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四章 吹不散的悲怮(下)

高俊所提出的是一個簡單但經常被證明有效的戰術設想:在有利於防禦的地帶,以部分兵力拖住敵軍主力,使敵人疲憊,然後集中精銳在左右兩側突破敵人外圍防線,在敵人身後會師,形成牢固的合圍,斷絕敵軍的補給,進而絞死對手。

而且對於高俊來說,這個計劃更簡單,可以進一步被修正爲:集中精銳在左右兩側突破敵軍外圍防線,然後把敵人甩在身後,搶先佔領黃河岔流沿岸的幾處渡口,斷絕敵軍補給,以水代兵,形成包圍之勢。

然而,目前敵軍的外圍防禦雖然被極大削弱了,但依舊有效,想要渡過黃河去攻打敵軍的外圍防線依舊很不明智,所以,高俊還需要小地的隊伍再多堅持一段時間。

趙昉已經到前線去勞軍,所有參與防禦戰的部隊都獲得了榮譽稱號,在袖章上加上了渡河兩個字。

除去精神獎勵之外,最重要的還是物質刺激,這裡本來就靠近河南,補充非常方便,高俊更是發動流民幫助挖掘溝渠,建立渡口,讓在艱苦防禦的每個人背後都有一支船隊,每個其身後都有一個碼頭。

防禦戰確實艱苦,但是有全國各地的戰友們坐鎮幫忙,似乎情形也就沒有那麼糟糕了。

高俊此時非常慶幸自己已經有了一個成熟的參謀班子,可以幫他做出很多決策,因爲在此時,他不僅僅要考慮面前的小地戰場,還更要關注全國的局勢。

從各方彙總的消息時間來源不一,通過一系列合理判斷,高俊逐步意識到,今年五六月的這次席捲整個華北大地的戰鬥最後恐怕依舊會黯然收場,蒙古人應該有能力按住大部分反對者,而金軍也沒有持續進攻收復失地的決心,他們註定不會成爲主角。

此時正是顯英雄本色的時候,太平軍原定方針不變,依舊在今年收穫季節後發動全面反攻,而眼下正在進行的全國性的戰鬥,只不過是下半年總反攻的一個預演,一個序章,一次危險的警鐘。

太平軍要充分利用這次戰鬥,調整優化戰略佈局,並且進一步壯大實力,打出聲勢,爭取在這次戰鬥之後,讓全國人普遍意識到,現如今只有太平軍可以拯救中華。

在河北方面,現如今已經有了十二個營,分別隸屬三個陣,馮、張、王各領一軍,但太平軍同時實行集中制度,這三人首要的還是整個河北師的指揮首腦,按照高俊的設想,在六月風暴當中,他們應該儘可能的東西拓展,把現如今能夠團結的河北軍隊全部團結到旗下。

在河內方面,高俊給了李銘九個營的編制,但是他們抵達這裡還不足半年,根本徵集不到多少新兵,主要任務是認清道路,熟悉河內方面的地理人情,並爭取籠絡收編太行山的義軍。

這是項頗有挑戰性的政治工作,高俊有的放矢地點出了幾個名字作爲重點爭取對象,並且開出了不低的價碼,那些曾經同爲公爵的人都被高俊事先允諾陣一級的重要職務。

在陝西方面,潘正的情形雖然一直不錯,但現如今,永昌軍的控制區不過是從臨洮府到延安府之間的狹長地帶,整體位於和西夏相鄰地區,而卻不能染指肥沃的關中平原,是一個很窮的根據地。

在短時間內,高俊也不可能讓永昌軍進駐關中,這會過分刺激金朝上下,因此突破點在外交上,一定要儘快與西夏達成正常關係,甚至可以誘使西夏出兵協助太平軍。

至於遼東方向,任務非常簡單:迅速解決蒲鮮萬奴,並建立與高麗的互相信任。

截止到此時,太平軍總兵力已經達到了57個營,而高俊的決戰前最後準備則要求,等到八月底的時候,太平軍總實力應該達到80個營以上!

與此同時,高俊又授意在其他各根據地設立八個節度使,作爲根據地範圍內守備機動兵力的來源,這同樣又需要24,000的兵力。

這兩個月內,太平軍總人數要膨脹50000人!

而在營級以上的軍事機關,則準備成立八個師,分別是高俊師(歸德府,三個陣),樓升師(齊州,兩個陣),潘正師(臨洮府,三個陣),僧虔師(延安府,兩個陣),孫庭師(澄州,兩個陣),張惠師(瀋州,兩個陣),馮達師(信安縣,三個陣),李銘師(懷州,兩個陣),共計十九個陣,一個師的總兵力在一萬人以上,甚至可能會達到兩萬人,是太平軍的總決戰單位,根據高俊的設想,即便是奪取全國政權,應該也不會在這個基礎上繼續提高了。

新成立的這一級機關還需要大量的統籌協調,而且山東、陝西、遼東根據地有兩三個師,雖然不會成立更高一級的機關,但也需要統籌規劃,而這個任務自然而然的還要看潘正和孫庭這兩位左膀右臂的。

在不斷的規劃當中,慘烈的小地戰場似乎離高俊越來越遠,雖然他距離這個血肉磨坊還不足一百里。

在那裡完全是另一種景象,沒有什麼宏偉的計劃,長久的設想,取而代之的則是對自己能否活到明天的一種自然而然的懷疑,以及在此基礎上的麻木和及時行樂。

在不需要進行廝殺的短暫時光,士兵們在黃河邊上洗澡,交換個人物品,在死亡面前,任何身外之物都是多餘的。

高俊纔剛剛在河南征集了五千士兵,轉眼就在小地之戰折損了五千人,不得不在河南繼續徵兵。報名最積極的還是河北流民,他們背井離鄉,對蒙古人有切齒痛恨,在河南又找不到賴以爲生的活計,因而紛紛選擇參軍,河北人質樸勇敢,是優良兵源。

相比於河北,河南士兵則要顯得複雜許多,有優良的騎兵,也有合適的步兵,長槍耍得好,用刀劍也未必不行,還出產上好的陳州角弓以及弓箭手。但是,由於勤勞肯幹,還有些小聰明,因此最青睞河南士兵的還是工兵部隊。

六月下旬,高俊又批准計劃,在河南地區招兵三千人,與此同時,開始進行下一階段戰爭的籌備,儘管六月風暴會失敗,但高俊依舊要趁這個機會咬下一口肉來。

六月二十二日,高俊簽署完最後一道公文,算是暫時結束了決戰前的主體佈置,各根據地都將按照高俊之前的命令開始做戰爭準備,而高俊也將重新穿好鎧甲,披掛上馬,到前線去親自指揮部隊。

偉大的決戰,即將拉開序幕。

第十四章 黑鴉與花帽(下)第十五章 人情難做(上)第十九章 縱馬嶺(上)第十九章 耍雜技袁鏡變隊形,出奇跡太平夜踹營(上)第六章 苦鬥岱宗(下)第十一章 宋軍之敗,彌遠之得(上)第十三章 村莊(上)第二十一章 獨行劍再現淮陰郡(上)第十六章 控扼膠東(下)第四章 遲疑(下)第七章 顧留鎮保衛戰(上)第十八章 深化軍事改革(下)第十六章 控扼膠東(下)第十六章 叱吒灤河張實濟(下)第十三章 險象環生的渡河(上)第八章 朝朝馬策與刀環(下)第十一章 紀念柳充國(上)尾聲第五章 涇渭自分(上)第十三章 誓?隱?網(上)第四章 淚河在,血海涌(下)第五章 範紹光的火銃(上)第十七章 復仇的女子(上)第七章 無論你肯或不肯 我都選擇等(上)第六章 書信頻頻(下)第二十二章 洶涌澎湃的追擊(下)第二十三章 魯南根據地的最後一戰(上)第十九章 反對單純防禦,實施積極防禦(上)第三章 三段連環高郡王(上)第十三章 餌與誘(上)第二十章 敵與友(下)第二十四章 史無前例的對決(下)第十三章 心殷殷(上)第十八章 天理昭昭(下)第二十四章 懸崖勒馬也王爺(下)第十九章 一些微妙變化(上)第一章 孔元政的決心(上)第十八章 從天之義:手把手教你帶節奏(下)第十六章 漢人們的陰謀()下第十三章 讓我們自以爲有共識(上)第十六章 高舉正義之劍(下)第三章 雅俗共賞:元好問改良文藝(上)第六章 溫迪罕僧虔(下)第十四章 學校(下)第五章 勸?恨?歸(上)第一章 羊(上)第六章 犯錯(下)第七章 關於暫時放棄沂州和保衛根據地的兩個文件(上)第十四章 魚(下)第十八章 十面埋伏大將名(下)第四章 起落山道(下)第十六章 合(下)第一章 幸運與善良無關(上)第十三章 再會的同鄉(上)第二十二章 右廳(下)第十四章 邢州的結局(下)第十章 人南渡(下)第九章 飛針走線(上)第十七章 教育法令(上)第十三章 李鎮撫攪亂盱眙縣(上)第十九章 波濤誓,山石銘(上)第十五章 孤懸敵後,危機四伏(上)第一章 破壞與建設(上)第一章 說不出的話語(上)第二章 風雲斷,日月昏(下)第十六章 同甘苦,共生死(下)第十九章 間隙生同牀(上)第五章 玉碎瓦全(上)第二十一章 心念忉忉(上)第十八章 工?農?擇(下)第十八章 莊園(下)第六章 邢州的合圍(下)第十一章 宋軍之敗,彌遠之得(上)第一章 糧(上)第十八章 進與守(下)第二十一章 覺醒的巨人(上)第五章 貓(上)第十六章 遍篩燕山:也古的防守策略(下)第二章 糧(下)第十六章 瘴氣三時作陣雲(下)第十三章 學校(上)第六章 書信頻頻(下)第十三章 百業興(上)第二十二章 戰鬥到底(下)第一章 通訊兵(上)第十一章 按部就班(上)尾聲第二十章 俘虜法令(下)第六章 東與西(下)第二十四章 熱血灌開山河花(下)第一章 自願的陷阱(上)金朝的國朝文派第二十四章 趙公旭牽引滔天計(下)第十九章 衝鋒與後撤(上)第二十一章 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上)第九章 簾卷西山硝煙盛(上)第十章 掙扎(下)第五章 溫迪罕僧虔(上)第六章 玉碎瓦全(下)第二章 肇端易州靖安民(下)
第十四章 黑鴉與花帽(下)第十五章 人情難做(上)第十九章 縱馬嶺(上)第十九章 耍雜技袁鏡變隊形,出奇跡太平夜踹營(上)第六章 苦鬥岱宗(下)第十一章 宋軍之敗,彌遠之得(上)第十三章 村莊(上)第二十一章 獨行劍再現淮陰郡(上)第十六章 控扼膠東(下)第四章 遲疑(下)第七章 顧留鎮保衛戰(上)第十八章 深化軍事改革(下)第十六章 控扼膠東(下)第十六章 叱吒灤河張實濟(下)第十三章 險象環生的渡河(上)第八章 朝朝馬策與刀環(下)第十一章 紀念柳充國(上)尾聲第五章 涇渭自分(上)第十三章 誓?隱?網(上)第四章 淚河在,血海涌(下)第五章 範紹光的火銃(上)第十七章 復仇的女子(上)第七章 無論你肯或不肯 我都選擇等(上)第六章 書信頻頻(下)第二十二章 洶涌澎湃的追擊(下)第二十三章 魯南根據地的最後一戰(上)第十九章 反對單純防禦,實施積極防禦(上)第三章 三段連環高郡王(上)第十三章 餌與誘(上)第二十章 敵與友(下)第二十四章 史無前例的對決(下)第十三章 心殷殷(上)第十八章 天理昭昭(下)第二十四章 懸崖勒馬也王爺(下)第十九章 一些微妙變化(上)第一章 孔元政的決心(上)第十八章 從天之義:手把手教你帶節奏(下)第十六章 漢人們的陰謀()下第十三章 讓我們自以爲有共識(上)第十六章 高舉正義之劍(下)第三章 雅俗共賞:元好問改良文藝(上)第六章 溫迪罕僧虔(下)第十四章 學校(下)第五章 勸?恨?歸(上)第一章 羊(上)第六章 犯錯(下)第七章 關於暫時放棄沂州和保衛根據地的兩個文件(上)第十四章 魚(下)第十八章 十面埋伏大將名(下)第四章 起落山道(下)第十六章 合(下)第一章 幸運與善良無關(上)第十三章 再會的同鄉(上)第二十二章 右廳(下)第十四章 邢州的結局(下)第十章 人南渡(下)第九章 飛針走線(上)第十七章 教育法令(上)第十三章 李鎮撫攪亂盱眙縣(上)第十九章 波濤誓,山石銘(上)第十五章 孤懸敵後,危機四伏(上)第一章 破壞與建設(上)第一章 說不出的話語(上)第二章 風雲斷,日月昏(下)第十六章 同甘苦,共生死(下)第十九章 間隙生同牀(上)第五章 玉碎瓦全(上)第二十一章 心念忉忉(上)第十八章 工?農?擇(下)第十八章 莊園(下)第六章 邢州的合圍(下)第十一章 宋軍之敗,彌遠之得(上)第一章 糧(上)第十八章 進與守(下)第二十一章 覺醒的巨人(上)第五章 貓(上)第十六章 遍篩燕山:也古的防守策略(下)第二章 糧(下)第十六章 瘴氣三時作陣雲(下)第十三章 學校(上)第六章 書信頻頻(下)第十三章 百業興(上)第二十二章 戰鬥到底(下)第一章 通訊兵(上)第十一章 按部就班(上)尾聲第二十章 俘虜法令(下)第六章 東與西(下)第二十四章 熱血灌開山河花(下)第一章 自願的陷阱(上)金朝的國朝文派第二十四章 趙公旭牽引滔天計(下)第十九章 衝鋒與後撤(上)第二十一章 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上)第九章 簾卷西山硝煙盛(上)第十章 掙扎(下)第五章 溫迪罕僧虔(上)第六章 玉碎瓦全(下)第二章 肇端易州靖安民(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