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6章 將星登場

即便不瞭解一戰史,馮承乾也能想到,俄國肯定會攻打東普魯士。

開戰後,德軍在西線戰場上高歌猛進。雖然堅固的列日要塞給德軍制造了一些麻煩,但是法軍更加不堪。因爲對戰局、特別是德軍攻勢的錯誤判斷,所以法軍在開戰之後打得極爲被動。

八月中旬,法國民衆的情緒就極爲悲觀。

當時,甚至連一些法軍將領都認爲,將再次重演普法戰爭那一幕,法軍將在數個月之內被擊敗。

在這種情況下,法國把希望寄託在了盟友身上。

八月十日,法國就向英國與俄國發出請求,要求英國立即向法國派遣遠征軍,俄國則要在東線發動一場針對德意志第二帝國的大規模戰役。在法國看來,只有英國的遠征軍,以及俄國及時採取行動,才能遏止德軍的攻勢,讓德軍放慢前進的腳步。如果德軍依舊以前幾日的速度推進,巴黎將在九月底淪陷。

顯然,來自英國的幫助,只算得上是杯水車薪。

大戰爆發前,英國陸軍的總兵力還不到二十萬,而且實行志願兵役制,三分之二的地面部隊部署在海外,留守本土的陸軍別說支援法國,能否維持本土秩序,應對有可能遭到的入侵都是個問題。

更重要的是,英國是一個法制健全的民主國家。

就算英國政府願意幫助法國,在派遣遠征軍之前,仍然需要得到議會支持。此外,英國要想改變兵役制度,也需要在議會獲得支持。顯然,短期之內,就算英國議會批准向歐陸派遣遠征軍,也不大可能改變兵役制度。

也就是說,英國能夠支援法國的兵力十分有限。

在很大的程度上,英國遠征軍最多隻能鼓舞法國的士氣,讓法國軍民相信,英國在與法國並肩作戰。

要想減輕戰線上的壓力,只能指望在另外一端作戰的俄國。

當時,不僅僅是法國,連英國都把希望寄託在了俄國身上,並且與法國一道,向沙皇請求俄軍在東線上發動大規模進攻。顯然,英國佬非常清楚,如果法國戰敗,下一個遭到打擊的就是英國。

這個時候,沙皇也不敢含糊。

在沙皇看來,如果法國迅速戰敗,俄國就將承受德軍的全部壓力,而德軍的戰鬥力有目共睹,就算沙皇對俄軍信心百倍,也不敢指望那些由農奴武裝起來的軍人能夠在戰場上擊敗德軍。

有趣的是,沙皇在八月中旬,確實是信心百倍。

主要就是,在面向奧匈帝國的戰場上,俄軍取得了重大勝利,僅在西里西亞,俄軍就圍殲了上百萬奧軍。

如此重大的勝利,讓沙皇產生了錯覺。

也許,沙皇認爲,數百萬俄軍能夠輕易擊敗僅有一個軍團的東普魯士守軍。

結果就是,在法國與英國發出請求之後,沙皇想都沒想就答應了下來,承諾俄軍將在八月攻打東普魯士。

可惜的是,俄軍的行動不夠積極,也不夠果斷。

不是俄軍不能打,而是在八月中旬,小毛奇頂不住法金漢與德皇的雙重壓力,在第九軍團的基礎上,組建了第十軍團。準確的說,是把第九軍團拆散,加上了戰爭爆發後徵召的當地預備役官兵,組建了兩個軍團。

德意志第二帝國是個全民皆兵的國家,預備役官兵的素質不比正規軍差。

這樣一來,東普魯士就有兩個軍團了。

雖然在規模上,第九軍團與第十軍團仍然不夠大,但是德軍的戰鬥力十分強悍,俄軍將領肯定有所顧慮。

結果,俄軍沒有在八月中旬發動進攻,而是拖到了八月下旬。

這一拖,戰局就截然不同了。

八月二十三日,在魯登道夫的指揮下,德軍攻佔了列日要塞,掃清了進軍布魯塞爾的障礙,也消除了第一軍團、第二軍團與第三軍團的後患,更由此獲得了一個擁有二十一個師的預備隊。

這場戰鬥,產生了一個極爲重要的影響,即魯登道夫一戰成名。

佔領列日要塞後,魯登道夫成爲大戰爆發後,第一個獲得藍色馬克斯勳章、即帝國最高榮譽勳章的將領。雖然小毛奇沒有讓他回到總參謀部,但是魯登道夫已經得到德皇重視,而他也獲得了一個新的任命:東普魯士德軍軍需官。

在德軍中,軍需官的地位僅次於參謀長。

事實上,當時德皇打算任命魯登道夫爲德軍東普魯士軍團參謀長,只是魯登道夫在德軍中的資歷還不夠。結果,德皇只能任命興登堡爲東普魯士軍團參謀長,魯登道夫以軍需官身份指揮軍團作戰。

這個任命,也與馮承乾有關。

在與提爾皮茨以辭職威脅德皇的時候,馮承乾就提到,俄國肯定受到來自英國與法國的壓力,在近期攻打東普魯士。如果帝國陸軍因此向東普魯士增兵,就正中英法下懷,因爲這會削弱帝國在主戰場上的兵力,讓法國獲得寶貴的喘息機會。最佳應對措施,不是向東普魯士增兵,而是派遣一名能征善戰的將軍過去,用部署在東普魯士的兩個軍團,打一場漂亮的防禦戰。

顯然,德皇聽取並且採納了馮承乾的建議。

有趣的是,作爲西線戰略的制定者,小毛奇卻認爲必須向東線增兵,兩個軍團擋不住百萬俄軍。

隨後,又發生了一件有趣的事情。

魯登道夫回到柏林接受任命的時候,受到德皇邀請,前往波茨坦皇宮用晚餐,當面向德皇表示,只要給他足夠的權限,他就能用東普魯士的兩個軍團擊敗進攻的俄軍,根本不需要從西線抽調部隊。

當時,魯登道夫也許是向跟小毛奇對着幹,畢竟他與小毛奇的積怨不是一點半點了。

只是,軍中無戲言。德皇答應了魯登道夫的要求,任命他爲東普魯士德軍軍需官,並且由魯登道夫的前上司,賦閒了好幾年的興登堡將軍擔任參謀長。因爲興登堡本來就很少過問軍中事務,所以大權落到了魯登道夫手上。

魯登道夫能用兩個軍團擋住百萬俄軍嗎?

也許,德皇不大相信,畢竟德皇非常清楚地面戰爭。

馮承乾卻不大懷疑,因爲他知道,在東普魯士,還有一個十分重要的、影響力不亞於魯登道夫的人。

這就是馬克斯-霍夫曼上校。

在馮承乾熟知的歷史中,在東普魯士力挽狂瀾的不是魯登道夫,因爲在那個歷史中,魯登道夫還沒有到達東普魯士,俄軍就敗退了。真正的功臣,是當時擔任第九軍團參謀的霍夫曼。

雖然歷史發生了改變,但是總體上並無明顯變化。

更重要的是,霍夫曼從中國回來之後,就一直沒有得到重用,還因爲質疑小毛奇制訂的戰爭計劃遭到打壓,在東普魯士軍團中待了好幾年,對東普魯士的情況,以及對面俄軍的情況極爲了解。

有霍夫曼輔佐,魯登道夫肯定能成大業。

在馮承乾看來,只要魯登道夫能夠合理利用兩個軍團,並且充分考慮到東普魯士的特殊地理環境,抓住俄軍的弱點,在國境線內打一場防禦戰絕對不是難事,說不定還能一舉改變東線戰況。

到了八月二十六日,俄軍終於在沙皇的“鞭策”下,攻入了東普魯士。

與之相比,這一天發生的另外一件事情,更具有戲劇性。

雖然早在八月中旬,就有足夠的消息表明,英國遠征軍已經到達法國,但是並沒得到小毛奇等德軍將領重視。原因也很簡單,英國還沒有進行全面戰爭動員,陸軍規模有限,遠征軍自然不會強大到哪裡去。

結果,在蒙斯附近,德軍嚐到了苦頭。

這場戰鬥的規模非常小,一支挺進的德軍遭遇了同樣倉促上場的英國遠征軍,戰鬥只打了不到兩個小時,德軍就主動撤了下來,英國遠征軍也沒有追擊,反而後退了幾公里,與德軍脫離接觸。

前線指揮官在報告戰況時,提到遭到英國遠征軍密集火力射擊,傷亡極爲慘重。

事實上,當時與德軍交戰的英國遠征軍還不到一個師,而且沒有幾挺機槍。德軍指揮官所說的“密集火力”,實際上是集中射擊的“恩菲爾德”步槍。這種步槍的射速極高,熟練的射手能在一分鐘內打出六十發子彈,而德軍的毛瑟步槍只能在一分鐘內打二十發。當大量的恩菲爾德步槍開火時,很容易被認爲是機槍在掃射。

幾天之後,前線德軍也搞清楚了情況。

英國遠征軍參戰,象徵意義遠大於實際價值。當時,到達法國的英國遠征軍總共也就只有兩萬多人。即便到年底,英國遠征軍的規模也不到二十萬。與一百多萬德軍,以及規模相當的法軍相比,根本算不了什麼。要到一年之後,在英國開始實行徵兵制之後,英國遠征軍才能成爲主力。

當然,英國遠征軍出現,等於讓德軍多了一個對手。

對帝國來說,英國真正的影響還是在戰線後方,即英國爲法國提供的物資,以及對帝國進行的海上封鎖。

;

第315章 證明自己第444章 減負第561章 更多選擇第538章 主力陸戰師第587章 技術決定未來第246章 核裁軍第224章 一個人的戰爭第205章 謹慎應戰第164章 帝國首相第177章 緊急行動第16章 以退爲進第280章 水下艦隊第511章 迎難而上第196章 新式武器第544章 最高難度第82章 親自上陣第554章 預言城鎮第12章 危機浮現第225章 撤與戰第129章 意義第235章 中流砥柱第69章 恩仇第381章 震驚之餘第165章 所作所爲第352章 快馬加鞭第49章 中國式奇蹟第150章 爭分奪秒第27章 奉陪到底第515章 苦戰的收穫第406章 戰鬥到最後第463章 轉戰大西洋第232章 陌生的對手第565章 遭遇戰第16章 慢半拍第474章 各有所第375章 不是秘密第17章 軍人的職責第277章 迫不得已第131章 抱陳守舊第96章 誘餌第24章 帝國第一艦第201章 禮貌的外衣第91章 非正規戰鬥第123章 空中對手第310章 勇猛精神第182章 最大化第85章 陣營第590章 爾虞我詐第84章 核心之爭第1章 新皇登基第58章 時機第477章 再接再厲第260章 動力之源第192章 工程師第611章 肢解俄國第433章 最後的機會第42章 低調行事第221章 垂死掙扎第440章 前進的動力第223章 集中攻擊第147章 最後機會第144章 決戰時機第334章 進軍東南第156章 歐戰烽煙第100章 守株待兔第173章 極限攻擊第205章 謹慎應戰第347章 刻不容緩第594章 政治體制第21章 大清首輔第353章 兵貴神速第165章 所作所爲第198章 全力一搏第512章 強攻第345章 下一個目標第34章 戰爭之門第74章 機不可失第446章 兵貴神速第478章 接二連三第30章 偷襲第34章 戰爭之門第11章 最高效益第205章 謹慎應戰第75章 臨時搭檔第69章 毅然決絕第377章 好與壞第18章 逃跑第171章 遠去第344章 問題依舊第384章 最後的機會第216章 爭分奪秒第45章 選擇第195章 科技進步第230章 嘗試第493章 變幻莫測第79章 將計就計第222章 再攀新高峰第329章 乘勝進軍第44章 新興強國第177章 緊急行動
第315章 證明自己第444章 減負第561章 更多選擇第538章 主力陸戰師第587章 技術決定未來第246章 核裁軍第224章 一個人的戰爭第205章 謹慎應戰第164章 帝國首相第177章 緊急行動第16章 以退爲進第280章 水下艦隊第511章 迎難而上第196章 新式武器第544章 最高難度第82章 親自上陣第554章 預言城鎮第12章 危機浮現第225章 撤與戰第129章 意義第235章 中流砥柱第69章 恩仇第381章 震驚之餘第165章 所作所爲第352章 快馬加鞭第49章 中國式奇蹟第150章 爭分奪秒第27章 奉陪到底第515章 苦戰的收穫第406章 戰鬥到最後第463章 轉戰大西洋第232章 陌生的對手第565章 遭遇戰第16章 慢半拍第474章 各有所第375章 不是秘密第17章 軍人的職責第277章 迫不得已第131章 抱陳守舊第96章 誘餌第24章 帝國第一艦第201章 禮貌的外衣第91章 非正規戰鬥第123章 空中對手第310章 勇猛精神第182章 最大化第85章 陣營第590章 爾虞我詐第84章 核心之爭第1章 新皇登基第58章 時機第477章 再接再厲第260章 動力之源第192章 工程師第611章 肢解俄國第433章 最後的機會第42章 低調行事第221章 垂死掙扎第440章 前進的動力第223章 集中攻擊第147章 最後機會第144章 決戰時機第334章 進軍東南第156章 歐戰烽煙第100章 守株待兔第173章 極限攻擊第205章 謹慎應戰第347章 刻不容緩第594章 政治體制第21章 大清首輔第353章 兵貴神速第165章 所作所爲第198章 全力一搏第512章 強攻第345章 下一個目標第34章 戰爭之門第74章 機不可失第446章 兵貴神速第478章 接二連三第30章 偷襲第34章 戰爭之門第11章 最高效益第205章 謹慎應戰第75章 臨時搭檔第69章 毅然決絕第377章 好與壞第18章 逃跑第171章 遠去第344章 問題依舊第384章 最後的機會第216章 爭分奪秒第45章 選擇第195章 科技進步第230章 嘗試第493章 變幻莫測第79章 將計就計第222章 再攀新高峰第329章 乘勝進軍第44章 新興強國第177章 緊急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