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體化後置變速箱+非交錯負重輪+耐高溫橡膠管路結構件+專業設計防塵罩+高沸點高導熱油性冷卻液=600公里行軍0掉隊=黑豹2突擊裝甲營×3齊裝滿員趕到=225輛黑豹2坦克。
可以想象,齊刷刷的225輛黑豹2坦克,無一掉隊準點趕到巴爾達斯坎的時候,負責該城市防區的英軍印度師那些阿三士兵會是何種的反應。反正無論他們是何種反應,這種反應肯定不會是感慨謳歌德國工業的嚴謹務實就是了。
英軍軍官們如同吞了豬苦膽一樣,硬着頭皮指揮阿三士兵利用手頭一切反坦克武器試圖阻擊德國人的突擊,可惜他們手頭能夠找到的無非就是英制17磅反坦克炮啦、25磅炮啦、還有米國人那裡淘汰下來的m1918a型76。2mm口徑l50防空炮——這些東西對於黑豹2來說,屬於基本傷害免疫的範疇,只要不是被炮管頂着腦門轟基本上沒有效果。英國人唯一可以指望的武器是m290mm防空炮,這東西的威力基本上可以米國人目前尚在研發的m26“潘興”坦克的主炮威力相媲美,可惜數量的不足和準備的倉促讓這些東西也很難有發揮威力的機會——英國人沒有專門爲m2高射炮配屬專門的自行車輛,因此這些高射炮不是固定部署就是裝在m3半履帶車上,高射炮特有的高大結構讓這些火炮如同黑夜中的螢火蟲那樣鮮明,很難融入到防禦工事中去,生存能力也就沒有保障了。
只要德國坦克兵的表現不至於太過丟失專業水準,那麼就很少會有m2高炮能活到可以擊穿黑豹2的距離。
當然,這也不是說英國人毫無機會。如果換做一個已經在東線戰場拼殺數月的蘇軍方面軍司令或集團軍司令親臨一線指揮這場戰鬥的話,那麼只看目的不計損失的蘇軍指揮官一定會做出一個果斷的決定——立刻出動方面軍或集團軍手裡可以拿出的全部伊爾-2攻擊機,對德軍坦克集羣發動不計損失的反擊。可惜英國人還沒有養成這種利用對地攻擊機打擊坦克部隊的條件反射,而且英國也沒有蘇聯人的伊爾-2那麼專業的反坦克戰機,當然,最後也是最重要的一點是:英國人的空地協同指揮體系不如蘇聯人那麼高效,蘇軍在編組方面軍和諸兵種合成集團軍的時候,海陸空三軍的單位都是統轄在方面軍司令或諸兵種合成集團軍司令的手中,在英軍中卻沒有這樣的體系,讓一個英國陸軍將領去指揮英國空軍的對敵攻擊機飛行員、在無戰鬥機護航狀態下獨立執行出擊任務,其阻力之大,不是蘇德兩國可以想象的。
如果英國人夠果斷,雖然不可能擊退德軍的精銳裝甲部隊,但是給予德軍裝甲以重大損失還真能夠做到——德軍的坦克,是從伊斯法罕出發後跋涉了600多公里迂迴過整個伊朗荒漠地帶後趕到巴爾達斯坎的,他們在中途停車加油數次,可是德國人的飛機不可能走這條路,畢竟在沒有空中加油的年代,讓戰鬥機和對地攻擊機飛過600公里作戰半徑後執行攻擊任務對有效滯空時間的利用率太低了。
所以德國空軍的飛機都是從德黑蘭東北部的軍用機場出擊的——也就是從厄爾布爾士山脈上空飛過,經過僅僅200餘公里的作戰半徑就可以到達巴爾達斯坎,這條路線比從伊斯法罕出擊省油六成,戰鬥效率也可以提高數倍。反正飛機是不怕“行軍路線地形複雜”的,下面是沙漠還是崇山峻嶺殊無關係。
這麼做唯一的問題是,德軍機羣在到達巴爾達斯坎途中,會經過多處英軍和蘇軍的地面防區,不可能完全躲過英蘇軍隊的對空偵察,所以爲了防止英蘇軍隊因爲德軍機羣的異動而提前警覺,德國空軍的飛機只能是在出擊機場焦急等待保持戰備,一直到從荒漠中突防的隆美爾中將所部駛出荒漠、打破無線電靜默通知後方出擊信號後,蓄勢待發的機羣才能瞬間起航支援巴爾達斯坎方向。
也就是說,英國人本來可以得到至少40分鐘到一小時的時間差,在這個時間差裡,隆美爾的頭頂是一片空蕩蕩的天空,一架空中掩護都沒有。可惜,這個寶貴的時間差在英軍二三線部隊的驚慌失措和指揮系統的拖沓臃腫共同作用下被白白浪費了。
……
“將軍!奧金萊克閣下!巴爾達斯坎失守了!第22和29印度師被擊潰,目前正在向卡爾馬什和費扎巴德方向潰散。德國人沒有追擊,只是佔據巴爾達斯坎後就地休整,並往北派出搜索部隊。”
機要秘書衝進了將軍的會議室,不顧衆人的驚詫,當衆說出了這個不幸的消息。
與德軍接觸的壞消息,是在半個多小時之前傳來的,英軍伊朗-阿富汗戰區司令奧金萊克上將還在緊急與部下召開會議商討應對措施和部隊調遣,第二封報告巴爾達斯坎失守的消息就傳了過來,把大家驚得目瞪口呆。
“德國人在休整?靠,我早該想到的,混蛋,巴爾達斯坎的守將是誰?約翰尼斯上校?他逃跑的時候有徹底摧毀城內的補給倉庫嗎?
“這個……那個……告急電文裡面沒有涉及這一點……”
“我就知道!那個貪生怕死的豬!勞資要槍斃了他!這和資敵有什麼區別?”
奧金萊克上將憤怒地一躍而起,雖然他不是一個一流的陸軍將領,但是在看了德國人的應對措施後,他好歹可以總結出兩點:首先,德國人的補給不足問題非常嚴重,衝出荒漠後急需休整;其次,德國人的目的也絕對不是爲了攻進阿富汗,否則他們不會放棄追殺英軍潰兵的機會,他們的目的,只怕是想斷了目前正部署在厄爾布爾士山脈西段防線的英蘇軍隊的退路。
而那些愚蠢的傢伙,居然還以爲退往東面,守住阿富汗和伊朗邊境地帶的呼羅珊省要道很有價值呢。
就像是爲了證明奧金萊克的猜測似的,沒過幾分鐘從蘇聯人那裡也傳來了土庫曼斯坦境內德軍向南發動了新的攻勢的消息。
原本在伏爾加德意志人拯救行動階段,土庫曼灣附近的德軍觸鬚往南面最遠只延伸到克孜勒阿爾瓦特附近,從那以後,德軍ss第5山地師、元首警衛旗隊裝甲師等精銳部隊已經一連10天沒挪窩了,蘇聯人嘗試過反擊,但是不是德國人的對手,經過一番對峙和互有攻守的小縱深作戰後,蘇聯人得出的結論是德軍部隊精銳非常,但是似乎因爲跨海作戰補給不足無力繼續發動大規模進攻。
不過,就在南面德軍進攻的消息傳來之後,蓄勢十餘日的德軍ss第5山地師和元首警衛旗隊裝甲師就如同瞬間滿血復活一樣,集中了上百門重炮對蘇德兩軍對峙前沿發動了持續猛烈的火力準備,隨後向阿什哈巴德方向發動了新的攻勢。
克孜勒阿爾瓦特和阿什哈巴德都位於土庫曼斯坦境內部分的厄爾布爾士山脈北麓,也算是古代商路上古城了,而阿什哈巴德的地理位置顯然更爲重要,因爲它是厄爾布爾士山脈和興都庫什山脈之間的一個缺口,發源於興都庫什山脈的中亞主要河流阿姆河的西部支流就由這個缺口折而向北,最終注入鹹海。兩城之間的距離約在上百公里。
奧金萊克上將的眉頭擰成了一個疙瘩,在軍用地圖上按照機要人員的彙報尋找着德軍行動的軌跡,越看越是心涼。如果德國人堅決執行現在的計劃,由土庫曼境內的部隊從阿什哈巴德方向越過山口南下,而巴爾達斯坎的隆美爾所部往北突擊的話,那麼他們只需要經過200多公里的距離,佔據兩點之間的薩卜澤瓦爾、法魯季兩處道路節點,就可以把目前還在厄爾布爾士山脈西段佈防的英蘇軍隊後路切斷。
當然,北路德軍要想突破阿什哈巴德還是比較麻煩的,畢竟蘇聯人近期一直在進行準備,防禦自北而來的威脅,山區地帶也不適合裝甲部隊展開攻堅,可是南面的隆美爾部就沒有任何人有把握在硬碰硬的正面對抗中擋住他往北進攻的道路了,蘇軍在阿什哈巴德部署的防禦都是針對自北而來的進攻的,臨時調整對於軍隊部署的要求會非常高。
“空軍準備好了沒有?無論有多少戰鬥機護航,所有對地攻擊作戰飛機一定要立刻出擊!還有,向蘇聯人求援,告訴他們隆美爾的部隊目前還沒有空中掩護。
另外,要求空軍部門用盡一切辦法儘可能打擊隆美爾部隊的臨時後勤補給線——隆美爾遠涉荒漠而來,最多隻能攜帶3個戰鬥基數的彈藥,別的東西他可以因糧於敵就地補給,但是彈藥是絕對不可能就地補給的——無論是英制彈藥還是蘇制彈藥,都和德制的規格完全不匹配——所以爲了支持他挺過這兩百公里的最後突刺,維勒安。蒙斯克已經會孤注一擲籌備補給車隊的。”
“如果‘用盡一切辦法’真的可行的話——那麼我想,皇家空軍可以冒險出動蚊式轟炸機羣單獨行動騷擾隆美爾的臨時補給線。”
巴爾達斯坎已經陷落了,但是如果看一城一地的得失就以爲自己可以判斷出一場戰役的勝負的話,那隻能說這名將領的心理水平還生活在二十年前。這是一場生命與時間的賽跑,負隅頑抗的英國人隨時有可能被切斷退路,而貌似風光的德軍裝甲部隊,也隨時有可能面臨一場千里遠征在目的達到之前就用盡自己的爆發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