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7章 馬拉松

把登月定爲主要目標是顧祝同的主意,而且也沒有更好的選擇。

發射人造衛星,把宇航員送入太空,德意志第二帝國都走在了全面,而且領先的優勢極爲明顯。

比如,德意志第二帝國發射的第一顆人造衛星重達三十八公斤,搭載的廣播電臺工作了十四天。雖然中國在不到兩年之後也成功發射了一顆人造衛星,但是這顆衛星的質量僅僅只有七點八公斤,而且只工作了三天。事實上,當時用來發射衛星的不是運載火箭,而是一枚經過了改進的潛射彈道導彈。說得簡單一點,就是把彈頭換成了第三級火箭發動機與人造衛星。

在載人航天方面,差距就更加明顯了。

德意志第二帝國在一九六四年就完成了載人航天,而中國直到一九六八年才把第一名宇航員送入太空。

當然,這與席存瑞還沒有關係,因爲這是他的前任推動的航天工程。

此外,太空競賽還有一個重大標誌,即建造空間站。

德意志第二帝國在一九六六年啓動了空間站建造計劃,其第一個試驗性質的空間站在一九六八年就投入使用。雖然這個被稱爲“赫爾墨斯”的空間站沒有實際價值,即只能容納兩名宇航員,而且其設計使用壽命只有五年,但是德意志第二帝國已經啓動了“空間科研與實驗基地”工程,即着手建造能夠容納七名宇航員,設計使用壽命高達二十年,而且具備長期駐人條件的空間站。

在該領域,中國完全是空白。

雖然中國已經啓動了航天器對接工程,即打算用兩艘宇航飛船,對接後形成一個臨時的空間站,但是跟德意志第二帝國的空間站計劃相比,簡直不值一提,而且要追上德意志第二帝國也很不容易。

事實上。也正是如此,顧祝同纔沒有把空間站定爲主要目標。

當時,有人建議首先建造大型空間站,除了追趕德意志第二帝國之外,還能借此掌握宇航技術。

問題是,這需要花上好幾年的時間。

更重要的是,就算花上好幾年,也未必能夠趕在德意志第二帝國之前建造出具有重大意義的空間站。

用顧祝同的話來說。如果不能追上對手,那就超越對手。

顯然,登月是超越對手的唯一辦法。

此外,登月的宣傳意義更加重大。

說白了,不管是發射衛星,還是把宇航員送入外太空,還是建造空間站,實際上的都是在家門口打轉,即圍繞着近地空間進行的宇航活動,在本質上沒有脫離地球。更談不上深入太空。雖然月球是地球的衛星,也是圍繞着地球運轉。但是月球是一顆星球。登上月球,等於人類離開了地球的懷抱,第一次把足跡留在了另外一顆星球上,等於人類由此開始了在其他星球上生存的歷史。

當然,還可以拿技術難度做宣傳。

這就是,大部分宇航活動集中在近地軌道空間上,也就是離地面數百千米的高度上。而月球在三十萬公里之外。

顯然,把物體推高几百公里與推出三十萬公里是完全不同的概念。

選擇登月,還有一個關鍵原因。

這就是。登月所需的技術,超越了整個時代。事實上,即便到二十一世紀初,在私人已經能夠進行宇航活動的時候,登月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而且沒有任何一傢俬人企業能夠完成這個壯舉。在二十世紀六零年代,登月需要集中一個國家的全部資源纔有望成功,而且這個國家必須足夠強大。

顯然,在綜合國力上,中國遠勝於德意志第二帝國。

也就是說,如果對中國來說,登月都是一項極爲艱難的工程,那麼德意志第二帝國就更別想在短期內實現了。

這就意味着,哪怕德意志第二帝國擁有先發優勢,也會因爲漫長的賽程,而顯得微不足道。這就好比進行一場馬拉松比賽,哪怕對手先跑出了幾百米,相對於幾十公里的距離,也就算不了什麼了。

可見,顧祝同發起了一場中國無論如何也不會輸掉的競賽。

雖然顧祝同不懂技術,也沒有航天工作的經驗,但是他有高超的戰略智慧,長遠的戰略眼光,做出了準確的戰略判斷。

在中德冷戰的大背景下,德意志第二帝國肯定不會迴避中國發出的挑戰。

事實上,這正是德意志第二帝國等待的挑戰。

在中國當局宣佈啓動載人登月工程之後,德意志第二帝國立即做出迴應,表示早已在爲載人登月做準備,而且肯定能第一個把宇航員送上月球,以此證明德意志第二帝國擁有世界上最先進的航天技術。

顯然,這是顧祝同需要達到的第一個目的。

說白了,德意志第二帝國的反應,不但沒有讓顧祝同感到緊張,反而讓他喜出望外。

原因很簡單,不管中國是否有載人登月工程,德意志第二帝國都在做相關工作,而且正在按部就班的進行着。

也就是說,德意志第二帝國做出迴應,並且表示要首先實現載人登月,那麼其原有的登月計劃就會被打亂。

要知道,任何一個大型工程項目,都有工程計劃,也得按照計劃進行。

趕超計劃,得到的只是苦果。

當時,顧祝同已經掌握了大量有關情報。

根據後來披露的消息,德意志第二帝國的載人登月項目,原本計劃在一九八零年之前完成,最快也要到一九七五年。顯然,這是一個合情合理的安排,因爲載人登月工程的難度比載人航天高出了上百倍。別的不說,載人航天就像把宇航員拋出去,然後讓宇宙飛船脫離繞地軌道,依靠重力返回地面。也就是說,宇宙飛船在返航的時候是不需要動力的,也不需要運載返航的燃料。載人登月就不一樣了,除了要把宇航員送上月球,還要讓宇航員從月球上返回地球。這就要求,登月艙必須有動力系統,而且能夠達到月球的第一宇宙速度,也就是擺脫月球的引力,成爲月球的衛星。此外,軌道艙也需要動力系統,而且必須達到月球的第二宇宙速度,也就是成爲地球的衛星。雖然月球的引力場只有地球的六分之一,但是兩套動力系統所需的燃料就有數十噸。這就意味着,需要把數十噸重的登月飛船發射到離地球三十萬公里外的月球軌道上。

可想而知,載人登月絕對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

以德意志第二帝國的科技實力,以及工業實力,在完成了載人航天之後,花十年實現載人登月,絕對算不上充足。

後來,就有很多人認爲,即便集全國之力,德意志第二帝國也未必能夠在一九八零年實現載人登月工程。

中國的加入,迫使德意志第二帝國加快載人登月工程的推進速度。

對此,顧祝同有着極爲清楚的認識。

一九六九年底,也就是席存瑞贏得了大選之後,顧祝同以即將成立的航空航天部部長身份宣佈,中國將在一九七四年之前實現載人登月計劃。

必須承認,顧祝同說了大話。

根據後來披露的資料,在顧祝同發出豪言壯語之前,中國的載人登月工程甚至連一個詳細周全的計劃都沒有。

說白了,當時中國的航天科學家與工程師還在計算登月飛船的總體質量呢。

問題是,誰會懷疑顧祝同?

要知道,在德意志第二帝國,顧祝同非常有名,幾乎所有年紀在二十五歲以上的帝國臣民都知道顧祝同是誰。

更重要的是,顧祝同在穿軍裝的時候,從來沒有說過大話。

在中國海軍將領中,顧祝同一向以穩重出名,即便在他擔任參謀長期間,制訂的海軍發展規劃也十分穩健。

顯然,沒有任何人相信顧祝同會吹牛。

既然顧祝同說能在一九七四年把宇航員送上月球,那就肯定能辦到,而這意味着中國已經在很多關鍵技術上取得了突破。

對德意志第二帝國來說,這顯然不是什麼好事。

如果按照原定計劃推動載人登月工程,哪怕出現最好的結果,德意志第二帝國也不可能在中國之前把宇航員送上月球。

更重要的是,這是一場德意志第二帝國輸不起的比賽。

原因很簡單,在關係到國家威望、體現國家科技實力與工業實力的戰略領域,德意志第二帝國僅在航天領域佔據着優勢,而在其他十多個領域,德意志第二帝國都沒有優勢,甚至有很明顯的差距。

如果在航天領域都被中國超越了,德意志第二帝國的民衆還有什麼希望呢?

當時,載人登月工程不但得到了帝國首相、以及幾乎所有帝國聯邦國民議會議員的高度重視,甚至得到了德皇的重視。在一九七零年,德皇就三次視察了帝國的火箭工廠,還專門看望了從事登月工程的航天工作人員。爲了鼓勵航天工作者,德皇甚至宣佈,在載人登月成功之後,他將授予傑出工作者橡葉十字勳章,並且由帝國皇室出錢,獎勵那些爲航天工程做出了巨大貢獻的科學家與工程師。

一時之間,航天成爲這個時代最熱門、也是最時髦的名詞。

第443章 大裁軍第519章 市區混戰第191章 大工程第480章 鉤心鬥角第59章 帝國軍人第106章 積極應對第421章 勢均力敵第434章 攻擊第67章 高難度任務第379章 戰列第24章 航母熱潮第474章 各有所第82章 預料之外第255章 力量倍增器第507章 空中突擊第562章 頑抗第212章 出動第34章 厲害關係第112章 親兄弟明算賬第40章 擴軍第23章 最後的陣地第149章 感情與職責第604章 援助第37章 後遺症第44章 新興強國第364章 性價比第514章 後繼乏力第155章 得手第141章 斷裂第224章 一個人的戰爭第130章 戰場外的任務第10章 無妄之災第80章 相互算計第86章 隱患第184章 圈套第192章 工程師第588章 核技術第14章 海軍之父第144章 決戰時機第541章 大潰退第410章 引狼入室第186章 炮戰革命第54章 最後的和平第56章 機遇與風險第61章 戰爭危機第48章 獵人與獵物第426章 穩步推進第305章 戰鬥隊列第597章 鼎立之勢第38章 自我犧牲第378章 覺悟第167章 關鍵調整第22章 迫敵決戰第27章 冷眼旁觀第409章 航空兵收尾第595章 洗心革面第360章 事半功倍第199章 改造第239章 天生缺陷第456章 軍事冒險第270章 載譽而歸第69章 恩仇第46章 臨危不亂第380章 致命錯誤第155章 得手第172章 警戒艦第71章 下基層第293章 準備開打第169章 打壓第43章 出頭鳥第115章 準備出發第274章 取捨兩難第65章 攻擊開始第627章 應急手段第239章 從容應對第536章 齊頭並進第66章 滅頂之災第276章 爾虞我詐第263章 參謀長第209章 排兵佈陣第125章 參戰前談判第44章 萬不得已第62章 搭檔第28章 主力決戰第533章 陷阱第1章 職業士兵第70章 圈套第249章 接踵而至第33章 一意孤行第603章 先入爲主第222章 最後的攻擊第123章 新老對決第346章 無理要求第282章 臨陣磨槍第13章 恐懼的滋味第383章 轉折點第444章 減負第292章 高下立見第430章 守株待兔第175章 好消息
第443章 大裁軍第519章 市區混戰第191章 大工程第480章 鉤心鬥角第59章 帝國軍人第106章 積極應對第421章 勢均力敵第434章 攻擊第67章 高難度任務第379章 戰列第24章 航母熱潮第474章 各有所第82章 預料之外第255章 力量倍增器第507章 空中突擊第562章 頑抗第212章 出動第34章 厲害關係第112章 親兄弟明算賬第40章 擴軍第23章 最後的陣地第149章 感情與職責第604章 援助第37章 後遺症第44章 新興強國第364章 性價比第514章 後繼乏力第155章 得手第141章 斷裂第224章 一個人的戰爭第130章 戰場外的任務第10章 無妄之災第80章 相互算計第86章 隱患第184章 圈套第192章 工程師第588章 核技術第14章 海軍之父第144章 決戰時機第541章 大潰退第410章 引狼入室第186章 炮戰革命第54章 最後的和平第56章 機遇與風險第61章 戰爭危機第48章 獵人與獵物第426章 穩步推進第305章 戰鬥隊列第597章 鼎立之勢第38章 自我犧牲第378章 覺悟第167章 關鍵調整第22章 迫敵決戰第27章 冷眼旁觀第409章 航空兵收尾第595章 洗心革面第360章 事半功倍第199章 改造第239章 天生缺陷第456章 軍事冒險第270章 載譽而歸第69章 恩仇第46章 臨危不亂第380章 致命錯誤第155章 得手第172章 警戒艦第71章 下基層第293章 準備開打第169章 打壓第43章 出頭鳥第115章 準備出發第274章 取捨兩難第65章 攻擊開始第627章 應急手段第239章 從容應對第536章 齊頭並進第66章 滅頂之災第276章 爾虞我詐第263章 參謀長第209章 排兵佈陣第125章 參戰前談判第44章 萬不得已第62章 搭檔第28章 主力決戰第533章 陷阱第1章 職業士兵第70章 圈套第249章 接踵而至第33章 一意孤行第603章 先入爲主第222章 最後的攻擊第123章 新老對決第346章 無理要求第282章 臨陣磨槍第13章 恐懼的滋味第383章 轉折點第444章 減負第292章 高下立見第430章 守株待兔第175章 好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