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七章入太湖創業艱難

兩個時辰後,義軍撤離吳江縣,縣城變成一座空城,趙銘建議一把火將城池燒了,吳易就是吳江人,鄉里鄉親,卻做不出來這樣的事情,只是將城中物資搬運一空,房屋卻留了下來。

半日後,李成棟、吳兆勝、土國賓三路人馬開進吳江,城中府庫被搬空,居民不是隨着義軍撤入太湖,就是分散到鄉間躲避清兵,清軍得了一座空城。

清軍在江南的屠殺,激起了激烈的反抗,同時也震懾住了不少人,而不管是抗清的人,還是被清軍嚇住的人,都有意避開清軍。

滿洲人少,特別害怕漢人反抗,爲了便於統治,滿洲統治者力求將佔人口絕大多數的漢人馴服,讓漢人變成圈養的豬,或是聽話的綿羊。

若是漢人不被馴服,是羣狼,滿人不要說統治,露個面都會被撕成粉碎。

因此滿洲要以小臨大,就必須馴服漢人,殺掉那些敢於反抗,不願屈服的,只有這樣,占人口少數的滿人,才能控制百倍於幾的漢人,否則他們根本無法統治。

因此清軍入關之初,實行殘暴的高壓統治,規定兵至不降屠城,舉義反抗屠城,義軍攻城沒有抵擋守城,或者爲內應爲義軍開城,同樣是屠城。

這其中最顯著的例子,就是新會之役,城中百姓害怕清軍殺回來屠城,盡然幫助清軍守城,甚至親人被吃,也不知反抗。

那是十多年後的事情,而從當時的情況來看,滿清的殘酷屠殺,確實已經成功馴服了絕大多數漢人,使他們變成了奴才,沉淪三百餘年。

清軍撲了一空,讓李成棟極爲惱怒,欲繼續追殺,不過另兩路人馬卻並不積極。

李成棟平定嘉定義軍不利,折了大清貝子屯齊,讓博洛大發雷霆,要拿他治罪,他重金賄賂博洛身邊之人,加上八旗兵大多在北方避暑,正是用人之際,才勉強得了個戴罪立功的機會。

他心裡着急,不過吳兆勝、土國賓卻不急,而李成棟不熟悉太湖的情況,手頭又沒有水軍,便只能望湖興嘆。

義軍將吳江縣附近的船隻席捲一空,士紳百姓攜家帶口的搭船而去,漢人安土重遷,不到萬不得已不願意背井離鄉,他們實在擔心清軍屠城,吳江縣人口逃了一大半。

天地會的成立,因爲清軍的突然殺到,而被打斷,各路義軍首領,移步太湖上的一艘小船上,繼續商議。

在船上,衆人再次確定了天地會的宗旨,明確目標是驅除韃虜,反清復明,並推舉吳易爲第一任總舵主,此後總舵主每四年由各堂主、香主會推。

天地會初建,什麼都沒有,衆人先將架子搭起來,約定暗號,規定各管一片,然後便各平本事,發展下線。

會議結束後,江南之地,便形成了一個鬆散的抗清聯盟,各路義軍一部分跟隨吳易前往義軍在太湖上的水寨,一部分則潛回家鄉,在清軍佔據的州縣繼續堅持抗清大業。

這些人將成爲太湖義軍留在陸地上的一枚枚釘子,時常騷擾清軍,收集情報,起到拱衛太湖根據地的作用。

太湖水面寬闊,面積有一兩個府那麼大,湖中島嶼衆多,義軍進入太湖,便是如魚得水。

吳易率領七八百艘大小漁船,十五六萬軍民,離開吳江縣後,半日便到了太湖上的一個大島,東山島。

大多數的軍民,都將被安置在這裡生活,不過吳易的老巢,卻還要深入湖中,在東山島西南方的三山島上。

江南之地,早已被開發完全,有土地的地方就有人居住,東山島上原本就有好幾萬居民,現在又來了十多萬人,立刻就顯得擁擠起來,各種物資也極爲匱乏。

雖然百姓沒有房屋就扎帳篷,沒有田地就開墾荒地,但還是有許多東西變不出來。

許多紳民逃過來,什麼東西都沒帶,就只帶一點口糧,幾件衣服,百姓要生存下來,要糧食,要鐵器,要瓷器,可以說什麼都缺。

三山島,義軍水寨內,吳易召集衆人前來商議。

這時吳易坐在中堂,其他人端坐在兩側的交椅上,侯峒曾站起來說道:“現在其它問題,都可以拖一拖,糧食問題卻必須解決。”

雖然義軍搬空了吳江縣,但是一個縣城的府庫裡,其實也沒多少糧食。

此時太湖義軍,包括眷屬,有好幾十萬人,每天消耗驚人,不趕緊想辦法解決糧食問題,用不了多久,就會餓死人。

吳易沉着臉,“諸位有什麼辦法沒有?”

趙銘站起身來,“要解決糧食問題,只能從兩個方面解決,一是自己生產,二是從外面弄糧。”

吳易坐正身子,“博安,你說具體些!”

趙銘拱手道:“我先說自己生產。太湖上島嶼衆多,不過能開墾的土地都被開墾,想要獲得新的土地已經不可能,但是太湖廣闊,八百里煙波浩瀚,湖中魚類衆多,我們有船有人,可以織網捕魚,獲得一部分口糧。”

吳易微微頷首,遂即補充道:“捕魚確實是條出路,不過島上土地雖被開墾,但許多田地都是用來種棉、種茶和種桑,明歲可讓這些土地全部改種糧食,也能增加一筆口糧。”

說完,吳易問道:“博安,你繼續說,如何從外部獲得糧食?”

趙銘沉聲道:“有兩個來源,一個是靠資助,建奴不得人心,江南人心思漢,許多士紳大賈雖未起兵反清,但心裡還是同情支持我們的。我認爲可以派人秘密聯絡這些士紳,從他們那裡獲得一筆錢糧!”

趙銘記得就連錢謙益,都秘密資助過抗清武裝,從他們那裡弄點物資應該沒問題。

吳易、侯峒曾等人都微微頷首,江南士紳關係網複雜,就在座之人,哪個不認識十幾個鄉紳大賈,找幾個人資助,確實沒多大問題。

趙銘面露狠色,“另一個途徑,就是埋伏清軍,搶清軍的糧草,或者攻打州縣了。”

趙銘心道:“我這都是黨的成功經營,放到此時,應該也是實用的。”

吳易微微頷首,這時一人忽然走進來,稟報道:“相公,吳江那邊傳來消息,有一支清軍水軍,到了太湖東岸。”

第772章驚惶失措第521章政變上第1068章仰光海戰(二)第185章重現薩爾滸第863章討建奴復神京檄第874章阿濟格籠城御趙第867章人心以亂第十八章閻應元守城第243章太湖義軍覆滅第359章水師對決第710章兵鋒之盛第856章接見孫可望第111章聯順抗清第1050章收回兵權第845章棉業危機第871章分配利益第1092章三十步齊射第570章跨越赤道第1109章國宴第四十六章趙博安八字方略第959章大幹一場第604章浙系志願軍第443章收拾殘局第734章建藩東洲第892章裡應外合第196章追至城下第177章臨近夏收第516章議政王大臣會議第746章廈門海戰第270章博安甚騷第七十三章大戰將至第981章老毛子來了前面一章已經修改第1007章緊急馳援第494章勸降旅順第1009章誰都別想跑第七十五章馬士英的堅持第862章暗流第九十九章國無儲君第890章將計就計第268章歐羅巴公司第292章還不跟本王跑第453章組建幕府第304章何長庚成仁第889章臣想打他第656章接應禁軍第564章癸巳和議第968章黃雀在後第991章薩爾滸伏擊上第137章浙東失陷第297章清軍潰敗第320章荷蘭人壓價第860章冊封吳三桂第747章桂王朱由榔第652章奸雄規劃第458章施琅避戰第208章小六部第191章激戰金華第六十一章逃出生天第四十一章伏清軍趙銘識爲宗第912章兼併河洛第213章兄弟們是誰的兵第923章攻破城牆第243章太湖義軍覆滅第814章靈谷寺之變第193章甕城陷落第582章踊躍應募第1080章失去信心第943章廣武之圍第268章歐羅巴公司第254章存在差距第482章耍流氓第681章死裡逃生第819章漢王攝政第1081章艱難的抉擇第426章趙雜毛來了第503章激戰第139章鄭芝龍會見清使第922章內應暴露第338章豪格南征第1011章預設戰場第190章三路突進第683章半渡而擊第755章西清滅亡第1037章新世界與舊世界第600章堅持南進戰略第452章變相科舉第162章有海盜第304章何長庚成仁第1014章軍心動搖第407章何騰蛟北伐第503章激戰第326章說服德川家上第612章呂宋海戰中第380章激戰武進第1100章班師回朝第383章千里送人頭第511章暗殺多爾袞第四十一章伏清軍趙銘識爲宗第162章有海盜
第772章驚惶失措第521章政變上第1068章仰光海戰(二)第185章重現薩爾滸第863章討建奴復神京檄第874章阿濟格籠城御趙第867章人心以亂第十八章閻應元守城第243章太湖義軍覆滅第359章水師對決第710章兵鋒之盛第856章接見孫可望第111章聯順抗清第1050章收回兵權第845章棉業危機第871章分配利益第1092章三十步齊射第570章跨越赤道第1109章國宴第四十六章趙博安八字方略第959章大幹一場第604章浙系志願軍第443章收拾殘局第734章建藩東洲第892章裡應外合第196章追至城下第177章臨近夏收第516章議政王大臣會議第746章廈門海戰第270章博安甚騷第七十三章大戰將至第981章老毛子來了前面一章已經修改第1007章緊急馳援第494章勸降旅順第1009章誰都別想跑第七十五章馬士英的堅持第862章暗流第九十九章國無儲君第890章將計就計第268章歐羅巴公司第292章還不跟本王跑第453章組建幕府第304章何長庚成仁第889章臣想打他第656章接應禁軍第564章癸巳和議第968章黃雀在後第991章薩爾滸伏擊上第137章浙東失陷第297章清軍潰敗第320章荷蘭人壓價第860章冊封吳三桂第747章桂王朱由榔第652章奸雄規劃第458章施琅避戰第208章小六部第191章激戰金華第六十一章逃出生天第四十一章伏清軍趙銘識爲宗第912章兼併河洛第213章兄弟們是誰的兵第923章攻破城牆第243章太湖義軍覆滅第814章靈谷寺之變第193章甕城陷落第582章踊躍應募第1080章失去信心第943章廣武之圍第268章歐羅巴公司第254章存在差距第482章耍流氓第681章死裡逃生第819章漢王攝政第1081章艱難的抉擇第426章趙雜毛來了第503章激戰第139章鄭芝龍會見清使第922章內應暴露第338章豪格南征第1011章預設戰場第190章三路突進第683章半渡而擊第755章西清滅亡第1037章新世界與舊世界第600章堅持南進戰略第452章變相科舉第162章有海盜第304章何長庚成仁第1014章軍心動搖第407章何騰蛟北伐第503章激戰第326章說服德川家上第612章呂宋海戰中第380章激戰武進第1100章班師回朝第383章千里送人頭第511章暗殺多爾袞第四十一章伏清軍趙銘識爲宗第162章有海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