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誓?隱?網(下)

軍隊是一定的人經過組織的結合才能夠產生效力的,這是一條非常淺顯的軍事規律。一萬名士兵組成的軍隊,必須爲他們設置軍官,制定紀律,並且預先讓他們瞭解軍事信號,才能夠如臂使指的指揮這些人。

擁有足夠軍官指導的軍隊纔能有其意識核心,否則的話,充其量也就是一羣待宰的羊羔,每逢王朝末年,軍制崩壞,往往就會如此脆弱。

就比如金朝十七黑騎士大破兩千宋軍,黃泥岡蒙古斯巴達以一敵百狂戰二十萬金軍,就比如集慶三十六好漢讓百萬元軍不得前進一步,就比如數十日本暴走族自助遊江浙滬(雖然說這件事並沒有史料上傳的那麼不堪,但也頗失大明的顏面),當然,這方面的巔峰還是太平軍王下七武海大破清軍上千潮勇。(前幾個雙方的人數也許會有誇張,但是太平軍七人破清軍上千,是清軍都統烏蘭泰在給咸豐皇帝的奏摺上親筆寫的,還把對手只有七人這件事重複了整整四遍,隔着紙面都能感覺到都統那操蛋的心情)

如何解決軍隊帶頭人的問題,高俊的解決辦法是軍官直下都部,確保基層組織。而其他各軍的辦法則是將精兵集中起來,其他的士兵與這羣人的旗號來行事。

至少在目前,史家軍也是這麼一個模式,以史秉直史天澤父子爲圓心,所畫出來的史家子弟姻親是核心階層,他們當中的少壯子弟大多都是史家軍中的牙兵和軍官。

除此之外,一些和史家交好,願意服從於史家,或者雙方有姻親關係的家族,也在史家軍當中佔據了小小的席位,他們的兄弟子侄也同樣入軍。

這一批人才是史家軍的核心,裝備精良,而且效忠敢戰,而剩下的成千上萬人,不過是備柴草,立營帳,搖旌旗,壯聲威而已。

看着已經集結好的1親戚子弟,史天澤略微皺了皺眉頭,這讓他們非常不滿:他們已經一身戎裝的過來幫史天澤報仇了,這三公子難道還不信他們嗎?

史天澤沒有說話,帶着子弟們出了城,此時,史家的軍馬已經開始準備,而流民們也都聽到了消息,一下子四散奔逃,甚至連剛剛重新積攢的家業都不要了。

看到眼前的景象,史天澤也沒出聲,他轉過頭來對身後的子弟們說:“不必着急,我想武仙這次是聽說河北發生大戰,想要圍魏救趙,但是他不知道我軍主力尚且留在真定,想來不日之內就會退兵。”

他又把目光轉回眼前依舊撂荒的河北平原上:“只可惜咱們的地種的晚了,現在連苗都沒有。”

事實上,武仙所打的算盤確實和史天澤所預料的一模一樣,眼看着彭義斌已經順着大名府點燃了整個河北,武仙當然也想添一把柴火,因而又開始攻打真定。

但還沒看見城牆,前鋒就已經偵查得知,真定府的守軍根本沒有出動到其他地方去救火,一直留守真定府,無奈之下,只得立刻卷旗返回。

這下真定府內的史家子弟們紛紛請戰,主張立刻出擊,打他個狼心狗肺的武仙,但是史天澤只是搖搖頭,又囑咐大家趕緊將逃難的流民收納回來,繼續發展生產。

這些消息都完完全全的傳回到高俊這裡,到時讓他感到驚訝了:“史天澤年不過二十,但是卻這般有見識,以後不是好相與的人。”

但是,高俊、何志也和王澮三個人進行討論之後,卻並不對史天澤的這些舉動感到過分擔心,史家的體制遠遠不如根據地,不會造成長久的威脅。除非他史天澤還真的是天降偉人,能夠直接顛倒乾坤,從根底上徹底改造真定府史家。

這段時間以來,高俊特別喜歡鼓搗這些神神秘秘的名詞,什麼原則啊,提綱啊,意識形態啊之類的東西,讓王澮也感到理解吃力。

《名實節文》刊行已經有四五年了,根據地的基層幹部大多也都看過高俊寫的這本書,趁着在數學上進步一大截,進行公理化論證的功夫,高俊開始連續刊登文章,介紹邏輯學(結合了大部分人的意見之後,正式定名爲名學)。

隨後,全根據地的幹部們手上都多了一本薄薄的小冊子,介紹何爲名學以及其作用。總而言之,要名學覺得,而不要你覺得,遇到問題不能跟着感覺走,而是要根據現有的各個情況進行合理決策,啥?你說做不到?要不我覺得你別幹了吧。

在這個基礎上,高俊對王澮和趙若凡提出一個建議,那就是成立根據地專門的政策研究機構。

這真是聞所未聞,兩個人甚至都沒弄明白什麼叫做政策研究。

“現如今,名學已經開始深入人心,正如所見,所謂實學,是指處理具體事務的學問,而名學可以幫助做出決策,確立原則。我們根據地的政治也是這樣。民政付與南院,而軍事於北院,但是在這兩者之間,我們也應該建立一個機構,不負責具體事務,只研究根據地的政策方略。當然,也包括利用手頭上的資料去研究對手的政策方略,並且做出合理的預判,引導根據地的改革方向。”

這麼一說,兩個人倒是明白這個機構的意義了,但是趙汝凡還是不理解:“這些東西當然應該由高郎君和何先生親自定奪,爲何還要委付手下呢?”

高郎君和何先生可謂是入雲之龍,根本不用別人幫他們制定政策,相反,根據地裡的大小幹部有一個算一個,能跟上這兩位的思路,就已經很不容易了。所以,設立這個機構肯定不是爲這兩位服務的,那就是兩位擔心自己一旦有個山高水長,繼任者不能行事。

但就算是出現意外,他們也可以指定一個強力的領導人,所以唯一的解釋就是,二人不能確定自己的接班人能否稱職,那麼就不可能是根據地的現有幹部。

所以,肯定是二位郎君的後代,這說明什麼?說明二位要建立家天下,再推演一步,高郎君這是想當皇帝啊!Q!E!D!

趙汝凡對自己的推論十分滿意,激動着哼着小曲回到了自己的辦公室。這項工作不用着急,高俊的說法是:慢慢找,不必強求,寧缺毋濫。

第四章 撼不動的柱石(下)第十四章 彙集四方猛銳(下)第十三章 單于已在金山西(上)第五章 彩票法令(上)第二章 必須注意經濟工作(下)第二十四章 千萬人的復仇(下)第七章 東真的遺產(上)第二章 博州的大炮(下)第四章 新識與故交(下)第七章 西軍營(上)第十四章 霹靂現,狂飆落(下)第十六章 崩潰(下)第二十二章 右廳(下)第十八章 血雨腥風(下)第十九章第十五章 人情難做(上)第九章 抹不去的污點(上)第二十四章 秋風烈烈(下)第十四章 苦鬥營州孫總裁(下)尾聲第七章 說不出的想法(上)第二章 肇端易州靖安民(下)第十一章 雄州的屠殺(上)第十章 四方館(下)第十八章 莊園(下)第十九章 狼(上)第九章 飛針走線(上)第二十四章 滄州的解放(下)第四章 淚河在,血海涌(下)第十八章 理不清的變亂(下)第五章 走在情感與理智之間(上)第十三章 成敗瞬間判若雲泥(上)第三章 淚河在,血海涌(上)第十九章第十八章 天理昭昭(下)第十四章 心殷殷(下)第二章 山重水複(下)第二十三章 天淨沙(上)第三章 北鄙備戰急(上)第二十章 掙不脫的鎖鏈(下)第九章 聚義宿遷縣(上)第十章 支援前突(下)第十六章 商船(下)第一章 詩人高唱而至(上)第九章 威震應州李雲龍()第二十一章 獨行劍再現淮陰郡(上)第四章 春曉曲(下)第五章 自杞的挽馬(上)第十六章 日月昏昏(下)第六章 書信頻頻(下)第十三章 散(上)第十章 威震應州李雲龍(下)第十八章 故(下)第二十三章 大軍直下河北(上)第二章 醉中看劍,再動星文(下)第十章 正與奇(下)第二十三章 終舉義幟(上)尾聲第二十四章 行六部(下)第六章 步兵進攻(,卡)第一章 破壞與建設(上)第二章 糧食法令(下)第十四章 血染石牆(下)第十四章 村莊(下)尾聲尾聲第十八章 莊園(下)第二十一章 龍吟虎嘯一時發(上)第十四章 也古(下)第四章 忙碌中又想起你 對我的若即若離(下)第一章 定風波(上)第二十二章 痛苦的頭領(下)第十五章 左翼壘(上)第十四章 三縣合討賊(下)第十一章 剋日平雲潘彥真(上)第二十章 奮戰的軍兵(下)第十五章 熬不過的非議(上)第九章 全面穩中求進(上)第五章 驚心嬀川道(上)第十一章 問道中淮上(上)第五章 書信頻頻(上)第九章 弓騎兵(上)第十六章 知吾卒之可以擊,而不知敵之不可擊(下)第五章 省中啼鳥吏人稀(上)第二十三章 上下同欲者勝!(上)第四章 鮑員外的野望(下)第九章 四邊擾(上)第三章 起落山道(上)第九章 山東的抗蒙根據地爲什麼能夠存在(上)第九章 支援前突(上)第十八章 突圍先鋒撒千戶(下)第七章 戰與和(上)尾聲第二十三章 千萬人的復仇(上)第六章 書信頻頻(下)第二十一章 出擊擾亂敵軍(上)第十九章 血策(上)第十三章 村莊(上)第十七章 僧虔溯往事(上)第二十章 允厥執中:先賢遺訓垂千古(下)
第四章 撼不動的柱石(下)第十四章 彙集四方猛銳(下)第十三章 單于已在金山西(上)第五章 彩票法令(上)第二章 必須注意經濟工作(下)第二十四章 千萬人的復仇(下)第七章 東真的遺產(上)第二章 博州的大炮(下)第四章 新識與故交(下)第七章 西軍營(上)第十四章 霹靂現,狂飆落(下)第十六章 崩潰(下)第二十二章 右廳(下)第十八章 血雨腥風(下)第十九章第十五章 人情難做(上)第九章 抹不去的污點(上)第二十四章 秋風烈烈(下)第十四章 苦鬥營州孫總裁(下)尾聲第七章 說不出的想法(上)第二章 肇端易州靖安民(下)第十一章 雄州的屠殺(上)第十章 四方館(下)第十八章 莊園(下)第十九章 狼(上)第九章 飛針走線(上)第二十四章 滄州的解放(下)第四章 淚河在,血海涌(下)第十八章 理不清的變亂(下)第五章 走在情感與理智之間(上)第十三章 成敗瞬間判若雲泥(上)第三章 淚河在,血海涌(上)第十九章第十八章 天理昭昭(下)第十四章 心殷殷(下)第二章 山重水複(下)第二十三章 天淨沙(上)第三章 北鄙備戰急(上)第二十章 掙不脫的鎖鏈(下)第九章 聚義宿遷縣(上)第十章 支援前突(下)第十六章 商船(下)第一章 詩人高唱而至(上)第九章 威震應州李雲龍()第二十一章 獨行劍再現淮陰郡(上)第四章 春曉曲(下)第五章 自杞的挽馬(上)第十六章 日月昏昏(下)第六章 書信頻頻(下)第十三章 散(上)第十章 威震應州李雲龍(下)第十八章 故(下)第二十三章 大軍直下河北(上)第二章 醉中看劍,再動星文(下)第十章 正與奇(下)第二十三章 終舉義幟(上)尾聲第二十四章 行六部(下)第六章 步兵進攻(,卡)第一章 破壞與建設(上)第二章 糧食法令(下)第十四章 血染石牆(下)第十四章 村莊(下)尾聲尾聲第十八章 莊園(下)第二十一章 龍吟虎嘯一時發(上)第十四章 也古(下)第四章 忙碌中又想起你 對我的若即若離(下)第一章 定風波(上)第二十二章 痛苦的頭領(下)第十五章 左翼壘(上)第十四章 三縣合討賊(下)第十一章 剋日平雲潘彥真(上)第二十章 奮戰的軍兵(下)第十五章 熬不過的非議(上)第九章 全面穩中求進(上)第五章 驚心嬀川道(上)第十一章 問道中淮上(上)第五章 書信頻頻(上)第九章 弓騎兵(上)第十六章 知吾卒之可以擊,而不知敵之不可擊(下)第五章 省中啼鳥吏人稀(上)第二十三章 上下同欲者勝!(上)第四章 鮑員外的野望(下)第九章 四邊擾(上)第三章 起落山道(上)第九章 山東的抗蒙根據地爲什麼能夠存在(上)第九章 支援前突(上)第十八章 突圍先鋒撒千戶(下)第七章 戰與和(上)尾聲第二十三章 千萬人的復仇(上)第六章 書信頻頻(下)第二十一章 出擊擾亂敵軍(上)第十九章 血策(上)第十三章 村莊(上)第十七章 僧虔溯往事(上)第二十章 允厥執中:先賢遺訓垂千古(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