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彙集四方猛銳(下)

新成立的都以日本人爲主,認旗是藍底銀色的日之丸,士兵們在營地舉行了簡短的升旗儀式,表示一定會效忠高俊,並且永不忘日本故鄉。

對於高俊來說,不指望這些日本人無條件的忠誠,只要他們現在願意幫忙打仗就足夠了,畢竟,感情是要慢慢培養的,時間久了,雙方總會敞開來談。

就在日本人舉行他們簡短莊重的儀式的同時,另一場同樣莊嚴隱秘的儀式正在遼東的保州舉行,參與的人同樣不多,一方是來自金朝的使者,更準確點說是孫庭和紇石烈桓端的使者,而另一方則是高麗信使。

就在今年年初,青黃不接的蒲鮮萬奴再次對高麗發動了襲擊,洗劫了高麗北方各郡的據點,活捉了大量俘虜,搶奪了大量財富,最後又將各城鎮堡壘夷爲平地,才大搖大擺的離開。

理論上來說,雙方都是蒙古的盟友,自然不宜立刻刀兵相向,於是,已經持續了一整年的口水戰再次爆發,高麗人認爲這是東真的無恥侵犯,而東真人同樣振振有詞,因爲蒙古要求高麗與東真各守邊界,北方各郡既然原屬金朝,那麼眼下自然就應該屬於東真。

雙方說的都沒有錯,理論上來說,蓋馬高原上的領土,也就是今天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咸鏡南道、咸鏡北道、兩江道、慈江道的各地區在過去屬於金朝,金朝在這裡設立曷懶路治理,治所就在今天朝鮮的咸鏡北道。

但高麗對這片土地垂涎已久,早在新羅王朝建立之時,他們就將北上作爲其主要的進攻目標——畢竟其他方向也只剩明太魚了——從新羅王朝到高麗王朝,這個民族的北部邊界從大同江推進到了鴨淥江,驅逐或吞併融合了大量的女真部落。然而,隨後他們就遇上了一系列強勁的對手,先是遼,後是金,現如今蒙古崛起,天下大亂,似乎正是渾水摸魚的好時機。正當他們打算一鼓作氣,學習當年在遼金革鼎之際火中取栗,奪取保州的光榮事蹟,把領土從鴨淥江推進到宋瓦江的時候,卻偏偏趕上了東真崛起,雙方都成了蒙古人的走狗,這下子事情就變得麻煩了起來。

雙方怒氣沖天,反正現如今蒙古人的精力已經不在東邊,兩個盟友也該輪起袖子打一仗了,既然要打架,自然要尋找盟友,而高麗人的目光則投向了還盤踞在遼南的金朝。

一直以來,高麗對金朝都是不大看得起的,在高麗史中,稱呼遼宋元的皇帝都是大國皇帝,唯獨對金朝皇帝只稱於金主。其實,這不過是小飯館的老闆發覺當年在自己這裡好吃懶做,被趕出去的小夥計現如今成了隔壁大酒店的老闆一樣,是一種簡單的嫉妒。畢竟,契丹與蒙古從來沒有臣服過高麗,而女真可是老老實實的向高麗進貢稱臣了多年。

但無論怎麼樣,此時高麗對金朝還是有所信任的,雖然金朝已經南遷,但是高麗也並不確定蒙古是否能奪取天下,所以一直試圖與金朝重新建立聯繫,這樣的努力一直持續到1227年。

現如今,既然遼南金軍突襲澄州得勝,一舉將佔據的地盤擴大了一倍,可見金軍還有維持合作的價值,雙方一拍即合,各自派使者在保州密會,商量着共同進攻蒲鮮萬奴。

高麗人的小性子立刻表現得淋漓盡致,他們建議兩軍各自從東西向發動進攻,高麗越過鴨綠江中段,直撲敵軍南京,而金軍則在西部行動,收復遼陽等地,最後兩軍一起攻山。

高麗人的建議看似大方,是將整個肥沃的平原地區都給了金軍,但仔細想想就知道,打狗還要看主人,蒙古隨時會回來,長白山易守難攻,與高麗本土相連,自然無後顧之憂。

而金軍就算是與之配合,一時奪取了遼陽等地,但也橫在了高麗蒙古之間,佔領的土地最終還是會被蒙古奪回,從頭到尾,只是替高麗人擋了一槍而已。

金軍方面當然據理力爭,最後的協定是雙方平分山區,至於遼陽府,誰愛要誰要。

高麗宣稱他們能出帶甲之兵萬人,但是,無論紇石烈桓端還是孫庭都認爲這數字是扯淡,根據他們的估計,高麗在前幾年的戰爭中消耗很大,此時頂多也就出個三五千精兵而已。

總體而言,高麗也不算弱國,其人口比西夏還要略多一點,雖然疆域不廣,山多田少,但比起西夏大片大片的沙漠,生存環境還是要優良許多。

高麗全盛時期,其人口可能達到了500萬以上,自然兵力也與之相當,應當能出動三萬好軍馬。

但是,現如今已經是高麗中後期,國內正籠罩在武人政治的陰雲當中,由於長期的重文抑武政策,造成了武將們的過激行動,高麗文臣被屠戮一空,武將們奪取大權,並且連續爭權奪利,直到前些年,崔忠獻終於相對穩固的控制了這個國家。

爲了鞏固統治,崔氏不斷的編練新軍,但舊軍又不予以裁撤,軍額雖多,但精兵缺少。這也就是金軍方面估計高麗只能出動三五千人的原因。

可以說,到13世紀初的時候,東亞各國,無論金朝還是南宋,無論西夏還是高麗,都已經進入了比爛大賽的決勝階段,軍隊制度都陷入到了腐朽至無可救藥的地步。(只可惜,最後的勝利者還是被蒙古人一波帶走的大理,即便是算上自杞人的反抗,大理也只不過打了六年。)

但三五千精兵在遼東,同樣是一支重要的力量,孫庭和紇石烈桓端決定出兵五千,與高麗遙相呼應,給予蒲鮮萬奴以重擊。

從遼東到山東的海運已經逐漸成熟,因此高俊在短時間內就得知了會盟的消息,併爲此感到歡欣鼓舞,不過他也寫信提醒孫庭,不要貪圖平原上的土地,爭取在千山山區或者是長白山區建立長期的據點,修築山城,備足糧食,做一個兩年左右的規劃。

按照高俊的估計,兩年後纔是東北軍蛟龍出海,給蒙古人背後一刀的時機。

至於蒲鮮萬奴,高俊也提醒在東北的各位軍官:萬奴曾經攻打上京、東京幾次失敗,但隨後實力都恢復了,此人也不可小視,決不能抱着一戰平定的心思。在遼東的部隊要做好三年不鳴,一鳴驚人的準備,花兩年的時間鞏固實力,積累軍隊,在兩年後快速消滅蒲鮮萬奴,然後準備南下參與決戰。

第十章 掙扎(下)第四章 白刃紛紛(下)第一章 混戰泰西(上)第十一章 寨使大起舞(上)第十八章 潘彥真的詢問(下)第六章 太平軍河北誓師,大救星辯說神人(下)第十七章 人生險阻艱難裡(上)第十章 愛情與瞭解 不一定關聯(下)第十章 血酬(下)第五章 苦鬥岱宗(上)第一章 混戰泰西(上)第二章 意外的故人(下)第十二章 剋日平雲潘彥真(下)第十七章 突圍先鋒撒千戶(上)第十八章 進與守(下)第二十二章 鄒乃濟(下)第二十章 匯(下)第十八章 三軍大呼陰山動(下)第十一章 剋日平雲潘彥真(上)第二十一章 夜深深(上)第九章 抹不去的污點(上)第九章 金光殊途:敗軍會講大實話(上)第二十二章 陳郎中的計策(下)第七章 鐵血日張惠戰灘地,風雪夜孤軍襲宋州(上)第五章 河橋爭奪戰(上)第二十三章 昨夜東風吹血腥(上)第十一章 按部就班(上)第十六章 孤懸敵後,危機四伏(下)第一章 博州的大炮(上)第二十章 一些微妙變化(下)第二十二章 右廳(下)尾聲第一章 孔元政的決心(上)第九章 鎬如雲,鍬如雨(上)第一章 劉家渡突襲戰(上)第十九章 匯(上)第十章 符金刀的標槍(下)第十八章 莊園(下)第二十一章 留守司(上)第九章 血酬(上)第二十一章 獨行劍再現淮陰郡(上)第十七章 浪淘沙(上)第三章 賈濟川提調忠義軍(上)第八章 再動旌旗催陣鼓(下)尾聲第十四章 誓?隱?網(下)第八章 遵循良心的義務(下)第十三章 石橫鎮強攻戰(上)第十一章 穆王何事不重來(上)尾聲第十五章 西夏的內亂(上)第十一章 胡山堡(上)第十三章 學校(上)第二十章 風起雲涌(下)第十三章 李鎮撫攪亂盱眙縣(上)第九章 後遼的陷阱(上)第十三章 血染石牆(上)第二十二章 死囚牢(下)第十章 暗流如潮涌(下)第十八章 我得則利,彼得亦利者,爲爭地(下)第六章 突騎連營鳥不飛(下)第十五章 馮叔至強打真定,新騎兵妙破蒙古(上)第十六章 在穩當可靠的基礎上,爭取一切可能的勝利(下)第五章 辛勞的家主(上)第十六章 控扼膠東(下)第六章 散兵(下)第四章 爲了祖國(下)第十五章 叱吒灤河張實濟(上)第八章 關於暫時放棄沂州和保衛根據地的兩個文件(下)第一章 金蓮川(上)第二十四章 吹不散的悲怮(下)尾聲第五章 來之不易的勝利(上)第十六章 惠民司(下)第十九章 馮叔至豪取堅城,鹹得不青田喪命(上)董二十一章 廣開言路:治國不靠奴才!(上)第十六章 瘴氣三時作陣雲(下)第十四章 魚(下)第十九章 火漫山東(上)第七章 風蕭蕭(上)第二十章 水可以絕,不可以奪(下)第十四章 大練兵高俊衛山東,短言語潘正說西夏(下)第十四章 邢州的結局(下)第七章 牛(上)第十八章 新顏換(下)第二十四章 東遼的終結(下)第十七章 徐參軍六裡敗退,完顏珣一下金牌(上)第五章 血戰房山兩元帥(上)第十六章 火銃兵(下)第十四章 百業興(下)第十七章 費運判掛印去淮南(上)第六章 貨物(下)第八章 艱苦卓絕的守衛(下)尾聲第二章 完顏珣遣兵下淮北(下)第二十章 反對(下)第十七章 期待着一個幸運 和一個衝擊(上)第二十二章 血紅色的曙光(下)第一章 破壞與建設(上)尾聲
第十章 掙扎(下)第四章 白刃紛紛(下)第一章 混戰泰西(上)第十一章 寨使大起舞(上)第十八章 潘彥真的詢問(下)第六章 太平軍河北誓師,大救星辯說神人(下)第十七章 人生險阻艱難裡(上)第十章 愛情與瞭解 不一定關聯(下)第十章 血酬(下)第五章 苦鬥岱宗(上)第一章 混戰泰西(上)第二章 意外的故人(下)第十二章 剋日平雲潘彥真(下)第十七章 突圍先鋒撒千戶(上)第十八章 進與守(下)第二十二章 鄒乃濟(下)第二十章 匯(下)第十八章 三軍大呼陰山動(下)第十一章 剋日平雲潘彥真(上)第二十一章 夜深深(上)第九章 抹不去的污點(上)第九章 金光殊途:敗軍會講大實話(上)第二十二章 陳郎中的計策(下)第七章 鐵血日張惠戰灘地,風雪夜孤軍襲宋州(上)第五章 河橋爭奪戰(上)第二十三章 昨夜東風吹血腥(上)第十一章 按部就班(上)第十六章 孤懸敵後,危機四伏(下)第一章 博州的大炮(上)第二十章 一些微妙變化(下)第二十二章 右廳(下)尾聲第一章 孔元政的決心(上)第九章 鎬如雲,鍬如雨(上)第一章 劉家渡突襲戰(上)第十九章 匯(上)第十章 符金刀的標槍(下)第十八章 莊園(下)第二十一章 留守司(上)第九章 血酬(上)第二十一章 獨行劍再現淮陰郡(上)第十七章 浪淘沙(上)第三章 賈濟川提調忠義軍(上)第八章 再動旌旗催陣鼓(下)尾聲第十四章 誓?隱?網(下)第八章 遵循良心的義務(下)第十三章 石橫鎮強攻戰(上)第十一章 穆王何事不重來(上)尾聲第十五章 西夏的內亂(上)第十一章 胡山堡(上)第十三章 學校(上)第二十章 風起雲涌(下)第十三章 李鎮撫攪亂盱眙縣(上)第九章 後遼的陷阱(上)第十三章 血染石牆(上)第二十二章 死囚牢(下)第十章 暗流如潮涌(下)第十八章 我得則利,彼得亦利者,爲爭地(下)第六章 突騎連營鳥不飛(下)第十五章 馮叔至強打真定,新騎兵妙破蒙古(上)第十六章 在穩當可靠的基礎上,爭取一切可能的勝利(下)第五章 辛勞的家主(上)第十六章 控扼膠東(下)第六章 散兵(下)第四章 爲了祖國(下)第十五章 叱吒灤河張實濟(上)第八章 關於暫時放棄沂州和保衛根據地的兩個文件(下)第一章 金蓮川(上)第二十四章 吹不散的悲怮(下)尾聲第五章 來之不易的勝利(上)第十六章 惠民司(下)第十九章 馮叔至豪取堅城,鹹得不青田喪命(上)董二十一章 廣開言路:治國不靠奴才!(上)第十六章 瘴氣三時作陣雲(下)第十四章 魚(下)第十九章 火漫山東(上)第七章 風蕭蕭(上)第二十章 水可以絕,不可以奪(下)第十四章 大練兵高俊衛山東,短言語潘正說西夏(下)第十四章 邢州的結局(下)第七章 牛(上)第十八章 新顏換(下)第二十四章 東遼的終結(下)第十七章 徐參軍六裡敗退,完顏珣一下金牌(上)第五章 血戰房山兩元帥(上)第十六章 火銃兵(下)第十四章 百業興(下)第十七章 費運判掛印去淮南(上)第六章 貨物(下)第八章 艱苦卓絕的守衛(下)尾聲第二章 完顏珣遣兵下淮北(下)第二十章 反對(下)第十七章 期待着一個幸運 和一個衝擊(上)第二十二章 血紅色的曙光(下)第一章 破壞與建設(上)尾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