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2章 江上

鳳六年九月二十日,烏江江面,一艘十六槳大船上,?樓上,看着遠處的江天一色。『泡書』

“承華,來坐。”劉浩然看了一眼在一旁有點拘謹的王侍堯,指了指旁邊的椅子說道。

“是的丞相。”個子不高,體型略瘦的王侍猶豫了一下,但是很快就拱手應了一句,半邊屁股坐在椅子上。在安豐的小明王和劉福通聽說江寧開了科舉,對此大加讚賞,以大宋朝的名義賜一甲、二甲、三甲學子進士出身,並確定江南會試就是安豐大宋朝的大試,其治下各地學子文人均可以參加。而且以劉浩然大敗陳友諒爲由,封其爲大宋朝丞相之職,繼續兼領江南行省丞相。

劉浩然也不管劉福通是不是真心,毫不客氣地笑納提高這次科舉檔次的機會,至於丞相這頂帽子現在倒是可有可無,而且他也知道,這只是安豐向天下和江南表達自己還存在的一種手段。

接着劉浩然循前唐宋例,在江寧開翰林院,自任翰林院正卿,以朱升兼翰林院直學士,李善長、汪廣洋、宋、陶安、李習等名士爲講讀學士,授一甲進士爲翰林院庶吉士,先在翰林院裡學習一年,前半年由各學士們分別授課,後半年分到行中書省各部行走,進行實習,期滿後再進行考覈,根據成績另行分配。而二甲、三甲就沒有這麼好的機會了,他們只是在江寧大學集中學習半年,再根據結業考試成績分到各府縣,充任九品官職,開始他們的仕途。

這個制度一出,大家都知道一甲進士和翰林院的含金量了,頓時對這六十名幸運兒羨慕不已。而劉浩然心裡也打算把翰林院辦成類似於另一個世界的中央D校,成爲中樞大臣的搖籃。王侍堯做爲本科的狀元,更是引人注目,在上了十來天課之後,他被劉浩然安了一個秘書的職位帶上了再次西征地路途。

“承華,你覺得這次科舉有什麼利弊?”

王侍堯一愣,他早就聽說這位君王深謀遠慮,城府頗深,想不到他問話居然如此直接,而且問得是敏感問題。

王侍堯斟酌一下答道:“回丞相,以屬下之見,此次科舉的益處是顯而易見的,弊病屬下只想到一點,就是錄取的太少了。”

劉浩然讚許地點點頭:“說得好,你應該還言欲未盡”

“是地丞相。那屬下就斗膽一述愚見了。”

王侍堯正了正坐姿。開始講道:“本科應試地有四千多學子。只錄取三百六十人。這剩下地大部分學子想來只有兩條出路。一是投考江寧、東南大學堂。二是繼續讀書。準備下一科。但是等到下一科。學業有成地學子還會增加。這科舉會更加激烈。”

說到這裡。王侍看了看劉浩然地表情。現平常如舊。於是繼續說道:“這麼多學子只能看到一條路。蝸居不起。而我江南百業待興。又肩負光復中華重任。正是需要人才地時候。如此下去。恐怕不妥。”

“如果你此次沒有考中。你會如何辦?”劉浩然突然問了一句。

王侍很快就理解了劉浩然地意思。臉色微紅道:“回丞相。我想我也逃離不了那兩條路。”

“正是如此。你能講出這麼一番有見地地話。那是因爲你跳離出來了。站在一個新地高度來看問題。對此我很欣慰。”

劉浩然地一番話讓王侍堯有點激動,但是多年讀書養氣修身使得他很快就平靜下來了。

看到王侍堯只是微微一動,隨即又平常如舊,劉浩然眼中的讚賞之意更濃。

“承華,你知道自己爲什麼會被點中狀元嗎?”劉浩然對科舉逐步改革有自己的想法,此時不方便透露出來,於是轉到另外一個話題。

“那是丞相的器重和恩惠。”王侍堯持禮答道。

“有人說是因爲你地名字取得好,王侍堯,侍候堯舜,那個君王不喜歡。”說到這裡劉浩然不由大笑起來,“有的人說因爲你出自江西撫州,與淮西、江南浙東各派沒有關聯;也有的人說你秉承家學,與理學諸派牽連不深。”

這幾句話聽得王侍堯有點駭然,這些都是學子們私下議論的話,怎麼都傳到了丞相的耳朵裡。看來這位丞相雖然身處廟堂高處,但是對朝野的一舉一動都一目瞭然。

“我承認,這些因素都影響到我點你爲狀元。”劉浩然毫不避諱地說道,“但是最重要地是我從你的文章裡看到一些東西。中平穩健、簡沉謙和,還有務實和創新。你吸取了程朱理學地修身養德,但是不爲其唯心所拘泥,你吸取了永嘉永康之學的功利務實,卻沒有他們那麼激進尖銳。

“我以前對老師、國用先生他們說過,我們不但要趕在頭上地韃虜,還要趕走心裡的韃虜,只有這樣我們纔不會重蹈歷史覆轍。但是趕走頭上地韃虜,槍炮可以,趕走心裡的韃虜,槍炮就沒有那麼管用了。”

“以史爲鑑,這是我們必須要做的。你知道我會什麼如此厭惡理學嗎?”

王侍堯不敢揣測劉浩然的心意,只是拱手道:“學生不知,請正卿大人賜教。”

劉浩然體會到王侍堯改變稱呼的含義,當即含笑道:“其實我沒有深入研究過程朱理學的理義,但是我聽到他們提倡的存天理,滅人慾就感到厭惡。天理固然是好,如果人人能心存天理,那麼天下早就是大同世界了。可是從孔聖開始,上千年無數的名儒學士都想把天下人變成存天理之人,可是誰做到了,他們都做不到的事情,程朱理學的那些人憑什麼能做到?我不想再拿國家、百姓的命運和前途讓他們去做試驗了。”

劉浩然喝了口茶,潤了潤喉嚨繼續說道:“還有一點,理學的那些名儒名士,恨不得理學獨佔廟堂,而其它學派都是異端邪學,看他們的樣子,對韃虜他們都沒有那麼恨之入骨。”

“當年孔聖人求學真理,不惜拜老子爲師,可是到了朱子嘴裡,此老子非彼老子。這種封閉和自大,我不喜歡。儒學到現在,吸取了多少其它學派的思想纔有今日之成就?朱子地唯心之論,難道沒有吸取釋道的思想嗎?說到底,我厭惡理學那種我說的就是天理的態度,治學就在於博學廣納,這種胸襟都沒有,如此成爲國學?”

“而且事物真理的正確難道就憑誰的聲音大嗎?承華,我非常欣賞你在正考格物致知策問中說的那句話,物以窮理,唯質測爲得之。理學講三綱五常,要大家存天理守秩序

錯,可以讓國家和社會穩定。但是光穩定是遠遠不展才能解決不斷出現的矛盾。民富國強,是我追求的目標,這一點理學能做到嗎?所以我們必須以事實和功效爲標準行事。”

王侍堯連忙點點頭,接言道:“正卿大人說得正是。屬下在家鄉求學時,也曾經疑惑過,理學真地能讓鄉親百姓們免除困苦,過上好日子嗎?我翻閱了所有的理學典籍,上面只是講到個人的修養,對於如此富民強國卻只有片言隻語,含糊不清。可是百姓們連肚子都填不飽,如何去談什麼存天理?後來我遊學到了溫州、台州,現那裡流行永嘉、永康之學,不僅如此,當地地持學之士更以實踐去體學,從商富民。從那時我就開始意識到,理學只是一門講究追求事理的學問,並不是直接去經世致用的學問。”

劉浩然笑着點點頭,這個王侍還真善於思考和探索,理學真的只是一門哲學,讓它直接去指導治政中地實際事務,過於虛無了,就好像你讓一個高深的哲學家去管理一家工廠,讓他去掙更多的錢,這有點勉爲其難。

“你有此心便好。說到經世致用,你還要多向葉淙溫和永嘉學派學習和請教。葉溫雖然激進尖銳,但是他身處溫州、台州商盛之地,對於這些東西有獨到的見解。他在加考策問中的言論被潛溪先生等人斥爲妄言,但是我卻認爲很有見地。商貿往來,轉到最後還不是要換成金錢,商人圖的是什麼,也還不都是金錢?所以他提出設立官辦或合辦錢莊、票號,仿以前宋交子,以票據替代金銀往來,關稅司只要監查錢莊、票號出具地票據和往來賬目就可以知道商戶的進出口貨物多少,以此納稅。”

說到這裡,劉浩然停頓了一下說道:“這個辦法雖然不錯,但是現時實行起來有一定難度,必須加以改進。而改進辦法你知道是什麼?”

看到劉浩然給自己出了一個難題,王侍堯立即開動腦筋思考起來,他知道這是對自己地一個考驗。

看到王侍堯過了一會還是沒有頭緒,劉浩然不由提醒了一句:“你加考的策論有提及。”

王侍恍然大悟,暗自罵自己一時緊張,連忙整理一下思路答道:“回正卿大人,學生總結了幾點。定《商法》,規範商戶來往地規矩,納稅的義務和責任。商人圖利,那麼律法對他們最好地懲戒就是罰沒錢財,讓他們覺得遵法有利可圖,違法則可能傾家蕩產。定《契約法》,商戶往來,均以契約爲證,律法則要求商戶往來須以誠信、公平爲己要定契約,無契約則視爲走私,則關稅司可以契約爲憑收關稅。另一方面,官府收了關稅,就有責任保證雙方履行契約責任,維護他們的權益。”

劉浩然點點頭,這纔是目前能實行的正道,王侍堯借鑑了自己提出的義務、責任,也吸收了永嘉學派的一些思想。在前宋,沿海地區由於商貿往來非常達,早就形成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規矩和辦法,只是前宋朝廷並沒有太多的重視,也沒有給予有效的指引和控制,到了元朝更是一塌糊塗。而王侍的辦法就是在沿海商戶自規矩的基礎加以法律化、正規化。

“過段時間,我會指派你和葉淙溫去平江、松江等地關稅司實習一二,你要用心看,用心想,回來後給些建議。”

“學生領命。”

“好了,不說那些事了。你對眼下的戰事有什麼看法。”劉浩然換了話題道。

“回正卿大人,學生對兵家之事不是很熟悉。”

“遙想漢唐盛世,名臣們無不是出則爲將,入則爲相,可惜現在,這些雄風不再了。”

聽到這話,王侍色微紅,連忙拱手道:“回正卿大人,學生少有獵涉兵書,而此戰關係甚大,學生不敢妄言。”

“你倒謹慎,那也算了。”劉浩然笑了笑,擺擺手道。

“學生斗膽問一句,樞密院同知國用先生,陸軍部尚書伯溫先生都是深知軍略之人,正卿大人爲什麼不將他們帶在身邊,以備垂詢。”

“文人打仗,關鍵是制定戰略和管理軍隊。至於臨敵對戰,那是將領們的事情。

現在戰略已定,軍隊和糧草齊備,他們來不來也沒有太多的用處了。就是我,去前線頂多起個鼓舞士氣的作用,順便給陳友諒一個面子,好歹也是我親自打敗他的。”

聽到這裡,王侍堯也不由地笑了。

“承華,我帶你去前線,就是想讓你感受一下戰場的氣氛。文官身處廟堂之高,偏又喜歡自持才華蓋世,圖談笑間強虜灰飛湮滅之名,不是對前線將士橫加指責,就是喜歡指手畫腳,豈不知將在外君命都有所不受嗎?赫赫軍功,是前線將士們用鮮血和性命換來的。”

“學生受教了。”

“你到時多看多記,有空寫些筆記表在邸報上,讓那些文人名士們開開眼。”

聽到劉浩然的囑咐,王侍堯連忙應道,但是心裡卻一咯噔。讓自己一個狀元郎寫幾篇前線戰事的筆記,只要表,江南文人學子必定會聞名前去拜讀,這位丞相想向文人們傳遞一個什麼信息。

劉浩然以軍興起家,軍隊自成一派,牢牢掌握在他的手心裡,難道他想向文人們炫耀定遠軍的軍勢和對他的忠誠,還是其它什麼?

王侍堯心裡在暗暗揣測着,他知道,劉浩然讓自己寫筆記表沒有那麼簡單,只是實在想不出到底有什麼用意。

而此時的劉浩然也不做聲,坐在那裡默默地不知在想些什麼,王侍也不敢開口打斷,就這樣坐着看着大船隨着龐大的船隊如飛地向西而去。

到下午時分,一聲炮響驚醒了沉坐的劉浩然和王侍堯,劉存義跑了上來說道:“相父,到當塗江面了。”

劉浩然施然站立起來,肅穆地整理衣飾,然後一臉莊重地站在船邊,面對南岸。王侍也慌忙起身,站在他的旁邊。

船隊一下子停了下來,旌旗半卷,紅纓去除,所有的人都站立在船邊,面向南邊。在隆隆的炮聲中,在連綿不絕的槍聲中,王侍堯不由看了一眼劉浩然,只見桔紅色的夕陽投射在他的臉上,一種說不出的凝重和神聖盪漾在他的頭上,有意無意中成了船隊數萬站立不動人羣的標杆。

看到這裡,王侍堯不由輕輕地嘆了一口氣

第104章 安豐事件(四)第209章 兀魯回河畔(一)第七章第195章 教皇使團(二)第173章 孔廟與北方士族(一)第232章 平雲南(一)第十章第57章 火槍與火炮(一)第17章 定遠城外第140章 賽繆爾(一)第三章第87章 大事件(一)第117章 細川賴之(二)第226章 《明知論》(二)第104章 安豐事件(四)第15章 清澗山(二)第155章 準備北伐(二)第54章 火炮戰艦的初戰(三)第110章 中樞(一)第222章 新大陸第147章 高麗水師第253章 士兵王金貴(二)第123章 當務之急第136章 列維希(二)第56章 大內親軍第211章 兀魯回河(三)第35章 戰東南(一)第215章 天子之怒第201章 修改第一個五年計劃第338章 權利與責任第91章 科舉、國考(二)第38章 戰東南(四)第313章 黃沙漫漫掩古道第161章 中條山突圍第175章 入大都第250章 四國之亂(二)第220章 越陳的覆滅第102章 中樞(二)第210章 兀魯回河(二)第140章 賽繆爾(一)第320章 大明股票交易所第101章 安豐事件(一)第58章 火槍與火炮(二)第202章 第一個五年計劃草案第255章 士兵王金貴(四)第245章 新式步槍、新式火炮和新技術(一)第117章 細川賴之(二)第196 教皇使團(三)第60章 劉仁本第205章 漠北風雲第321章 敲山震虎第309章 戰旗半掩越金山(一)第149章 李成桂的抉擇第130章 福州(一)第153章 大明帝國第61章 信州戰役第142章 賽繆爾(三)第243章 威尼斯商人(四)第82章 江州(一)第204章 擴廓帖木兒(二)第330章 天山(一)第26章 渡江第146章 耽羅島第255章 士兵王金貴(四)第123章 當務之急第226章 《明知論》(二)第170章 石嶺關戰役(二)第256章 士兵王金貴(五)第29章 殲滅水師第305章 各派勢力的出路第53章 火炮戰艦的初戰(二)第218章 大調整(三)第151章 花落誰家第336章 西安第17章 定遠城外第192章 家宴第67章 山賀顯次郎第133章 南平(一)第155章 準備北伐(二)第119章 細川賴之(四)第40章 龍鳳二年第140章 賽繆爾(一)第34章 鎮江第80章 餘波第73章 江上血戰(三)第277章 新的海洋戰略第222章 新大陸第79章 安慶第225章 陳孝閔(一)第271章 出巡之杭州第87章 大事件(一)第217章 大調整(二)第329章 華麗的初戰(二)第199章 宮內第141章 賽繆爾(二)第99章 最後一戰(三)第16章 清澗山(三)第55章 私話第84章 江州(三)
第104章 安豐事件(四)第209章 兀魯回河畔(一)第七章第195章 教皇使團(二)第173章 孔廟與北方士族(一)第232章 平雲南(一)第十章第57章 火槍與火炮(一)第17章 定遠城外第140章 賽繆爾(一)第三章第87章 大事件(一)第117章 細川賴之(二)第226章 《明知論》(二)第104章 安豐事件(四)第15章 清澗山(二)第155章 準備北伐(二)第54章 火炮戰艦的初戰(三)第110章 中樞(一)第222章 新大陸第147章 高麗水師第253章 士兵王金貴(二)第123章 當務之急第136章 列維希(二)第56章 大內親軍第211章 兀魯回河(三)第35章 戰東南(一)第215章 天子之怒第201章 修改第一個五年計劃第338章 權利與責任第91章 科舉、國考(二)第38章 戰東南(四)第313章 黃沙漫漫掩古道第161章 中條山突圍第175章 入大都第250章 四國之亂(二)第220章 越陳的覆滅第102章 中樞(二)第210章 兀魯回河(二)第140章 賽繆爾(一)第320章 大明股票交易所第101章 安豐事件(一)第58章 火槍與火炮(二)第202章 第一個五年計劃草案第255章 士兵王金貴(四)第245章 新式步槍、新式火炮和新技術(一)第117章 細川賴之(二)第196 教皇使團(三)第60章 劉仁本第205章 漠北風雲第321章 敲山震虎第309章 戰旗半掩越金山(一)第149章 李成桂的抉擇第130章 福州(一)第153章 大明帝國第61章 信州戰役第142章 賽繆爾(三)第243章 威尼斯商人(四)第82章 江州(一)第204章 擴廓帖木兒(二)第330章 天山(一)第26章 渡江第146章 耽羅島第255章 士兵王金貴(四)第123章 當務之急第226章 《明知論》(二)第170章 石嶺關戰役(二)第256章 士兵王金貴(五)第29章 殲滅水師第305章 各派勢力的出路第53章 火炮戰艦的初戰(二)第218章 大調整(三)第151章 花落誰家第336章 西安第17章 定遠城外第192章 家宴第67章 山賀顯次郎第133章 南平(一)第155章 準備北伐(二)第119章 細川賴之(四)第40章 龍鳳二年第140章 賽繆爾(一)第34章 鎮江第80章 餘波第73章 江上血戰(三)第277章 新的海洋戰略第222章 新大陸第79章 安慶第225章 陳孝閔(一)第271章 出巡之杭州第87章 大事件(一)第217章 大調整(二)第329章 華麗的初戰(二)第199章 宮內第141章 賽繆爾(二)第99章 最後一戰(三)第16章 清澗山(三)第55章 私話第84章 江州(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