韃靼後續的中軍人馬,本來已經準備增援前鋒部隊,有衝動的個別人甚至已在半道上了,就在此時突然發現兩側山坳上火光四起,喊殺聲震天,這才明白原來有明軍攻擊他們的先鋒人馬。
韃靼人發現情況不妙,一個二個勒住馬,隨時準備轉身逃跑。
這種遭遇戰,如果某一方明顯佔據優勢,或許會乘勝追擊,來個趕盡殺絕。可一旦落入下風,或者雙方實力相當,那就不存在長期對峙下去的可能,勢弱的那方逃跑乃明智之舉,且理論上來說,得勢但優勢不甚明顯的一方,並不會貿然發起追擊。
韃靼主將眼看討不到便宜,立即組織全軍撤退。
韃靼騎兵別的不行,但在行軍速度和機動性上,他們自問沒怕過誰。
本來第一批人馬中有人想把他們受傷和死去的同伴從營地裡帶出來,但眼見大明援軍從兩側山上衝殺過來,且來勢洶洶,看架勢漫山遍野都是搖曳的火把,對方數量恐在萬人上下,此時他們已沒有選擇餘地,只能調轉馬頭逃跑。
隨着營地外的韃靼騎兵開始撤退,那些本來正在朝後方奔跑的明軍士兵,頓時來勁了。
援軍馬上就到,韃子也已逃走,我們豈有繼續當逃兵的道理?
說出去那不被人笑話嗎?
更爲重要的是,營地內有韃靼人的屍體,有明一朝軍中都是以“首級”來論定軍功,首級在誰手上,那軍功就掛在誰頭上,雖然這種功勞動輒幾年都不給兌現,有的捱到最後甚至不得不將功勞“賣”給別人。
不過這次情況就不一樣了。
此乃皇帝主導的一場戰事,系大明曾經的權臣李孜省和當權的司禮監太監覃昌帶兵打的一場遭遇戰,屬於皇帝登基後發起的第一場對外戰事,如果在這種具備特殊象徵意義的戰事中能嘎個韃子的腦袋回來,那可能自己下半輩子都有着落了。
於是乎,那些先前還在四散奔逃的明軍士兵,現在又一窩蜂往前面的營地涌,就算有的地方火勢很大,也不影響他們搶奪韃靼人的屍體,對他們來說,比起打仗都更積極。
至於後續從山間衝殺下來的明軍士兵,就顯得比較悲催了。
搶首級這事兒,似乎跟他們沒多大關係,也沒資格抱怨……本來營地裡這羣人就屬於敢死隊的性質,提前都說好了,誰願意去誰就有機會立功……但腦子活泛的人想的都是,一次戰事本來就殺敵不到幾個,派幾百人前去設伏,最後就算能得到功勞,到自己手上又能分潤多少功勞?
爲什麼要去玩命呢?
最後還是李孜省動用各種威逼利誘手段,才把一羣人給“騙”了過去,也跟其中大多數都不相信韃靼人真的會從這條路進逼大明外長城關隘有關。
但這次,還真是參與設伏的士兵纔有機會獲取軍功,人生際遇變化之奇,莫過於此。
……
……
李孜省騎馬跟在隊伍中,只是他跟衝在最前面的士兵間的距離越拉越遠。
但這並不妨礙他在馬背上大喊大叫。
此時的李孜省非常激動。
第一次上戰場就指揮這麼重要的一場大戰,自己更是有機會成爲新皇登基以來第一場對外戰事的主腦,就算這場仗最後打輸了,自己也能吹牛吹一輩子。
誰說我這個方士出身的人就不能爲大明建功立業?
誰說我一無是處?
我連戰場都敢上,且還敢主動設伏,跟韃靼人正面硬碰硬較量,我就問縱觀大明歷史,有幾個人能跟我相比呢?
經歷過宦海浮沉的李孜省,非常看重眼前的機會,絲毫也不想錯過難得的自救良機,彷彿自己的身家性命,包括未來的前程,都在眼前的生死局中。而同樣跟他一起出徵,作爲監軍存在的覃昌,則沒有李孜省這種一往無前的氣勢。
此時李孜省甚至找不到覃昌人在何處,大概是跟着大隊伍一起衝殺下來,但具體在哪兒……恐怕只有等戰後打掃戰場的時候才能找到人溝通和交流了。
“大人,韃子要跑。”
王方策馬跟在李孜省身側。
他騎的可是真正的戰馬,明明可以衝得更快,但他深知衝得猛不如跟得好的道理。
這會兒不好好巴結李孜省,只顧着衝殺出去搶功勞?
問題是功勞基本上已經被營地那羣人給搶去了,此時趕過去估計連韃靼人的馬尾巴都看不到,眼下跟在李孜省身邊,展現出一個忠心保護主帥的形象,似乎纔是最佳選擇,以後能不能跟着這位李大人回京任差,是否有機會吃香喝辣,全看眼前的表現了。
李孜省道:“王千戶,你還在此作甚?不趕緊領兵衝鋒殺敵?”
“卑職手下已經悉數衝出去了,接下來要控制局面很困難,只能有賴兒郎自由發揮。卑職願意護在大人左右,爲您保駕護航。”
王方表忠心道。
李孜省有些氣惱:“我好端端的,用得着你來保駕護航?你趕緊衝殺上去,要是能把功勞賺回來,我臉上也有光,以後我在朝中前程似錦,定可保你榮華富貴。王千戶,衝鋒時得有主帥壓陣,將士們纔會真心賣命,你可不能退縮啊。”
“是,是。”
王方嘴上應承着,心裡卻在想,你纔是主帥,你怎麼不一馬當先,鼓舞士氣,卻一味讓我去衝鋒陷陣呢?
……
……
韃靼人最初還是有序撤退,或許在他們看來,明軍士兵再英勇,也不可能真的跟他們搏命。
小規模的接觸戰後,你們拿去屬於你們的功勞,而我們也承認小負,此後各退一步,不再糾纏,這似乎也是他們以往跟大明邊關將士交戰時形成的默契。
但這次……
大明士兵一方明顯血氣上涌,殺意上頭,竟來了個傾巢而出,對我們窮追猛打?
不知道我們背後還有數百精銳騎兵?
就算你們接下來在追擊上會取得一定成效,確定不會折損比我們更多的人馬?你們都不惜命的?
咋還不講道理哩?
韃靼人不知道的是,對面壓根兒就不是什麼邊軍,或者說,只有部分是邊軍,其中夾雜了一羣從京營出來從來沒上過戰場的愣頭青,雖然很怕死,卻以爲打了勝仗就該往前衝,可以趁機收割功勞。
如果換作邊軍,一定知曉窮寇莫追的道理,但此時對京營兵來說,天大的道理就是我贏了,我得去搶功勞。
於是乎,韃靼人沒法組織起有效的防守陣型,來個有序撤退,結果就是被大明各種毛驢和板車組成的隊伍給一頓追擊。
如果不是夜裡,從地面平視過去,視線受阻,要是被韃靼人看到背後追來的是這麼一羣貨色,肯定要氣得吐血三升,當場倒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