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49章上馬蕩寇,下馬治民

『西域之所長,同於北戎也。』斐潛沒有讓張遼太過爲難的意思,伸出手指了指遠處的戰馬羣,『胡戎之善戰,乃善御馬也。若胡戎無馬,則無可懼之。』

『馬……』張遼回過頭,也望向那些戰馬。

斐潛如今在隴右陰山有兩個龐大的牧場,由姜氏蒙氏,以及西羌南匈奴人組成的專業養馬機構專職飼養戰馬,經過數年的繁殖和培育,現在戰馬的數量已經接近了八萬匹。

那麼是不是意味着八萬匹馬都能派上戰場?

很顯然,不可以。

斷子絕孫的戰爭模式,並不是斐潛所喜歡的。

合理的使用,計劃的發展,纔是一個國家,一個秩序,一個文明的體現。

斐潛這一趟雖說讓鄯善簽下了城下之約,但是錢財卻沒有帶多少回來,而等到長安獲益,還需要一定的時間,而這個時間的滯後性,對於一般的家庭部落來說,是無法支撐的,只有龐大的組織機構,有一定的積蓄和積累,纔有辦法採用這種模式。

就像是養馬。

沒有馬,想要爭霸大陸,無疑是一個笑話。

如果斐潛全力動員,那麼近十萬的騎兵就將成爲所有敵對勢力的噩夢,但是同樣的,這種全力發動的戰爭規模,也會使得斐潛後續無力……

全力發動的CD時間太長了。

如果僅僅只是動用十分之一,或是二十分之一的力量,那麼藍條就會很快恢復。

這很好理解。

而且斐潛也確實是就這麼做的。

這其實不是漢人的戰鬥模式,而是胡人的……

如果戰國時期的趙國胡服騎射是第一次騎兵戰鬥模式的改革,那麼斐潛現在想要和張遼溝通,並且要讓張遼在下一個階段施行的戰鬥模式,勉強可以說是第二次的騎兵戰鬥模式的改革。

華夏,本就應該有采天下所長的氣魄。

胡服騎射,使得戰國的戰爭從戰車,變成了戰馬,讓戰車漸漸地退出了歷史的舞臺。

而斐潛想要進行的第二次戰馬改革,則是想要讓整個的華夏戰爭模式從內陸轉向大陸!

想要進行戰馬戰術改革,就自然先要從馬政開始。

斐潛的目光,落在這些戰馬的身上。

戰馬除了跟着值守的兵卒遊弋在外的,基本上都被卸下了馬嚼頭和馬鞍,然後趕到了一處水比較淺的地方,讓這些馬匹自己活動。因爲斐潛之下的這些戰馬,已經都習慣在一起行動了,因此即便是散開了繮繩,這些戰馬依舊不會遠離,也不會害怕人類,甚至還會搖頭晃腦的跑到騎兵身邊討要吃食。

『西周司馬,乃天子五官之一。秦之興始,亦爲天子所牧。』斐潛緩緩的說道,『春秋之時,車戰盛行,左驂右騑,駟馬載馳,奔於阡陌之間……千乘之國,車馬自是爲重。戰國紛亂,胡服騎射,單騎走馬,馬政越發重要……』

『漢之馬政,以太僕主之,牧師諸苑三十六所,分於北西。有官奴婢三萬人,養馬三十萬匹。』斐潛看着張遼說道,『馬政興,則漢興,然光武之後,馬政衰敗,邊地亦衰,此等之事,君不知乎?臣不知乎?民不知乎?』

戰馬是一種戰略資源,爲了豐富這種戰略資源,漢朝政府開始了雄偉壯觀、氣勢磅礴的馬政。除了政府設立專門的馬政管理機構太僕寺,而且漢朝還鼓勵民間養馬,用高價錢收購民間的優質馬匹。有了豐富的羣衆基礎,纔有後來百多年漢匈戰爭,漢騎兵有源源不斷的戰馬供應。

火炮可以成爲局部戰爭的震懾力量,但並不能成爲全局戰爭的主要力量。

以當下的生產技術和物資條件,騎兵無疑是內陸戰爭的王者,這寶座將一直延續到內燃機出現之後,騎兵纔會被從王座上趕下來,漸漸地退出歷史的舞臺。

華夏騎兵最大的敵人,並不是對手,而是自己。

張遼也隨着斐潛的目光,投向了那些戰馬,『主公之意,乃人政惡於馬政?』

這並不是什麼特別難懂的問題。

人制定的政策,必然也毀於人。但重點並不是知道這是問題,而是要去解決這個問題。

『孝武有馬,光武無馬。』斐潛笑道,『漢與匈奴相爭,各有損傷……漢迫匈奴倉皇逃北海,然亦損兵數萬,亡馬十萬匹……漢馬爲之而匱乏,至孝武晚年,進軍西域,多以步卒而進……非不願不知騎兵之所用,乃無馬也。』

『初,孝武之馬,類匈奴也,以民養之,擇其優而採買之……』斐潛看着那些馬匹,然後露出了一些意味深長的笑容,『後豪強見其利,便揚民養之所害,使孝武改民養爲豪強所養……』

張遼有些恍然,又有些疑惑。

民間散養的馬匹是不是有問題?

肯定是有問題的。

參差不齊。

在後世倭子國內,最初的時候是強調每天一杯奶,強壯長高個,但是有豪強盯上了這個生意,便是宣稱民間散養的牛奶不合標準,不衛生,不能強壯長高個,並且真的還抓了不少不合格的樣品遞送上去,旋即就開始禁止散養,改爲大戶養牛。

民間散養的奶牛是不是有問題。

有。

大戶養牛就沒有問題了?

還『真』沒有!

原本散戶飼養的問題,在豪強大戶接手之後,不僅是可以有科學有依據的添加各種『有益』飼料補充成分,並且還可以在成品奶裡面添加各種『合格』的食品添加劑,順帶還能修改原本牛奶命名規則,混淆原本鮮牛奶定義,使得蛋白質不足的牛奶也能夠順利上市銷售。

這就和漢代養馬的馬政實際上是一樣的過程。

因爲民間散養的馬匹有一些問題,豪強舉報且擴大了這些問題,但是豪強搞出這個問題的本身,並不是爲了解決這些問題,而是爲了從百姓手中攝取這一部分的利益。地方豪強不是傻子,馬匹是極其重要的戰略資源,他們知道國家需要,又怎麼可能願意低價銷售?

馬匹的價格越來越高,而馬匹的質量卻可以通過各種手段,越來越差……

那麼將戰馬的飼養全數都收歸國有,是不是就可以避免豪強的弊病呢?

李世民就是這麼想的,他也就是這麼做了。

唐代馬政汲取了漢馬政的經驗教訓,就改豪強養馬變成了國有馬場。

不僅是李世民,隨後幾個朝代的帝王都意識到了戰馬的重要性,於是乎都基本上是以國有養馬爲主了……

唐代李氏在河隴地區,大規模的飼養戰馬,數量最高的時候達到了七十萬匹。但就是因爲唐代太看重戰馬了,以至於唐代對民間養馬採取打壓和抑制政策,社會的養馬之風不復漢代舊觀,而全國營的企業麼,其弊端也自然很明顯,沒有任何想要進化的慾望,也更談不上馬種的培育改良。

每一次唐朝對外大戰,在勝利的同時,也意味着原馬場之內最優秀的那一批戰馬死去了,而下一次就次優,在下一批就是次次優的,最後便是退化到了矮腳馬……

因爲矮腳馬每次都沒被選上,也就自然保存了最多的基因。

所以養馬這件事情,光有民間,顯然不成。民間養馬,高高低低,應急沒問題,但是想要成編制,成規模,就不可能。

讓豪強來養,可以成編製成規模,但是豪強會藉機會卡國家脖子,甚至要求國家一而再的降低選馬標準,因爲養馬難啊,收入低啊!

讓官方國營機構養馬,確實能保證一定時期的戰馬供給,但是國營企業的腐化程度是非常驚人的,同時國營之後,政策就成爲了最大的影響因素。

就像是宋代養馬,也是國家傾全力去搞,制定了許許多多的政策,甚至有各種各樣的福利,企圖集中力量辦大事,但是因爲宋代馬政的政策變換太快,宋在真宗時期國有馬的數量達到20萬匹的頂峰,但其後改革派失勢,馬匹存欄數直線下降,接下來的『馬政』就無非是做作樣子而已。導致宋朝當時一匹國有馬的成本高達500貫,而西北邊貿中一匹馬的價錢才25貫,國有的馬資產越多,財政壓力就越大,小老百姓的日子就越難過。

『取民馬之所廣,取莊馬之所優,取苑馬之所量!』斐潛笑着說道,『若可如此,便是華夏之馬雄於天下也!』

張遼點頭,然後眼珠轉動了幾下,似乎欲言又止。

斐潛哈哈笑着,『哈哈,文遠可是覺得到時多半會變得剩下民馬之所散,莊馬之所陋,苑馬之所劣?』

張遼也是笑,『主公既有思之,當有策之。』

斐潛緩緩的點了點頭。他考慮這個問題,實際上已經有很長時間了。

對於漢代的大部分人來說,都沒有辦法像是斐潛一樣立足於整個歷史,縱向的來看待問題,對於大漢當中的大部分人來說,能夠橫向的對比已經算是很了不起了,極少數的一流智慧的人物才能夠結合春秋戰國的一些事例經驗,來尋求當下的一些問題的解決辦法。

這也是爲什麼李儒當時對於左傳評價那麼高的原因……

斐潛初期也不能理解,但是後來他想明白了。

一些槓精之所以覺得左傳沒有什麼大不了的,而且對於其嗤之以鼻,那是因爲九年義務教育和互聯網在知識普及上的功勞,而漢代人想要了解歷史上的經驗,一般人還真做不到。

別看現在斐潛教化南匈奴,毆打鮮卑,勾搭西羌柔然堅昆,驅趕着烏桓遠遁白水黑山,收復了陰山西域,將勢力範圍擴展到了雪區,把幼小的吐蕃按在地上死命摩擦,但是這並不能代表着華夏周邊從此就不會有遊牧民族的威脅。

現在斐潛只不過是在接着華夏古典軍事的最後優勢窗口期,對於還處於骨質,青銅質的遊牧民族的碾壓而已,而在西域之中,斐潛已經發現了遊牧民族的定居,農耕的發展,冶金的開發,礦場的挖掘,隨着時間的推移,原本在黑鐵技術上的冶金差距,將會被縮小。

雖然說遊牧民族未必能夠造出更多的鋼,但是鋼壓制鐵,卻沒有鐵器壓制青銅器的那麼大。

華夏帝國的腐敗,也是無法避免的問題。

不管是那個封建王朝,在開國皇帝二代目壓制下,或許還能清廉一會兒,而三代目四代目就幾乎百分百的開始腐敗變質,延續百年之後就會變成了頑疾,想要溫和改良的一定會被資深腐敗給摁死在西苑池裡。

所以要有鮎魚。

而且還不能只有一條。

大漢池塘之中,也出現了不止一次的鮎魚。

董卓原本也是鮎魚,然後是呂布,但是很遺憾,雖說他們出身相對階級更低的層面,但是他們並沒有想要替他們原有的階級擴展權利,伸張權柄的意思,反而是削尖了腦袋想要擠進上層階級之中,而上層階級的人,又怎麼可能會輕易的接納董卓呂布?

而當董卓和呂布這樣出身相對較低的人脫離了原本的階級,那麼原本的階級又怎麼可能會繼續支持他們呢?於是他們的最終敗落,就成爲了必然。

而李郭,以及黃巾黑山白波等等,又是屬於另外一種的鮎魚。

可惜這些鮎魚從一開始就失去了秩序,只懂得殺戮來解決問題。殺貪官,殺豪強,殺所有阻止他們的人,殺所有反對他們的人,以爲殺乾淨就有用,殺到沒人敢反對就算完事,可是這些人卻連最基礎的政治理論都不懂,人類社會的建立,各種律法的誕生,原本就是在『妥協』二字上的。

我有魚,你有谷。

以魚換谷,以谷換魚,誰都不肯妥協,談不攏價格,那就只能殺,殺完了就剩下魚,或是谷,或是兩敗俱傷什麼都剩不下來。

炎黃二帝若是不相互妥協,就無法合作,於是就無華夏。

豪族世家最大的特點,就是懂得妥協,可以說是膝蓋軟,也可以說是明時勢,所以就像是鄯善,就算是斐潛將鄯善分裂成爲兩個國家,不管是老王還是小王,都默默的忍了下來,因爲他們兩個都知道,當下的形勢只能忍,即便是他們都清楚,或許在他們後代的某一天鄯善國會滅亡,但是那畢竟是他們後代的事情了……

『西域之番國,便如華夏之豪強。克西域之邦國,可滅之,可收之,可分之,可弱之,非以滅收分弱爲要,而是教化一統爲重。』斐潛緩緩的說道,『華夏之郡縣豪強,亦如此也。以農工學士之度衡,以馬政耕牧爲重器,以金石器具之通轉,以民心所欲爲勾連,莫說是華夏之豪強梗阻,便是天下之大,四海八荒,亦是取之!』

『此等方爲士農工商之正解。』

『士之學,不爲民之用者,不可用。農之耕作,不爲民所益者,不可益。工商諸事,皆爲如此。民欲之求,不外衣食住行,然春秋之食不可食今日,戰國之衣不可衣當下,有巢可安於上古,卻不可居於當下。先民之所求而與民,可以稱聖也,便如倉頡造字。民之所急時與民,可以稱賢也,便如大禹治水。民之所苦而解之,可以爲皇也,便如高祖。』

『民心如流水,堵不如疏。』斐潛最後說道,『文遠如今奔馳南北,馬躍東西,大漢之中閱歷之廣者,非文遠莫屬……』

斐潛的目光停留在了張遼身上,『文遠可是有想過,所欲所求,究竟爲何?』

張遼愣住了。

斐潛和張遼說了這麼多,一來標明自身立場,二來展示未來前景,第三麼,自然就是爲了避免張遼走上呂布的後塵。

雖然說歷史上張遼比呂布的下場好,但是實際上也就好那麼一點,他始終是被排擠在了政治圈外圍。曹操表面上似乎只要張遼在場,便是無不誇耀張文遠,但是實際上曹操根本就不信任張遼,至少不會比信任曹氏夏侯氏更多一分……

有的武人確實不適合參政,因爲他們的大腦裡面充滿了肌肉,但是張遼顯然有這方面的潛力,而且對於一個以外擴爲主的帝國來說,如果政治權柄都落在文官的手中,必然就很快會從外擴淪爲內耗。所以斐潛想要將張遼在這方面的潛力開發出來,讓張遼成功的轉型變成一隻合格的『鮎魚』。

當然如果說張遼只希望自己成爲一個純粹的武將,那麼也沒有什麼關係,但是如果說張遼希望能夠再上一個臺階,斐潛也願意提攜一步。

畢竟鮎魚也是有好多種類的,就看放在哪裡。

張遼沉吟了良久,『主公……遼不才,敢問主公之所欲所求……』

斐潛笑了笑,說道:『文遠可知否,今年以來,山東之米糧物價,又是騰沸不休?粟米價倍之,然民並無獲益,有的連自家吃食都顧不上,賣兒賣女者不在少數……然山東諸姓,卻依舊以爲百姓仍有膏血,匍匐其上吮食不止……』

『某所欲者,非此江山,乃江山之中百姓是也。』斐潛笑着說道,『若無百姓,江山何用?』

『若無百姓,江山何用……』張遼喃喃重複,便是拜倒在地,『主公之所欲所願,便是遼之所求!遼願爲主公驅使,上馬蕩寇,下馬治民!』

第1597章 一處廝殺場第2946章日出瞻佳氣,親朋共一哭第2408章定點打擊第二一五章 失敗的會晤第七十八章 立志農桑的棗祗第1881章處處問題,處處是坑第3216章 異林花共色第2801章 首戰輕取初得勝,貧富不平兵生怨第2569章人心變化第1534章 漢水之敵第二一零章 該放手還是要放手第3388章 漠(加更)第2623章舉刀,究竟是什麼刀第1463章 流局第3402章 異第1432章 太原內亂(加更)第3467章 距離第六九九章 談個毛線啊第八七八章 不速之客(三)第3462章 堅持第二八六章 苦戰第1216章 野心是一把雙刃劍第1768章 答案第一四一章 分量十足的新春大禮包第五四四章 尷尬的斐潛心願第一零二章 斐潛悟道第1366章 笑話 (加更)第1926章相互迫害,天道縮圈第二十六章 迷茫的未來第七九一張 狼王牙的戰刀第七四七章 徐晃的首場個秀第3395章 悸第七五六章 孝義傳芳的延續第1675章 士農工商第九三零章 三輔的震動第2677章順藤摸瓜清亂麻第二二四章 國殤第3082章 食第1096章 南郊大營第四七二章 紛至沓來第1567章 白鷺亭第3438章 牆下君子第1679章 渠道第1288章 糾結的人第3397章 摧第3395章 悸第2534章有的死亡是結束有的死亡是開始第2891章底牌,相互的試探第1216章 野心是一把雙刃劍第1157章 天意乎人意乎第一四八章 困頓的武人第1599章 三處着手點第1205章 正確的選擇未必有正確的結果第3405章 最遠處第1334章 農事第2129章臨事方知難第九一九章 戰長安(四)第六一零章 騎兵之間的博弈第三三一章 馬氏後人第1511章 一塊田第1704章 刀槍和計劃第八三零章 草原上的風(六)第1505章 被排擠的第2181章吃肉和吃草第2096章想藏多久能藏多久要藏多久第1170章 城落第2714章天道人道世間道第2981章當先一件事第七零二章 刺史也爲難第1349章 突襲第1258章 喝酒切莫問姓名第五五九章 殺一千自傷八百第六九三章 盛宴背後第3432章 相互信任第2910章昔我往矣,楊柳依依第九零九章 亂長安(四)第3028章不得已之中不得已(加更)第3066章不能想不能問,不能有遲疑第3087章 芃狐第四九七章 道友請留步第八十五章 再上旅程第3283章 好韭菜第十七章 洛陽的故人第七八五章 於夫羅的誓言第四二五章 營亂第1732章 青龍寺大論第3058章這是卑劣的弊病第1349章 突襲第1306章 躍馬陰山第2520章爲什麼不能和第1022章 正奇之間第1861章 當欺詐成爲常態,還有什麼值得相信第2556章打草驚蛇司馬逃第五零二章 頭湯第2106章爲今之計唯有一途第1190章 請君入甕加點料第2301章一碗雕胡第五九一章 不再版圖內的平定縣第1246章 平陽城外一羣兵第六三九章 胖子沒人權
第1597章 一處廝殺場第2946章日出瞻佳氣,親朋共一哭第2408章定點打擊第二一五章 失敗的會晤第七十八章 立志農桑的棗祗第1881章處處問題,處處是坑第3216章 異林花共色第2801章 首戰輕取初得勝,貧富不平兵生怨第2569章人心變化第1534章 漢水之敵第二一零章 該放手還是要放手第3388章 漠(加更)第2623章舉刀,究竟是什麼刀第1463章 流局第3402章 異第1432章 太原內亂(加更)第3467章 距離第六九九章 談個毛線啊第八七八章 不速之客(三)第3462章 堅持第二八六章 苦戰第1216章 野心是一把雙刃劍第1768章 答案第一四一章 分量十足的新春大禮包第五四四章 尷尬的斐潛心願第一零二章 斐潛悟道第1366章 笑話 (加更)第1926章相互迫害,天道縮圈第二十六章 迷茫的未來第七九一張 狼王牙的戰刀第七四七章 徐晃的首場個秀第3395章 悸第七五六章 孝義傳芳的延續第1675章 士農工商第九三零章 三輔的震動第2677章順藤摸瓜清亂麻第二二四章 國殤第3082章 食第1096章 南郊大營第四七二章 紛至沓來第1567章 白鷺亭第3438章 牆下君子第1679章 渠道第1288章 糾結的人第3397章 摧第3395章 悸第2534章有的死亡是結束有的死亡是開始第2891章底牌,相互的試探第1216章 野心是一把雙刃劍第1157章 天意乎人意乎第一四八章 困頓的武人第1599章 三處着手點第1205章 正確的選擇未必有正確的結果第3405章 最遠處第1334章 農事第2129章臨事方知難第九一九章 戰長安(四)第六一零章 騎兵之間的博弈第三三一章 馬氏後人第1511章 一塊田第1704章 刀槍和計劃第八三零章 草原上的風(六)第1505章 被排擠的第2181章吃肉和吃草第2096章想藏多久能藏多久要藏多久第1170章 城落第2714章天道人道世間道第2981章當先一件事第七零二章 刺史也爲難第1349章 突襲第1258章 喝酒切莫問姓名第五五九章 殺一千自傷八百第六九三章 盛宴背後第3432章 相互信任第2910章昔我往矣,楊柳依依第九零九章 亂長安(四)第3028章不得已之中不得已(加更)第3066章不能想不能問,不能有遲疑第3087章 芃狐第四九七章 道友請留步第八十五章 再上旅程第3283章 好韭菜第十七章 洛陽的故人第七八五章 於夫羅的誓言第四二五章 營亂第1732章 青龍寺大論第3058章這是卑劣的弊病第1349章 突襲第1306章 躍馬陰山第2520章爲什麼不能和第1022章 正奇之間第1861章 當欺詐成爲常態,還有什麼值得相信第2556章打草驚蛇司馬逃第五零二章 頭湯第2106章爲今之計唯有一途第1190章 請君入甕加點料第2301章一碗雕胡第五九一章 不再版圖內的平定縣第1246章 平陽城外一羣兵第六三九章 胖子沒人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