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93章死不起

在江東遇到了各種問題的時候,在關中之處,正在展開的青龍寺大論,也遇到了一些問題,當然,這些問題基本上就是屬於文學和思想上的碰撞了。

這也是斐潛舉辦青龍寺大論的本意。

唯有思想上的碰撞, 才能產生出文明的花火。

但是誰也沒有想到最先產生了巨大的思想碰撞的,並非是六經,而是孝經。

孝經據稱是孔子的七十子之徒之遺言。

當然,孔老夫子已經離開塵世很多年頭了,這老爺子當年講過一些什麼話,嗯,也確實只有其徒子徒孫可以摸着良心表示孔老夫子確實這麼說過。

大漢當下所傳孝經, 本來是河間人顏芝所藏,由其子顏貞獻出。看這個姓氏, 也就知道是那個傳人的後代了。

後來這個孝經經過長孫氏、博士江翁、少府後倉,諫大夫翼奉、安昌侯張禹等人共同認證,蓋上了名戳,表示此經所傳,和他們家裡面的孝經的經文皆同,算是爲這個孝經定論了,就是差不多相識後世鑑寶磚家那樣寫了證書。

這便是今文孝經,合計一十八章。

但是有意思的是,過了幾年,大漢鼎鼎有名的拆遷戶,魯恭王扒拉了孔子老宅嗯,這說明強拆其實也是有華夏傳統的,然後在壞壁之中發現了現尚書、禮記、論語、孝經等書,凡數十篇, 孔安國悉得其書。而這個扒拉出來的孝經之中,竟然是二十二章

Www ⊕ⓣⓣⓚⓐⓝ ⊕C ○

噫?!

之前不是有磚家蓋章簽名, 認證有效, 說是大家都是原版,大家皆同是一十八章的孝經麼?

難不成這磚家

然後就有磚家鼓着紅腫的臉出來了,宣稱說:這個那個都一樣,都一樣哈哈哈,呵呵呵,告辭,告辭

反正不管信不信,都是這樣了。

所幸的是,今文孝經和強拆孝經,呃,是和古文孝經相差其實也就之差了一章,閨門之內,具禮矣乎!嚴親嚴兄。妻子臣妾,猶百姓徒役也。

其他的章節則是略有合併和字體變化。

這種差異其實問題不大,因爲春秋戰國之時,有些文字到了秦漢的時候會有一些演化和轉變,比如亡和無,疾和病,還有女和汝等等, 言語習慣還有時代變化的因素產生的差異,是一個很正常的事情, 並不能因此就說明今文孝經和古文孝經之中究竟那個字纔是原裝貨,那些是後封的,只要三碼,嗯,四碼合一,沒有保修過,也就算了。

只不過唯獨少了一章!

閨門章。

當然,具體是那些包括孔子門徒子弟記漏了,還是當時的磚家合計的時候,覺得孔老人家不至於盯着旁人的閨門不放,不符合孔老夫子的身份,就特意避諱,就不得而知了。

不過這個事情麼,後世的儒學研究者也有論調,表示大概就是因爲父賢不過堯,而丹朱放;子賢不過舜,而瞽瞍頑;兄賢不過舜,而象傲;弟賢不過周公,而管叔誅;臣賢不過湯武,而桀紂伐。所以將閨門章給刪除了。

要不然這臉皮上不好看啊

而在青龍寺當下爭論的,並不是古今孝經之間的差別,而是對於孝經的延伸、註解和闡釋,畢竟當下是正解大論。

這些延伸、註解和闡釋之中,最爲突出的矛盾,則是關於喪葬方面。

有一些人認爲喪葬,特別是厚葬的風俗,處於華夏的主流地位,是因爲儒家強調孝的原因,尤其是在兩漢之時,厚葬之風尤盛,就將這個風俗完全歸於儒家的孝,但是實際上麼

關於孝這個觀念的產生,若是論其誕生的確切時間,較爲普遍的看法是在周代,但孝的基本含義明確轉爲善事父母則是戰國及其以後的事情,是經過儒家的闡釋發揮,才把善事父母最終成爲孝的核心,甚至是唯一內容。

然後從善事父母變成了,或是等同於厚葬之風,這個麼,就有意思了。

厚葬之風,早在原始社會的時候,就已初見端倪,春秋戰國之前,孔老夫子還沒有對着門徒嘰嘰咕咕的時候,就已經是有大批的人進行厚葬了。究其原因,未必是這些人超前感應了在孝經當中所提及的善事父母,而是因爲那時的人相信靈魂不滅。

求長生,求復生,死爲不滅,靈魂永存。

這纔是厚葬出現的主要原因。

在舊石器時代中期以前,認爲先祖死後靈魂不滅,仍能禍害或保護子孫,干預人事。在這一觀念影響下,喪葬習俗中就自然出現了厚葬現象。

既然是認爲人死後靈魂有知,活着的人便不惜重金厚葬死者,去換得自己心靈上的安危,相信自己在死後也能富足與安寧。生者無愧,死者欣慰。在這種觀念和心理的影響下,厚葬便成爲當時社會的一種習尚,並久盛不衰。

厚葬起初之時只是陪葬。

也就是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將原本生前最爲喜歡的,最爲珍貴的物品,和死者一同埋葬,寄託哀思,也爲了在心中相信死者依舊可以在地下繼續擁有其珍愛的器物,或是人和動物,這習俗和父母其實起初沒有多少關聯。

因爲在早期的墓葬之中,就有年幼的孩子身邊也封存陪葬了大量器物的。難不成這孩子也是因爲有孩子爲了善事父母才厚葬的?

此乃本末倒置是也!管寧侃侃而談,環顧於衆人之間,神色之中透着一種不容分說的確定之色,孝與不孝,絕非厚葬父母與否而定!

若人子平日不行孝道,唯父母死後設祭嚎哭,典禮十里,重金殯殮,便可謂盡孝乎?

生而不得養,死後方以臧,可謂君子乎?

孝重於心,而非其名!身體髮膚,受之父母!守孝之禮,乃寄哀思,然有釣名之輩,以慘絕之舉,侵削之行,摧殘自身,以示孝道,此等極端守孝之風,未免有些過爲已甚!

更何況,昔日孝文之時,臨邯鄲道意慘悽悲懷,顧謂羣臣曰,嗟乎!以北山石爲槨,用紵絮斫陳,蕠漆其間,豈可動哉!左右皆曰,善。唯有釋之前進曰,使其中有可欲者,雖錮南山猶有郄;使其中無可欲者,雖無石槨,又何戚焉!孝文遂稱善,終薄葬於霸。

如今且看,長安各陵皆有盜!

赤眉等衆數十萬人入關,燒長安宮室市裡,民飢餓相食,死者數十萬,長安爲虛,城中無人行。宗廟園陵皆發掘,唯霸陵、杜陵得全!

厚葬非爲孝,沽名釣譽乎?又引賊盜侵擾,至先靈於九泉亦難安眠!此等便可稱之爲孝?其可怪也歟!

既治孝經,當求正解!

至今日起,正孔先賢本意,孝於平日,乃重敬養!

絕非待死後方厚葬而爲孝!

管寧侃侃而論,旁徵博引,加上長安各陵的命運其實就在眼前,引爲實例,確實是很有一些說服力。

管寧在他十六歲時失去了父親,其表兄弟都憐憫他孤獨貧困,表示願意贈予他用來給其父親治喪的費用,管寧全都推辭沒有接受,而是根據自己的財力爲父親送終。這在大漢厚葬之風當中,不可不謂勇氣非常。

要知道那個時候管寧才十六歲!

管寧直言,表示孝的本質與厚葬毫無關係,同時也表示孔子對於孝道的表述當中,也沒有說要進行厚葬的,只是說要符合禮。

對於什麼纔是符合孝道的禮,管寧表示最爲主要的是敬和養。養是盡孝的外在表現,而敬是於內心當中的前提,是孝得以實現的根本保證。養只有在心中存有敬意的前提下展現於外,才能稱爲孝,孝是敬之心與養之行的結合。

養而不敬,同樣也不能稱之爲孝,首先應該是要有敬心,然後才考慮孝行能否真正得到落實。

管寧大肆批判如今世俗之風,生不極養,死乃崇喪,根本就不是孝,而是沽名釣譽之人,利用父母喪亡來給自己塗脂抹粉,沽名釣譽,並且脅迫着他人也要一同如此,導致整個社會風俗畸形,對於這樣的現象及其憤慨。

一石激起千層浪。

因爲管寧所宣稱的這一點,確實是當下之痛!

其實在當下,也有不少大漢之民因病返貧,因喪貧困的,這其中不僅僅是寒門子弟,也包括很多普通百姓。

若不厚葬,就是不孝!

這幾乎就是漢代鍵盤俠的思維定式,若是沒有像管寧這樣心志堅定的,便是很容易在衆人三言兩語,左鄰右舍的風言風語之中被迫厚葬,賣房子賣田地賣自己也要去繳納什麼比如感恩致孝費啊,金光大道錢啊,若是不加上什麼香氛沐浴spa,不花一個傾家蕩產,簡直就不爲人子!

但是實際上,這樣的風俗,其實還是少部分人得利。

而最爲重要的,便是在中下層官吏的獲利。

皇帝推行儒家,講究孝道,是爲了統治上的考量,而地方大員推行孝道,是爲了政績,然後中下層的官吏幾乎就是扯着雞毛當令箭了,其鼓吹的厚葬行孝,並非真的就是爲了所謂孝,而是爲了利!

這些官吏和鄉野豪右勾結起來,利用漢代人強烈的面子感,就像是飲食生活中的宴飲活動和婚姻中的大辦喜事一樣,大肆斂財。

簡單來說,厚葬對於死者來說,並不是重要的,而對於生者纔是重要的

事實上,漢代厚葬之風正是興起於統治階層特別是王侯、外戚和宦官等的奢侈行爲。這些人往往既是政治上的受益者,又是經濟上的富有者,有能力逾越禮制,行奢侈之風。厚葬之風之所以屢禁不止,正與這些人的政治、經濟地位和奢侈行爲密切相關。

實際上有很多真正的儒家學者,大都極力反對厚葬之風。

像是管寧這樣的,基本上主張葬制以禮,更講究慎終追遠,強調喪事應以心哀爲主,反對徒具表面形式的厚葬之風,對逾禮的厚葬行爲更是持強烈批判的態度。

反對厚葬,提倡節儉,其實也在漢代朝堂當中不止一次的提及,甚至還有專門的詔令下達地方,要求各地抵制厚葬,推行薄葬。

就像是管寧提及的漢文帝,就是典型的提倡節儉,推行薄葬的皇帝,在文帝臨終前,還特意下達薄葬遺詔,明確要喪事從簡。

文帝霸陵薄葬,在中國古代喪葬史上被傳爲千古佳話,也成爲帝王節儉的著名典範。

嗯,其實這只是一個誤會。

因爲後世在霸陵之中,也挖出了不少的寶貝。只不過之前赤眉軍和董卓李郭等人以爲霸陵之中真的沒有東西,或是覺得挖霸陵的收益明顯沒有挖其他的好而已

到了晉代,霸陵薄葬的傳說就被打破了。或許是當時肥的經驗包已經被開完了,那麼薄的也湊合着開一開,西晉末年,長安尹桓、解武等數千戶饑民盜發漢霸,杜二陵,多獲珍寶。

到了東漢,光武帝遺詔也力主薄葬。值得注意的是,在薄葬詔令中,光武帝不僅沒有感覺到孝子和薄葬之間存在衝突,而且反倒認爲薄葬是孝子所應當貫徹執行的一種行爲。

其後,漢明帝永平十二年、章帝建初二年、和帝永元十一年以及安帝永初元年、元初五年,都曾下詔禁止厚葬。

可是,就像是文帝薄葬,霸陵之中依舊是多獲珍寶一樣,大漢官吏的陽奉陰違的傳統藝能,依舊展現得淋漓盡致。

當然其中或許還有統治上的考慮,比如商鞅五民之策

管寧的言論,當然也受到了相當多的反擊。

畢竟還是有很多人不願意,尤其是既得利益者。

畢竟百姓只有貧苦窮困,每日忙於生計了,纔不會七想八想,否則動不動就要豎個路燈杆子什麼的,多可怕啊!

這些反對管寧的人當中,自然也有找到了相應對抗的武器。

就像城堡永遠都是從內部攻破最容易一樣,用來打敗魔法的也就只有魔法,用來駁斥儒家經義的也自然只有儒家經義

在管寧宣稱自己的觀念,並且從孔老夫子論述到了文帝光武帝,闡述了薄葬之後,便是有人高聲反對

豈有此理!厚葬乃爲人之親也!所謂人人親其親,長其長而天下平!豈可因噎廢食乎?

正所謂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此乃人之孝悌之道也,入則孝,出則悌,事親者爲大是也。厚而臧之,乃事親至誠,豈可鹹否之?

事親,事之本也。孝子之至,莫大乎尊親;尊親之親,莫大乎以天下養。爲天下女,尊之至也;以天下養,養之至也。此乃經義之要,倫常之首,天地之理,豈可假名懈怠?

一時間,反駁之聲也是滔滔。

而這些言論之中,大多數的人都是採用了另外一個先賢之言。

也就是孟子。

孔孟不分家麼

孟子不光是表示要仁政,也表示要重孝道,並且他自己也確實是這麼做的。當年孟子的母親過世,孟子便派弟子充虞請匠人趕製棺槨,並吩咐棺木要好,以厚葬他的母親。

充虞認爲孟子對棺材的要求太高、太奢侈,問孟子有沒有必要將標準提那麼高,要做的那麼精美?

孟子則表示,古者棺槨無度。中古棺七寸,槨稱之。自天子達於庶人,非直爲觀美也,然後盡於人心。不得不以爲悅;無財不以爲悅。得之爲有財,古之人皆用之,吾何以獨不然?

在孟子看來,古人可以用厚棺重槨,那麼自己也可以用,並且只有這樣纔算是子孫盡了心,並且自己也有錢,爲什麼不能給自己母親厚葬呢?

簡單來說就是,有錢,任性!

那麼說起來,孟子有錯麼?

其實也沒有錯。

但是問題是後來的徒子徒孫,卻將孟子之言擴大且片面化了。

孟子有錢,但不是所有人都有錢。

就像是後世何不食肉糜者一樣,會發出喟嘆,年輕人怎麼不去工廠,呃,錯了,是年輕人怎麼可以不行厚葬之禮?

而一旦統治者高高在上,不去了解實際情況,開始有這種論調充斥着上層建築的時候,從理論到理論,從不去了解爲什麼會這樣,也不去管怎麼改,只是一味的站在自身利益上去考量的時候,自然就會產生巨大的社會問題。

就像是大漢當下,雖然有管寧這樣的提倡薄葬的人存在,但是同樣也有更多的表示要厚葬的,甚至厚葬還是主流態度。導致許多郡縣之中,仍然有出現因爲喪葬導致家貧,死了老人便是全家破產的。

不進行厚葬,便是會受到直接或是間接的大漢鍵盤俠責罵指責,尤其是能在厚葬這樣的行爲當中獲益的莊園主,地方豪強,大小商戶,更是不遺餘力的鼓吹厚葬,甚至指示某些僱工遊俠浪蕩子,在黑白兩道大肆宣揚厚葬,嘲諷和謾罵那些薄葬之民。

在這樣的情況下,使得不少貧苦百姓,一旦年邁,覺得時日無多,便是自行上山自盡!

因爲這樣,算是失蹤!

不算是死!

而當這些大漢之民,死都死不起的時候,還能對這個大漢王朝,有多少所謂儒家經義當中的忠孝之心?

第2416章克段於鄢第2712章有進有退有門檻第3065章不能急不能亂,不能出事情第1674章 琴與茶第2975章當年一段情第五七六章 上黨的變故第3267章 兵卒變第2807章 自家肚腸小計較,江東興師大謀劃第3304章 出乎的意料第3251章 民望第五五零章 有些偏差的變化(月票欠賬2/21)第2601章取經,缺乏真經第1823章 計劃永遠都只是一個計劃第1049章 喝不盡的桃花茶湯第2992章思路決定道路第3187章 山東子弟多才俊第四六三章 學一學第2500章校事郎第2001章渾水摸魚,分食鮮卑第2403章大風將起第1395章 地位第七九五章 以正合以奇勝第1854章 攻擊和反攻擊第七七一章 賈衢和衢門第二五四章 前途未卜第1242章 誰的說詞纔是真的第2169章商貿之密第3345章 人物當中的人物是誰的人物第1201章 死人會不會說話第2737章 人多事衆第八七七章 不速之客(二)第2475章紛囂起第七零五章 牛輔新習慣第2900章騎虎難下,迎難而上第一一一章 代表第九四六章 是團隊還是團伙第1454章 攪局第2311章鮮血和交換,謀劃和策略第四八零章 常林的意外第九一六章 戰長安(一)第1225章 臨晉城下的終結第九一五章 亂長安(十)第二三四章 應對第二四零章 雙贏模式第2323章無奈之下的應對策略第3430章 生死存亡第1133章 長生天之傷第2101章正確的舉措爲什麼沒有正確的結果第八三九章 活着不容易(七)第1284章 一鍋魚湯第2741章 白馬黑第四四九章 永安令第1827章 讓人無言的事實最爲無奈第2168章競聘上崗第2372章黑暗之中第3224章 你清楚的我清楚的他清楚第2064章上天眷顧,大漢奇蹟第1335章 琉璃第3036章舊辦法之中的新辦法第四零四章 又一次的選擇第三八六章 仁德君子第2161章死地生機第2129章臨事方知難第1632章 既平隴何望蜀第1162章 山路和水路第六一八章 俘虜!漢代的公平!第3181章 千磨萬擊還皮硬第3303章 關鍵是執行第2650章善惡與否第1595章 一個頭骨碗第2392章不依!不依?第七三一章 遼東的來客第1578章 風物長宜放眼量第2735章 歪想正着第2666章生死考驗弟1670章 黃月英的刀第1198章 祁山之戰的開端第1004章 山雨來襲第一四四章 天下熙熙第一二九章 蔡家的示好第十二章 董卓的發家史第七五一章 突如其來的反擊第九九一章 大佬和小弟第一六七章 遺珠於淵第2979章當先一顆石第2806章 堅壁清野多屠戮,意欲何爲少思量第3029章說聖母誰纔是聖母第二五七章 蹊蹺第3274章 揚起的飛塵第2083章秭歸獻城,粗中有細第七五二章 時隔多年的老友第3323章 死戰死戰第八二四章 人心見人心(完)第2410章另類辯論(加更)第3157章 當危機遇到良機第2500章校事郎第十章 士族的法則第1942章閒薅狐狸,太白犯位第1366章 笑話 (加更)第3101章 劌而戰
第2416章克段於鄢第2712章有進有退有門檻第3065章不能急不能亂,不能出事情第1674章 琴與茶第2975章當年一段情第五七六章 上黨的變故第3267章 兵卒變第2807章 自家肚腸小計較,江東興師大謀劃第3304章 出乎的意料第3251章 民望第五五零章 有些偏差的變化(月票欠賬2/21)第2601章取經,缺乏真經第1823章 計劃永遠都只是一個計劃第1049章 喝不盡的桃花茶湯第2992章思路決定道路第3187章 山東子弟多才俊第四六三章 學一學第2500章校事郎第2001章渾水摸魚,分食鮮卑第2403章大風將起第1395章 地位第七九五章 以正合以奇勝第1854章 攻擊和反攻擊第七七一章 賈衢和衢門第二五四章 前途未卜第1242章 誰的說詞纔是真的第2169章商貿之密第3345章 人物當中的人物是誰的人物第1201章 死人會不會說話第2737章 人多事衆第八七七章 不速之客(二)第2475章紛囂起第七零五章 牛輔新習慣第2900章騎虎難下,迎難而上第一一一章 代表第九四六章 是團隊還是團伙第1454章 攪局第2311章鮮血和交換,謀劃和策略第四八零章 常林的意外第九一六章 戰長安(一)第1225章 臨晉城下的終結第九一五章 亂長安(十)第二三四章 應對第二四零章 雙贏模式第2323章無奈之下的應對策略第3430章 生死存亡第1133章 長生天之傷第2101章正確的舉措爲什麼沒有正確的結果第八三九章 活着不容易(七)第1284章 一鍋魚湯第2741章 白馬黑第四四九章 永安令第1827章 讓人無言的事實最爲無奈第2168章競聘上崗第2372章黑暗之中第3224章 你清楚的我清楚的他清楚第2064章上天眷顧,大漢奇蹟第1335章 琉璃第3036章舊辦法之中的新辦法第四零四章 又一次的選擇第三八六章 仁德君子第2161章死地生機第2129章臨事方知難第1632章 既平隴何望蜀第1162章 山路和水路第六一八章 俘虜!漢代的公平!第3181章 千磨萬擊還皮硬第3303章 關鍵是執行第2650章善惡與否第1595章 一個頭骨碗第2392章不依!不依?第七三一章 遼東的來客第1578章 風物長宜放眼量第2735章 歪想正着第2666章生死考驗弟1670章 黃月英的刀第1198章 祁山之戰的開端第1004章 山雨來襲第一四四章 天下熙熙第一二九章 蔡家的示好第十二章 董卓的發家史第七五一章 突如其來的反擊第九九一章 大佬和小弟第一六七章 遺珠於淵第2979章當先一顆石第2806章 堅壁清野多屠戮,意欲何爲少思量第3029章說聖母誰纔是聖母第二五七章 蹊蹺第3274章 揚起的飛塵第2083章秭歸獻城,粗中有細第七五二章 時隔多年的老友第3323章 死戰死戰第八二四章 人心見人心(完)第2410章另類辯論(加更)第3157章 當危機遇到良機第2500章校事郎第十章 士族的法則第1942章閒薅狐狸,太白犯位第1366章 笑話 (加更)第3101章 劌而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