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六十九章 冷僻之題

“下一個!”

考官一聲高喊,李延慶快步走上前,將浮票遞給了考官,考官看了一眼浮票上的名字,忽然擡起頭,目光銳利地看了李延慶一眼。

這一幕是如此熟悉,讓李延慶又想起了幾年前的發解試,幾乎所有的環節都是一樣,唯一不同的是省試似乎更是嚴格,在火光下,三名士兵搜查一人,從頭到腳,頭髮和鞋子,甚至考試的私處也不放過,這讓很多考生都極爲不舒服,但又無可奈何。

考官猶豫着,似乎在考慮着什麼,他又看了一眼李延慶,最後做出一個讓李延慶也感到吃驚的決定。

“他不用搜了,直接進去吧!”

考官把浮票遞給了李延慶,擺出一個請的動作,李延慶向他抱拳行一禮,快步進去了,這時後面有考生抗議,只聽考官冷冷道:“若你能幹掉西夏武士,我也不搜你的身。”

李延慶也不知道這是自己的運氣還是會有什麼隱患,但此時他已經沒有選擇餘地了,一名士兵引導着他向自己的考房走去。

汴京的貢院和相州的貢院沒有什麼區別,可以說相州貢院就是汴京貢院的縮小版,貢院可同時容納一萬餘士子考試,規模十分龐大,一條條小巷一眼望不到頭,足足有一百二十條巷子,每條巷子裡都黑黝黝的,偶然會有點燃的蠟燭透出一絲光亮。

“這裡就是二十五巷,請進吧!”

李延慶走進了巷子,他的號房距離巷口不遠,很快便找到了八十四號,他又覈對了一遍浮票,這才走了進去。

此時天還沒有亮,但已經有了朦朧的晨曦,但房間裡依然很昏暗,不過朦朧中能看清輪廓,給李延慶的感覺,它比相州的考房要大一點,李延慶用手量了一下,確實要寬半尺左右,可別小瞧這半尺,它就沒有了那種狹窄空間的壓抑感。

從現在開始,他要在這間小屋子裡呆四天三夜,李延慶慢慢坐了下來,桌子有一隻很熟悉的籃子,不過它比安陽貢院的那隻籃子要大一點、滿一點,不存在不夠用的情況,光蠟燭就有四支,還有筆墨硯臺水壺火石等等,唯一缺少就是紙,李延慶點燃了一支蠟燭,房間裡頓時亮了起來,後面確實很寬長,還兩牀毯子,晚上不用蜷縮着睡覺了。

李延慶將硯臺裡注滿,開始慢慢研墨,他耳朵卻豎着聽兩邊房間的動靜,只聽隔壁八十四號的士子低低嘆息一聲,“土地爺爺,學生無法帶香,只好用蠟燭代替,敬土地爺爺,保佑學生省試考中,殿試考中,學生一定會再來祭拜還願!”

隨即便聽見磕頭的咚咚聲,而右邊的考生卻很安靜,始終沒有發出任何響動。

天色漸漸亮了,隨着貢院大門轟然關閉,所有考官迅速就位,和發解試一樣,每條巷子都有一名考官和兩名士兵,整個考場變得肅穆莊重,所有人都在摒住呼吸,靜靜地等待着什麼?

“當——”

考場上空終於傳來了一聲清脆的雲板敲響,沙沙腳步聲由遠而近,所有的考生的心都提到了嗓子上,開始下發試卷了。

李延慶也在默默等待着,這時一個黑影出現在他面前,一個冷冷的聲音從他頭頂傳來,“經義科,儘量兩天完成!”

三卷厚厚的紙放在他面前,旁邊還有一份試卷及細長的糊名紙。

李延慶打開試卷大致看了一遍,包括《三經新義》和《論語》、《孟子》,一共三十道題,題目都不難,只要苦讀經書,基本上都能做出來,關鍵是量大,李延慶心中粗粗估算,最少要寫一萬五千字,必須在兩天內答完,也就是每天要寫八千字左右。

當然,卷子答完後並不用上交,而是放在一旁,等全部完成後一起上交,第三天開始做策論,如果兩天做不完,就會影響到第三天的策論,繼而導致最後策論完不成或者詩作水平太差,直接被淘汰。

所有的考生都迫不及待地提筆答題了,大家心裡都有數,題目不難並不代表自己就能考生,畢竟錄取比例擺在那裡,大家只能拼細節,書法和卷面整潔就是給審卷官的第一印象了。

李延慶並不急於提筆,他需要謀定整個篇幅,以決定字體和行距,這是他在發解試中的經驗,也是所有高手的共同體會,越是這種靠細節決定勝負的考試,他們越要謹慎小心。

李延慶足足籌謀了一刻鐘,才最終確定了字體大小和行間距,這時,他把試卷又翻到最前面,從第一部分開始做起。

第一部分是貼經,共有十題,也是經文題中字數最多的部分,要有萬字左右。

貼經有兩種考法,一種是給出幾行字,只露出其中兩句,其餘塗墨,要求考生把塗墨部分默寫出來,這種稍微簡單,因爲字數不多。

第二種方式就比較難,只寫出一句,要求考生將整篇文章都默寫出來,北宋後期的科舉都是採用第二種方式。

第一題只有一句話:‘肆類於上帝,禋於六宗,望于山川,遍於羣神。’

如果經文不熟悉,根本不知道它的出處在哪裡?

李延慶細看第一題,才暗感吃驚,剛開始初看時認爲比較簡單,可細看才發現不是那麼回事,這是出自老《尚書》中的一句話,王安石編寫的《書經新義》中,這句話卻沒有了,作爲僞說而刪除,如果士子不看老尚書,只看《書經新義》,這句話根本就聞所聞未。

李延慶不由暗暗感激師父姚鼎,當年他授課時,專門講了《尚書》和《書經新義》的對比,又把刪除的部分列舉出來,其中就有這句話,若非如此,他李延慶一樣答不出這第一題。

這道題對於一般考生而言其實非常冷僻,估計對很多考生,第一道題就是迎頭一棒。

這句話是出自《虞書?舜典》,李延慶沉思片刻,決定把題目也寫上。

他隨即提筆寫道:‘虞舜側微,堯聞之聰明,將使嗣位,歷試諸難,作《舜典》......’

........

就在考生們全神貫注答題之時,貢院的審卷樓三樓內,主考官餘深正站着窗前慢慢喝一杯茶,從他的視角可以清晰地看見下方的考場。

這是他第二次作爲省試科舉的主考官出現在這裡,科舉作爲朝廷重大政策的風向標,主考官的任命絕不是隨意指定,而是幾方勢力博弈的結果。

朝廷時局看似風平浪靜,但實際上暗流激涌,朝廷中除了公相蔡京外,還有媼相童貫和隱相樑師成,他們三大勢力,一個管朝政,一個掌軍權,一個主導制誥,三人都權勢極大,這也是帝王之術,製造矛盾以平衡,蔡京和童貫明爭暗鬥,樑師成則兩頭挑撥,兩頭通吃。

在朝廷中,除了蔡京大權獨攬外,還有左相白時中和右相餘深,白時中是蔡京走狗,而餘深又和童貫走得頗近。

這次科舉原本是蔡京推薦白時中出任主考,但遭到童貫的強烈反對,他指出白時中在上屆科舉爲主考時出現了作弊的重大丑聞,不宜再擔任主考,最終天子趙佶接受了樑師成的推薦,任命餘深爲主考。

而這次科舉正逢遼金戰事激烈,宋朝出現收復燕雲機會之時,從去年開始,朝廷已經幾次派使者乘船北上遼東,和金國秘密協商共同滅遼的大計,與此同時,金國也派使者秘密趕赴西夏,和西夏協商攻遼事宜。

也正是這個緣故,極力主張攻打遼國的童貫佔據了輿論上風,餘深也由此成爲今年的主考。

雖然餘深和童貫走得很近,兩人甚至已經形成了政治上的準同盟,但這並不代表餘深就堅決支持童貫聯金滅遼的大計。

相反,餘深本人堅決反對滅掉,他認爲這會打破宋遼百年平衡的局面,極易引狼入室,一旦金國取代遼國,宋金之間必然會爆發戰爭,在數十年反反覆覆的拉鋸戰後才能最終形成新的平衡,而以宋朝目前的財力,很難支撐數十年的大規模戰爭。

餘深心中很惆悵,他明知天子讓自己爲主考的深意就是在科舉中推行聯金滅遼的思想,但這又和他本人的政見衝突,着實令他左右爲難。

這時,一名監考官匆匆走來,遞給他一張紙條,餘深打開看了看,上面寫着‘首題瘦金體’五個字。

第七百二十九章 第二戰線 下第九百七十章 滅國之戰 二十三第二百一十二章 解圍降壓第二百零九章 神秘師兄第七百五十一章 談判之功第五百二十九章 太子密旨第三百五十七章 西線慘敗第八百六十一章 東進不利第七百三十六章 引蛇出洞第七十一章 縣學考試第四百四十二章 錢落柳靜第一百一十二章 窺視解元第一百三十六章 軍營顯威 下第三百八十六章 組建軍衙第四章 李氏宗祠第五百五十五章 家募新人第一百一十六章 解試科舉 四第五百一十六章 真定查疑第一千零一章 分房方案第七章 以直報怨 上第四章 李氏宗祠第一千零十二章 調兵遣將第五百五十章 新官斷案 上第八百八十五章 圍魏救趙第七百五十六章 事態升級第八十九章 追查疑兇 一第三百五十五章 倉促北撤第六百五十六章 三絕女將 上第六百零六章 宋金爭燕 一第一千零十五章 措手不及第三百五十五章 倉促北撤第一百七十九章 狗急跳牆第四百一十七章 夜襲須城第一百三十二章 戰爭風起第四百三十三章 人情把柄第八百零八章 遷都議事第一百三十六章 軍營顯威 下第二百三十三章 弓馬大賽 十第一百八十八章 出乎預料第八百五十八章 襲取羅城第四百七十一章 雪中送炭第六百一十七章 酒樓話別第二百一十章 相親之策第四百一十三章 窮寇盡追第二十一章 王貴心事第五百三十五章 高價賣地第四百八十七章 佳人賞雪 上第八百七十二章 家眷西來第五十一章 縣城偶遇第二百七十七章 大器之憂第八百一十六章 阮氏三雄 上第七百三十八章 雙面奸細第四百二十六章 主動出擊第二百二十四章 弓馬大賽 一第九百六十四章 滅國之戰 十七第三百八十章 決定返京第五百九十二章 先奪涿州第四百九十一章 刺殺風波第四百七十二章 三司會審第五百五十六章 知州來訪第二百零五章 鄭氏壽宴 七第七百零一章 太子趙桓第五百二十五章 東南悍將第二百六十三章 良辰美眷第三十八章 勇奪魁首第八百六十四章 緊急出兵第四百五十九章 含蓄警告第六十五章 鹿山春社 下第一百八十二章 一路追蹤第六百三十四章 以戰催和第二百七十三章 喜當兄長第三百六十五章 最後一戰 下第二百七十章 無奈妥協第七百三十五章 王貴消息第二百零九章 神秘師兄第二百零八章 驚聞哀音第三百二十九章 安插細作第二百二十四章 弓馬大賽 一第八百零三章 金兵北撤第八百三十四章 曹家煩惱第八十三章 上門拜訪第四百一十二章 荒村生亂第四百七十六章 頭大如鬥第二百四十九章 再見易安第三百九十一章 嚴詞拒絕第四百八十六章 百崗冬雪第二百五十三章 大器煩惱第三百二十五章 霹靂出擊第二百四十三章 弓馬大賽 二十第八百四十八章 臨危受命第二百九十章 吏部授官第一千零二十八章 趙氏皇族第一百六十七章 西郊狩獵 一第九百四十四章 小魏掌櫃第二百一十二章 解圍降壓第六百八十章 臨行之前第八百一十六章 阮氏三雄 上第四百章 擾而不戰第一千零十三章 夜襲大名第二百七十五章 內幕消息
第七百二十九章 第二戰線 下第九百七十章 滅國之戰 二十三第二百一十二章 解圍降壓第二百零九章 神秘師兄第七百五十一章 談判之功第五百二十九章 太子密旨第三百五十七章 西線慘敗第八百六十一章 東進不利第七百三十六章 引蛇出洞第七十一章 縣學考試第四百四十二章 錢落柳靜第一百一十二章 窺視解元第一百三十六章 軍營顯威 下第三百八十六章 組建軍衙第四章 李氏宗祠第五百五十五章 家募新人第一百一十六章 解試科舉 四第五百一十六章 真定查疑第一千零一章 分房方案第七章 以直報怨 上第四章 李氏宗祠第一千零十二章 調兵遣將第五百五十章 新官斷案 上第八百八十五章 圍魏救趙第七百五十六章 事態升級第八十九章 追查疑兇 一第三百五十五章 倉促北撤第六百五十六章 三絕女將 上第六百零六章 宋金爭燕 一第一千零十五章 措手不及第三百五十五章 倉促北撤第一百七十九章 狗急跳牆第四百一十七章 夜襲須城第一百三十二章 戰爭風起第四百三十三章 人情把柄第八百零八章 遷都議事第一百三十六章 軍營顯威 下第二百三十三章 弓馬大賽 十第一百八十八章 出乎預料第八百五十八章 襲取羅城第四百七十一章 雪中送炭第六百一十七章 酒樓話別第二百一十章 相親之策第四百一十三章 窮寇盡追第二十一章 王貴心事第五百三十五章 高價賣地第四百八十七章 佳人賞雪 上第八百七十二章 家眷西來第五十一章 縣城偶遇第二百七十七章 大器之憂第八百一十六章 阮氏三雄 上第七百三十八章 雙面奸細第四百二十六章 主動出擊第二百二十四章 弓馬大賽 一第九百六十四章 滅國之戰 十七第三百八十章 決定返京第五百九十二章 先奪涿州第四百九十一章 刺殺風波第四百七十二章 三司會審第五百五十六章 知州來訪第二百零五章 鄭氏壽宴 七第七百零一章 太子趙桓第五百二十五章 東南悍將第二百六十三章 良辰美眷第三十八章 勇奪魁首第八百六十四章 緊急出兵第四百五十九章 含蓄警告第六十五章 鹿山春社 下第一百八十二章 一路追蹤第六百三十四章 以戰催和第二百七十三章 喜當兄長第三百六十五章 最後一戰 下第二百七十章 無奈妥協第七百三十五章 王貴消息第二百零九章 神秘師兄第二百零八章 驚聞哀音第三百二十九章 安插細作第二百二十四章 弓馬大賽 一第八百零三章 金兵北撤第八百三十四章 曹家煩惱第八十三章 上門拜訪第四百一十二章 荒村生亂第四百七十六章 頭大如鬥第二百四十九章 再見易安第三百九十一章 嚴詞拒絕第四百八十六章 百崗冬雪第二百五十三章 大器煩惱第三百二十五章 霹靂出擊第二百四十三章 弓馬大賽 二十第八百四十八章 臨危受命第二百九十章 吏部授官第一千零二十八章 趙氏皇族第一百六十七章 西郊狩獵 一第九百四十四章 小魏掌櫃第二百一十二章 解圍降壓第六百八十章 臨行之前第八百一十六章 阮氏三雄 上第四百章 擾而不戰第一千零十三章 夜襲大名第二百七十五章 內幕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