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76 寧爲玉碎,不爲瓦全

連續封鎖數日的天津橋終於再次恢復了暢通,橋上行人絡繹不絕,紛紛向皇城端門匯聚而去。

端門前甲士林立,並有雍王所任命的使臣手持籍簿穿梭於人羣中,將諸彙集於此的朝士們錄名計點。朝士們各着官袍,神情複雜的左右張望,偶爾看到相熟的同僚故友出現在人羣中,或是淺笑頷首,或是湊在一起講述詢問動亂以來各自經歷。

神都城這一場動亂,對朝廷的打擊實在是大。因爲動亂開始便是南衙軍隊直接針對朝士羣體,各種暴力的摧殘讓人苦不堪言。許多門前列戟的朝廷重臣直接遭到了禁軍將士們的寇掠侵擾,一場大劫下來,還能夠完好無損的站在這裡,也的確是一件頗爲幸運的事情。

但除了這一點劫後餘生的慶幸之外,聚集在端門前的朝士們心情多數都不算好。

雍王歸國之後,雖然快速的平定了城中各種騷亂、且建立起一個初步的秩序,但朝士們整體參與度卻不夠高。他們彷彿被排斥在外,似乎接下來整個帝國的走向都與他們無關。

坊曲間尋常百姓能夠安生於世已經心滿意足,但這些朝士們終究不是普通的百姓,無論是出於公心還是私計,他們也都想加入到秩序的重建中來。然而如今的神都城已經不是他們所熟悉的那個樣子,他們過往所擁有的官爵與權力已經沒有了立足的環境。

雖然過去這幾天時間裡,雍王也徵辟了一部分朝士授以職權,可絕大多數的朝士在這個草創的新秩序中都還沒有找到自己的位置。整日無所事事、困居坊邸,這自然難免讓人憂懼、彷徨。

今次雍王傳令諸坊、大集朝士,朝士們的響應度也是頗高,希望能夠藉由此次集會,打破此前無從對話的僵局,希望新舊秩序能夠溝通交融,讓世道向好的方向發展。

“稟殿下,在朝凡五品以上職官簿計三百七十員、散官七百八十六員,扣除散、職疊有兩百一十三員,計九百四十三員,端門籤計五百三十二員。五品以下仍待審計……”

日中時分,被李潼任命爲宣命使的宰相李思訓登上端門城樓,手捧計簿稟告朝士彙集情況。

聽到這個數字,李潼眉頭微微一皺,但很快又稍有舒展。官階五品以上,便算是踏上了中高層官員的序列,也是朝廷的中堅力量。

總數九百多人,結果招聚起來的僅僅只有五百多人,連三分之二都沒有達到,無論是這一場動亂給朝廷帶來的傷害,還是官員們並不認可自己的教令而不肯入朝,如此驚人的員額缺口都足以讓人心驚。

但這樣一個數字對比,還是要比李潼心中的預期要好一些。

行臺與朝廷之間的對立本就已經持續數年,在這樣的氛圍影響之下,必定會有相當一部分朝士對雍王的權勢不能正確看待,缺乏足夠的敬服。回到神都之後,他也並沒有對原本的朝士羣體優加撫卹。

在這樣的情況下陡作召集,五品以上官員仍有過半到場,這也意味着人心仍有收拾的基礎。無論到場官員們是懷着怎樣的心情,但起碼他們對各自的官職仍然擁有着認同感,仍然認可並珍惜自己身爲唐家臣員的身份。

當然,唐家臣員未必是雍王臣屬。李潼站在城樓上向下俯瞰,能夠清楚見到到場的官員們自發的圍聚成一個一個的小團體,團體之間的成員也在互相走動、溝通。

這樣的現象,倒是不必直接指稱爲朋黨,但也足以顯示出官員們彼此之間的人事關係。而這一份人事關係,顯然是與雍王關係不大,因爲早在數年前,雍王於朝中的影響力便被清洗一空、所剩無幾。

李潼此前之所以要繞開朝廷舊有人事結構而新組班底,就是擔心官員們這一份人事關係會掣肘、阻撓他教令的貫徹,希望能通過具體的事務運作、逐步將原本的朝士體系吸納過來。

可是皇帝與廬陵王雙雙斃命,讓他沒有了從容操作的時間,必須要在最短的時間內確立一個唯一的權威,以應對接下來的種種變故。

眼見朝士們聚集的已經差不多了,雖然陸續還有零星加入,但也不會再有大規模的增長,於是李潼便下了城樓,在甲卒們的簇擁之下自端門行出。

“臣等拜見鎮國雍王殿下!”

站在端門最前方的是原本朝廷幾員宰相,分別是禮部尚書王及善、黃門侍郎張錫、兵部尚書孫元亨以及殿中監姜晞。

幾人口稱拜見,但也只是拱手揖禮。這也很正常,宰相乃是百官之首,本身就地位超然,再加上雍王歸國以來對朝臣們多有冷落,以至於朝臣羣體頗有積怨,宰相身爲百官之首,如果在這樣衆目睽睽的場面中表現的過於阿諛熱切,無疑會有傷風骨人望。

但在作揖之後,幾個宰相的反應就變得頗有意思了。首先是王及善這個老人瑞,似乎長久的站立導致體力不支,身軀一晃便腰骨彎曲,直接拜在了雍王面前。另一側的張錫見狀,忙不迭入前攙扶,同樣順勢的膝蓋點地。

至於兵部尚書孫元亨則就乾脆的多,作揖算是代表朝士羣體表達了對雍王冷落態度的不滿,然後便直接拜倒請罪道:“今次神都鬧亂,兩衙甲兵多有悖法,臣當司在事,失職罪大,恭請殿下降罪!”

極短時間裡,四名宰相拜倒三人,唯姜晞直不楞登杵在原地,顯得很不合羣。略作錯愕後,也不敢再風骨自標,同樣拜在了地上,額間已經隱有冷汗沁顯,視線餘光滿是幽怨的瞥着仍在伏地呻吟的王及善。

望着哼哧哼哧粗喘大氣的王及善,李潼心裡暗罵一聲不愧是能從武週一朝挺到現在的老臣,細節上的圓滑真不是吹的。

一邊腹誹着,羣衆矚望之下,他也不得不稍具敬老姿態,上前一步將王及善攙扶起來,只是還沒來得及說什麼,兩臂已經被王及善反握住。

“得見殿下麟趾龍行,臣更有慚老朽無能。當年春宮奉裕,竟夜不疲,孝敬皇帝誇臣忠謹,大帝更解橫刀授臣,顯貴左右。今班列久立竟不能支……”

白髮蒼蒼的王及善一臉羞慚之色,嘴角顫抖着嘆聲說道。

李潼聽到這話更覺無語,但也只能順着王及善話語說下去:“王相公立朝耆老,向年先君用之以力,今小王在事,尤須敬重這一份經久資深,老謀國士,不需再恃筋骨,自有珍惜之處。”

說完這話後,他便將手臂從王及善手中抽出來,不再聽這老先生倚老賣老。這張嘴就是你爺爺你大爹當年如何待我,實在是讓人不爽。當然拋開這一點小情緒,王及善這麼說也是在表態我是你家祖傳的老馬仔,咱們有話聊。

繞開王及善,李潼垂眼望着直言請罪的孫元亨說道:“今日盛集朝士,大計在議,孫相公所陳述且付後議,不必急表事前。”

應付過幾名宰相,他才又將視線轉向在場已經班列整齊的朝士們,大聲說道:“日前都畿板蕩橫生,諸君各有經歷,無復贅言。家國痛失主上,小王倉促就事,然社稷之所興繼,亦不敢私計獨斷。今日祿士盛集,爲家國長謀大計。破賊雖易,凝聚則難。

幸家國仍有恩親在堂,人望不失歸屬,大帝遺書、託事太后,今迎皇太后陛下歸朝,追述大帝遺制、宣恩褒功,諸公獻才於朝堂,小王奮力以定亂,奸邪險惡,不足爲慮!”

說話間,他便翻身上馬,扶劍俯瞰全場。而這時候,端門前羣臣在聽到雍王這一番話後,各種議論聲已是大作,許多人臉上都流露出驚詫之色,甚至有人出班高呼反對。

這樣的場面,李潼也有預見。此前朝廷諸多人事變動,不獨他一系人員被大量清洗,同樣的他奶奶所提拔的臣員也遭到了大規模的貶謫。如今仍然在朝者,相當一部分對武周都是乏甚認同感,對於皇太后再次歸朝自然也都深有牴觸。

但李潼今天本就不是爲了要與他們商量,端門內外具甲數千,將這一片區域牢牢封鎖起來,對於官員們的質疑反對聲充耳不聞,兩眼只是盯着前班重臣們,一時間端門前的氣氛嘈雜又充滿了肅殺。

在雍王的逼視下,前班陸續有臣員行入雍王身後。並不是官位越高、風骨越軟弱,而是所處的位置讓他們所慮更多也更全面。風骨並不能解決切實所面對的問題,而且在場這些反對者也未必就是完全的風骨公義,大有私計摻雜、製造分裂者魚目混珠。

所謂一朝天子一朝臣,皇帝李旦雖然當國未久,於朝中也留下了自己的烙印,特別韋承慶執掌中書後,朝中人事改變可謂深刻。想要將皇太后重新迎回朝中,當然不能獲得這些人的同意。

此前雍王雖然傳檄移除皇帝尊號,但畢竟不屬於朝廷正式的聲令。今日羣臣相聚於此,也未必就是人人屈從雍王淫威,心裡大概已經在打着主意聚衆聲討雍王的檄文,現在雍王又作此反覆之計,自然更加踩到了這羣人的痛處,反對者漸漸聚集起來,神態激動的揚聲反對。

“國中動盪頻生,誠是家國之大不幸!然聖人持符當國,亦海內之衆望。殿下殊號鎮國,亦聖人之所親冊,享恩之隆厚,天下無有過之!社稷遭禍,百姓同悲,殿下不以匡扶爲計,反而強宣亂命!大帝遺制,皇太后屢有違背,當年殿下亦以匡申正義爲功,今自反前事、重造妖氛,能不爲天下恥笑!”

郕國公姜晞眼見羣情激憤,一時間也是勇氣上涌,神態激動的振臂呼喊道:“唐家恩祿所養,豈獨趨炎附勢之反覆下才!殿下恃衆志驕,以詭變爲能,褻弄公器,自有忠直寧死不屈!”

姜晞一番話喊出口來,的確是正氣滿滿、擲地有聲,以至於在場有些已經站到雍王一側的朝臣也流露出猶豫之色,而其他本就反對迎回皇太后的朝臣們則更加的振奮鼓舞,紛紛指責雍王驕橫跋扈。

聽到姜晞一番指責,李潼臉上並無多少怒色流露,但嘴角的譏誚之色卻更加濃厚起來。他擡手示意甲士擂鼓,使得端門前氣氛更加的肅殺,那些反對的朝士們一時間臉色也是青白不定,有的人膽怯喑聲,但也有人更加怒上心頭,在鼓聲的壓制下跺腳怒罵。

“國之用士,不拘一格。唐家創業以來,尤重事功,政教、諷諫,兼而行之!宗家小子,恭勞於事,凡所積進,皆有所循,內外之所創建,豈邪聲意氣能毀!舊年匡正自詡,血袍未洗即戎馬西行,家國使我,不敢辭勞,臥雪飲冰,盼我家國永固,不負恩用。”

李潼再將手一舉,鼓聲悉停,趁着場面一時間的寂靜,他指着姜晞厲聲道:“姜某妖聲誣我,誠是氣壯。然位列宰執,本不以口舌見用。我歸都之前,政事堂狐鼠亂行,殿中君父何在?家國彷徨失守,公器覆於塵埃,當中幾多危難,何事不可捐身成節?竊祿之賊,手足全無定亂之力,節氣俱在口舌之間,如此卑鄙物料,偏偏高位在享。若非章軌阻我,如此狗賊,豈能容你再見青天!”

呵斥完姜晞之後,他又策馬行向那些聚集在一起的反對者們,指着衆人怒聲道:“昔者家國大事,自有君父裁決,小子唯恭在職事。然逆亂橫生於國中,奸賊充斥於廟堂,大帝血嗣竟爲豺狼食料,宗家長輩灑血人間,家國大恨,有力難施!爾等誣我反覆,然家門之禍慘絕人寰。

強忍泣血之悲,叩迎恩親、重建章軌、以辨是非,刑出有名,不以虐濫殺。爾等久享國祿,不以家國危難爲計,仍要誣我至惡之名,逼我絕於倫情。生人誰無所守?若不能相忍爲國,爾等寧死不屈,我亦寧折不彎,寧爲玉碎、不爲瓦全!縱天下與我背道,一身血肉、宗家給我,利刃在手,血債血償!”

0614 婁公治庖,人事盡歡0229 心似雙絲網0942 生死事小,血債血償0615 赤嶺貫通,大軍可入0152 潛龍怒音0323 欲保榮華,則必謀險0637 國器遞授,噱談而已0745 君臣鬥法,突厥南來0613 穀米入倉,軍食不匱0231 長安壯義非人哉0616 蕃國懷奸,仁願入隴0968 滿城珍寶,聚此一戶0832 遣離京畿,別置外州0646 紅翎赤喙,可殺蕃賊0664 漢王性僻,不樂成婚0198 寸微靈光,日月照拂0056 金吾衛大將軍0053 誤我少王0797 盡忠斃命,河北將定0338 聖皇賜字,慎之誡之0816 操弄蕃情,權勢遠邦0759 聖駕渡河,姑且一論0158 親席乏人,王能補此0864 老少互娛,其樂融融0160 血洗丘宅0405 都水使者,畿內藏丁0192 太平公主登門0337 廷參奏事,直劾宰相0281 牡丹花下死0666 金銀爲錢,成都金都0222 吐谷渾王族0670 王教昌明,我亦渴慕0800 西歸祭祖,開元啓新1014 長安繁華,享之不易0903 公私謀計,各有取捨0691 伯玉氣象,一代先河0620 仁願獻計,統攝諸胡0315 奪王封爵,淪爲黔首0276 欺人勢弱,彰其兇惡0036 身不由己0968 滿城珍寶,聚此一戶0239 名王一言,萬衆法隨0454 朕能選你,亦能逐你0377 整頓府事,潁川忍讓0243 千金於世,需傍大枝0531 城禁不解,大索客民0999 胡酋授首,渤海飛灰0682 孝傑雄言,羣相喑聲0569 可汗暴虐,蘸血食餅0164 官拜尚輦奉御0244 大王良教,甘霖慰我0293 大王英明,後事暢想0174 天恩浩大,不敢辜負0678 狄公顯貴,家宅不寧0147 威名遠播陳街使0230 過平康款轡0681 王公年高,帳席以待0399 行驛命案0194 報還顏色,李氏有人0561 豪商入府,犬馬效勞0707 命許社稷,半生兇橫0536 從此以往,不負蒼生0511 宗室入朝,西京驚變0332 安西告捷,臺省振奮0495 天家情濃,愛屋及烏0109 仗義屠狗輩0830 新瓜脆爽,引人垂涎0748 臨河布武,待時以進0497 兄友弟恭,情不能忍0614 婁公治庖,人事盡歡0541 雍王革命,仁恩普施0063 明月暫未有0031 不是一路人0959 勢利膏樑,有傷風化0155 吾年弱冠加朝散0113 荒園生妖異0393 勢在於朕,何問旁人0199 豈曰無衣,與子同袍0039 羅網常設0575 戰獲雖豐,歸途莫測0073 春江花月夜0316 鸞臺給事中0007 上陽宮官0527 故衣義舉,功存百姓0392 仙蹤杳杳,還我巽卿0208 泥銷玉樹,人道所悲0268 薰蕕不同器0354 西園選士,勇卒歸都0780 君心如鐵,烈火難融0286 竇七暴斃1050 亂社稷者,罪惡滔天0947 六尺之烈,灑血邊疆0623 賊王狡猾,反覆無常1017 蕃使入國,懇請和親0384 二王同坊,長短必爭0022 萬古愁難銷0357 皇嗣罪隱,刑徒出頭0589 不負王命,此行必果0332 安西告捷,臺省振奮0464 神都弄事,意在西京
0614 婁公治庖,人事盡歡0229 心似雙絲網0942 生死事小,血債血償0615 赤嶺貫通,大軍可入0152 潛龍怒音0323 欲保榮華,則必謀險0637 國器遞授,噱談而已0745 君臣鬥法,突厥南來0613 穀米入倉,軍食不匱0231 長安壯義非人哉0616 蕃國懷奸,仁願入隴0968 滿城珍寶,聚此一戶0832 遣離京畿,別置外州0646 紅翎赤喙,可殺蕃賊0664 漢王性僻,不樂成婚0198 寸微靈光,日月照拂0056 金吾衛大將軍0053 誤我少王0797 盡忠斃命,河北將定0338 聖皇賜字,慎之誡之0816 操弄蕃情,權勢遠邦0759 聖駕渡河,姑且一論0158 親席乏人,王能補此0864 老少互娛,其樂融融0160 血洗丘宅0405 都水使者,畿內藏丁0192 太平公主登門0337 廷參奏事,直劾宰相0281 牡丹花下死0666 金銀爲錢,成都金都0222 吐谷渾王族0670 王教昌明,我亦渴慕0800 西歸祭祖,開元啓新1014 長安繁華,享之不易0903 公私謀計,各有取捨0691 伯玉氣象,一代先河0620 仁願獻計,統攝諸胡0315 奪王封爵,淪爲黔首0276 欺人勢弱,彰其兇惡0036 身不由己0968 滿城珍寶,聚此一戶0239 名王一言,萬衆法隨0454 朕能選你,亦能逐你0377 整頓府事,潁川忍讓0243 千金於世,需傍大枝0531 城禁不解,大索客民0999 胡酋授首,渤海飛灰0682 孝傑雄言,羣相喑聲0569 可汗暴虐,蘸血食餅0164 官拜尚輦奉御0244 大王良教,甘霖慰我0293 大王英明,後事暢想0174 天恩浩大,不敢辜負0678 狄公顯貴,家宅不寧0147 威名遠播陳街使0230 過平康款轡0681 王公年高,帳席以待0399 行驛命案0194 報還顏色,李氏有人0561 豪商入府,犬馬效勞0707 命許社稷,半生兇橫0536 從此以往,不負蒼生0511 宗室入朝,西京驚變0332 安西告捷,臺省振奮0495 天家情濃,愛屋及烏0109 仗義屠狗輩0830 新瓜脆爽,引人垂涎0748 臨河布武,待時以進0497 兄友弟恭,情不能忍0614 婁公治庖,人事盡歡0541 雍王革命,仁恩普施0063 明月暫未有0031 不是一路人0959 勢利膏樑,有傷風化0155 吾年弱冠加朝散0113 荒園生妖異0393 勢在於朕,何問旁人0199 豈曰無衣,與子同袍0039 羅網常設0575 戰獲雖豐,歸途莫測0073 春江花月夜0316 鸞臺給事中0007 上陽宮官0527 故衣義舉,功存百姓0392 仙蹤杳杳,還我巽卿0208 泥銷玉樹,人道所悲0268 薰蕕不同器0354 西園選士,勇卒歸都0780 君心如鐵,烈火難融0286 竇七暴斃1050 亂社稷者,罪惡滔天0947 六尺之烈,灑血邊疆0623 賊王狡猾,反覆無常1017 蕃使入國,懇請和親0384 二王同坊,長短必爭0022 萬古愁難銷0357 皇嗣罪隱,刑徒出頭0589 不負王命,此行必果0332 安西告捷,臺省振奮0464 神都弄事,意在西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