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4章 披掛上陣

從一開始,斯普魯恩斯就反對開闢印度洋戰場。

在他看來,如果在太平洋上都無法擊敗中國海軍,那麼開闢印度洋戰場,只能增加美國海軍的作戰負擔。要知道,不管是跨越太平洋、還是穿越大西洋,美軍艦隊前往印度洋都需要航行上萬公里,而且在印度洋上,根本就沒有多少可供艦隊停靠的大型港口,更沒有足夠多的海軍基地。在遠離本土的印度洋作戰,美國海軍的處境將極爲糟糕,而中國海軍卻能背靠本土作戰。

說白了,美國海軍在印度洋上擊敗中國海軍的希望更加渺茫。

與如此巨大的風險相比,即便在印度洋戰場上打贏了,收穫也不會多到哪裡去。

最大的收穫,也許就是幫助英國守住中東地區,讓德軍暫時無法對波斯灣與印度構成威脅。

問題是,這樣的局面能維持多久?

紅俄戰敗之後,德軍將有數百萬大軍無處可用,到時候除了用來攻打英國本土,肯定會用於開闢新的戰場。

事實上,如果德軍真的攻打英國本土,根本要不了多少地面部隊。

按照斯普魯恩斯的估計,德軍在英國最多投入一百五十萬地面部隊,再加上五十萬左右的預備隊。

當然,德軍也許不需要投入這麼多兵力。

原因很簡單,中國陸軍有更加充足的兵力,而且中德聯合作戰已經非常成熟了。中國很有可能向歐洲派遣遠征軍。

那麼,剩下的德軍會去哪呢?

可以肯定的說,德軍肯定會進攻中東地區,而且會從三個方向上發起進攻,即渡過蘇伊士運河進攻約旦河地區。從土耳其南下攻佔敘利亞與伊拉克,以及翻越高加索山脈向伊朗發起進攻。

毫無疑問。英國根本不可能同時守住這三條戰線。

這樣一來,德軍攻佔中東地區,進逼印度只是遲早的事情。

當然。還得把中國陸軍算上。

只要中德軍團在中亞會師。那麼中國陸軍就鐵定會南下攻佔阿富汗,然後從印度河攻入南亞次大陸。中國還有可能從中南半島向西發動進攻,經過緬甸攻打印度。此外,只要中國海軍掌握了印度洋的制海權,那麼中國陸軍就有可能在印度半島上開闢新的戰線,從三個方向上攻打印度。

在斯普魯恩斯看來,中國肯定會攻打印度,而且會在德軍越過伊朗高原之前。

道理很簡單,中德在這場大戰中是盟友。但是誰也不能保證在戰後也是盟友。如果中德同盟打贏了這場戰爭,那麼中德間的矛盾肯定會在大戰之後爆發,到時候中國與德意志第二帝國就將成爲對手。

顯然,雙方的政治家都能想到這一點。

這樣一來,在大戰期間,中國與德意志第二帝國就得儘可能的擴大自己的勢力範圍,壓縮對方的勢力範圍。

事實上,這一點已經體現出來了。

這就是,在大陸戰場上,中國後參戰。但是投入比德意志第二帝國還要大得多,佔領區的面積遠超過德意志第二帝國,而德軍在苦戰之後卻沒有撈到多少好處,德意志第二帝國當局已經對此感到極爲不滿了。直接表現就是,德軍在發動夏季攻勢的時候,並沒有把主力全部放在裡海方向上,等同於讓中國陸軍承擔了主要作戰任務,而德軍則留下了足夠的力量用來攻打莫斯科。

戰後公佈的一些資料也證明了這一點。

在一九四二年初,也就是準備發動夏季攻勢的時候,中德就進行了一次秘密談判,主要內容就是劃分佔領區。

當時,中國當局提出以烏拉爾山與烏拉爾河爲分界線,西面歸屬德意志第二帝國,東邊則由中國佔領。只是,德意志第二帝國認爲這麼做很不公平,畢竟德軍在打擊紅俄的主要力量,中國等於是揀了現成的便宜。談判一直持續到一九四二年底,即紅俄戰敗的時候都沒有結果。直到大戰結束前,中國才做出讓步,採納了德意志第二帝國提出的方案,即把裡海周邊地區交給了德意志第二帝國。

可以想像,中國肯定不會讓德軍佔領印度。

要知道,英國能夠成爲日不落帝國,印度這塊殖民地起到了不可否缺的作用。沒有印度的話,英國就永遠成不了世界大國。

哪怕戰後,印度不大可能成爲中國的殖民地,也比落入德意志第二帝國手中好得多。

別忘了,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的時候,德意志第二帝國就試圖奪取印度,並且爲了印度的利益而放過了英國。

可想而知,中國出兵印度需要的只是時間。

說白了,關鍵就在大陸戰場上。

只要紅俄戰敗,中德都能騰出足夠多的部隊,德意志第二帝國會在攻打英國本土的同時把重點轉向中東地區,而中國則會在策劃攻打澳大利亞的時候,在南亞次大陸上開闢新的戰場。

中德同時出兵,英國還能守住中東與印度嗎?

答案明顯是否定的,即便美國全力以赴,也不可能阻止英國在這兩處地方戰敗。

如此一來,美國出兵印度洋,幫助英國作戰,在戰略層面上根本沒有意義,只是在平白無故的消耗寶貴的軍事力量。

如果只是消耗陸軍,斯普魯恩斯還不會有這麼大的意見。

關鍵是,得讓海軍去赴湯蹈火。

可惜的是,斯普魯恩斯只是艦隊指揮官,根本沒有戰略決策權。

事實上,當時尼米茲也反對出兵印度洋,至少認爲在西南太平洋上的戰鬥還進行得如火如荼、中國軍隊即將攻打瓜達爾卡納爾島的時候,沒有任何理由出兵印度洋,並且向羅斯福提了出來。

顯然,尼米茲的影響力比斯普魯恩斯大得多。

雖然在政治上,尼米茲的建議根本行不通,畢竟中東局勢已經危如壘卵,英軍隨時有可能戰敗,但是羅斯福也得順從實際情況,即在瓜達爾卡納爾島戰役即將打響的時候,美國海軍確實無兵可派。

當時,美國海軍能夠動用的,只有剛剛建成的兩艘“南達科他”級戰列艦。

這兩艘戰艦分別在三月與四月建成,在四月與五月服役。問題是,相關的訓練工作根本沒有完成,最快也要到八月份才能形成戰鬥力。爲此,這兩艘戰艦一直留在大西洋,根本沒有派往太平洋。直到瓜達爾卡納爾島戰役打響,美國海軍纔在六月初,把這兩艘戰列艦派往太平洋。

問題是,兩艘戰列艦能做什麼?

之前的戰鬥已經證明,戰列艦早就不是海戰主角了。在廣袤的大洋上,再多的戰列艦都頂不上一艘艦隊航母。

顯然,美國在政治上的要求,超過了美軍的實力能力。

結果就是,羅斯福首先要求美國海軍在西南太平洋戰場上挫敗中國海軍,再向印度洋派遣一支遠征艦隊。

這下,尼米茲後悔了。

要知道,如果沒有這道命令,他大可以讓斯普魯恩斯與米切爾以保證艦隊實力爲主,儘量避免與中國艦隊決戰。哪怕會爲此丟掉瓜達爾卡納爾島,可是決戰失敗,照樣會丟掉瓜達爾卡納爾島,甚至會丟掉澳大利亞。

問題是,還有別的選擇嗎?

尼米茲沒有頂住總統的壓力,畢竟他也知道進軍印度洋的政治意義,更清楚其主要目的還是援助紅俄。

說白了,就是通過開闢新戰線,牽制中國與德意志第二帝國的軍事力量。

這樣一來,壓力就轉嫁到了艦隊指揮官身上。當然,在麥克阿瑟與哈爾西那裡,根本就沒有問題,兩人都認爲必須死守瓜達爾卡納爾島,而且都認爲艦隊應該在作戰行動的時候表現得更加積極一些。

顯然,艦隊作戰與米切爾沒有多大關係。

在兩艘“北卡羅來納”級戰列艦回國修理之後,米切爾指揮的第32艦隊沉底淪落爲打醬油的角色。他指揮的那幾艘老式戰列艦,不但不能爲航母提供掩護,還難以在抗登陸作戰中發揮作用。當時,第32艦隊所能做的,也就是掩護一下那些前往瓜達爾卡納爾島的運輸船隻,而且掩護範圍僅限於馬基拉島以南海域。在馬基拉島到瓜達爾卡納爾島的航線上,運輸船隻只能得到驅逐艦的直接掩護。

問題是,第31艦隊能做什麼?

雖然當時第31艦隊的實力有所增強,即增加了兩艘小型航母,但是艦載機總量依然遠低於中國艦隊,而且掩護航母的依然是防空火力並不強大的重巡洋艦,甚至連重巡洋艦都沒有幾艘。

真要與中國艦隊決戰,斯普魯恩斯沒有半點取勝的把握。

事實上,中國艦隊主動深入珊瑚海,擺明了就是要找美軍艦隊決戰,並不僅僅是爲登陸部隊提供掩護。

中國艦隊嚴陣以待,斯普魯恩斯的勝算就更加渺茫了。

斯普魯恩斯沒有選擇的餘地,只能率領艦隊出征。

五月二十七日清晨,第31艦隊從珊瑚海南部的機動待命海域出發,以十六節的巡航速度向北航行。

事實上,顧祝同並沒有斯普魯恩斯想像的那麼積極主動。

當時,第一戰鬥艦隊還在馬基拉島西面活動,並沒有在轟炸馬基拉島之後南下,因爲顧祝同的主要任務並不是與美軍艦隊決戰。(未完待續)

第46章 聯軍第164章 簡單戰術第16章 以退爲進第132章 時機第66章 主考官第26章 熱身活動第16章 以退爲進第316章 放慢步伐第127章 大陸戰爭第342章 戰戰兢兢第226章 表現形式第402章 外強中乾第391章 些微遺憾第207章 七日戰爭第553章 衆口紛紜第159章 復仇第538章 主力陸戰師第359章 灰心絕望第491章 得不償失第50章 誰去誰留第417章 盲目樂觀第400章 兩害相權第213章 難以揣摩第147章 最後的機會第39章 海軍第一第603章 先入爲主第233章 不倫不類第226章 表現形式第316章 放慢步伐第79章 直擊要害第106章 鬼鎮第386章 血戰到底第4章 政治體制第460章 特種作戰第418章 進佔英國第57章 錢第89章 聯合進攻第570章 大舉進攻第147章 最後的機會第314章 擔當重任第617章 金融霸權第247章 意料之外第527章 繼續前進第254章 下一步第187章 優勢第32章 立場第410章 引狼入室第476章 致命錯誤第460章 特種作戰第138章 讓步第81章 好運與黴運第426章 穩步推進第492章 多用途第133章 生死關頭第307章 一決雌雄第138章 進攻第239章 天生缺陷第459章 強攻第307章 一決雌雄第387章 預備隊第118章 急流勇退第34章 戰爭之門第107章 不速之客第114章 小道消息第125章 參戰前談判第225章 撤與戰第46章 聯軍第447章 備戰第215章 急功近利第210章 此消彼漲第193章 時代奇蹟第267章 孤軍深入第415章 垮塌的帝國第79章 將計就計第524章 能源第155章 得手第587章 技術決定未來第56章 代言人第208章 唯一的機會第156章 撤退第503章 下一步第239章 從容應對第297章 傳奇將領第396章 一再推遲第234章 第一桶金第136章 守財奴第52章 奮戰到底第518章 無路可退第94章 航空力量第288章 水落石出第169章 轉移第278章 勢均力敵第482章 前進基地第74章 各打各的第67章 高難度任務第86章 圍攻第98章 軍人的眼光第173章 香蕉貿易第197章 利器第24章 航母熱潮
第46章 聯軍第164章 簡單戰術第16章 以退爲進第132章 時機第66章 主考官第26章 熱身活動第16章 以退爲進第316章 放慢步伐第127章 大陸戰爭第342章 戰戰兢兢第226章 表現形式第402章 外強中乾第391章 些微遺憾第207章 七日戰爭第553章 衆口紛紜第159章 復仇第538章 主力陸戰師第359章 灰心絕望第491章 得不償失第50章 誰去誰留第417章 盲目樂觀第400章 兩害相權第213章 難以揣摩第147章 最後的機會第39章 海軍第一第603章 先入爲主第233章 不倫不類第226章 表現形式第316章 放慢步伐第79章 直擊要害第106章 鬼鎮第386章 血戰到底第4章 政治體制第460章 特種作戰第418章 進佔英國第57章 錢第89章 聯合進攻第570章 大舉進攻第147章 最後的機會第314章 擔當重任第617章 金融霸權第247章 意料之外第527章 繼續前進第254章 下一步第187章 優勢第32章 立場第410章 引狼入室第476章 致命錯誤第460章 特種作戰第138章 讓步第81章 好運與黴運第426章 穩步推進第492章 多用途第133章 生死關頭第307章 一決雌雄第138章 進攻第239章 天生缺陷第459章 強攻第307章 一決雌雄第387章 預備隊第118章 急流勇退第34章 戰爭之門第107章 不速之客第114章 小道消息第125章 參戰前談判第225章 撤與戰第46章 聯軍第447章 備戰第215章 急功近利第210章 此消彼漲第193章 時代奇蹟第267章 孤軍深入第415章 垮塌的帝國第79章 將計就計第524章 能源第155章 得手第587章 技術決定未來第56章 代言人第208章 唯一的機會第156章 撤退第503章 下一步第239章 從容應對第297章 傳奇將領第396章 一再推遲第234章 第一桶金第136章 守財奴第52章 奮戰到底第518章 無路可退第94章 航空力量第288章 水落石出第169章 轉移第278章 勢均力敵第482章 前進基地第74章 各打各的第67章 高難度任務第86章 圍攻第98章 軍人的眼光第173章 香蕉貿易第197章 利器第24章 航母熱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