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章 鎮江

“今日請諸位來議事,是張士誠對我軍攻佔鎮江不滿,遣使前來交涉。大家談一談,該如何應對。”劉浩然開門見山地說道。攻佔江寧後,劉浩然並沒有停下來,他一邊整頓編練新兵,治理內政,一邊調兵遣將四處擴張地盤。他的想法很簡單,徐壽輝,張士誠都在拼命地擴張地盤,自己爲什麼不乘機擴張呢,要是等到大家穩定下來,反而不好說話了,所以現在就是誰佔到就算誰的,看誰手快。

劉浩然以傅友德爲東線都指揮,率領四個步兵團攻打鎮江,馮國勝爲西線都指揮,率領四個步兵團攻打繁昌、銅陵,常遇春爲南線都指揮,率領六個步兵團攻打徽州、建德。戰事進行地非常順利,在西線,由於倪文俊在劉浩然攻打江寧的同時一口氣攻陷了武昌、漢陽,把元廷湖廣行省的軍隊打得落花流水,而左君弼更是一鼓作氣攻陷了合肥,趕跑了宣讓王貼木兒不花,徹底地佔據了廬州。因此馮國勝一路凱歌,十月份就順利地攻陷了繁昌和銅陵,與北路攻佔無爲的陳德部南北呼應。但是爲了避免與西邊的徐壽輝和合肥的左君弼發生衝突,西線在銅陵、無爲一線停了下來,轉爲防禦。

南線,常遇春先大敗一直在寧國路一帶流竄的長槍軍殘部,然後攻取了徽州的門戶績溪。十一月在昱嶺關大敗杭州派出的援軍。現在正在做稍事休整,準備繼續南下,進攻徽州。

在東線,傅友德一舉攻破了鎮江城,苗軍元帥鄂勒哲出逃,守將段武、行省平章定定戰死。當日,定遠軍威脅江寧城,元廷湖廣行省平章勒呼穆率苗軍前來救援,後來定遠軍在元廷水師的威脅下調頭南下寧國、廣德,所以勒呼穆率軍又回了揚州。

這支苗軍原本是在前丞相脫脫圍攻高郵時從湖廣徵集調遣過來的,後來脫脫去職,數十萬軍隊土崩瓦解,勒呼穆就帶着這支苗軍移駐揚州。由於勒呼穆治軍無方,加上苗軍獷悍無法,日事殺擄,軍紀極其敗壞。從江寧救援回來後,苗軍就鼓譟着要犒賞酬勞,勒呼穆彈壓不力,結果被苗軍給殺了。苗軍元帥鄂勒哲率部把揚州洗劫一番後退守到了鎮江。定遠軍猛攻鎮江城,鄂勒哲見勢不妙,當即率部逃走。

而就在此時,鎮江的東邊江陰州有兩支地方勢力正在互相廝殺。最大的一支爲江宗三,他的死對頭是朱英。朱英看到自己打不過江宗三,乾脆接受了元廷的招安,進城當了判官。

江宗三不願意了,帶着兵馬把江陰城圍了起來,一副不殺朱英誓不罷休的架勢。城裡的州官們鬱悶了,你們兩人打就打吧,幹朝廷何事?不過朱英手裡有點兵,州官們不敢輕舉妄動,於是只好向行省稟報,說朱英又要反了,請上級指示。

元廷行省就派元帥觀孫前來彈壓,江宗三倒是識趣地撤兵了,但是觀元帥卻被朱英的糖衣炮彈擊倒了,接受了大批金銀財寶後任由他帶着家眷跑掉了。朱英渡江北上,向張士誠求援,願意以妻子兒女做抵押,借兵去報仇雪恨。

開始的時候張士誠還不是很願意南下,他的目光盯在兩淮最富庶的揚州身上,但是朱英累累提及江南是如何的富庶,地盤是如何的廣闊,錢糧是如何的多,女子是如何的美貌動人,頓時把張士誠的饞勁給勾起來了。

十一月,張士誠派他的弟弟張士德率高郵軍從通州渡江,一舉攻陷了常熟,把一隻手伸進了江南。這個時候的張士誠最是意氣風發,元廷丞相脫脫率數十萬大軍都沒有圍死他,自然認爲這是天佑張家,既然有了老天爺的庇護,張士誠當然不客氣地把江南當成了自己的院子了,所以對於定遠軍攻陷鎮江,窺視江南的行爲極爲不滿,派人前來交涉,要求定遠軍退出鎮江,讓出江南富庶之地。

“大人是奉大宋皇帝聖旨治理江南的行省丞相,讓我們退出江南,置江南行省於何地?”李善長毫不客氣地率先開口道。

有了毫州這杆大旗,定遠軍上下倒也覺得腰硬了些,雖然心裡都知道自己的實力纔是最大的依持,而毫州那位小明王鬼知道和宋徽宗有多少道彎的親戚關係,但是俗話說名不正則言不順,有了毫州大宋這張虎皮做大旗,衆人說話自然硬氣很多。

“張士誠自稱一系,與我們毫無干系,我們憑什麼賣他面子。”留守江寧的丁德興也是一肚子怨氣,本來就是,地盤誰打下來就歸誰,這是天經地義的事情。

“我們要想發展,無非是向南、向西和向東。南邊多山地丘陵,出產不多,難以成爲霸業之地。西邊是湖廣,徐壽輝等人在那裡經營數年,已經是根深蒂固,而且現在正是他們勢盛之時,我們就是拼全力也只能鬥個兩敗俱傷,最後便宜了元廷。算來算去只有向東,東邊的江浙行省已經被割爲孤地,與元廷失去聯繫,正是我們用兵的好機會。”馮國用先分析了一番後說道。

“就是,張士誠想要江南,那他就憑本事來取。”丁德興接着叫道。

劉浩然一邊聽着一邊沉思着,根據他的歷史知識,朱元璋的戰略是先西后東,先打敗了西邊的陳友諒部,再回過頭來平定了張士誠。那麼意味着他白白地放棄了平江、湖州這麼一塊大肥肉,難道他的風格高尚到了這個地步。應該不可能,劉浩然想來想去,覺得老朱同志應該不是白求恩,最有可能的原因是他攻陷江寧的時間比自己晚,等他在集慶站穩腳跟,張士誠已經佔領了平江、湖州等地,只好乾瞪眼了。

歷史上的事實與劉浩然的判斷相差不多,朱元璋是至正十六年中旬才佔據集慶,那個時候的張士誠已經佔領了常州、平江、湖州,大部分實力已經南下。朱元璋佔據江寧後立即向鎮江發起進攻,試圖染指東南,但是時機已晚。朱元璋與張士誠多次交戰,大多數都佔據了上風,但是卻無法把張士誠趕出去。加上後來陳友諒已經崛起,開始向東發展,朱元璋面臨兩線作戰,只好兩者選一,調頭先去打陳友諒。

而現在劉浩然幾乎提前了大半年佔據了江寧,在集慶站穩了腳跟。這時的張士誠也只是剛剛開始想染指東南,主力還在江北淮東一帶。其中的原因很簡單,朱元璋在歷史上純粹是瞎子黑夜裡摸路,一路上被人指點才走向攻陷集慶的路上來。而劉浩然從清澗山一戰,決心自立後就堅決地按照這條戰略執行下去,加上也有高人指點,就好比黑夜裡趕路,不但有手電筒,而且還知道路的方向,佔的便宜不是一點點。

不過劉浩然受歷史知識的約束,一直把西邊當成大敵,忽略了東邊,張士誠的使者卻剛好提醒了他。

劉浩然站起身來,走到江浙行省地圖前,這幅從江寧官署裡繳獲的地圖,加上劉浩然利用自己的地理知識改進後,已經相當完整了。東南是常州、平江(今蘇州)、嘉興、松江、湖州環太湖地區,經過數百年的開發,已經成爲天下富庶之地,也是元廷的糧倉、衣倉和錢倉。這麼大的一個誘惑擺在面前,不去搶真是傻了。而且更重要的是這裡有出海口,做爲穿越者,劉浩然當然知道擁有出海口的好處,海上貿易、強大的海軍,能極大地提高自己的實力。

再看看現在的形勢,張士誠才佔據常熟,自己卻已經佔據了鎮江,威脅常州和江陰,兩者的差不多。而西邊,徐壽輝還正在向鼎盛時期前進,也就意味着他短時間裡還威脅不到自己,而陳友諒應該還有幾年時間纔會上臺。這是一個大力發展的絕佳時機,要是等到張士誠站穩東南,徐壽輝全盛或是陳友諒上臺,自己就可能兩面受敵了。

打,堅決要佔據東南,張士誠的兵力可能比自己多,但是戰鬥力絕對比不上自己精心編練出來,又經歷過兩年多實戰歷練的長矛兵。而且自己還有一支水師,雖然不敢說掌握整個長江下游的江防,但是它好歹也是跟強大的元廷水師打了一年多仗,幾位將領又都是水戰高手,用來阻止延緩張士誠南下足以勝任。

衆人已經默不作聲地注視着劉浩然,等待他的決定。在寂靜中,劉浩然轉過身來,斷然地說道:“我決定了,西線、南線轉入防禦,全力東進,攻取東南等地。”

衆人不由發出輕輕的一聲歡呼聲,他們當然知道東南地區的重要性。

“我的設想是這樣,趙德勝、金朝興守銅陵,葉升守無爲,陳德、茅成守徽州一線,繆大亨、胡海守滁州、**,然後抽調十六個步兵團,包括水師主力,全力東進。兵分兩路,傅友德、鄧友德、胡大海、華雲龍、王弼、楊璟、吳復、曹良臣率八個步兵團爲北路,從鎮江經略常州、江陰、常熟,主要任務是與水師一起阻擋張士誠南下;常遇春、丁德興、花雲、仇成、趙大勇、張赫爲南路,從廣德出發,率領六個步兵團,直撲湖州、平江、嘉興、松江,主要任務是在盡短的時間裡佔領這一地區;而馮國勝、張銓率兩個步兵團爲偏師,從昌化出發,侵擾杭州,牽制元廷行省。俞廷玉、俞通海、廖永安、廖永忠等率水師,在泰興、江陰、通州一線巡弋,尋機打擊張士誠的水師,儘可能地讓張士誠的主力無法渡江南下。其餘各地守備軍進入警戒狀態,隨時待命。”

聽完劉浩然的戰略安排,大家不由輕聲地議論起來。看來主帥決心非常大,幾乎把定遠軍主力全部抽調到東線,而且側重點放在了阻止張士誠南下。

“大家看看還有什麼遺漏?”隨着劉浩然再次開口,大家一下子都安靜下來。

“護軍,我有個問題,”陶安提出了自己的顧慮,“張士誠經高郵一役,已經在各地抗元義軍中威望甚高,如果我們貿然與其交戰,恐怕在大義上我們站不住腳。”

劉浩然一想,的確是這個道理,張士誠在高郵圍攻戰中奇蹟般獲得勝利,行情大漲,聲望已經直追風雲中原的劉福通,自己要是悍然與其開戰,真的會引起非議。

想了一會,劉浩然答道:“我們奉旨經略江南,是名正言順的事情,而張士誠想插一腳,那我們讓使者轉告他,請他歸附我大宋。如果張士誠順應大義,與我們同朝爲臣,這江南之地就一切好商量,我們兩家可以共享。”

陶安、馮國用和李善長聽完後撫掌叫好:“妙,此策甚妙!如果張士誠不願歸附大宋,那就是他過界動兵了。”他們都知道,現在正趾高氣昂的張士誠是不可能歸附毫州大宋的,他現在的身價除了元廷,其它政權的廟都太小了,容不下他這座大菩薩。

“我們一邊加緊調兵,等各部到達指定位置之後立即向天下行檄文,講明我們是奉旨光復東南,先把大義名分佔住再說。”劉浩然進一步說道。

“好!”在一片讚歎聲中,衆人附議了劉浩然的想法,並開始對後勤保障、佔領區治理等各項事宜進行了細緻的討論。

第二日,命令連接從江寧城發出,不幾日,接到命令的各部紛紛行動起來,從各地向鎮江、廣德、昌化急行軍,而各種物資輜重也被徵集的數萬民夫運向三地,一時,定遠軍上下瀰漫着一種大戰臨近的氣氛。

十一月二十一日,劉浩然的答覆在延緩了近十日之後終於由使者帶回了高郵,這個答覆當然不被張士誠接受,於是他開始調兵遣將,準備南下用實力說話。

十一月二十六日,劉浩然以大宋江南等處行中書省左丞相的名義發佈檄文,並傳行天下。檄文中稱自靖康之禍,高宗南渡,以東南之地保華夏薪火達百年之久,最後慘遭蒙古荼毒,百姓流離,民生哀怨,今定遠軍奉大宋小明王聖旨,遣兵救東南百姓於水火,“獨是外夷僭竊華夏,腥風燥羯稱尊,縱貪吏以害民,曠野之珠玉皆空,閭里之脂膏已盡。暴斂橫徵,今日完而明日復。東南父老號元苛政久已,人民望我興復。正與今華裔有僕,故國猶存邦,總是舊命則維新,愛舉義旗以驅韃虜。所望東南各土,執孺子於咸陽。協力同心,殲商於牧野。”

檄文一出,東南震動,而張士誠更是氣急敗壞,連摔了好幾個上好瓷器,大罵劉浩然小兒欺我太甚!當即也大行檄文,歷數定遠軍的“罪行”,撕破臉皮宣佈與劉浩然開戰,並整頓兵馬渡江南下,準備與定遠軍決一死戰。

祝諸位書友中秋快樂!

第179章 春夏第226章 《明知論》(二)第160章 河南之戰第105章 武昌(一)第170章 石嶺關戰役(二)第285章 錫蘭洋,我們的洋(二)第245章 新式步槍、新式火炮和新技術(一)第72章 江上血戰(二)第108章 分省(一)第275章 出巡之試點(二)第40章 龍鳳二年第189章 外籍軍團第306章 該動手了!第303章 南掌第一章第40章 龍鳳二年第121章 授銜第141章 賽繆爾(二)第140章 賽繆爾(一)第145章 妖僧辛旽第294章 暗影第282章 錫蘭洋,我們的洋(一)第331章 天山(二)第200章 醫療和社會保障計劃第114章 過年第90章 科舉、國考(一)第67章 山賀顯次郎第283章 嚴守慎第265章 《明知論》(一)第40章 龍鳳二年第148章 漢陽之戰第23章 和州之戰(一)第54章 火炮戰艦的初戰(三)第21章 風雲突變第87章 大事件(一)第199章 宮內第228章 海外戰略第292章 再亂第164章 陳氏兄弟(三)第216章 大調整(一)第160章 河南之戰第254章 士兵王金貴(三)第295章 驚變第279章 太子妃第97章 最後一戰(一)第104章 安豐事件(四)第336章 西安第105章 武昌(一)第59章 火槍與火炮(三)第84章 江州(三)第92章 江上第122章 宋日關係第151章 花落誰家第337章 紛爭第206章 會盟(一)第271章 出巡之杭州第120章 細川眼中的江南第180章 巡視第81章 千里尋夫第265章 《明知論》(一)第298章 定(二)第226章 《明知論》(二)第52章 火炮戰艦的初戰(一)第59章 火槍與火炮(三)第324章 在那遙遠的地方(二)第66章 勇氣號第322章 帖木兒的擔憂第42章 治內政(二)第339章 軒然大波第31章 再戰(二)第54章 火炮戰艦的初戰(三)第218章 大調整(三)第19章 目標滁州(一)第31章 再戰(二)第127章 敗仗(一)第157章 御前會議第36章 戰東南(二)第311章 皇帝的心思第155章 準備北伐(二)第152章 五德第113章 中樞(四)第117章 細川賴之(二)第17章 定遠城外第274章 出巡之試點(一)第289章 亂第287章 錫蘭洋,我們的洋(四)第292章 再亂第121章 授銜第318章 所謂的大明政黨第261章 暗潮涌動第242章 威尼斯商人(三)第168章 擴廓帖木兒第61章 信州戰役第106章 武昌(二)第67章 山賀顯次郎第63章 準備第335章 誰輸誰贏?(三)第173章 孔廟與北方士族(一)第140章 賽繆爾(一)第12章 馮氏兄弟
第179章 春夏第226章 《明知論》(二)第160章 河南之戰第105章 武昌(一)第170章 石嶺關戰役(二)第285章 錫蘭洋,我們的洋(二)第245章 新式步槍、新式火炮和新技術(一)第72章 江上血戰(二)第108章 分省(一)第275章 出巡之試點(二)第40章 龍鳳二年第189章 外籍軍團第306章 該動手了!第303章 南掌第一章第40章 龍鳳二年第121章 授銜第141章 賽繆爾(二)第140章 賽繆爾(一)第145章 妖僧辛旽第294章 暗影第282章 錫蘭洋,我們的洋(一)第331章 天山(二)第200章 醫療和社會保障計劃第114章 過年第90章 科舉、國考(一)第67章 山賀顯次郎第283章 嚴守慎第265章 《明知論》(一)第40章 龍鳳二年第148章 漢陽之戰第23章 和州之戰(一)第54章 火炮戰艦的初戰(三)第21章 風雲突變第87章 大事件(一)第199章 宮內第228章 海外戰略第292章 再亂第164章 陳氏兄弟(三)第216章 大調整(一)第160章 河南之戰第254章 士兵王金貴(三)第295章 驚變第279章 太子妃第97章 最後一戰(一)第104章 安豐事件(四)第336章 西安第105章 武昌(一)第59章 火槍與火炮(三)第84章 江州(三)第92章 江上第122章 宋日關係第151章 花落誰家第337章 紛爭第206章 會盟(一)第271章 出巡之杭州第120章 細川眼中的江南第180章 巡視第81章 千里尋夫第265章 《明知論》(一)第298章 定(二)第226章 《明知論》(二)第52章 火炮戰艦的初戰(一)第59章 火槍與火炮(三)第324章 在那遙遠的地方(二)第66章 勇氣號第322章 帖木兒的擔憂第42章 治內政(二)第339章 軒然大波第31章 再戰(二)第54章 火炮戰艦的初戰(三)第218章 大調整(三)第19章 目標滁州(一)第31章 再戰(二)第127章 敗仗(一)第157章 御前會議第36章 戰東南(二)第311章 皇帝的心思第155章 準備北伐(二)第152章 五德第113章 中樞(四)第117章 細川賴之(二)第17章 定遠城外第274章 出巡之試點(一)第289章 亂第287章 錫蘭洋,我們的洋(四)第292章 再亂第121章 授銜第318章 所謂的大明政黨第261章 暗潮涌動第242章 威尼斯商人(三)第168章 擴廓帖木兒第61章 信州戰役第106章 武昌(二)第67章 山賀顯次郎第63章 準備第335章 誰輸誰贏?(三)第173章 孔廟與北方士族(一)第140章 賽繆爾(一)第12章 馮氏兄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