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〇九九章 謝遷的妥協

大致確定京畿戒嚴的事情後,剩下的西北戰事就沒太多可討論的了。

基本的共識,西北這一戰不宜擴大,適可而止,至於沈溪的死活沒人關心。

京城自皇帝往下,包括謝遷在內,都覺得沈溪在宣府畏戰不前,殊不知沈溪如今所面對的,是韃靼的絕對優勢兵馬,應對不當的話甚至可以令大明江山崩塌。

李東陽提前撰寫一份《關於西北用兵的幾點建議》,當衆爲朱祐樘講述,綜合起來有以下幾條。

第一條是西北各路兵馬,配合劉大夏進兵寧夏鎮,令大同鎮、宣府鎮、太原鎮等地人馬協同作戰,爲收復榆林衛城以及延綏鎮周邊城塞、堡壘做好準備。

第二條是縮減西北軍餉用度,在九邊地區展開一系列休養生息的安民措施,同時規定商賈運送物資平抑物價,不得從中漁利。

第三條是爲西北用兵有功人等請賞,對丟失國土的文臣和武將進行治罪,對不作爲和出工不出力的將領、官員按延誤軍機論處,從流放、革職到降職、警告等等,形成完備的獎懲體系,不得有一人一處功勞不得獎賞,也不得有一人一處過錯而未得追究。

……

李東陽深謀遠慮,他在制定章程上滴水不露,這樣一份西北用兵策略,他在家中反覆斟酌後纔拿出來,旁人很難挑出毛病。

如果站在戰事真正結束的角度,李東陽這樣的策略沒錯,無非是求穩,讓朝廷可以在戰爭收尾後實現平穩過渡,儘快安置西北難民,恢復九邊地區的民生。

可惜李東陽在未得到更多戰報的情況下,僅僅依靠片面消息便做出規劃和建議,忽略了關鍵的一條,那就是西北戰事到如今根本就沒有結束,反倒是已經進入關鍵節點,而關鍵就在於宣府鎮的存亡。

甚至當前韃靼人已經佔據絕對優勢,一旦宣府鎮所轄外長城以及本身幾大衛城淪陷,那大明京畿就會受到致命威脅,偏偏因爲韃靼人對情報封鎖嚴密,朝廷上下竟不知宣府鎮面臨生死危機。

李東陽這樣一份上疏,陳列條目很多,謝遷聽了心中極爲不快。

因爲這其中有涉及沈溪的部分,他認爲李東陽提出的懲罰條款有針對沈溪的意思……沈溪領兵出戰後有怯戰的行爲,李東陽認爲西北戰局惡化,跟沈溪援救不力有關。

李東陽的上疏讀完,朱祐樘陷入沉默,看起來皇帝似乎是在思考,但其實此時朱祐樘整個人已經非常疲倦,不想就這上疏發表任何觀點。

侍立一旁的蕭敬是在場人等中唯一可以面對皇帝的,他掀開簾帳湊上前,問道:“陛下,李大學士條陳已說明,陛下準還是不準?”

朱祐樘勉強睜開眼來,稍微擺手,未置可否,但蕭敬看出皇帝此時很累,累到沒力氣說話,當下識相地點了點頭,走出簾帳,恭敬地說:

“陛下準了李大學士的奏請,幾位,先行回去歇着,陛下躬體欠安,諸位不必行禮告退,讓陛下多休息!”

李東陽本來還想說什麼,但觀朱祐樘的身體狀況,識相地行了一禮,跟隨謝遷等人離開乾清宮寢殿。

出了宮門,馬文升嘆了口氣:“陛下如今沉痾不起,卻還在爲國事操勞,我等應該更加勤勉克己纔是!”

一聽就是場面話,張懋笑着應“是”,張鶴齡不想在馬文升面前惺惺作態,至於李東陽則完全沒有搭茬的意思。

這會兒該出宮的出宮,要回衙所的回衙所,謝遷幾步追上李東陽,質問:“李大學士,你這是誠心要讓沈溪小兒不得歸朝,是吧?”

之前李東陽進言,別人沒聽懂,但謝遷看得明白,因爲謝遷覺得李東陽之前條陳的建議有針對沈溪的意思。

李東陽側目看了謝遷一眼,問道:“於喬說這話,是否僭越?爲人臣子,進言之事豈能輕易與外人談及?”

李東陽跟謝遷同爲閣臣,關係最是要好,出了乾清宮吵架這種事很難看到,劉健不在,別人上前勸說份量都稍顯不足。馬文升和張懋都是明哲保身之人,至於張鶴齡,樂得看笑話,更不會主動摻和進這事兒。

“沈溪出兵後確實進兵緩慢,但之前他曾上疏,說宣府鎮防備乃是九邊防守重中之重,他會協同駐守宣府,如此豈是如你所言的不作爲?”謝遷怒道。

謝遷一氣之下將沈溪給他寫的私信內容說出來,直接點出宣府鎮防備之事。

在謝遷提出來前,朝中上下都未正視過此事,只有沈溪寫回奏本,言及要請調京畿周邊大軍往援宣府。

若沈溪是在三邊建功立業,統調各處兵馬殺得風生水起,讓朝廷大漲顏面,他要請調援軍,朝廷不假思索便會準請,可朝廷上下都覺得沈溪是因怯戰而不敢西行,至於請調援兵,在很多人看來只是沈溪爲自己的怯懦和無能找藉口。

沈溪的奏本,在通政使司就被壓了一天,因爲皇帝病重無心批閱奏本,是以沈溪的奏報沒能在當天夜裡按照加急文書規格面呈天子。

到了第二天,由內閣首輔劉健親擬票擬,送到司禮監,蕭敬也未重視此事,以至於奏本就此留中不發。

謝遷多般努力終於知道此事,而且想盡辦法終於看過沈溪的奏本,明白前後緣由,但爲了朝中平穩,一直未將此事說出來。

“於喬,你說的……宣府鎮防備之事,是怎麼回事?”李東陽未置可否,倒是馬文升問了一句。

謝遷這才警覺自己失言,他之前也覺得沈溪是在爲自己找藉口,所以看到沈溪的奏本以及私信後,認爲應該採納劉健的觀點,就是不把事情聲張,免得沈溪被人恥笑,他這個內閣大學士的面子也過不去。

但現在李東陽要追究沈溪“不作爲”的大罪,謝遷情急之下將此事提出,主要是想證明沈溪出塞後分明是“有作爲”。

雖然在謝遷自己看來,這辯解顯得牽強無力。

謝遷道:“沈溪小兒之前曾上奏朝廷,言及韃靼人可能會侵犯宣府,威脅京畿安穩。即便他預料不準確,但恰恰說明邊關戰禍未平,如今便計較沈溪小兒的罪名,是否太早了些?”

李東陽仍舊不言不語,但看他的態度似是不會善罷甘休。

馬文升謹慎地說道:“說起來,似乎宣府鎮已有多日未曾有消息傳回,莫不是真有緊急變故?”

張懋笑呵呵地說道:“馬尚書過慮了,宣府周邊數百里城垣,若有戰火燃起,豈能沒有戰報抵往京城?沒消息,恰恰是好消息,邊關經此折騰,早些平復好,莫要再惦記出兵草原,不然受苦的還是百姓!”

李東陽顯得極不耐煩,反倒是張鶴齡無意中說了一句:“若宣府有危難,京畿周邊恐怕非戒嚴不可!”

張懋原本在笑,聽到這話瞬間臉色僵直,張懋在一衆大臣中算是脾氣好的,他身爲世襲公侯,執掌軍權多年,一向秉承幾邊各不得罪的原則,但他對張氏兄弟很看不慣,統調京營人馬,居然利用駐守城門的機會擅自放行貨物進城,囤積居奇的同時,還令城中增加不穩定因素。

謝遷道:“京畿戒嚴,苦的是百姓,邊關兵鋒一日不休,百姓就要多受一日之苦。沈溪小兒年輕氣盛,頗爲自負,若他真以爲宣府有難,或許會屯兵駐守,宣府與京畿安危休慼相關,駐兵宣府並非惡事。李大學士以爲呢?”

李東陽撇撇嘴:“若於喬所言屬實,倒能理解沈溪爲保京畿安全的一片苦心。但若宣府未有北寇入侵,那當如何?”

謝遷駁道:“宣府多日未有消息,不恰恰證明北寇兵馬有所動作?”

二人隱隱又有爭吵的架勢,馬文升勸解:“如今談論爲時尚早,不妨靜待幾日,或者發函問詢沈溪軍中動向,再作定論!”

幾人說話間,到了文淵閣大門前,原本馬文升等人不該進去,但預計到邊關可能有戰報傳來,要先進去查驗後再走。

尚未進內,有通政使司官員將十幾份奏本送來,李東陽特地當着馬文升等人的面,將奏本仔細挑選過,從中找出居庸關、紫荊關、太原鎮、大同鎮等軍鎮發來的戰報。

李東陽將戰報呈遞到謝遷面前,意思很明顯,這是關於宣府的戰報,你自己拿去看吧。

謝遷接過戰報,只是掃了一眼,發現這是宣府周邊送來的關防奏報,雖然沒有宣府鎮自身的,但周邊都沒有戰事,難道說唯獨宣府有難?這意味着沈溪奏報之事並不屬實!

“宣府應無韃靼入侵!”

馬文升看完後說了一句,等於是作出判決。

謝遷臉色變得極爲難看,本來宣府平穩,對朝廷來說是好事,但沒有戰報,意味着沈溪難以開脫罪名。

現在謝遷反倒巴不得宣府周邊有大批韃靼騎兵入侵,如此沈溪的判斷準確,沈溪不但無過,反倒有功。

“功勳獎懲申報之事,我不再理會了!”

謝遷說到做到,既然沈溪說的不屬實,他便不再去幹涉李東陽追究之事。

但追究是追究,謝遷最多容許沈溪被降職或者革職,想讓沈溪被定罪發配流放,他絕對不允許。

第四五二章 喜從悲來(第一更)第二六六二章 非常時期第二六三九章 困局第一二〇三章 步兵方陣第二五二八章 頓悟第二四九七章 小人不可用第一二二章 順利解決第二〇三二章 同是淪落人第二〇七四章 套路第二二九七章 通風報信第九一三章 風光第五十三章 死而復活第八六八章 屬驢的第七二六章 綁一送一第二四七六章 識香念舊人第一八一九章 論政第二三六三章 謀逆案第一〇七二章 進兵餘波第一〇四八章 自不量力的熊孩子(第三更)第四七六章 落榜的武舉人(第四更)第八八一章 惠娘有喜第二八三章 辱沒先師,罪不容赦第一四八九章 馬九爲帥第七八七章 不主考,但出題第一三三三章 大權在握第一〇七四章 鬧劇的背後第二五五二章 出師未捷第一二五二章 決戰在即第一七三三章 比竇娥還冤第八四九章 以小博大第一〇二六章 偷聽(第二更)第一五三六章 不速之客第一五四〇章 那賊子第二二三七章 摧枯拉朽第一〇七四章 鬧劇的背後第一八〇章 難測江湖事第一七五章 來投奔的大伯第一三五六章 高舉輕放第二二二二章 橫豎都倒黴第四八九章 未竟的婚禮(第二更)第一三七五章 失敗乃成功之母第一三七九章 希望與失望第七九二章 吏部考覈(第二更)第一五九二章 如魚得水第一三二一章 變着法送禮第六四〇章 官升品不升(第三更)第五〇三章 這裡不是清水衙門(第三更)第一四〇七章 扶植傀儡第九八〇章 壓抑後的爆發第一五三八章 走着瞧第一三一三章 奉詔第八十七章 畫中美人第九六三章 招安第一四六二章 不容易第二四五一章 斷糧道第二〇一四章 佞臣的忠心第一〇六〇章 五體投地(第二更)第一四七二章 家不成家第五四二章 當欽差?(第二更)第二七二章 理學還是心學第二〇一章 救人第二二二五章 總攻第二四一五章 國富民強第一三三七章 總有人情世故第二三八七章 能人輩出第七三八章 藥方救人第一一九九章 半吊子監國第二四一〇章 怒火攻心第二六九章 異想天開第一三八三章 反感的種子第九二八章 酷刑第一四〇九章 皇家事,天下事第二五三五章 出人意料的禮遇第一六一〇章 自尋出路第二二二八章 殺紅眼第一九七一章 探病第一六二〇章 矛盾的焦點第二〇三〇章 太平日子第一九九九章 判若兩人第七二九章 私慾和大義第二八一章 意想不到第一六二章 術業有專攻第一五四三章 信任危機第七八六章 訂婚第九九二章 犟驢第二六三一章 戰爭賠償第六〇六章 麻煩人的謝閣老第二〇八四章 口無遮攔第一三四章夜半相會無人時第五五二章 非奸即盜(第三更)第九一八章 正三品農夫(第三更,求訂閱)第四八一章 謝府賞畫(第四更)第十七章 路在何方第一四一六章 日常第五八二章 鎮守太監(第二更)第一二〇〇章 練兵第二四三章 女兒家心思(第七更)第一四〇九章 皇家事,天下事第七四五章 太子的買賣(下)第一六四章 算計(求訂閱和月票)
第四五二章 喜從悲來(第一更)第二六六二章 非常時期第二六三九章 困局第一二〇三章 步兵方陣第二五二八章 頓悟第二四九七章 小人不可用第一二二章 順利解決第二〇三二章 同是淪落人第二〇七四章 套路第二二九七章 通風報信第九一三章 風光第五十三章 死而復活第八六八章 屬驢的第七二六章 綁一送一第二四七六章 識香念舊人第一八一九章 論政第二三六三章 謀逆案第一〇七二章 進兵餘波第一〇四八章 自不量力的熊孩子(第三更)第四七六章 落榜的武舉人(第四更)第八八一章 惠娘有喜第二八三章 辱沒先師,罪不容赦第一四八九章 馬九爲帥第七八七章 不主考,但出題第一三三三章 大權在握第一〇七四章 鬧劇的背後第二五五二章 出師未捷第一二五二章 決戰在即第一七三三章 比竇娥還冤第八四九章 以小博大第一〇二六章 偷聽(第二更)第一五三六章 不速之客第一五四〇章 那賊子第二二三七章 摧枯拉朽第一〇七四章 鬧劇的背後第一八〇章 難測江湖事第一七五章 來投奔的大伯第一三五六章 高舉輕放第二二二二章 橫豎都倒黴第四八九章 未竟的婚禮(第二更)第一三七五章 失敗乃成功之母第一三七九章 希望與失望第七九二章 吏部考覈(第二更)第一五九二章 如魚得水第一三二一章 變着法送禮第六四〇章 官升品不升(第三更)第五〇三章 這裡不是清水衙門(第三更)第一四〇七章 扶植傀儡第九八〇章 壓抑後的爆發第一五三八章 走着瞧第一三一三章 奉詔第八十七章 畫中美人第九六三章 招安第一四六二章 不容易第二四五一章 斷糧道第二〇一四章 佞臣的忠心第一〇六〇章 五體投地(第二更)第一四七二章 家不成家第五四二章 當欽差?(第二更)第二七二章 理學還是心學第二〇一章 救人第二二二五章 總攻第二四一五章 國富民強第一三三七章 總有人情世故第二三八七章 能人輩出第七三八章 藥方救人第一一九九章 半吊子監國第二四一〇章 怒火攻心第二六九章 異想天開第一三八三章 反感的種子第九二八章 酷刑第一四〇九章 皇家事,天下事第二五三五章 出人意料的禮遇第一六一〇章 自尋出路第二二二八章 殺紅眼第一九七一章 探病第一六二〇章 矛盾的焦點第二〇三〇章 太平日子第一九九九章 判若兩人第七二九章 私慾和大義第二八一章 意想不到第一六二章 術業有專攻第一五四三章 信任危機第七八六章 訂婚第九九二章 犟驢第二六三一章 戰爭賠償第六〇六章 麻煩人的謝閣老第二〇八四章 口無遮攔第一三四章夜半相會無人時第五五二章 非奸即盜(第三更)第九一八章 正三品農夫(第三更,求訂閱)第四八一章 謝府賞畫(第四更)第十七章 路在何方第一四一六章 日常第五八二章 鎮守太監(第二更)第一二〇〇章 練兵第二四三章 女兒家心思(第七更)第一四〇九章 皇家事,天下事第七四五章 太子的買賣(下)第一六四章 算計(求訂閱和月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