,潘正也看到了高俊的回信,出乎意料的是,他要兩個營的編制,高俊給他批了四個步兵營加一個騎兵營,有關根據地這邊軍制改革的相關文件以及這段時間的邸報也都發到了潘正這裡,讓他繼續改革編制,和太平軍保持一致。

潘正決心先任命許國、孫邦佐二人爲將,擔任新組建的營統制的職位,至於另外兩個人,等待以後補充。除此之外,潘正對烏古論長壽的手下也非常感興趣,如果能將他拉攏到永昌軍旗下,對於太平軍而言也是大好事。

陝西軍馬操練的過程中,西夏軍隊已經趁着春季再次南下,準備破壞陝西一代的農耕,他們從蘭州以北渡河,過龕谷,走隴山,向西進攻隴西各州,而令一路偏師向東堵住甘泉道等地,阻止關中平原的金軍向西進發。

大約是去年輸得實在太慘,西夏人也終於縮小了胃口,這次他們主要目標是吃掉陝西五路當中最靠西的臨洮路,將千河流域以西各處收納至西夏門下。從地理形勢來看,這一地帶與西夏已經握在手中的河湟相連接,聲勢成一片,如果真的被西夏拿下,金軍想要再發動反攻就會變得尤爲困難。

反過來說,目前掌握在金軍手裡,西夏想要攻克也絕非易事。

和金朝極爲嚴酷的擴馬辦法不同,地處西北邊疆,草場廣袤的西夏依舊採用傳統的部落養馬法,馬匹衆多,因而騎兵遍佈,還有大量的駱駝和犏牛用來運輸補給,行動速度很快。完顏合達剛剛從慶陽趕過來,西夏人已經漂亮的擊潰蘭州出戰的金軍,從側面轉移,深深的插入到了陝西當中。

潘正得知消息之後,立刻率領臨洮府的永昌軍主力出擊,與此同時,申飭各州縣立刻緊守城防,在各隘口囤積重兵,阻止敵軍通過。

西夏到底能夠派出多少軍隊?這是後世歷史學家們在研究的問題,在不同的時期,歷史書上的西夏形象截然不同,司馬光那個年代,西夏似乎不可一世,每次出征少則二十萬,多則四五十萬,按照這個算法,西夏要把上到六十的老人,下到十五的少年全部抓去當兵,才能勉強維持這個數字。

事實上,由於西夏只有大片的沙漠與草原,耕地被分割在陝西邊境、河套地區和河西綠洲多個小片地方,所以向來人口不豐,至多不過500萬,最少的統計只有130萬,而他們所派出的軍隊自然更是少的可憐。

但是由於北宋前期屢戰屢敗,因此只能不斷誇大西夏的出兵人數來稍微掩飾。金人南下之後迅速佔據中原,他們對西夏軍隊有更大的優勢,因而在史書上的西夏軍隊又進一步縮水,在整個金朝末期的戰爭當中,夏軍沒有一次出兵超過三萬人。

這也是高俊事前所認定的夏軍出兵極限,不過,潘正在陝西的經歷告訴他,恐怕連三萬這個數字都有水分,西夏真正能稱之爲軍隊的可戰之兵,也許只有一萬多人。

這個數字剛剛傳到高俊的耳朵裡時,他簡直是不相信的,然而事後考慮一下也許並沒有什麼大錯,南宋有7000萬人口,有茶葉絲綢之利,海上交通之便,商業發達,貿易繁榮,然而,宋軍每個制置使真正的精兵也不過就是一萬多人,南宋號稱養兵百萬,然而可堪一戰的不會超過五萬人。

金朝又如何呢?女真人素號驍勇,但也同樣軍制敗壞,野狐嶺一戰,十五萬金軍被蒙古人一戰傾覆,隨後,鐵木真三路攻金,河北大小府州百餘城難發一矢。現如今,金軍真正能稱爲可戰之兵的至多也不超過八萬。

人口是寶貴的資源,在那些遠離陸地的荒涼小島上,雖然曾經有遷移過來的人,但由於人口基數太少,技術不斷消亡,最後一個個的徹底消失。

人們常常有一種觀點,人口增多對一個民族來說是莫大的福氣,各國統治者都想方設法改善人口生產的條件,爭取讓本民族子孫昌盛,代代繁衍,然後不斷的開拓土地,擴大空間。

人口增多,力量變強,開疆拓土,昌盛繁榮,這似乎是個規律。但是在東亞,這個秩序卻在宋朝以後逐漸失靈,儘管從秦到宋人口增長了五倍之多,但是,對外擴張卻逐漸變得勁頭不足,就連傳統漢族聚居地遼東和燕雲都已經淪入外族之手。

明朝末期,中國人口應該已經突破了一億,但是卻孱弱無力,連三萬可用之兵都沒有,國土淪亡於人口百萬的滿洲之手,足以見這一規律在東亞已經失靈到何等地步。

後世的史學家常用內卷性來形容這一現象,隨着人口的增加,技術進步卻沒有達到預期水準,於是,爲了爭奪有限的資源,人們開始將精力放在互相傾軋上,完全忽視了技術進步和向外開疆拓土。

很不幸,在宋代以後,內卷就越來越明顯,南宋的人口7000萬,金朝的人口5300萬,西夏和大理人口都超過了300萬,大家都看上去興旺發達,輪番舉行大規模的佛事活動,講求文章,崇尚文治,但是卻腐朽不堪,制度空洞,兵員缺乏,財政薄弱。蒙古人只不過是個幾十萬人的草原部落,卻前後吞噬了金宋兩個大帝國,大理,西夏,高麗,高昌三個東亞式王國,西遼、吐蕃兩個民族聯盟,還重創了日本和安南。

走出內卷,重新選擇道路,布國威,宣教化,這是高俊的目標,高俊不是“漢人至上”主義者,也不搞三光。但是,漢族作爲歷史最悠久的巨大民族,衣冠之國,禮儀之邦,應該在世界有與之匹配的影響力和相應的崇高聲譽。

在宋朝之後的一千年,我族在世界上的貢獻變少了,聲望地位也下降了,這是一種遺憾,也是我輩之恥,高俊現在還有機會,讓這個民族不離開世界中心。

第五章 揭秘利國寨(上)第三章 不知何處吹蘆管(上)第十六章 遍篩燕山:也古的防守策略(下)第八章 甕城守衛(下)第二章 連虜平寇,完顏珣的選擇(下)第十七章 中軍帳(上)第十章 人南渡(下)第三章 礪氣桃源鎮(上)第十九章 凱歌雍雍(上)第十四章 百業興(下)第九章 弓騎兵(上)第十四章 喚醒勇虎(下)第二十四章 風雷還,雷霆破(下)第十二章 宋軍之敗,彌遠之得(下)第五章 彩票法令(上)第三章 新識與故交(上)第十八章 新顏換(下)第二十一章 洶涌澎湃的追擊(上)第二十章 上平西(下)第十七章 冒險與危情(上)第十九章 霸州的阻滯(上)第二十二章 血情(下)第二十四章 物資(下)第二十二章 心念忉忉(下)第十七章 親軍司(上)第二十四章 懸崖勒馬也王爺(下)第十三章 苦鬥營州孫總裁(上)第二十三章 上下同欲者勝!(上)第四章 高中(下)第二十一章 錯轂短兵(上)第十六章 控扼膠東(下)第二章 炮手就位(下)第二十三章 捷書飛上九重天(上)第十九章 溏濼磐石馮叔至(上)第十二章 穆王何事不重來(下)第十六章 崩潰(下)第十六章 血簿(下)尾聲第六章 貓(下)第十章 北院(下)第五章 步兵進攻(上)第十九章 允厥執中:先賢遺訓垂千古(上)第一章 意外的故人(上)第五章 揭秘利國寨(上)第二十二章 聚賢賓(下)無標題章節第十四章 行軍法令(下)第十九章 衝鋒與後撤(上)第十五章 愛恨河坊街(上)第六章 來之不易的勝利(下)第二十二章 山巒回(下)第五章 步兵進攻(上)第三章 事與願(上)第九章 北院(上)第十九章 反對(上)第十二章 今與來(下)第十四章 行軍法令(下)尾聲第二十一章 死囚牢(上)第七章 撤退與堅持(上)第二章 武學(下)第十七章 進與守(上)第十三章 百業興(上)第九章 抹不去的污點(上)第三章 三州野戰(上)董二十一章 廣開言路:治國不靠奴才!(上)第十五章 遍篩燕山:也古的防守策略(上)第十五章 漢人們的陰謀(上)第五章 書信頻頻(上)第七章 人心難測(上)第四章 鮑員外的野望(下)第八章 願(下)第一章 攻與防(上)第三章 判?決?待(上)第二十二章 戰(下)第三章 路茫茫(上)第十五章 震驚的知府(上)第三章 爲了祖國(上)第二十章 凱歌雍雍(下)第一章 肇端易州靖安民(上)第八章 血染邊關路(下)第五章 走在情感與理智之間(上)第十五章 叱吒灤河張實濟(上)第九章 抹不去的污點(上)第十一章 新春樂(上)第十七章 理不清的變亂(上)第二十二章 閒棋冷竈(下)第九章 鬱悶的軍使(上)第二十一章 反擊贊州(上)第十八章 十面埋伏大將名(下)第十章 月朗朗(下)第六章 整軍經武:徐規的工作(下)第十四章 狂夫瞿瞿(下)第五章 自杞的挽馬(上)第十章 鎬如雲,鍬如雨(下)第九章 山東的抗蒙根據地爲什麼能夠存在(上)第十六章 日月昏昏(下)第八章 東真的遺產(下)第七章 說不出的想法(上)第十五章 知吾卒之可以擊,而不知敵之不可擊(上)
第五章 揭秘利國寨(上)第三章 不知何處吹蘆管(上)第十六章 遍篩燕山:也古的防守策略(下)第八章 甕城守衛(下)第二章 連虜平寇,完顏珣的選擇(下)第十七章 中軍帳(上)第十章 人南渡(下)第三章 礪氣桃源鎮(上)第十九章 凱歌雍雍(上)第十四章 百業興(下)第九章 弓騎兵(上)第十四章 喚醒勇虎(下)第二十四章 風雷還,雷霆破(下)第十二章 宋軍之敗,彌遠之得(下)第五章 彩票法令(上)第三章 新識與故交(上)第十八章 新顏換(下)第二十一章 洶涌澎湃的追擊(上)第二十章 上平西(下)第十七章 冒險與危情(上)第十九章 霸州的阻滯(上)第二十二章 血情(下)第二十四章 物資(下)第二十二章 心念忉忉(下)第十七章 親軍司(上)第二十四章 懸崖勒馬也王爺(下)第十三章 苦鬥營州孫總裁(上)第二十三章 上下同欲者勝!(上)第四章 高中(下)第二十一章 錯轂短兵(上)第十六章 控扼膠東(下)第二章 炮手就位(下)第二十三章 捷書飛上九重天(上)第十九章 溏濼磐石馮叔至(上)第十二章 穆王何事不重來(下)第十六章 崩潰(下)第十六章 血簿(下)尾聲第六章 貓(下)第十章 北院(下)第五章 步兵進攻(上)第十九章 允厥執中:先賢遺訓垂千古(上)第一章 意外的故人(上)第五章 揭秘利國寨(上)第二十二章 聚賢賓(下)無標題章節第十四章 行軍法令(下)第十九章 衝鋒與後撤(上)第十五章 愛恨河坊街(上)第六章 來之不易的勝利(下)第二十二章 山巒回(下)第五章 步兵進攻(上)第三章 事與願(上)第九章 北院(上)第十九章 反對(上)第十二章 今與來(下)第十四章 行軍法令(下)尾聲第二十一章 死囚牢(上)第七章 撤退與堅持(上)第二章 武學(下)第十七章 進與守(上)第十三章 百業興(上)第九章 抹不去的污點(上)第三章 三州野戰(上)董二十一章 廣開言路:治國不靠奴才!(上)第十五章 遍篩燕山:也古的防守策略(上)第十五章 漢人們的陰謀(上)第五章 書信頻頻(上)第七章 人心難測(上)第四章 鮑員外的野望(下)第八章 願(下)第一章 攻與防(上)第三章 判?決?待(上)第二十二章 戰(下)第三章 路茫茫(上)第十五章 震驚的知府(上)第三章 爲了祖國(上)第二十章 凱歌雍雍(下)第一章 肇端易州靖安民(上)第八章 血染邊關路(下)第五章 走在情感與理智之間(上)第十五章 叱吒灤河張實濟(上)第九章 抹不去的污點(上)第十一章 新春樂(上)第十七章 理不清的變亂(上)第二十二章 閒棋冷竈(下)第九章 鬱悶的軍使(上)第二十一章 反擊贊州(上)第十八章 十面埋伏大將名(下)第十章 月朗朗(下)第六章 整軍經武:徐規的工作(下)第十四章 狂夫瞿瞿(下)第五章 自杞的挽馬(上)第十章 鎬如雲,鍬如雨(下)第九章 山東的抗蒙根據地爲什麼能夠存在(上)第十六章 日月昏昏(下)第八章 東真的遺產(下)第七章 說不出的想法(上)第十五章 知吾卒之可以擊,而不知敵之不可擊(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