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繼堯首先找到的是王文華的哥哥,王伯羣,雖然王伯羣也掛着軍職,但是實際上他啊應該算是一個文人,一個職業軍人與一個帶有軍職的文人之間的談話,而且兩個人又是上下級的關係,所以肯定是作爲職業軍人的一方,佔有優勢,也就是所謂的話語權,而實際上,也正是這樣的,王伯羣那個時候已經被唐繼堯說動了,其實真的說起來,與其說王伯羣是唄唐繼堯說動了,倒不如說他是想爲了自己的弟弟,纔會同意唐繼堯的提議的。
唐繼堯告訴王伯羣,如果他跟着自己去雲南上任的話,那麼對於他們兩家來說都是有好處的,唐繼堯首先肯定了王伯羣和他弟弟王文華的能力,同時表示,他們兩個都是貴州少有的人才,也是國家的幹才,是不可缺少的人物,唐繼堯對王伯羣說,自己這一次去雲南代理督署總督的位置,實際上是在爲國家消除隱患,蔡鍔將軍去了北、京,雲南沒有了主、政的官員,長此以往下去的話,恐怕雲南湖出現不可預計的變故,畢竟雲南地理位置特殊,接連外域,所以那裡必須要有一個值得信任且非常有能力的人,坐鎮,不然的話,一旦出現了什麼問題,恐怕是來不及反應的。
而後他,他又向王伯羣說,她需要想王伯羣這樣的人,有能力的人,和自己一同去到雲南,在雲南幹出一番事業,待到日後蔡鍔將軍回來雲南的時候,能夠讓他滿意,同時滿意自己沒有所託非人,而後也是爲了給國家一份答卷,雲南的安定關乎了邊疆要政,所以馬虎不得,自己雖然在雲南有一定的威望的,但是說起來,自己已經很多年沒有和雲南的軍官,官員們共事過了,所以沒有什麼契合度,如果需要磨合的話,是非常浪費時間的,不利於處理雲南的事務,所以自己帶去一些人,也是爲了能夠更好的處理雲南的問題。
最後,也是最重要的,也會只能是王伯羣被說服的理由就是,唐繼堯說,如果王伯羣能夠跟隨他同時在幫助他挑選一些幹才一同去到雲南的話,那麼貴州都督的位置也就空出來,額王伯羣的弟弟王文華,一名傑出的軍人,同時也是黔軍靈魂一樣的人物,自然也就自然而然的最有可能接手貴州都督的位置,同時,在這個其間,因爲兄弟二人分隔兩地,所以可能在情感上會產生一些落寞,但是實際上,這對於兩個人來說都是一次機會,並且能夠更爲有效的將雲貴兩省,統一起來,使得兩省軍民同心同德,抵禦外悔,內防變故。而且唐繼堯還向王伯羣保證,他所擔心的,所謂的空降下來的貴州都督,這是絕不可能的,而且如果真的出現了這樣的事情的話,那麼第一個反對的,就將會是他唐繼堯。
唐繼堯再給王文華最後的保證,實際上,也等同於他在給王伯羣一個並不明顯,但是卻有着足夠力量的警告,那就是警告他,不要有什麼再過分的舉動了,因爲他唐繼堯已經做好了殺人的準備,當然了,雖然現在槍口是對着外面的,但是這不表示槍口永遠不會調轉方向,永遠不會威脅到貴州內部的人員。
王伯羣權衡之後,他決定還是接受唐繼堯的提議,當然了,他知道不到最後的時候他是不能夠明確的告訴唐繼堯自己的態度的,但是他還是有必要給唐繼堯一些提示,但是沒想到得是,他還沒有來得及找到唐繼堯,卻沒自己的率兵在外,不知道什麼時候跑回來的弟弟給“抓”了過去。
作爲軍官的他並不能夠輕易的離開,除非是得到了長官的召喚,但是顯然的,他還沒有得到唐繼堯的調令,而他這一次之所以會趕回來,實際上就是因爲他在軍隊中聽到了一些風聲,一些有關於他和他哥哥王伯羣的風聲,王文華作爲軍官,他是清楚地知道那個時候國家的大形勢的,所以對於蔡鍔進京,唐繼堯即將調任接手雲南都督的位置他是知情的,而且雖然王文華是一名軍官,但是他卻有着比一般政、治家對於政、治上的敏感嗅覺,不能夠做到一言九鼎,但是自己不同,自己是一個職業的軍人,不單單在軍中的威望頗高,同時自己常年帶兵,管理軍隊的經驗以及手段,也不是王伯羣能夠比擬的,所以如果說要是唐繼堯需要帶一個人或者是帶多少人去雲南的話,那麼他在自己二人之間的選擇,肯定會選擇他的哥哥,王伯羣,這樣不但能雙向的制約他們兩個人,同時再給到了足夠的利益之後,自己也能夠幫助他穩定貴州的軍隊,同時自己的哥哥也能夠幫助自己得到更多的利益。
這些都是在明顯不過的了,唐繼堯肯定是清楚的,而他之所以這麼做,而且根本就不害怕萬一到時候王文華成了尾大不掉的情況,實際上還是因爲唐繼堯明白,只要自己將王伯羣牢牢的控制起來的話,能就差不多能夠做到萬無一失。說起來,其實這無論是對於王文華,還是對於唐繼堯來說,都是雙贏的額情況,但是之所以王文華這麼急匆匆的趕回來,就是因爲他不想讓自己的哥哥接受唐繼堯的提議及其條件。
王伯羣就笑呵呵的衝着王文華走了過去,不過才當他剛剛走出幾步的時候,原本坐在那喝茶的王文華,突然地站立起來,面色嚴肅的對王伯羣問道:“大哥,你是不是接受了唐將軍的什麼提議?你要知道現在的局勢並不是你我看到的這麼簡單的,而且你也知道啊,大哥,現在可不是咱們應該冒頭的時候的。”面對王文華的“責難”,王伯羣不由得有些面色不好,但是他也能理解自己的弟弟爲什麼會這樣做,所以他對於王文華的態度,並沒有什麼太大的改變。王伯羣開始安撫王文華,同時與他講明自己之所以會這麼做的到底處於何種的考慮,雖然王伯羣的想啊很成熟,而且也將利弊權衡對王文華闡述明白了,但是王文華還是依舊堅持着自己的想法,也就是他希望王伯羣不要跟隨唐繼堯到雲南去,同時他也告訴王伯羣,希望他不要過度的摻和到這件事中。無意間”的看到了正在於王伯羣一同吃飯的王文華,唐繼堯爲了避免尷尬,但是卻也要給王文華一個警告,所以當他們二人見面的時候,唐繼堯選擇了這樣的一句話,作爲開頭,道:“王將軍回來的好快啊,今早我纔將調兵的命令下達出去;就應該這樣,要是所有的軍人都能夠你這樣的機動性的話,那就好了,無論從什麼角度來講,這對於軍隊都是非常好的事情。”但是既然唐繼堯今天能夠做到如此,就足以看見,這一次恐怕不會那麼簡單的結束;就是現在的王伯羣,他與唐繼堯之間的寒暄,其實也是爲了給他的弟弟爭取一些時間,讓他能夠多多的思考一下,因爲王伯羣很清楚,他弟弟也是一個不簡單的,可是面對唐繼堯,兩個人作爲比較的話,恐怕還是唐繼堯的要更勝一籌,所以如果想要他的弟弟去的“勝利”那麼他就必成需要做點什麼,哪怕是做一個“泥瓦匠”他也要去做,而且要做的很好,同時還要不動聲色。王文華抽了一口煙,而後對唐繼堯笑着說:“都督,我也是沒什麼事。”乾笑了兩聲,王文華又繼續說道:“聽說都督最近可能要被調動去雲南,然後監管雲貴兩省?恭喜都督了,您就放心,貴州有我和我哥哥在,肯定出不了什麼亂子;上面要是再派人來的話,也不要緊,軍隊方面我有辦法,至於文官上嗎,我想我哥哥也是會有辦法的,而且我知道您的古舊非常多,貴州只要有我們這些人在,就永遠會在您的手裡。”
唐繼堯顯然的被王文華這樣的一番話說得有些不知該如何應接下去,因爲王文華一開口,就將自己的立場表明了,同時也等同於直接的將唐繼堯之前的打算給否決了,當然了,唐繼堯肯定非常清楚,王文華之所以能夠知道自己的打算,肯定與王伯羣有關,但是想來着也沒有什麼奇怪的,畢竟兩個人是兄弟,要是王伯羣不對王文華講什麼,那纔是奇怪的事情,而誒之前就說了,哪怕是再忠心無私的人,如果他真的放下了自己的個人利益的話,那麼恐怕這個人就會找到滅頂之災了,因爲一個連自己以及自己家人偶讀不想着去照顧的人,又怎麼能夠更好地爲他人盡心竭力那?
雖然這是一個很奇怪的說法,但是如果深入道問題之中的話,就不難發現,其實這樣的說法,還是存在一定的道理的;唐繼堯見王文華這麼說,不由得嘴角一挑,其實他這是在掩飾自己心內情緒的波瀾,對王文華道:“這是什麼話,貴州可不是我的;你們兄弟倆呢個人,我當然知道了,你們的能力也好還是你們的才幹也罷,一文一武,貴州的支柱啊,就像那個戲裡怎麼唱的來着,對,架海紫金樑,擎天白玉柱。貴州的安穩,到時候就要交給二位將軍的手裡了啊。”
說着,唐繼堯還蠻有江湖氣的對他們二人拱了拱手,其實這就是交流上的指揮或者說是經驗,如果這個時候唐繼堯直接的點破他們兩個,將自己的想法重複一遍的話,那麼就無異於將王文華的面子折掉了,同時也等於告訴王伯羣,自己已經知道了他“告密”的事情,如果是這樣的話,他不但會得罪了王文華,同時也會讓王伯羣對他出現提防的心理,那麼這樣一來不要說他的想法能不能夠實現,就是到時候他的想法不能實現,道了雲南以後,貴州的軍政大權還會不會被他遙控把持着,都是是一個未知數。
無論是怎樣的情況,無論是何種的可能,所必要的條件就是王文華,王伯羣兄弟這樣的個人,其實說起來,現在的王文華的想法也是可以理解的,唐繼堯自己也知道,哪怕就是他沒有想着用王伯羣來遙相挾持王文華,令其掣肘的想法的話,就是簡簡單單的,將王伯羣帶去雲南,幫助他收集政、治核心的話,其實也是存在危險的,王文華爲了自己的親人着想,而反對自己的想法也是可以理解的。
所以換一種思路的話,現在如果唐繼堯藉着王文華的話,開一個後門,其實也算不得開後門了,畢竟除了王伯羣以外他還有其他很多的選擇嗎,就是如果他不堅持自己的想法的話,就此藉着王文華的話,給他一個臺階的話,或許對他並沒有什麼大的影響,反而他還能夠得到王文華的感激,以及王伯羣的謝意,這樣一來的話,那麼貴州的局勢,就基本上能夠如同王文華所說的那樣,無論是軍務還是政、治,都能夠得到安寧,而且對於王文華的能力唐繼堯是清楚的,而且對於王文華的膽量與韜略,他也是及其認可的,他曾說過,其實王文華比自己更適合督署貴州,而且他也認爲王文華是最有可能接替自己位置的人,而且不單單如此,唐繼堯還曾不止一次的說過,只要是耐得住寂寞,等到適當的時機,或許王文華將會建立超過想象的功績。
當然了,這樣的讚許或許存在着一定特殊的意義,但是可以肯定的就是唐繼堯是非常肯定王文華這個人的,只不過事情總有兩面性,唐繼堯這一次並沒有藉着王文華的話給他一個臺階,反而是他在清楚地知道了自己不能夠改變王文華的想法之後,便離開了。
而且從哪以後,唐繼堯直到自己前往雲南上任之前,都在沒有同王文華有過任何的交流,至於王伯羣嗎,最後當然是沒有跟隨唐繼堯去到雲南,至於他爲什麼沒有去嗎,倒不是因爲唐繼堯改變了想法,實際上是因爲在唐繼堯即將上任的前夕,王伯羣竟然受傷了,一個帶着軍職的文官,竟然會在一次剿匪的過程中受傷了,至於他的如何受傷的,已經查不清楚原因了,總而言之,因爲王伯羣的負傷以及王文華率兵剿匪,兩個人一個無法離開貴州,一個“遠征在外”,唐繼堯只好帶着其他的人前往雲南赴任。
劉雲峰軍營內,因爲作戰部署的關係,所以此時的劉雲峰部,已然開離北洋護軍城,駐紮在制定位置,劉雲峰身爲護國軍第一軍第一梯團梯團長,由此就可見蔡鍔對於他的信任,同時也能夠看出對他的器重以及兩人之間的的關係,第一梯團,這個第一非常的有趣,什麼叫做第一,而這個第一又代表着什麼,是非常複雜,但是卻又能夠被人理解的。
王伯羣的書信早已經送到了劉雲峰的手中,但是當他看過了王伯羣的來電文後,他不由得感覺到有些麻煩,因爲他本人與王伯羣之間的私交甚好,昔時兩個人經常的在一起談論國家大事以及軍政要務,同時兩個人還經常性的互換對於某一事件亦或者是事務的看法以及對於特定問題的理念,可以說,兩個人之間的關係好到了一定的地步,很大意義上來講,其實兩個人完全可以當做是親人一樣的密切,而且兩人之間也經常會相互給予幫助,以表示各自對於對方的友情。
而這一次,王伯羣親自擬定電文,向劉雲峰闡述其弟王文華所處的尷尬位置,以及將要面臨的危險,同時表達了自己對於戰爭局勢的看法,他希望劉雲峰能夠允許同時調撥鄧泰中部對王文華給予必要的支援幫助,而後使得王文華部、鄧泰中部以及熊其勳部三部兵馬合兵一路,從而借護國軍第一分部及北洋第三炮兵關陣地作爲作戰核心,而後相繼的驅逐洪江、靖縣、通道、綏寧等地的北洋軍,從而將湘西之地盡數收於護國軍的境內。同時隨着王伯羣電文一同發送到劉雲峰手中的,還有王文華所寫的作戰計劃,王伯羣希望劉雲峰能夠仔細的閱讀王文華的作戰計劃,同時也是爲了更有力的說服他,使得劉雲峰能夠調撥兵馬,對王文華部進行有力的支援,從而得以進一步開展戰線,將洪江、靖縣、通道、綏寧等地,收入囊中,這樣不但能夠穩定湘西大局,同時也能夠對北洋軍造成有效的壓力,劉雲峰必須要對蔡鍔的安全負責,他不能夠冒這樣的風險,所以他決定,回絕王文華、王伯羣兄弟求援提議,當然了,劉雲峰肯定不會用自己擔心蔡鍔出現危險了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