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七十一章 潼關迎靈

呂頤浩嚇了一跳,連忙拉住李延慶,“李太保請稍安,種相公病故雖然令人悲痛,但我們還是應以國事爲重。”

李延慶深深吸了口氣,慢慢坐下,他控制住心中的情緒,努力讓自己冷靜下來,又徐徐問道:“呂相公可是爲西夏之事而來?”

呂頤浩點點頭,“官家非常重視西夏的情況,他聽說西夏被迫撤軍,願和我大宋談判,官家在朝會中忍不住喜極而泣,對百官讚頌太保是大宋的定海神針。”

“官家可有旨意給我?”李延慶平靜地問道。

呂頤浩取出一份手諭遞給李延慶,“官家在朝會上下達了旨意,要求我立刻赴京兆參與和西夏的談判,朝會後,官家又和我詳談,他提出談判由我代表朝廷主導,不過談判內容官家要我必須和太保商量,談判底線由太保來決定。”

李延慶明白趙構的意思,國與國之間的談判,這個面子必須歸朝廷,裡子卻給了自己,也就是談判底線由自己來決定,這也算是一種兩全的安排。

李延慶便道:“這次我發動西夏戰役目的也很簡單,就是爲了逼迫西夏從熙河路撤軍,我本身也無意攻佔西夏的土地,我的底線很簡單,恢復宣和四年《宋夏停戰協議》中雙方已經明確的實控線;其次,西夏必須先從蘭州和會州撤軍,宋軍纔會從韋城以及踏割寨撤軍,而且西夏從蘭州及會州撤軍時不準再擄掠漢民;第三,我們抓獲了西夏二十七萬人口,西夏必須交出二十七萬宋人來交換;第四,正式取消大宋給西夏的歲幣,這就是我的四條底線,至於西夏提出其他任何要求,我都不會答應。”

“我大致明白了,我還有一個小小的要求,能否讓唐凱也參與談判,這樣我會更瞭解太保的想法。”

“可以,我會安排他跟隨呂相公,另外,官家對這次談判有什麼期望?”

呂頤浩想了想道:“官家的期望和李太保的第一條底線完全一樣,但官家希望和西夏達成新的停戰協議。”

李延慶搖搖頭,“這種協議其實意義不大,只要有機可乘,西夏隨時可以撕毀協議,不過官家一定要,也可以提出來,我想應該問題不大,西夏現在也財力枯竭,民困國乏,支撐不住了,他們必須停戰休息。”

呂頤浩默默點頭,這時,他想起一事又道:“李太保提到了幾項人事變動,官家都同意了,不久就會有正式任命詔書過來,李光也在前來京兆的途中,過幾天就會到。”

“那馬善在朝廷出任什麼官職?”

“出任少府寺監,很不錯的權職,他應該是升了。”

兩人又交代幾句,李延慶這才告辭,離開了驛館,他通知了王貴、劉錡等人,連夜帶着數十名大將趕赴潼關,迎接種師道的靈柩歸來。

种師道的兩個兒子已經先後去世,幾個孫子也不幸早夭,只剩下長孫種彥崇在世,目前在劉韐手下爲將,李延慶已派人去通知,种師道在臨安不幸病逝後,便由他的侄子種洌扶靈回鄉,返回京兆府南郊的種氏墓園安葬。

靈柩由兩匹牛拉拽,緩緩駛進了潼關,前面是二十名騎馬的衛兵,手執靈幡,牛車後面則跟隨着三十名騎兵,一共五十名騎兵護衛着种師道的靈柩西歸。

在潼關內,所有的建築都紮上白幡,數千士兵列隊站在道路兩邊,胳膊上繫着白布,默默注視靈柩大車進入了潼關大門。

這時,李延慶率領數十名西軍將領在靈柩跪下,伏地哭泣,他們每個人都披麻戴孝,神情悲痛,種洌連忙上前扶起李延慶,“李都統請起,各位將軍請起,感謝大家前來接靈!”

說到這裡,種洌的聲音也開始哽咽起來。

李延慶默默走到靈柩前,扶住了靈柩,成爲第一個扶靈人,很快,劉錡、王貴、吳階、劉子羽、牛皋、劉鐵、貢祖文等七名西軍大將跟隨在李延慶身後也成爲扶靈人,道路兩邊擺滿了香燭紙錢,祭奠逝去前西軍主帥种師道。

牛車緩緩而行,八名大將扶在靈柩兩邊,將這位戎馬一生的西軍主帥迎回故土。

......

种師道在返回京兆三天後下葬,包括李延慶、劉韐、劉光世、張浚等重要將領在內的三百多名大將參加种師道的下葬之禮,李延慶親自讀了祭文,祭文是天子趙構親筆所書,高度表彰了种師道爲國爲民、忠誠抗敵的一生,追封他爲衛王,諡號忠勇。

在種師道下葬後,宋金兩國的談判也結束了,西夏完全接受了李延慶提出的四個條件,軍隊開始從蘭州和會州撤軍,不再擄掠漢民。

與此同時,西夏也開始在興慶府收集被擄掠而來的宋奴,準備和宋軍抓走的二十七萬西平府西夏人進行交換,雙方簽署了新停戰協議,規定雙方邊境恢復到宣和四年的勘定線,西夏在停戰協議中承諾,五年內不再進攻大宋,同時正式取消大宋給西夏的歲幣。

不久,朝廷的一系列旨意下達,爲表彰京兆軍取得輝煌戰績,朝廷特賞銀百萬兩,絹三百萬匹,立功士兵賞田五萬頃,當然具體賞賜只能從西夏戰役的戰利品中來支出,朝廷是拿不出這麼多銀絹,所有將士皆有升賞,一時間,三軍將士一片歡騰。

西夏戰役結束後,西北三路得到了短暫的休養生息的機會,李延慶積極訓練新兵,培養火藥、火器工匠,全力製造震天雷、飛火雷等犀利的火器,十月下旬,天子趙構下旨,同意李延慶的家人前往京兆府定居。

與此同時,西北三路各州府貼出了通告,今年將舉行科舉恩科,發解試將於半個月後的十一月初八舉行,朝廷省試則於次年三月在臨安府舉行。

李延慶來京兆後住在留守府後宅,京兆留守府實際上是後周時修建的行宮,大宋建立後,便將它改造成京兆留守府,它是京兆等級最高的一座官宅,只有親王以上才能入住,康王趙構出任京兆留守時曾經在這裡住過一段時間,趙構將李延慶封到京兆後,特地指定李延慶居住這座等級最高的官宅,封它爲安陽郡王府。

這段時間李延慶的親兵們一直在忙碌地收拾這座府宅,爲了王妃的即將到來做準備,府宅佔地足有兩百餘畝,外形象一個‘凸’字,其中突出的部分是官衙,佔地約五十畝,原本是京兆留守官衙,現在改名爲西北三路經略制置府,簡稱經略府,目前是西北三路的最高軍政官署。

‘凸’字後面的主體便是安陽郡王府,大門是朝東開,和經略府的西大門沒有關係了,郡王府佔地一百八十畝,光後宅的一面湖水就達四十畝,完全是一座不折不扣的王宮。

郡王府位於京兆城南面,離大慈恩寺很近,一條小河從府宅南面流過,小河對岸便是著名的大慈恩寺,一座精緻的小木橋跨過河面,四周叢林環繞,格外幽靜,郡王府西面部分是經略府,位於朱雀大街上,大街對面便是京兆府衙,而經略府旁邊是一座軍營,駐紮了李延慶的五百侍衛親兵。

時間已經到了十一月初,京兆地區的初冬時節來臨了,京兆府的冬天乾燥而寒冷,一般到十一月下旬會下雪,一連幾場大雪便會使京兆府的空氣變得溼潤起來。

這些天,京兆城街頭格外熱鬧,再過七八天便是舉行發解試的時間,使得京兆城內到處是生機勃勃的年輕士子,學而優則仕,早已深深浸透了漢人的血管,無論是戰爭時期還是和平時代,科舉永遠讓讀書人嚮往。

西城門前,數十名挑菜進城販賣的農民正高聲叫賣,這時,一支由二十輛牛車組成的車隊在數百名騎兵的護衛下緩緩進入了京兆城。

“娘!這就是京兆城嗎?”

一個兩歲大的孩童站在車窗前注視着頭頂高大的城牆,一雙烏黑的眼睛格外純淨,曹蘊探頭看了看,柔聲笑道:“是的,這就是京兆城,我們又回來了!”

第五百七十九章 再回京城第四百七十九章 初次朝會 中第四百二十一章 攻其必救 上第五百七十章 忽聞喜訊第二百三十七章 弓馬大賽 十四第一百五十七章 再遇黑麪第八百零五章 太后懿旨第六百八十章 臨行之前第一千零二十六章 汴梁譁變第七百七十一章 碼頭遇舊第九百四十八章 滅國之戰 一第八百五十一章 扭轉被動第四百二十三章 須城內訌第九百一十八章 一戰擊潰第四十三章 深藏不露第一千零三十二章 大軍北上第三百二十四章 石州探查第九百九十一章 望風而降第三百一十七章 地圖秘密第九百二十五章 慈恩上香第六百一十四章 調查細節第一百零四章 縣試高中第六百六十九章 拜託幫忙第三百三十六章 保壩之戰 下第五百九十六章 酒樓傳言第十五章 岳家五郎第五百八十六章 大軍北上第九百七十六章 回京準備第二百三十六章 弓馬大賽 十三第三百零八章 局中六人第三百九十四章 太子請客第一千零二十九章 兵指大同第三百二十一章 千頭萬緒第七百四十五章 重大事件 上第一千零五十章 正式宣戰第七百三十六章 引蛇出洞第六百三十一章 知州心事第九百八十七章 高舉大旗第八百九十四章 故技重施第一百七十章 西郊狩獵 四第四十三章 深藏不露第一百零三章 縣試初考 下第九百八十六章 辭相攝政第八百八十八章 太原募兵第二百七十三章 喜當兄長第二百一十七章 事態擴大第一千零十三章 夜襲大名第一百五十三章 河邊救人第九百三十七章 消息泄露第九百八十七章 高舉大旗第二百五十一章 全力以赴第五百五十八章 賭弓鬥箭第五百章 一箭奪魁第四百四十九章 曹府家宴 五第五百八十八章 探子燕青第五百二十九章 太子密旨第一千零三十章 小股金兵第六百一十一章 栽贓陷害第八百三十六章 同路南下第二百四十九章 再見易安第二百九十一章 小別重逢第五百三十九章 重任原職第八十三章 上門拜訪第一千零十一章 大名出兵第五百零四章 北上監察第八百五十五章 兵臨蕭關感謝大家支持第九百零七章 倉皇棄逃第七百九十三章 夜探金營第二百七十一章 省試落幕第九百零四章 瞞天過海第三百九十六章 柳暗花明第九百三十六章 姍姍來遲第五十二章 股份合夥第七百九十一章 殺將奪權第四百八十六章 百崗冬雪第一百八十一章 驛站突圍第六百三十八章 磨礪之戰 下第八百一十一章 若有所思第二百三十五章 弓馬大賽 十二第二百六十九章 冷僻之題第三十八章 勇奪魁首第九百零七章 倉皇棄逃第四百三十六章 久別重逢第四百七十二章 三司會審第二百零一章 鄭氏壽宴 三第一千零四十五章 高麗求援第六十六章 梁山宋江第三百六十章 小道消息第二十八章 擂臺首賽 二第六百七十五章 兩個麗人第六百五十一章 趙構之怒第六百一十九章 最終任命第一百一十七章 解試科舉 五第三百九十八章 急救大名第七百八十三章 立場再變第七百三十二章 再度進攻第九百三十八章 先發制人第三百零三章 絕境拼殺
第五百七十九章 再回京城第四百七十九章 初次朝會 中第四百二十一章 攻其必救 上第五百七十章 忽聞喜訊第二百三十七章 弓馬大賽 十四第一百五十七章 再遇黑麪第八百零五章 太后懿旨第六百八十章 臨行之前第一千零二十六章 汴梁譁變第七百七十一章 碼頭遇舊第九百四十八章 滅國之戰 一第八百五十一章 扭轉被動第四百二十三章 須城內訌第九百一十八章 一戰擊潰第四十三章 深藏不露第一千零三十二章 大軍北上第三百二十四章 石州探查第九百九十一章 望風而降第三百一十七章 地圖秘密第九百二十五章 慈恩上香第六百一十四章 調查細節第一百零四章 縣試高中第六百六十九章 拜託幫忙第三百三十六章 保壩之戰 下第五百九十六章 酒樓傳言第十五章 岳家五郎第五百八十六章 大軍北上第九百七十六章 回京準備第二百三十六章 弓馬大賽 十三第三百零八章 局中六人第三百九十四章 太子請客第一千零二十九章 兵指大同第三百二十一章 千頭萬緒第七百四十五章 重大事件 上第一千零五十章 正式宣戰第七百三十六章 引蛇出洞第六百三十一章 知州心事第九百八十七章 高舉大旗第八百九十四章 故技重施第一百七十章 西郊狩獵 四第四十三章 深藏不露第一百零三章 縣試初考 下第九百八十六章 辭相攝政第八百八十八章 太原募兵第二百七十三章 喜當兄長第二百一十七章 事態擴大第一千零十三章 夜襲大名第一百五十三章 河邊救人第九百三十七章 消息泄露第九百八十七章 高舉大旗第二百五十一章 全力以赴第五百五十八章 賭弓鬥箭第五百章 一箭奪魁第四百四十九章 曹府家宴 五第五百八十八章 探子燕青第五百二十九章 太子密旨第一千零三十章 小股金兵第六百一十一章 栽贓陷害第八百三十六章 同路南下第二百四十九章 再見易安第二百九十一章 小別重逢第五百三十九章 重任原職第八十三章 上門拜訪第一千零十一章 大名出兵第五百零四章 北上監察第八百五十五章 兵臨蕭關感謝大家支持第九百零七章 倉皇棄逃第七百九十三章 夜探金營第二百七十一章 省試落幕第九百零四章 瞞天過海第三百九十六章 柳暗花明第九百三十六章 姍姍來遲第五十二章 股份合夥第七百九十一章 殺將奪權第四百八十六章 百崗冬雪第一百八十一章 驛站突圍第六百三十八章 磨礪之戰 下第八百一十一章 若有所思第二百三十五章 弓馬大賽 十二第二百六十九章 冷僻之題第三十八章 勇奪魁首第九百零七章 倉皇棄逃第四百三十六章 久別重逢第四百七十二章 三司會審第二百零一章 鄭氏壽宴 三第一千零四十五章 高麗求援第六十六章 梁山宋江第三百六十章 小道消息第二十八章 擂臺首賽 二第六百七十五章 兩個麗人第六百五十一章 趙構之怒第六百一十九章 最終任命第一百一十七章 解試科舉 五第三百九十八章 急救大名第七百八十三章 立場再變第七百三十二章 再度進攻第九百三十八章 先發制人第三百零三章 絕境拼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