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五十四章 太學年考

各位抱歉!這一章我是定時發送的,結果手誤,定時到明天下午五點,向大家道歉!再道歉!

======

太學的年考在太學生們的忐忑不安中拉開了序幕,天不亮,李延慶便來到了潛思樓,這裡是太學上舍生的考試專用樓,太學的年考和科舉一樣嚴格,所有的考生都要沐浴更衣,換上一身寬大的儒袍,然後在行禮面前行禮,這才進入考場。

考場不是貢院式的格間考場,而是大堂,一座大堂可以容納一百名考生同時進行考試。

因爲考試人數比較少,升中等生的上舍生一共只有一百五十人,包括去年沒有考過的部分太學生,所以不需要事先發放考號之類,考生幾乎都認識,大家在門口拿到一張臨時座號,便前往自己的考位。

此時天還沒有亮,大堂上燈火通明,李延慶拿到的臨時座號是丁十二號,是第三個考場,左邊最後的一個座位,桌子頗爲寬大,桌上已經擺放好了筆墨紙硯,和省試科舉一樣,每個考生只有兩張稿紙,這是要求考生直接在正捲上答題。

按照慣例,考試內容是貼經三道題,墨義五道題,還有雜考約二十道題,最後是作詩一首,考六個時辰,總字數大概在七千字左右,每個時辰大約一千字多一點,中午會提供一杯茶和幾塊點心,給考生一刻鐘休息時間。

從考試的量來看,和省試科舉持平,但上舍生考試難度卻是被公認超過省試科舉,其中最關鍵的一點,是你不知道考試的範圍是什麼,尤其是雜考的二十道題,更是諸子百家無所不考,尤其喜歡考各種冷生僻的內容,這就要求太學生有大量閱讀。

不過今年只是李延慶的第一次中等生考試,如果考不過他明年還會有一次機會,這時,考官在上方宣佈着考試規則,李延慶端坐在桌前,他卻有點走神了,腦海想起了多年前的一幕,那個只有六歲的孩童被帶着師父面前,忐忑不安地等待師父詢問。

“告訴我,你爲什麼要讀書?”

原以爲自己的回答會與衆不同,不料他最後的選擇還是所有人一樣,或許這是一種融入,或許這只是一個起點,他和他們選擇的路會不同。

“當你走過平原,你會快看見一望無際的大海,或許到那時,你才知道自己爲什麼讀書?”

........

李延慶輕輕閉上了眼睛,心中悲傷地嘆息一聲。

這時,考卷發下來了,考官輕輕敲了敲桌子,將李延慶的思路從回憶中拉了回來,考卷有兩份,答題紙有六張,第一份卷子都是考三經新義,難度不大,關鍵是第二份卷子,

第一題估計便將很多人難住,‘故立天子以爲天下,非立天下以爲天子也。立國君以爲國,非立國以爲君也。立官長以爲官,非立官以爲長也。’要求破題闡述。

這句話的意思是說:所以擁立天子是爲了治理好天下,並不是設置天下來爲天子一個人服務;擁立國君是爲了治理好國家,並不是建立國家來爲國君一個人服務;設置官職是爲了更好地履行職責,並不是設置官職來爲長官個人享樂。

字面意思很簡單,但如果不知道這句話的出處,也就無從答題。

這句話李延慶是看過的,是戰國著名思想家慎子在著作《慎子》中的一句話名言。

李延慶沉思片刻,提筆寫道:‘慎子以千年前之名言以警示後人,故武德九年,前幽州記室直中書省張蘊古上《大寶箴》,其略曰:“聖人受命,拯溺亨屯,故以一人治天下,不以天下奉一人。’

這是太學年考的標準答題格式,開篇必須要點名出處,然後後人如何引用,李延慶便自然而然地引到唐初,武德九年也是玄武門之變那一年,李世民在這一年登基爲太宗,用他的實際行動演繹了爲何天子。

李延慶又提筆寫道:‘曰貞觀之治始於太宗之明,然太宗之明並非其爲天子,乃臣子擁戴之明也,始有天子之位,後有天子也......”

.........

夜幕中,李延慶和王貴、湯懷在官道上縱馬疾奔,呼呼的夜風在他們耳邊呼嘯而過,一路向北的官道空空蕩蕩,偶然纔有一隊趕夜路的商隊。

三人誰也不說話,一路縱馬疾奔,次日中午,他們抵達了黃河邊,對岸是新鄉縣,過了新鄉,相州就不遠了。

馬匹奔跑一夜加一個上午,早已累得疲憊不堪,他們也不急着過黃河,在靠近黃河碼頭處找了一座茶棚坐下,三人點了十幾樣小吃和十籠包子,王貴一邊啃着包子,一邊含糊不清問道:“老李,昨天考得怎麼樣?”

李延慶搖搖頭道:“不太理想,題目太偏了,我個人感覺就在通過和不通過的邊緣上,就看評卷考官的尺度了。”

“其實太學考試也沒什麼,關鍵是科舉,你準備了這一年,我覺得也差不多了,老湯,你說是不是?”王貴用胳膊肘捅了一下湯懷。

“噢!”湯懷隨口答應一聲,又繼續吃他的赤豆糖粥去了。

李延慶笑了笑,“你這話說得多輕鬆,要是你當主考官該多好。”

王貴哼了一聲,“要是我當主考官,我就不用爲去哪家軍營而煩惱了。”

“去什麼軍營?”李延慶聽出王貴話中有話,連忙問道。

王貴嘆了口氣道:“武學是前兩年在京城,第三年進軍營實幹,明年二月我們就要滿兩年了,然後去軍營實幹一年,當個小軍官什麼的,我們都發愁了,不知該去哪裡纔好?”

“有選擇餘地嗎?”

“有四處可選!”王貴道:“河北邊境是一個地方,鄆州是一個地方,江南是一個地方,還有河東軍師一個地方,其實說白,就是對遼國、對西夏、對梁山、對方臘,都是要打仗的地方,四處地方我們可以任選其一。”

“那你們打算選哪裡?”

王貴看了一眼湯懷,沒有吭聲,湯懷把粥碗一放,“這有什麼不好說的,應該讓老李知道纔對。”

“你們有什麼事情瞞着我?”李延慶有些不滿地問道。

王貴撓撓頭,“不是想瞞你,實在是有點丟臉,我們四個居然想去的地方都不一樣,五哥想回河北,我想去太原,老湯想去打梁山,老牛想去參加滅方臘,你說這可怎麼玩?”

“還有這種事情!”

李延慶第一次遇到四個人打算分道揚鑣了,他對湯懷道:“別去打梁山,高太尉的教訓忘記了嗎?”

今年春天,太尉高俅率三萬禁軍前去鎮壓梁山軍,結果被梁山軍打的慘敗,三萬軍折了兩萬,被俘者不計其數,包括參加弓馬十強賽的花榮和關勝都在這一戰中被俘,高俅狼狽逃回京城,天子趙佶震怒,直接免去了他的殿前都指揮使之職,責令他在家面壁反省。

李延慶就是提醒湯懷,不要站在立危牆之下。

湯懷沉吟片刻,嘆口氣道:“這件事我打算回家再和父親和祖父商議一下,聽聽他們的意見。”

李延慶知道湯懷從小心機就比較深,恐怕去梁山只是他的藉口而已,他實際上另有打算,只是不想告訴好朋友。

不過李延慶也理解,有的事情屬於個人隱私,確實不想讓外人知道,他便不再多問,便笑道:“時間不早了,趕緊吃完上路吧!”

三人加快速度,風捲殘雲般將桌上吃食掃蕩一空,李延慶起身結了帳,三人便牽馬向黃河邊走去。

黃河邊渡船不少,有專門供人畜共渡黃河的大船,一次可運送數十匹騾馬和百餘人渡河,價格也不算貴,五十文一個人,牲畜翻一倍,正好有一艘大船要出發了,艄公在船頭招呼他們,“三位官人趕緊上船了,位子有空的。”

“什麼時候出發!”

“你們上船就走。”

三人便牽馬上了船,王貴付了船錢,他找了個機會低聲對李延慶道:“你覺得我去河東的選擇對不對?”

“你爲什麼想選河東?”李延慶問道。

“我不瞞你說,我家在河東軍中有點人情,我們家船隊就掛在河東軍中,祖父已經和那邊打好招呼了,我去河東的條件會好一點。”

“那不就得了!”

李延慶沒好氣道:“既然你家裡都安排好了,問我做什麼?”

“可我總覺得,不應該和大家分開。”

“這不是隻有一年嗎?一年後你們還要回來參加武舉的。”

王貴連連搖頭,“不是這麼回事,基本上現在去哪裡,將來就去哪裡了,這是學武的慣例,所以武學纔給大家選擇,基本就是選自己的未來。”

李延慶心中一怔,事情居然到了大家要分道揚鑣的程度,他覺得自己有必要和岳飛好好談一談了。

第九百三十三章 夜奪證據第一百五十章 離鄉進京第六百八十二章 兵臨太原第八十六章 馬匹風波 中第四百五十章 曹府家宴 六第五百八十七章 先遣之軍第七百八十五章 再求和談第一百章 形勢嚴峻第九百六十二章 滅國之戰 十五第一百六十四章 初入太學第九百二十四章 微服出巡第五百二十五章 東南悍將第八百九十八章 援軍殺至第五百一十九章 小別勝新第五百五十一章 新官斷案 下第一百六十四章 初入太學第六百三十四章 以戰催和第一千零五十章 正式宣戰第二百三十五章 弓馬大賽 十二第七百三十三章 城頭激戰第九百一十六章 被迫撤軍第二百零六章 尋釁報復第七百六十二章 廷議之怒第八百零四章 老相蔡京第六百零六章 宋金爭燕 一月末求月票第五百七十九章 再回京城第七十七章 李張之爭 一第一百五十六章 大器藏嬌第二百一十三章 樑宦釣魚第三百九十一章 嚴詞拒絕第二百二十一章 新兵立規第六十三章 鹿山春社 上第六百二十六章 京城消息第六十三章 鹿山春社 上第三百八十五章 老驥伏櫪第六百四十一章 再進一步第五十三章 意外收穫第五十四章 大雁喜鵲第一千零四十九章 決戰將至第八百八十章 關鍵人物第三百六十六章 宋夏議和第一百六十章 初見師師 下第五百五十五章 家募新人第二十五章 上上之籤第六百七十五章 兩個麗人第一千零四十七章 北伐高麗 中第五百一十四章 初訪曹府第九百七十二章 西夏滅國第六百一十五章 指點迷津第九百四十八章 滅國之戰 一第四百零五章 臨戰之權第八十五章 馬匹風波 上第三百零六章 圍殲敵軍第六百六十八章 平衡之道第九百八十二章 驚魂之變 上第三百五十一章 損失慘重第三百八十八章 夜走梁山第七十三章 喜訊傳來第五百一十二章 援軍到來第七百四十二章 偷襲相州 下第一千零四十二章 草原來使第一百五十章 離鄉進京第三十八章 勇奪魁首第六百八十章 臨行之前第三百七十五章 凌晨急變第七百九十一章 殺將奪權第二百六十九章 冷僻之題第八百六十五章 青崗陷阱第七十八章 李張之爭 二第一百一十三章 解試科舉 一第二百七十章 無奈妥協第九十章 追查疑兇 二第六百四十章 兩相暗鬥第三百四十一章 初戰銀川第五百零三章 權宜低頭第六百二十四章 兵變奪權第九百四十三章 神秘火器第三百八十九章 不勞而獲第九百三十四章 連夜抓捕第八百五十章 再返京兆第一百零九章 神箭何灌第五百六十七章 奇兵破賊第四百八十章 初次朝會 下第三百一十四章 朝堂之爭第九百七十九章 消息泄露第八百八十三章 兵困雪道第九百一十五章 介休出擊第三百三十七章 欲擒故縱第九百三十二章 人心難測第一千零四十五章 高麗求援第九百七十九章 消息泄露第四百九十九章 大顯身手 下第五百一十三章 拔掉毒刺月初求月票第三百三十四章 虎嘯之峽第三百五十八章 血戰石州 上第九百四十八章 滅國之戰 一第二百一十四章 困題求解 上第六百四十三章 久別返家
第九百三十三章 夜奪證據第一百五十章 離鄉進京第六百八十二章 兵臨太原第八十六章 馬匹風波 中第四百五十章 曹府家宴 六第五百八十七章 先遣之軍第七百八十五章 再求和談第一百章 形勢嚴峻第九百六十二章 滅國之戰 十五第一百六十四章 初入太學第九百二十四章 微服出巡第五百二十五章 東南悍將第八百九十八章 援軍殺至第五百一十九章 小別勝新第五百五十一章 新官斷案 下第一百六十四章 初入太學第六百三十四章 以戰催和第一千零五十章 正式宣戰第二百三十五章 弓馬大賽 十二第七百三十三章 城頭激戰第九百一十六章 被迫撤軍第二百零六章 尋釁報復第七百六十二章 廷議之怒第八百零四章 老相蔡京第六百零六章 宋金爭燕 一月末求月票第五百七十九章 再回京城第七十七章 李張之爭 一第一百五十六章 大器藏嬌第二百一十三章 樑宦釣魚第三百九十一章 嚴詞拒絕第二百二十一章 新兵立規第六十三章 鹿山春社 上第六百二十六章 京城消息第六十三章 鹿山春社 上第三百八十五章 老驥伏櫪第六百四十一章 再進一步第五十三章 意外收穫第五十四章 大雁喜鵲第一千零四十九章 決戰將至第八百八十章 關鍵人物第三百六十六章 宋夏議和第一百六十章 初見師師 下第五百五十五章 家募新人第二十五章 上上之籤第六百七十五章 兩個麗人第一千零四十七章 北伐高麗 中第五百一十四章 初訪曹府第九百七十二章 西夏滅國第六百一十五章 指點迷津第九百四十八章 滅國之戰 一第四百零五章 臨戰之權第八十五章 馬匹風波 上第三百零六章 圍殲敵軍第六百六十八章 平衡之道第九百八十二章 驚魂之變 上第三百五十一章 損失慘重第三百八十八章 夜走梁山第七十三章 喜訊傳來第五百一十二章 援軍到來第七百四十二章 偷襲相州 下第一千零四十二章 草原來使第一百五十章 離鄉進京第三十八章 勇奪魁首第六百八十章 臨行之前第三百七十五章 凌晨急變第七百九十一章 殺將奪權第二百六十九章 冷僻之題第八百六十五章 青崗陷阱第七十八章 李張之爭 二第一百一十三章 解試科舉 一第二百七十章 無奈妥協第九十章 追查疑兇 二第六百四十章 兩相暗鬥第三百四十一章 初戰銀川第五百零三章 權宜低頭第六百二十四章 兵變奪權第九百四十三章 神秘火器第三百八十九章 不勞而獲第九百三十四章 連夜抓捕第八百五十章 再返京兆第一百零九章 神箭何灌第五百六十七章 奇兵破賊第四百八十章 初次朝會 下第三百一十四章 朝堂之爭第九百七十九章 消息泄露第八百八十三章 兵困雪道第九百一十五章 介休出擊第三百三十七章 欲擒故縱第九百三十二章 人心難測第一千零四十五章 高麗求援第九百七十九章 消息泄露第四百九十九章 大顯身手 下第五百一十三章 拔掉毒刺月初求月票第三百三十四章 虎嘯之峽第三百五十八章 血戰石州 上第九百四十八章 滅國之戰 一第二百一十四章 困題求解 上第六百四十三章 久別返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