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章 江南行省

定遠軍的捷報很快就傳到了毫州,也震驚了整個“大宋朝廷”。

“諸位都看過定遠軍的捷報了嗎?”劉福通看了一圈衆人,抖了抖手裡的奏章道。

“定遠軍渡江南下,連戰連捷,此乃天佑我大宋,我大宋重複天下的中興之日不遠了。”右丞相盛文鬱興高采烈地說道。

“定遠軍一支孤軍,居然能在江南打出這麼一個局面,實屬不易呀。”平章羅文素想得是另外一個方面。

“江南元軍兵疲將弱,雖然人數衆多,但是戰力不強,加上西有徐壽輝,東有張士誠,南有方國珍,元軍顧此失彼,難免處處被擊破。而我們卻是在獨自應戰。”樞密院知院劉知六的語氣中有點嫉妒,定遠軍南下的時機選的太好,相比之下,毫州的紅巾軍卻要面對河南、山東等地方元軍的強大壓力,日子過得艱難多了。

劉知六的話讓大廳變得一片寂靜,也引來了劉福通一個嚴厲的眼色。看到哥哥的眼神,還有杜遵道帶着笑意的嘴角,劉知六連忙閉上嘴,低下頭,不敢再說話了。他知道,劉浩然出自劉福通麾下的紅巾軍,而且自立以後對劉福通頗爲敬重,甚至到了只知劉帥,不知小明王的地步,自然被劉福通視爲心腹,引爲強有力的外援,因此不滿劉知六言語中對定遠軍的看輕也是理所當然的事情。

“定遠軍和劉浩然攻下應天,讓大宋佔據了江南之地,不褒獎恐怕難以對天下交待。”羅文素揣測着劉福通的心思,率先打破了沉默。

劉福通黝黑的臉上終於露出一點笑容,羅文素也暗自慶幸自己押對寶了。劉浩然累次遣使者到毫州進貢行臣禮,也四處宣揚自己原是劉福通麾下一員小兵,現在更是其麾下一員部將,還打着同宗同姓的旗號,卑謙地拜劉福通爲叔父,旗幟鮮明地表明瞭緊隨劉家勢力的立場,加上現在其本身的勢力大漲,自然得到了劉福通的器重,把劉浩然定位爲“劉家幫”的年輕俊秀,骨幹棟樑。

“既然定遠軍能征善戰,不如把他們北調,做爲北伐的先鋒。”一直不做聲的左丞相杜遵道突然開口道,他的話把在場所有的人都嚇了一跳。調定遠軍軍北上,這不是開玩笑嗎?暫且不說劉浩然願不願意,一旦定遠軍北上,豈不是狠狠抽了劉福通一耳光嗎?他一直負責指揮對元軍的作戰,調定遠軍北上,這不是變相地向世人宣佈劉福通很沒用,必須依靠南方的兵力才能對抗元軍。

“定遠軍北上,那江南打下的地盤怎麼辦?西邊的徐壽輝和東邊張士誠可都不買我們大宋的帳。”劉知六立即跳出來說道,他是樞密院知院,是劉福通控制軍隊的重要棋子,當然知道杜遵道所說的含義,當即反駁道。

“我們可以遷都應天,定遠軍北上,我們南下!”杜遵道毫不猶豫地答道,看來他心中早有定計。

聽到這個建議,盛文鬱、羅文素都不由沉吟起來,南下避開元軍的鋒芒也不失爲一個好辦法,徐壽輝和張士誠總比氣勢洶洶的元軍好對付吧。

“此策不妥!”劉福通斷然拒絕道,他當然知道事情的利害關係。他的勢力,或者說紅巾軍的根基在江北河南地區,多年的白蓮教傳播,讓紅巾軍在這一地區有了良好的羣衆基礎,現在跑到人生地不熟的江南去,能有什麼作爲?

再說了,劉福通正是憑藉自己在這一帶的威望和實力,掌握了大部分紅巾軍,穩穩地壓住了杜遵道等人。要是去了江南,大家都是從零開始,說不定杜遵道抓住機會就能翻盤,劉福通可不願意給對手這麼一個機會。

還有一個理由劉福通更是深深埋在心裡,劉浩然從一個“逃兵”開始,短短三年時間裡居然能迅速發展到今天這一步,沒點才幹是玩不轉的。從斷斷續續傳來的或真或假的消息裡,劉福通已經對劉浩然治軍、打仗、理政、招攬人才的本事瞭解一二了,萬一把定遠軍北調,讓劉浩然又打出一番天地,而自己窩在應天寸功未立,到時大宋朝廷掌權說話的就指不定是誰了。所以劉福通決定必須抓住抗元第一人這面大旗,只有在這面大旗下,不管劉浩然在江南打下多大的江山,天下人都會自然而然把劉浩然看做是劉福通的部屬,失去這面大旗,一切就都是未定數了。

“北調南下干係太大,一旦有什麼閃失,元軍乘勢南下,很容易把我們趕上絕路,而且正值抗元緊要關頭,朝廷貿然遷都,會嚴重打擊將士們的士氣。”劉福通的理由也很充足,而且他一向強勢,話一說出來,衆人都不好反駁了。

“既然如此,就當杜某沒有說過。”杜遵道無所謂地說道,他早知道劉福通不會同意這個建議,只不過是趁機爲難劉福通而已。

“劉浩然是平章的心腹愛將,如何封賞,你定奪就是了。”杜遵道皮笑肉不笑地繼續說道。

“我會上奏明王陛下,設立江南行中書省和行樞密院,以劉浩然爲左丞相兼知院,總領行省一切軍政事務,可便宜行事。”劉福通的眼睛閃過一道寒芒,立即應道,而杜遵道卻拉下了臉,坐在那裡不做聲了。

“如此甚好!”盛文鬱連忙出聲和稀泥,但效果卻不是很好,大家最後都有點不歡而散。

第二日,劉福通在朝堂上提出了自己的意見,卻遭到了杜遵道的反對。他的理由是設行省可以,但是軍政大權授予劉浩然一人,權柄太重,應該只授知行樞密院事,負責軍事方面就可以了,至於左丞相則應該派朝廷重臣去執掌,人選上他推薦了自己的心腹胡煥豫。

劉福通自然是大力反對,堅持自己的意見,兩派人馬當即在朝堂上爭執起來,小明王韓林兒看到這一幕,不由目瞪口呆,也不知道怎麼辦,任由劉、杜兩位權臣在那裡各抒己見。

劉福通剛剛率紅巾軍在許州長葛、中牟大敗元廷河南行省平章答失八都魯爲主帥的元軍,幾支前鋒已經開始渡過黃河,震動了整個河南河北,氣勢正盛。而杜遵道卻利用劉福通領兵在外的時機,大肆在中樞培植提拔自己的親信,所以今日居然在朝堂上與剛剛回毫州的劉福通戰了個平手。最後大家在朝堂上又一次不歡而散。

“想不到杜夫子跟我玩這一手!”回到家中,與親信心腹再次議事的劉福通不由忿忿地罵道,杜遵道是讀書人出身,自詡知謀權變,加上本身文墨素養較深,所以在紅巾軍中以夫子自賞。

“大哥,杜遵道前幾日子派人與宿州的朱元璋聯繫。”劉知六也不滿杜遵道,在劉福通領兵在外的日子裡,他沒少受杜遵道的氣。

“什麼?”劉福通大吃一驚,杜遵道在中樞勢力頗大,但是致命的弱點是沒有強有力的軍隊支持,而宿州的朱元璋雖然歸附毫州,但是相對獨立,而且擁有宿州、濠州、懷遠三地,又與毫州相鄰,勢力不可小視。

“朱元璋前日派人將杜遵道的密信暗呈與我,”劉知六說罷遞出一封書信,劉福通接過來一看,杜遵道在書信中對朱元璋許官封爵,極力拉攏,不管劉福通還是能看出杜遵道言辭中的不可一世,可能他以爲朱元璋已經是他的襟袖之物了。

“朱元璋還怎麼說?”劉福通看完信後沉思了一會又問道。

“朱元璋的使者說杜遵道派去的人專橫驕恣,根本不把衆將士放在眼裡,他轉達了朱元璋的話,說對大哥你絕無二心。不過,”劉知六慾言又止。

“說!”

“據密探回報,朱元璋也回派了密使入了杜府,具體談了些什麼就不得而知了。”

“這個朱和尚,還真是心眼多,他這是在火中取栗。那應天那邊怎麼樣?”劉福通不動聲色地說道。

“據密探回報,杜遵道曾經派人去跟應天使者秘密聯繫過幾次,但都被擋了回來。而且剛剛接到消息,應天使者不知從哪裡聽說今日朝堂的事情,跑到杜府門口大罵杜遵道,說杜夫子是個妒能忌才的小人,把杜夫子氣得不行,下令把應天使者抓起來了,我已經派人去斡旋,放出使者。”劉知六老老實實答道。

“還是劉浩然坦誠,押中一方就不做他想了,這樣的人不是大輸就是大贏。”想起杜遵道在那裡氣得揪鬍子的模樣,劉福通不由地開懷笑了起來。

“大哥,還是早做決斷。”劉知六看到劉福通心情不錯,連忙趕緊勸道,“答失八都魯不會甘於失敗,正在糾集兵馬準備再次進攻,而察罕帖木兒、李思齊又在一旁虎視眈眈,兄長你可能不日又要領軍出征,到時杜遵道繼續在朝堂上弄權,挾持小明王,一旦事成,恐怕就沒有我們的立足之地。”

其他心腹親信也紛紛出言附和。

劉福通不由沉思起來,根據軍情,答失八都魯的確沒有死心,還在繼續招兵買馬,可能不日又會對紅巾軍發起進攻,而察罕帖木兒、李思齊更是難纏。察罕帖木兒又叫李察罕,祖先是隨蒙古南征的探馬赤軍,後來留居沈丘。其自幼攻讀儒書,曾應進士舉,名聞鄉里。當年劉福通在潁州起義,橫掃河南各地,察罕帖木兒糾集數百人,並與當時任羅山典吏的李思齊連結,一舉收復了羅山縣,被元廷授予中順大夫,汝寧府達魯花赤。察罕帖木兒在元廷的支持下,很快就發展到一萬多人,駐紮在沈丘,紅巾軍屢次與其作戰都沒有討到好處。這次劉福通在長葛大敗答失八都魯軍,卻在虎牢關被察罕帖木兒給擋住了。今後少不得還要與他血戰幾次。要是自己領兵在外,任由杜遵道發展,恐怕真的要如劉知六所說的了。

想到這裡,劉福通已經顧不上杜遵道是當年一起拜在韓山童門下的師門兄弟,一起在潁上起義的老兄弟了,既然他不仁,我就不義了。

“既然如此,那就如此這麼辦!”劉福通決心已下,當即策劃起來。

劉福通的反擊非常迅速有力,因爲紅巾軍大部分都掌握在他的手裡。第二日夜裡,數千紅巾軍衝進毫州城,包圍了杜遵道等人的府邸,將他和他的黨羽一網打盡。然後第三日在朝堂上劉福通以專橫驕恣、勾結元廷等罪名請小明王處置杜遵道等人。

大勢已定,小明王自然準了劉福通的專奏,將杜遵道等人全數處死。劉福通繼續打擊異己,安插自己的勢力,將朝堂上下牢牢地控制在自己的手裡,從此,小明王就成了專門發詔書的名義君主,而盛文鬱、羅文素就成了不管事的大宋重臣。

劉福通以小明王的名義頌布了對定遠軍和劉浩然的封賞,設江南等處行中書省和行樞密院,以劉浩然爲左丞相、知院。接着劉福通以戰事緊張爲由,任命朱元璋爲淮西統軍元帥,把他從宿州調到西線,專職對付察罕帖木兒。朱元璋當然知道這項任務任重而道遠,但是在劉福通的威勢下又不敢不從,畢竟他的實力相比之下太弱了,要是敢推託,朱元璋知道劉福通會立即以杜黨的名義把自己清除掉,於是只好乖乖地率領本部人馬移駐陳州宛丘。

接着,在衆臣的擁立下,劉福通任左丞相,自稱太保,掌握了大宋朝廷的實權,從此,小明王徒有虛名,一切事務皆決於劉福通。

十月,劉浩然在江寧奉詔,宣佈成立大宋朝江南等處行中書省,自任左丞相,以李善長爲參知政事,汪廣洋爲副參知政事,馮國用爲判行樞密院事,陶安爲都察御史,夏煜爲提舉學事,其餘各一不等,並正式啓用龍鳳年號。

接着劉浩然開始整編軍隊,他把屬下的軍隊分爲常備軍和守備軍,擇勇武青壯六萬多,編爲二十個步兵團,以爲常備軍,繼續號定遠軍,並提拔了立有軍功的定遠老兄弟張銓和張溫、臨淮張赫、含山仇成、合肥吳復、安豐曹良臣、廬州濮英、太平嚴德、原陳野先部將陳耀、克江寧首功趙大勇爲統領。其餘近十萬人,分別是各地投奔過來的義兵民軍、俘虜、降軍等等,雖然常備軍選不上,但是依然有一定的戰鬥力,被整編訓練以後分駐各地,負責地方防務。再以康茂才爲都營屯田使,負責協調指揮各常備軍、守備駐軍在駐地進行軍屯,一邊加強訓練,積極備戰,一邊開荒耕種,提高糧食產量。

然後又採納李善長等人的建議,設鹽茶局,確定鹽稅茶引,並頌布多項法令,去除弊政,降低賦稅,複製錢法,鼓勵工商,肅清吏治。很快,江南行省治下開始慢慢恢復元氣,並逐漸走向良性發展的道路。

第183章 貨幣(二)第201章 修改第一個五年計劃第183章 貨幣(二)第256章 士兵王金貴(五)第247章 新式步槍、新式火炮和新技術(三)第254章 士兵王金貴(三)第29章 殲滅水師第223章 平雲南(二)第301章 事後(三)第77章 風波(二)第137章 朱元璋回來了第330章 天山(一)第180章 巡視第273章 出巡之上海第320章 大明股票交易所第103章 安豐事件(三)第293章 再亂(二)第14章 清澗山(一)第160章 河南之戰第229章 阿瓦國第320章 大明股票交易所第191章 治政第335章 誰輸誰贏?(三)第226章 陳孝閔(二)第293章 再亂(二)第53章 火炮戰艦的初戰(二)第142章 賽繆爾(三)第十章第189章 外籍軍團第118章 細川賴之(三)第265章 《明知論》(一)第159章 山東之戰第114章 過年第333章 誰輸誰贏?(一)第97章 最後一戰(一)第33章 江南行省第292章 再亂第337章 紛爭第260章 談判第119章 細川賴之(四)第272章 出巡之杭州(二)第32章 取江寧第171章 石嶺關戰役(三)第156章 準備北伐(三)第264章 誰勝誰負?(二)第214章 常遇春第136章 列維希(二)第224章 伐蜀(二)第331章 天山(二)第278章 新的海洋戰略(二)第330章 天山(一)第203章 啓動第一個五年計劃第195章 教皇使團(二)第286章 錫蘭洋,我們的洋(三)第81章 千里尋夫第224章 平雲南(三)第一章第255章 士兵王金貴(四)第193章 還得再熬一熬第129章 敗仗(三)第198章 夏與高麗第121章 授銜第258章 士兵王金貴(七)第103章 安豐事件(三)第164章 陳氏兄弟(三)第308章 幸福島海戰(二)第48章 新式武器(一)第61章 信州戰役第113章 中樞(四)第185章 南洋之戰(一)第297章 定第27章 取太平第326章 吹響號角第18章 朱重八來了第48章 新式武器(一)第126章 朱元璋的音訊第181章 陝甘第43章 有女秦羅(一)第212章 兀魯回河(四)第76章 風波(一)第268章 出巡之刺客事件第12章 馮氏兄弟第274章 出巡之試點(一)第106章 武昌(二)第263章 誰勝誰負?(一)第87章 大事件(一)第55章 私話第232章 平雲南(一)第139章 張士誠的末日第213章 新四省第15章 清澗山(二)第124章 理學的未來第一章第264章 誰勝誰負?(二)第91章 科舉、國考(二)第95章 張定邊(三)第130章 福州(一)第183章 貨幣(二)第39章 我們和了吧
第183章 貨幣(二)第201章 修改第一個五年計劃第183章 貨幣(二)第256章 士兵王金貴(五)第247章 新式步槍、新式火炮和新技術(三)第254章 士兵王金貴(三)第29章 殲滅水師第223章 平雲南(二)第301章 事後(三)第77章 風波(二)第137章 朱元璋回來了第330章 天山(一)第180章 巡視第273章 出巡之上海第320章 大明股票交易所第103章 安豐事件(三)第293章 再亂(二)第14章 清澗山(一)第160章 河南之戰第229章 阿瓦國第320章 大明股票交易所第191章 治政第335章 誰輸誰贏?(三)第226章 陳孝閔(二)第293章 再亂(二)第53章 火炮戰艦的初戰(二)第142章 賽繆爾(三)第十章第189章 外籍軍團第118章 細川賴之(三)第265章 《明知論》(一)第159章 山東之戰第114章 過年第333章 誰輸誰贏?(一)第97章 最後一戰(一)第33章 江南行省第292章 再亂第337章 紛爭第260章 談判第119章 細川賴之(四)第272章 出巡之杭州(二)第32章 取江寧第171章 石嶺關戰役(三)第156章 準備北伐(三)第264章 誰勝誰負?(二)第214章 常遇春第136章 列維希(二)第224章 伐蜀(二)第331章 天山(二)第278章 新的海洋戰略(二)第330章 天山(一)第203章 啓動第一個五年計劃第195章 教皇使團(二)第286章 錫蘭洋,我們的洋(三)第81章 千里尋夫第224章 平雲南(三)第一章第255章 士兵王金貴(四)第193章 還得再熬一熬第129章 敗仗(三)第198章 夏與高麗第121章 授銜第258章 士兵王金貴(七)第103章 安豐事件(三)第164章 陳氏兄弟(三)第308章 幸福島海戰(二)第48章 新式武器(一)第61章 信州戰役第113章 中樞(四)第185章 南洋之戰(一)第297章 定第27章 取太平第326章 吹響號角第18章 朱重八來了第48章 新式武器(一)第126章 朱元璋的音訊第181章 陝甘第43章 有女秦羅(一)第212章 兀魯回河(四)第76章 風波(一)第268章 出巡之刺客事件第12章 馮氏兄弟第274章 出巡之試點(一)第106章 武昌(二)第263章 誰勝誰負?(一)第87章 大事件(一)第55章 私話第232章 平雲南(一)第139章 張士誠的末日第213章 新四省第15章 清澗山(二)第124章 理學的未來第一章第264章 誰勝誰負?(二)第91章 科舉、國考(二)第95章 張定邊(三)第130章 福州(一)第183章 貨幣(二)第39章 我們和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