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34 羣相亂議,昭德請辭

皇帝駕到,羣臣出迎。李旦身穿一襲赭黃袍,在羣臣迎拜中登堂坐定,自有政事堂官員入前,開始仔細奏報剛剛接到的隴右戰報。

儘管羣臣絕大多數已經深知此事,但當奏報開始時,衆人仍然聽得頗爲認真,並不免再次大生感慨。

而當皇帝李旦在聽完這一場勝仗竟然是這麼大的規模,一時間也忍不住面露驚詫之色,並在聽完奏報後忍不住感慨道:“隴邊將士大破蕃賊,誠是功壯,燕國公常之、王尚書孝傑,不愧爲鎮將典範,社稷能得之鎮戍邊土,士民安心,朕亦無憂。鎮國雍王更不愧榮稱,凡事相委,必有佳訊傳達!”

“如此大功,不可不賞,今日專議功士賞格,餘者一概不論。”

隨着皇帝做出表態,一干朝臣們便也開始各自組織措辭、準備發言。

這一次,率先開口的卻是凡事都並不勤於爭先的門下侍中狄仁傑。

“自吐谷渾失國以來,吐蕃便常爲大唐邊擾。朝廷幾番用兵,雖勝負有差,但也成功拒之國門之外。今隴邊、西域再添勝績,誠是可喜,參戰將士,誠宜封獎,但常例則可,實在不必渲之過甚。”

狄仁傑並不贊成邊事大用,這一點羣臣俱知。但在聽到其人如此態度鮮明的表達,還是有不少人頗爲驚訝,這實在有些不符合狄仁傑平時作風。

狄仁傑話音剛落,便有左羽林泉男產出班,皺眉說道:“狄侍中何薄功士過甚?吐蕃勢大既久,幾害我國徵戎大計。安西四鎮幾置幾廢,俱蕃賊鬧亂所致,至於王尚書大軍勞遠,再克四鎮,才重爲我有。青海之勝,督戰之蕃國大相欽陵,更是賊中最爲勢大凶惡者,今爲雍王殿下所制,更近代所未有之壯跡,豈可俗常料之!”

狄仁傑看了泉男產一眼,但卻並沒有直接作出迴應,視線只是看了一眼堂上端坐的皇帝李旦以及仍在席中作沉吟模樣的李昭德,似乎是在等待這二者發聲。

不過,另一名宰相崔玄暐則站出身來,開始就狄仁傑的看法進行補充。

“王孝傑前復四鎮,已經是大功殊賞。今次安西再勝,不過此前一戰之留餘,蕃賊不甘心四鎮之失,所以再啓戰端。王孝傑當戍敗之,不過職責之內。表彰其事,勉之則可,不必一事二賞。”

崔玄暐這麼說自有其道理,長壽年間王孝傑收復四鎮,所接受的封賞犒獎已經超過了其戰勝的意義本身。如今其人身爲安西大都護,自然鎮守有責,安西此次獲勝本就是常規的操作,還達不到政事堂羣臣共議其事的標準。

當然今日議事的重點本也不在王孝傑,大家心裡都明白,對於安西的功獎問題僅僅只是一個添頭而已,重點自然還在雍王督戰的青海。

然而崔玄暐接下來的話,卻讓滿堂譁然:“青海一戰,雖然錄功在表,但若深究其因,臣請治雍王輕妄之罪!”

崔玄暐話一講完,且不說羣臣驚訝,潞王李守禮已經先一步按捺不住,推案而起,戟指崔玄暐怒聲道:“崔玄暐構傷大臣,謗議功士,可惱、可恨!臣請即刻制之,發入堂下!”

隨着潞王暴起,堂中雍王一系的官員們也都紛紛用不善的目光凝望着崔玄暐,使得政事堂中氛圍頓時變得尖銳對立起來。

這時候,皇帝李旦先是看了李昭德一眼,見其仍然沒有要發言的意思,於是便對李守禮微笑道:“潞王稍安勿躁,眼下事程尚在議中,諸言兼聽,諸論廣採,如此才得公允。崔相公既出此言,朕與諸公也都好奇以何結成此論。若所言無理,自可當堂辯駁。”

皇帝和稀泥或者說偏袒崔玄暐的態度,頓時讓李守禮更加的不滿。

但他一時間還沒想好該要如何繼續反駁,視線餘光卻見宰相陸元方與國子監司業鄭融都有動作暗示,陸元方的意思尚不明確,但鄭融因爲距離更近,所以李守禮也看得更清楚一些,只見鄭融正用手指在案上勾勒一個“走”字。

李守禮略作沉吟後,略有明悟,便再次發聲道:“臣所見雍王功勳卓著,事蹟確鑿,誠無可疑。即便不以親親之執念,同樣覺得此功大壯,決不可刻薄議之。崔玄暐妖異言論,臣並不好奇。”

說話間,他擡手一振身着的繡甲,繼續說道:“臣以薄才恭事北衙,不以辯論得任。職事所繫,不敢分心須臾,既述所見,不敢再留頓避事,恭告暫退,排直宿衛事宜。”

聽到李守禮這麼說,堂中氣氛又略有沉凝。至於皇帝李旦,臉色當然是有些不好看的,但李守禮所領左羽林軍,眼下卻是專職宿衛皇太后所居的上陽宮,李旦一時間也不好拒絕他的請退,勒令其繼續在堂參議。

李守禮負氣而出,使得政事堂氣氛很久都沒有恢復過來。雍王一系的官員們,自宰相陸元方以下,俱緘默不語,擺明了態度,無論崔玄暐再說什麼,只當他是放屁。

這種沉默,更類似於一種示威,且將雍王在朝中的勢力明明白白的勾勒出來。對一些人而言,心中自然是大大的不爽。

皇帝李旦這會兒也只是垂眼看着案上器物擺件,臉上無甚喜怒之色。

這時候,宰相李昭德終於開口,擡手指了指有些進退失據的崔玄暐沉聲道:“繼續說。”

潞王如此激烈的反應,將崔玄暐思路略有打斷,他默然片刻後,也顧不上再去細品情緒感受,只能硬着頭皮繼續說道:“青海此戰,實非必然。隴邊以河源爲樞鎮,據赤嶺而設防,蕃賊雖縱橫青海,但本無力寇擾隴右。西京長安鬧亂新定,大治未樹,已經不堪新擾,當此時機,不宜邊務大進,這是當然之計!

雍王則不然,不獨親身登隴,更犯險主動謀戰。觀其所爲,豈以家國安危爲計?所圖者,蕃國欽陵善戰之名而已,若能僥倖敗之,則雍王名勢便爲一時之所重,遠超前代之名臣。但若不幸落敗,則隴右危矣、關中危矣!

此半壁江山之安危,搏於一人之顯赫。雍王此勝,不掩其用計之險,言是壯闊,實則孤膽,此實不足大用、不足榜樣!”

儘管雍王一系的官員們已經表態不再參與後續餘論,但在聽到崔玄暐對雍王的指摘,一時間仍忍不住眉目暗張,只是強自按捺。

等到崔玄暐講完,李昭德自離席而起,轉至皇帝坐席前深拜下去,語調沉重道:“臣得陛下授用機樞,領掌國是。用事以來,戰戰兢兢,唯恐失職。但終究事不遂於人願,政事堂內竟生此邪言,謗傷功士、狹計爲美,使天下人知此,必羣起攻訐。

臣不畏人言,卻恐辜負皇恩所用,今事蹟如此,不容狡辯。臣請革此重任,棄用拙才,以爲後繼之警!”

如果說崔玄暐的論調已經讓人驚訝不已,那麼李昭德竟因此主動請辭,則就更加的讓人震驚莫名。李昭德行事素來強硬有加,幾時見其人能作如此退計?

他若不滿於崔玄暐的發言,大可以直接放言斥責。但現在卻根本不與崔玄暐針鋒相對的辯論,而是籍此發聲請辭,真是讓人感覺莫名其妙。

特別崔玄暐縱有攻訐,也只是在針對雍王,李昭德或在一些事情上跟雍王不失呼應,但也實在犯不上以自己的權位來行以退爲進之計。

莫非李昭德是真的已有退意?

堂中一些人想到這一點後,一時間心情不免更加的跌宕不已。莫非剛剛有所穩定的朝局,又將發生新一輪的震盪?

衆人既驚且疑之際,皇帝李旦也是一臉驚容的站起身來,且邁步疾行到李昭德身前,先是張張嘴,才神情複雜的澀聲說道:“朕得國未久,既無建樹可稱,也無過錯需諱,竟衰德至斯,使我輔國名臣暗生棄我之念?”

“昭德狂悖!聖人授以重位,竟以去留挾意!”

聽到皇帝這麼說,殿中羣臣更加激動,有幾人更直接出席戟指李昭德斥聲道:“如此行徑,豈爲宰執風骨!如此狂臣,豈能託以國計!”

事情發展到這一步,朝情漸有失控之態,一些名重老臣這會兒也是一副諱莫如深的態度,不敢輕言。

最終,還是狄仁傑再次站起身來,行至皇帝與李昭德之間,語重心長的說道:“今日議者,隴邊捷情。入議之前,陛下已經有言,餘事不論。李相公突言事外,的確是失禮了。”

“臣情急失態,的確是有罪,之後甘願領受責罰。但隴邊捷情,臣以爲雍王功壯,確實可誇。雖兵者大凶,君子不重,但家國安危,即需寸勢不讓!大唐創業以來,豈有授事於賊之理?當殺則殺,當伐則伐!玄暐半生虛長,無有負甲之使、無有半轉勳功,雍王雄計、能制賊之名將,其所謀計,豈崔玄暐之流能以井底觀之大概?”

狄仁傑開口後,李昭德便也順勢繞回話題,對此事發表了自己的看法。

0829 千古義宦,再造之恩0156 武氏羣英會0109 仗義屠狗輩0476 十道使者,保三爭四0507 中軍議事,諸將思歸1041 頹志老物,不足興邦0543 諸夷滋擾,以血還之0474 子孫如此,卿等羨否0328 野狐宰相0047 向陽而行0381 媽寶裴光庭0671 王眷赴宴,如臨敵陣0943 賊來受死,不留降口0301 雲韶府使,少王歸都0848 大將薨逝,北疆不安0080 豬狗之才0523 助吾事者,賜之以帛0194 報還顏色,李氏有人0981 相性相合,豢狼察惡0954 不負祖宗,不負蒼生0268 薰蕕不同器0777 宗家冢嫡,監國元嗣0781 借爾奴首,以儆效尤0102 少王神都行0334 巽郎勤勉,鞠躬盡瘁0108 等你長大0716 義無親疏,有感而發0151 神都此夜多驚魂0131 與衆不同的大王0188 愛上一匹野馬1010 西土悍胡,得隴望蜀0452 人既不存,需留清白0306 魏王不壽0470 唯情不可恃,滿朝非君子0821 賊亂事小,無虐下民0402 好長生者,必重醫卜0458 天南遙遠,君恩難覆0776 寧爲玉碎,不爲瓦全0008 聖母神皇0954 不負祖宗,不負蒼生0734 知己幸遇,長託此生0584 黑齒出迎,甘爲鷹犬1036 漠北天寒,人心渙散0492 赤子情懷,知足不爭0933 半生功業,壯極青海0090 家賊難防0757 舉世不容,名臣辭世0889 人間遠我,我親人間0047 向陽而行0931 唐家恩義,俱在羈縻0282 眼高手低,矜傲排外0734 知己幸遇,長託此生0536 從此以往,不負蒼生0732 民爵普授,兩稅試行0805 冊授羣臣,大治將興0217 西京可守0964 王邸門高,俗流難入0352 姿容趣淺,率真可愛0203 奔跑的大王0574 巨貨誘人,貪心難遏0516 胸懷天下,留情不多0259 娼兒薄行,花期錯失0504 勤王難行,懷義伏屍0655 倫情妖異,母女爲仇0671 王眷赴宴,如臨敵陣0378 坐皇帝,立皇孫0988 典刑在德,不唯輕重0830 新瓜脆爽,引人垂涎0155 吾年弱冠加朝散0659 不事二主,死爲唐魂0487 潞王殘暴,人勢難欺0981 相性相合,豢狼察惡0188 愛上一匹野馬0400 主動出擊,意在狄公0881 漕渠流脂,穀米滿倉0910 邊州事繁,國力日盛0143 被抄家的丘神勣0749 山南房州,廬陵王城0033 雕蟲與公賞0802 夜遊皇苑,餘生同幸0802 夜遊皇苑,餘生同幸0789 榷鹽新政,以補糧荒1028 佳節令時,不誤教子0054 鎖喉之臣0391 朕有佳孫,與卿論好0627 常之悍勇,欽陵遁走0305 門牆生隙0326 幼宦可養0492 赤子情懷,知足不爭0243 千金於世,需傍大枝0738 行臺甲壯,南衙無兵0861 人間正邪,不在私計0997 生則同衾,死則同穴0170 神都世情(鼠年吉祥!)0878 人間驚豔,實難爭美0332 安西告捷,臺省振奮0468 三思欽望,共赴黃泉0268 薰蕕不同器0640 玄暐橫死,殺機四伏0444 聖皇洪福,神佛入苑
0829 千古義宦,再造之恩0156 武氏羣英會0109 仗義屠狗輩0476 十道使者,保三爭四0507 中軍議事,諸將思歸1041 頹志老物,不足興邦0543 諸夷滋擾,以血還之0474 子孫如此,卿等羨否0328 野狐宰相0047 向陽而行0381 媽寶裴光庭0671 王眷赴宴,如臨敵陣0943 賊來受死,不留降口0301 雲韶府使,少王歸都0848 大將薨逝,北疆不安0080 豬狗之才0523 助吾事者,賜之以帛0194 報還顏色,李氏有人0981 相性相合,豢狼察惡0954 不負祖宗,不負蒼生0268 薰蕕不同器0777 宗家冢嫡,監國元嗣0781 借爾奴首,以儆效尤0102 少王神都行0334 巽郎勤勉,鞠躬盡瘁0108 等你長大0716 義無親疏,有感而發0151 神都此夜多驚魂0131 與衆不同的大王0188 愛上一匹野馬1010 西土悍胡,得隴望蜀0452 人既不存,需留清白0306 魏王不壽0470 唯情不可恃,滿朝非君子0821 賊亂事小,無虐下民0402 好長生者,必重醫卜0458 天南遙遠,君恩難覆0776 寧爲玉碎,不爲瓦全0008 聖母神皇0954 不負祖宗,不負蒼生0734 知己幸遇,長託此生0584 黑齒出迎,甘爲鷹犬1036 漠北天寒,人心渙散0492 赤子情懷,知足不爭0933 半生功業,壯極青海0090 家賊難防0757 舉世不容,名臣辭世0889 人間遠我,我親人間0047 向陽而行0931 唐家恩義,俱在羈縻0282 眼高手低,矜傲排外0734 知己幸遇,長託此生0536 從此以往,不負蒼生0732 民爵普授,兩稅試行0805 冊授羣臣,大治將興0217 西京可守0964 王邸門高,俗流難入0352 姿容趣淺,率真可愛0203 奔跑的大王0574 巨貨誘人,貪心難遏0516 胸懷天下,留情不多0259 娼兒薄行,花期錯失0504 勤王難行,懷義伏屍0655 倫情妖異,母女爲仇0671 王眷赴宴,如臨敵陣0378 坐皇帝,立皇孫0988 典刑在德,不唯輕重0830 新瓜脆爽,引人垂涎0155 吾年弱冠加朝散0659 不事二主,死爲唐魂0487 潞王殘暴,人勢難欺0981 相性相合,豢狼察惡0188 愛上一匹野馬0400 主動出擊,意在狄公0881 漕渠流脂,穀米滿倉0910 邊州事繁,國力日盛0143 被抄家的丘神勣0749 山南房州,廬陵王城0033 雕蟲與公賞0802 夜遊皇苑,餘生同幸0802 夜遊皇苑,餘生同幸0789 榷鹽新政,以補糧荒1028 佳節令時,不誤教子0054 鎖喉之臣0391 朕有佳孫,與卿論好0627 常之悍勇,欽陵遁走0305 門牆生隙0326 幼宦可養0492 赤子情懷,知足不爭0243 千金於世,需傍大枝0738 行臺甲壯,南衙無兵0861 人間正邪,不在私計0997 生則同衾,死則同穴0170 神都世情(鼠年吉祥!)0878 人間驚豔,實難爭美0332 安西告捷,臺省振奮0468 三思欽望,共赴黃泉0268 薰蕕不同器0640 玄暐橫死,殺機四伏0444 聖皇洪福,神佛入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