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章 錢

從某種意義上講,席存瑞、以及所有文職官員都應該感謝馮承乾——

大部分人都認爲,爲中國打下民主政治基礎的是吳鐵生與劉伯恩,因爲吳鐵生在連任兩屆總統之後主動放棄了第三次連任機會,而劉伯恩只是在戰爭期間當選總統,戰爭結束之後就主動以健康爲由卸任,由副總統接任

。更重要的是,劉伯恩在卸任之前,推動國會通過了一條專門針對總統任期的憲法修正案,明確規定每位總統只能連任一次、也最多隻能擔任兩屆總統職務

只是,發揮關鍵作用的絕對不是吳鐵生與劉伯恩,而是馮承乾。

當年,吳鐵生放棄第三次競選,就與馮承乾有關。在勸說吳鐵生放棄第三次競選總統的時候,馮承乾就明確提出,如果吳鐵生不肯放棄,他就只能離開新生的中華民主共和國,因爲他不再對這個國家抱任何希望。到了大戰即將結束的時候,馮承乾專門找到劉伯恩,最終讓劉伯恩做出了卸任的決定。根據外界猜測,馮承乾肯定發出了威脅,讓劉伯恩知道繼續住在總統府的後果。甚至有傳言,在馮承乾單獨去找劉伯恩之前,總統警衛隊與總統府的衛兵就已經宣誓效忠馮承乾,即只要劉伯恩不肯卸任,馮承乾就將把假戲真做,讓他沒有能力繼續擔任總統。

除此之外,馮承乾還爲中國的民主政治體制做出了很多不爲人知的貢獻。

這其中就包括力主讓席存瑞競選總統。

別忘了,席存瑞是中華民主共和國曆史上第一位完全沒有軍隊背景。甚至沒有參軍服役的總統。

十多年的和平時期,讓馮承乾一手締造的民主政治體系穩固了下來。

更重要的是,民主政治已經深入民心,獲得了民衆的擁護與支持。

這套民主政治體系,產生了一個極爲顯著的作用,即政府文職官員的地位、以及所擁有的權力超過了軍隊的將領。

不可否認,軍隊裡的高級將領依然有着無與倫比的影響力。

拿海軍參謀長田黛芳來說。在民衆心目中,他是與顧祝同齊名的大戰名將,爲國家與民族做出了極大的貢獻。也因此深受愛戴。

只是有一點可以肯定,即軍人已經很難對政府決策產生重大影響了。

在權力結構中,軍人不再是主導者。而是服務者,即軍人的價值,就是爲政府制定的政策服務,跟着政府的步伐前進。

這樣一來,打大打小、或者說怎麼打,主要由政府決定。

軍人,不過是在政府做出決定之後,去完成政府所安排的任務。

在政府官員中,主張限制軍事行動規模的佔了絕大多數。

有趣的是,政府官員的立場也與錢有關。

與絕大部分國家一樣。中國實行的也是跨年度財政預算,即不以自然年爲準,財政年度是從每年的十月到下一年的九月。如此一來,中國政府將在每年的六月着手製訂下一財年度的預算案,最遲得在八月底提交給國民議會進行審覈。爭取在九月份獲得通過,以便在十月份啓動新的財年計劃。雖然在某些年份,財政預算會在國會遇到麻煩,沒能在九月的最後一天通過審覈,導致財年計劃推遲,但是這種情況極爲罕見。大部分財年都是從每年的十月份開始。

一九六六年也不例外,即一九六六到一九六七年的財政預算在九月份就獲得了批准。

問題是,這份財年預算在獲得國民議會批准的時候,戰爭還沒有爆發,而且也沒有計劃大打一場。

顯然,這絕不是什麼好事。

雖然每年的財政預算中,都有一筆特別經費,但是數額不可能太多,而且主要用於一些涉及到國家根本安全的秘密項目。比如,幾家主要情報機構的額外開支,就來自於這筆特別經費。

在一九六六到一九六七財年度,特別預算只有四十八億華元。

對個人來說,這是一筆鉅款。要知道,中國的人均國民產值在一九六六年還不到三千五百華元。

問題是,對國家預算來說,這筆錢根本就不算多。

要知道,這筆特別預算中,有二十二億撥給了核武器項目,十七億是三家主要情報機構的秘密行動開支,剩下的九億華元主要用於與政治軍事有關的對外援助,以及針對外部的秘密行動。

事實上,就算把四十八億華元全部用上,也不夠打一場大規模地區戰爭。

按照國防部長提交的報告,如果採納總參謀部提出的戰爭計劃,那麼一九六七的戰爭開支將超過六十億華元。

顯然,錢成了最大的問題。

現代化戰爭,拼的就是財力,也就是燒錢。

沒有足夠多的錢,就不可能打贏戰爭。

更重要的是,戰爭是個無底洞,誰也無法準確估計出戰爭開支,因此也就不可能保證按照預算投入之後,戰爭會順利結束。

可以說,這也正是事實。

在批准國民議會通過的軍事行動議案的時候,席存瑞曾經估計,中國政府要爲這場戰爭支出大約一百億華元。當時,這還是非常悲觀的了,國防部長認爲只需要五十億華元,而財政部長認爲大概需要八十億。當這場戰爭結束的時候,中國總共花掉了六百六十億華元,而且只是直接戰爭開支。如果把間接開支、以及由這場戰爭導致的間接損失算上,肯定超過了五千億華元。

這是個什麼概念?

中國中央政府在一九六六到一九六七財年度的財政預算,總共也就只有一千四百六十七億華元,而實際開支爲一千八百八十六億華元。即便按照年均遞增百分之六爲準,這場戰爭燒掉了相當於三個財年度的全部開支。

當然,除了政府預算,還與國民經濟有關。

和平局面已經維持了十六年,而中國在大戰中獲得的戰爭紅利,也在這十六年間基本上用光了。事實上,在一九六三年,中國經濟在戰後的高速增長期就宣告結束,如果不是有數十個新興國家,中國經濟早就出大問題了。

即便是普通人也知道,戰後的繁榮期即將宣告結束。

這一點,從政府的稅收上就看得出來。

在一九六三年前的十年間,中國中央政府的稅收增幅每年都在百分之十以上,十年的平均年增幅爲百分之十二點四,而在此後的三年間,平均年增幅下降到了百分之八,而一九六五到一九六六財年度的增幅只有百分之七點二。

稅收增幅縮小,意味着中國經濟的增長幅度正在放慢。

也許,在某些人看來,一場大規模戰爭就能解決經濟問題,因爲這意味着政府將爲軍隊開出大批訂單,讓企業獲得生產機會。

問題是,這隻針對生產力過剩的情況。

中國此時遇到的問題,並不是生產力過剩,而是勞動力價格過高,導致大量企業向海外轉移所產生的產業空心化問題。

說白了,就是越來越多的企業選擇去勞動力便宜的國家建立工廠。

顯然,這是一個極爲嚴重的問題,因爲這意味着,將有很多中國工人失業,將有很多本土企業破產。

解決這個問題,靠的絕對不是戰爭。

從某種意義上講,中國經濟還沒有出大問題,靠的是在大戰期間建立起來的“蘇州園林體系”,即華元取代了英鎊與美元,成爲全球唯一與黃金直接掛鉤的貨幣,也成爲了其他國家的主要外匯儲備。說得簡單一些,中國可以印刷更多的華元,而其主要用於對外結算,把多出來的華元送到其他國家的外匯金庫中,而不是讓其進入市場流通,從而保證在國內流通的華元並沒有大幅度增長,以此保證了物價的穩定性,沒有出現嚴重的通貨膨脹,讓老百姓依然能夠過上較好的生活。更重要的是,從中國送出去的每一張華元,都等同於運入中國的一件貨物。也就是說,中國實際上是在用超發的貨幣從全世界購買資源,並且用這些資源來保證本國民衆的生活水準。

顯然,這種局面不可能一直維持下去。

要知道,華元僅僅是華元,而不是黃金。雖然“蘇州園林體系”把華元與黃金鎖定,使其成爲唯一與黃金等價的貨幣,而且中國在大戰結束的時候,通過在戰爭期間大量輸出戰爭物資,以及掠奪戰敗國、特別是美國的黃金儲備,已經是世界上最大的黃金儲備國了,鎖在中國中央銀行金庫裡的黃金超過了一萬四千噸,但是比起在中國發行的華元,中國儲備的黃金遠遠不足。

早在一九六一年,中國的黃金儲備率就已經降到了百分之十一的危險線以下。

說白了,中國在透支全世界的財富,而借來的東西,遲早得歸還。

席存瑞本來學的就是經濟,因此他非常清楚,如果在這個時候爆發一場耗資巨大的大規模局部戰爭,必然會導致華元的信用崩潰,即中國再也無力維持華元與黃金的關係,“蘇州園林體系”也將徹底崩潰。

結果如何,席存瑞無法預測。

只是有一點很明確,即中國在戰後長達十多年的繁榮與高速發展,與華元在“蘇州園林體系”中獲得的金融霸權有直接關係。(未完待續)

第82章 親自上陣第30章 偷襲第79章 直擊要害第434章 攻擊第99章 賣國與亡國第23章 將計就計第105章 前途莫測第335章 一步之遙第238章 錯失良機第169章 轉移第575章 向東推進第162章 進軍所羅門羣島第529章 東進通道第516章 轉向西進第274章 取捨兩難第34章 戰爭之門第二百一十二二章 遭遇第204章 披掛上陣第145章 搜尋第420章 新挑戰第117章 僞裝第322章 最後的機會第210章 此消彼漲第29章 一八九二第27章 冷眼旁觀第435章 亂中出錯第162章 機會第522章 精確轟炸第122章 決戰在即第312章 撤軍第613章 反差第85章 陰差陽錯第67章 打就打第149章 感情與職責第453章 次優選擇第556章 衝出海灘第86章 圍攻第17章 戰略大師第495章 穿梭轟炸第45章 特立獨行第246章 核裁軍第227章 遠程打擊第148章 警報第596章 關鍵點第555章 從艦到岸第50章 歐戰風雲第381章 震驚之餘第468章 風暴海洋第106章 虛假的和平第22章 只缺艦隊第64章 無力迴天第317章 大膽行動第132章 轉折點第243章 無的放矢第563章 兩手準備第66章 走向戰爭第440章 前進的動力第331章 支援乏力第43章 出頭鳥第89章 借刀殺人第247章 意料之外第237章 獨樹一幟第493章 變幻莫測第61章 下馬威第575章 向東推進第594章 政治體制第76章 左顧右盼第269章 經典之戰第454章 南下第109章 最後時刻第503章 下一步第292章 高下立見第119章 螳臂當車第313章 用行動證明第514章 後繼乏力第330章 戰略冒險第37章 出發第118章 順手擒來第386章 血戰到底第138章 進攻第557章 陣地爭奪戰第172章 警戒艦第76章 將星登場第334章 進軍東南第560章 準備不足第253章 進軍澳洲第89章 和平的希望第42章 自以爲是第158章 不可不戰第575章 向東推進第141章 巨大代價第155章 走投無路第248章 風雨欲來第287章 關鍵建議第498章 僵持第169章 打壓第26章 熱身活動第188章 復出第529章 東進通道
第82章 親自上陣第30章 偷襲第79章 直擊要害第434章 攻擊第99章 賣國與亡國第23章 將計就計第105章 前途莫測第335章 一步之遙第238章 錯失良機第169章 轉移第575章 向東推進第162章 進軍所羅門羣島第529章 東進通道第516章 轉向西進第274章 取捨兩難第34章 戰爭之門第二百一十二二章 遭遇第204章 披掛上陣第145章 搜尋第420章 新挑戰第117章 僞裝第322章 最後的機會第210章 此消彼漲第29章 一八九二第27章 冷眼旁觀第435章 亂中出錯第162章 機會第522章 精確轟炸第122章 決戰在即第312章 撤軍第613章 反差第85章 陰差陽錯第67章 打就打第149章 感情與職責第453章 次優選擇第556章 衝出海灘第86章 圍攻第17章 戰略大師第495章 穿梭轟炸第45章 特立獨行第246章 核裁軍第227章 遠程打擊第148章 警報第596章 關鍵點第555章 從艦到岸第50章 歐戰風雲第381章 震驚之餘第468章 風暴海洋第106章 虛假的和平第22章 只缺艦隊第64章 無力迴天第317章 大膽行動第132章 轉折點第243章 無的放矢第563章 兩手準備第66章 走向戰爭第440章 前進的動力第331章 支援乏力第43章 出頭鳥第89章 借刀殺人第247章 意料之外第237章 獨樹一幟第493章 變幻莫測第61章 下馬威第575章 向東推進第594章 政治體制第76章 左顧右盼第269章 經典之戰第454章 南下第109章 最後時刻第503章 下一步第292章 高下立見第119章 螳臂當車第313章 用行動證明第514章 後繼乏力第330章 戰略冒險第37章 出發第118章 順手擒來第386章 血戰到底第138章 進攻第557章 陣地爭奪戰第172章 警戒艦第76章 將星登場第334章 進軍東南第560章 準備不足第253章 進軍澳洲第89章 和平的希望第42章 自以爲是第158章 不可不戰第575章 向東推進第141章 巨大代價第155章 走投無路第248章 風雨欲來第287章 關鍵建議第498章 僵持第169章 打壓第26章 熱身活動第188章 復出第529章 東進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