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章 火炮戰艦的初戰(三)

看到甲五號開始發射灼熱彈,其餘五艦也相繼開始發射灼熱彈,一時間把方家海船側翼打得黑煙滾滾,十幾艘海船或被打中帆,或是打中船體,開始起火。不過兩輪灼熱彈下來,定遠火炮戰艦也遇到了損失,甲三號突然爆出一聲巨響,濃煙過後露出一個大缺口。

“甲三號灼熱彈操作失誤,損毀兩個炮位,死傷二十餘人。”陳孝林看了看旗語,搖了搖頭,這灼熱彈的確太危險了,訓練不到位的水手操作起來的確很麻煩。隨即下令改換普通鐵彈外加鏈彈,而其它各艦也紛紛改換。

鐵鏈彈是兩個稍小的鐵彈中間加一根鐵鏈,打將出來,鐵彈和鐵鏈在空中飛舞,就跟鐮刀一樣,碰到桅杆,桅杆斷,碰到人人碎,實在是不可一世的兇器,可惜射程稍近了些,只能用在靠近的敵船上。

經過一番苦戰,方國瑛和方國珉損失了超過三十艘海船,終於指揮四十多艘海船抵近了那六艘定遠火炮戰艦,而後面的船隻更是連綿不絕,跟在後面搖旗吶喊。

方氏兄弟睜着一雙血紅的眼睛,他們看着自己已經回過神來的部屬憑藉着血氣之勇,正冒着定遠水師密集的火炮在做着殊死衝擊,前面幾艘海船被打殘了,後面又繼續跟上。在東海海面上橫行慣了的方家海盜們什麼時候吃過這麼大的虧,他們不少親朋好友都被那呼嘯而至的炮彈打得非死即傷,怎麼不叫他們暴跳如雷。

他們也掌握了定遠火炮戰艦的規律,由於時間一久,戰艦炮手們的體力消耗極大,開炮間隔時間也越來越久,方家水師就趁機分散而上,終於有二十多艘海船靠近定遠火炮戰艦不到五十米處。雖然他們船體上都不同程度受到損傷,但是大部分戰鬥人員都還在。他們有的張弓亂射,有的揮舞着砍刀在狂呼亂叫,恨不得立即登上敵船,把那些該死的定遠水師殺個乾淨。由於他們分得比較散,六艘戰艦隻能集中火力打殘其中兩艘,而其餘的船隻卻飛快地靠了上來。

“第一甲板換葡萄彈!”陳孝林目測了一下距離下令道,一艘海船正從一旁靠了過來,距離不過五六十米而已,上面水手因爲極度憤怒而猙獰的面容清晰可見。

第一層甲板的炮手在裝好引藥、一次填充物、火藥筒、二次填充物後,把裝滿幾十粒鉛彈的油浸絲綢袋塞進炮管裡。而第二層甲板的炮手繼續裝鐵彈,因爲他們夠不着高度,所以也不去湊這個熱鬧。

火炮戰艦比方家海船略高一點,第一層甲板的炮手把火炮炮口稍微調低,然後點燃引藥,只見接連巨響,一陣嗡嗡聲呼嘯而出,只見不到三十米遠的海船上那剛剛還憤憤不平的高呼聲頓時低沉下去了。暴雨一般的鉛彈在這個距離是最能發揮效果的,數百粒鉛彈從首到尾把海船甲板清掃了一遍,留下屍橫遍野的血肉一片。而第二甲板也相繼開火,這麼近的距離是不可能打偏的,呼嘯的炮彈把海船船體打出一個個裂開的大缺口。由於第二層甲板也調整了炮口位置,對準海船的吃水線打,只見江水從這些裂開的口子洶涌地涌進去,不一會就看到海船緩緩地向下沉。

第二輪葡萄彈打出去,甲板上就只剩下低低的慘呼呻吟聲了。濃煙過後,嚴陣以待,準備接舷戰的火炮戰艦水手們發現海船甲板上幾乎沒有站着的人,那裡密密麻麻躺了一甲板的人。有的人身上中了好幾粒鉛彈,鮮血染紅了整個身子,而有的人只中了一粒,卻剛好在頭上,碩大的傷口和翻出來的腦漿觸目驚心,而桅杆底部也佈滿了十幾粒鉛彈,滿是讓人發憷的彈孔。幸運站在那裡的十幾個方家海船水手,拿着刀箭不知所措,有的驚恐的看着周圍躺着的同伴,有的甚至在那裡瑟瑟發抖。

而其餘各火炮戰艦也對靠上來的方家海船實行了葡萄彈轟擊,取得的效果都大致差不多,那些海船幾乎都喪失了戰鬥力,而且開始緩緩下沉。

陳孝林隨即下令,調轉船頭,在江面上劃了一個圓圈,讓開一段距離,並以左舷相對方家敵軍,而其餘各艦也紛紛轉身。火炮戰艦必須有一段距離才能發揮最大的火力效果,他們不願意被打殘的海船擋住了自己的火力視線。

殺戮還在繼續着,葡萄彈依然擋不住方家水師精銳部隊的瘋狂進攻,在又打殘了兩艘海船之後,甲五號終於被一艘海船拼死靠了上來。甲五號在陳孝林的指揮下表現出衆,殺傷的船隻最多,已經引起了方家船隊的公憤,風頭甚至蓋過了旗艦,所以遭到了方家海船接二連三的殊死攻擊。

甲五號甚至來不及發射葡萄彈,一艘海船便在另一艘海船的捨身掩護下靠了過來,在一陣猛烈地撞擊下,二十根木槳有好幾根被折斷了,十幾個槳手也被這衝擊力撞飛,但是其餘的木槳在槳手們拼命地操控下,頂住了海船的靠近。海船上的人只好架木板,用繩索,紛紛向甲五擠了過來,而且方家海船上的水手也放起自己爲數不多的火器,打出來的石彈、鐵彈雖然傷了十來個定遠水手,但是威力相差太遠。

進攻的方家水手還在空中就遭到了嚴陣以待的甲五號水手們的反擊。三百多水手從各層甲板裡涌到了甲板上,包括輪換的槳手,他們手裡有的握着一把比環刀略直的水手刀,有的持帶鉤的船用長矛,還有一百多水手裝備了燧發短銃。

燧發短銃相對來說要容易製造一些,江寧火器局製作出上千枝,也優先裝備給了第一艦隊。水手們手持短銃,對着正在木板上爬的方家水手就是一槍。不到十來米的距離簡直一槍一個準,隨着砰砰聲響,上百方家水手紛紛落水。

打完一槍的水手們退回到後面,在同伴們的掩護下開始重新裝彈藥。陳孝林在首樓上對着順着繩索蕩過來的一名方家水手就是一槍,然後一刀將另一個剛剛盪到自己身前,還沒有站穩的方家水手刺了透心涼。

“兄弟們,把這些傢伙趕下江去!”陳孝林高呼道,並順手掏出另一把短銃,砰的又是一槍,又把一名方家水手打落水去。

定遠火炮戰艦的水手們一涌而上,刀矛齊下,把站立不穩的方家水手刺得鮮血直濺,翻身落水。也有幾個驍勇的方家水手,揮舞着長刀,一口氣劈翻了好幾個定遠水手,並在圍攻中屹立不退,居然佔據了一個小角落,接應着後來的同伴。這樣的人自然成了重新把短銃裝好彈藥的定遠水手們重點照顧的對象,砰砰幾聲響,一陣青煙過後,再驍勇的方家水手也只能飲恨落水。

這時,全書林帶着幾個水手從下層甲板中衝了出來,他們手裡提着一個筐,裡面裝滿了像菠蘿一樣的鐵球。

全書林最先動作,他擰開鐵球的蓋子,在一名水手手裡的絨線火苗裡點燃鐵球引線,然後往方家船上一扔,其餘幾個水手也跟着他點燃鐵球引線,往敵船扔去。

“轟”地幾聲大響,敵船上騰起了幾團濃煙,而飛濺的鐵碎片一下子擊倒了周圍幾個人。這是劉浩然搗鼓出來的手榴彈,由於沒有摩擦引信,只能用點火引信引燃,加上預製破片,效果勉強,於是也被送到第一艦隊測試實戰效果。現在看來,在甲板這種空闊卻人羣擁擠的地方多少還有點效果。只是由於填裝的是黑色火藥,儘管是爆炸力稍強的火炮火藥,但是爲了便於攜帶和丟擲,手榴彈只能做得那麼大,那火藥也只能裝那麼多,所以爆炸力還是太小了,彈體就只能做得非常薄,殺傷力也就有點差強人意了。

在定遠水手們依仗兵器先進的拼死反擊下,數百方家水手硬是沒有佔到一點便宜,僅僅佔據了兩三個岌岌可危的角落。而兩門火炮也裝好了葡萄彈,對準視線裡方家人羣就是兩炮,暴雨飛出的鉛彈立即橫掃一片,上百方家水手立即倒在了血泊之中,隨着其餘幾門火炮裝好葡萄彈,甲五號的優勢更明顯了,幾炮下去,方家海船上沒有多少能站着的人,而只剩數十名還在殊死搏鬥的方家水手居然被滿地的鮮血滑倒不少,而來回爭奪的木板上更是浮滿了一層鮮血,走在上面也是站立不穩,爲方家水手攻過來增添了不少難度。

當最後一位勇敢地站在甲五號拼死爭鬥的方家水手被一槍打翻之後,甲五號爆發出一陣歡呼聲,一場肉搏血戰還是以他們取勝而告終。

看到自己的主力海船一艘艘被打殘,精銳水手的屍體漂滿了整個江面,方國珉流着眼淚對方國瑛吼道:“四哥,我們撤吧,再打我們就要全軍覆滅了。”

但是到這個時候,方氏兄弟想走也不容易了,第一艦隊的輔助戰船和廖氏兄弟的戰船趁着方家船隊全力圍攻六艘火炮戰艦,紛紛圍了上來,火箭漫天飛射。而方家水師由於主力海船被打得損失慘重,已經士氣大衰,甚至有些將領不等方氏兄弟的命令,開始調轉船頭跑路。

數百艘船隻戰在了一起,而抽身出來的六艘火炮戰艦在旁邊押陣,遇到頑抗到底而又船高難攻的方家大船,二話不說,幾艘戰艦隔得遠遠地集中火炮就是一陣亂轟,然後再由其它船隻上去清理。

臨近黃昏,方氏兄弟率領的水師幾乎損失殆盡,碎片、屍體和打殘的船隻飄浮在江面上,蔓延數十里。而遠在數十里之外的方國珍隱約聽到第一聲炮響就覺得大事不好,他一直在猶豫着是不是趕去支援,不過他還是對自己的水師抱有極大的信心。但是隨着炮聲越來越響而且連綿不絕,方國珍終於忍不住了,率領其餘水師北上。

在半路上,他只接到了敗退下來的殘部。方國瑛和方國珉見到兄長只是放聲大哭,他們帶出的近百艘海船、三百多艘其它船隻,現在不過身後的三、四十艘了,而這些船隻還因爲是官制海船的,或者用心製造,船體堅固,所以在火炮下跑了出來。

聽完簡單的敘述,方國珍大吃一驚,連忙率部退回崇明州。是夜,尾隨而來的第一艦隊讓方國珍親眼看到了定遠軍火器的威力。六艘火炮戰艦排成一排,對着方家水寨就是一陣亂轟,鐵彈、灼熱彈輪番上陣,擊沉擊傷方家水師船隻上百艘。方國珍惱怒之下,剛遣戰船出寨,卻被廖氏兄弟用火船給堵住了。

第二日,方國珍又嘗試着反擊了一次,但是在第一艦隊密集的火炮面前,早已膽喪的方家水師草草散場,紛紛不戰而退,逃回了水寨。方國珍見這仗也打不下去了,自己再這麼被困在崇明州,很快就會糧草不繼,只好全軍退出長江口。

長江第一艦隊和廖氏兄弟也不追趕,畢竟出了長江口就是大海,自己的火炮戰艦可以在長江橫行,但是到了海上,還真玩不過方家那幫海盜。

於是,定遠軍水師第一艦隊的初戰就此完結,但是卻帶來了深遠的影響。從此,方國珍再也不敢輕易舉舟北上。而張士誠聽了在北岸的己軍探子的回報,說定遠軍水師戰船艦巨如城,火器聲如雷動,濃煙瀰漫,勢如怪獸,於是更加徹底地放棄了南窺的念頭。

第263章 誰勝誰負?(一)第244章 威尼斯商人(五)第286章 錫蘭洋,我們的洋(三)第148章 漢陽之戰第222章 新大陸第293章 再亂(二)第78章 參觀第196 教皇使團(三)第287章 錫蘭洋,我們的洋(四)第191章 治政第159章 山東之戰第141章 賽繆爾(二)第165章 陳氏兄弟(四)第36章 戰東南(二)第89章 大事件(三)第270章 出巡之整軍(二)第334章 誰輸誰贏?(二)第202章 第一個五年計劃草案第328章 華麗的初戰(一)第76章 風波(一)第265章 出巡之出京第191章 治政第35章 戰東南(一)第188章 制蓬峨第168章 擴廓帖木兒第24章 和州之戰(二)第182章 貨幣(一)第73章 江上血戰(三)第300章 事後(二)第34章 鎮江第154章 準備北伐(一)第99章 最後一戰(三)第262章 李存義第30章 再戰(一)第290章 鬥(一)第108章 分省(一)第225章 陳孝閔(一)第37章 戰東南(三)第223章 伐蜀(一)第297章 定第55章 私話第127章 敗仗(一)第297章 定第305章 各派勢力的出路第44章 有女秦羅(二)第253章 士兵王金貴(二)第160章 河南之戰第93章 張定邊(一)第106章 武昌(二)第224章 平雲南(三)第207章 會盟(二)第298章 定(二)第113章 中樞(四)第183章 貨幣(二)第26章 渡江第66章 勇氣號第121章 授銜第16章 清澗山(三)第170章 石嶺關戰役(二)第5章 常遇春第135章 列維希(一)第202章 第一個五年計劃草案第278章 新的海洋戰略(二)第112章 中樞(三)第278章 新的海洋戰略(二)第137章 朱元璋回來了第168章 擴廓帖木兒第39章 我們和了吧第291章 鬥(二)第130章 福州(一)第248章 陶希言第149章 李成桂的抉擇第54章 火炮戰艦的初戰(三)第334章 誰輸誰贏?(二)第229章 梅花獎第305章 各派勢力的出路第31章 再戰(二)第90章 科舉、國考(一)第221章 禮部尚書胡惟庸第95章 張定邊(三)第263章 誰勝誰負?(一)第96章 張定邊(四)第156章 準備北伐(三)第74章 當塗城外(一)第35章 戰東南(一)第123章 當務之急第278章 新的海洋戰略(二)第35章 戰東南(一)第290章 鬥(一)第265章 《明知論》(一)第224章 伐蜀(二)第250章 四國之亂(二)第211章 兀魯回河(三)第56章 大內親軍第101章 安豐事件(一)第323章 在那遙遠的地方第164章 陳氏兄弟(三)第225章 陳孝閔(一)第182章 貨幣(一)第265章 出巡之出京
第263章 誰勝誰負?(一)第244章 威尼斯商人(五)第286章 錫蘭洋,我們的洋(三)第148章 漢陽之戰第222章 新大陸第293章 再亂(二)第78章 參觀第196 教皇使團(三)第287章 錫蘭洋,我們的洋(四)第191章 治政第159章 山東之戰第141章 賽繆爾(二)第165章 陳氏兄弟(四)第36章 戰東南(二)第89章 大事件(三)第270章 出巡之整軍(二)第334章 誰輸誰贏?(二)第202章 第一個五年計劃草案第328章 華麗的初戰(一)第76章 風波(一)第265章 出巡之出京第191章 治政第35章 戰東南(一)第188章 制蓬峨第168章 擴廓帖木兒第24章 和州之戰(二)第182章 貨幣(一)第73章 江上血戰(三)第300章 事後(二)第34章 鎮江第154章 準備北伐(一)第99章 最後一戰(三)第262章 李存義第30章 再戰(一)第290章 鬥(一)第108章 分省(一)第225章 陳孝閔(一)第37章 戰東南(三)第223章 伐蜀(一)第297章 定第55章 私話第127章 敗仗(一)第297章 定第305章 各派勢力的出路第44章 有女秦羅(二)第253章 士兵王金貴(二)第160章 河南之戰第93章 張定邊(一)第106章 武昌(二)第224章 平雲南(三)第207章 會盟(二)第298章 定(二)第113章 中樞(四)第183章 貨幣(二)第26章 渡江第66章 勇氣號第121章 授銜第16章 清澗山(三)第170章 石嶺關戰役(二)第5章 常遇春第135章 列維希(一)第202章 第一個五年計劃草案第278章 新的海洋戰略(二)第112章 中樞(三)第278章 新的海洋戰略(二)第137章 朱元璋回來了第168章 擴廓帖木兒第39章 我們和了吧第291章 鬥(二)第130章 福州(一)第248章 陶希言第149章 李成桂的抉擇第54章 火炮戰艦的初戰(三)第334章 誰輸誰贏?(二)第229章 梅花獎第305章 各派勢力的出路第31章 再戰(二)第90章 科舉、國考(一)第221章 禮部尚書胡惟庸第95章 張定邊(三)第263章 誰勝誰負?(一)第96章 張定邊(四)第156章 準備北伐(三)第74章 當塗城外(一)第35章 戰東南(一)第123章 當務之急第278章 新的海洋戰略(二)第35章 戰東南(一)第290章 鬥(一)第265章 《明知論》(一)第224章 伐蜀(二)第250章 四國之亂(二)第211章 兀魯回河(三)第56章 大內親軍第101章 安豐事件(一)第323章 在那遙遠的地方第164章 陳氏兄弟(三)第225章 陳孝閔(一)第182章 貨幣(一)第265章 出巡之出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