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四十五章 長安學區

多年來,朝廷屢屢在長安城內創辦新學,除卻居長樂宮之南的太學和女學,黃埔軍學,政經官學,長秋醫學和師範學館皆在未央宮北門外,佔地頗廣。

劉徹索性頒下聖諭,用置換宅邸的方式,將四大學府周邊的官邸盡數北遷,以長安商區的相同形制,劃設長安學區,空置出的宅邸留住日後四大學府的擴建或朝廷增設新學之用。

此地將成爲莘莘學子的聖地,是爲大漢培育棟樑之才的沃土,自需好好的經營扶持。

太學和女學未列入學區內,既是因其所在不同,更因其地位更爲超然。

女學乃是世家貴女們受教女範之所,往屆學子多已成爲世家大族的宗婦,且還出了阿嬌這皇后,近年非但是關中世家,便連中原的世家大族都逐漸將家中嫡女早早送來長安,入女學就讀。

太學因將帝國科學院涵蓋在內,更是逐步進行改制,內裡已然細化爲工科院,農科院,理科院,社科院,文學院,政研院,軍研院等諸多分院。

太學儼然成爲四大學府的更上位,且隨着朝廷頒佈政令,入仕待詔的寒門士子將不再納太學,而是改由公府選派至政經官學“進修”,故太學近年已停止招收太學生。

得入太學者,皆爲學有專精之人,故謂之博士。

後世多以爲“博士”乃博學之士,此爲謬誤,博而不精者是不可爲太學博士的。

現今太學內諸多分院皆設院監,下轄若干博士僕射,博士僕射又各領若干博士精研某類技藝或經史,博士可收數名博士弟子。

博士弟子已非太學生,而是盡皆得賜官身,得享朝廷秩俸,與尋常學子已大爲不同了。

用後世的角度看,太學已類似中科院和社科院的總院,博士和博士子弟們皆已是吃皇糧的“研究人員”,不少研究有成者,更已得賜爵位,地位着實不低。

劉徹自是有意爲之,以此提高大漢臣民對太學內各式學科的重視程度,讓他們曉得入太學專研技藝也是條進身之階,吸引更多有專長的人前來應募博士和博士弟子。

後世俚語有言,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

雖非人人都適合從軍或從政,但或許能在其它領域發光發熱,劉徹正是要將太學立爲典範,向大漢臣民宣告,只要學有長才,總會有展現的舞臺,不會被輕易埋沒的。

長安學區劃設後,劉徹又召見江都王劉非和國舅田勝,讓他們以皇室實業和田氏商團的名義,在長安學區創設匠工理學和營工商學,以便加速對百業匠師乃至工商管理人才的系統教育。

大漢的國策乃是重農抑商,劉徹不宜出面讓朝廷創設,便連少府也不好涉入此事,免得被諸御史以“操持商賈賤業”之名上奏彈劾。

這匠工理學和營工商學雖也設在長安學區,卻不同與四大學府,前期主要還是招收四大商團的匠師和掌事進一步培訓,再順帶招收些四大商團的附隨商賈,讓他們系統學習四大商團的各式章程。

四大商團如今已涉足百工百業,吸納了大批商賈從事其周邊產業,這些商賈雖遵循四大商團定立的諸多章程,但皆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故在理解上多有謬誤,常常因違反契約被四大商團課罰保證金。

四大商團的主事者實是瞧不上那點罰金的,只想藉此督促那些商賈日後再多加註意,然商賈們也很是爲難,他們多是難解那諸多章程的用意,又如何嚴格遵循呢?

譬如甚麼衛生管制,廢水處理,倉儲品管,此類新詞過往壓根就沒聽過啊。

四大商團雖派出大量的掌事四處指導,但隨着攤子愈鋪愈大,他們自家鋪面和作坊的人手都已捉襟見肘,着實沒甚麼餘力去手把手的指點周邊產業的商賈。

總是課罰保證金,非但商賈們不斷訴苦,四大商團的主事者也頗是頭疼,動不動就出岔子,誤了工期,耽誤了買賣,虧的貲財遠非那點罰金能補上的。

況且四大商團從創建伊始,就極爲重視商譽,對品質要求極爲嚴苛,寧可虧本都不願作那以次充好的破事。

畢竟主事者皆爲皇親國戚,肩上扛着天家顏面,若鬧出甚麼不好的名聲,傳到宮裡那幾位的耳朵裡,怕是要吃不了兜着走的。

劉非和田勝覺着創設這匠工理學和營工商學頗有必要,自是欣然應諾。

過得數日,皇室實業和田勝商團聯合出貲,在長安學區的西北角買下數座宅院,頗是低調的進行內裡整葺,分劃兩處大館舍。

九月初,匠工理學和營工商學悄然開門招生。

然即便這事辦得再低調,也沒能逃過大漢羣臣的耳目,況且每日大批庶民進出着實是掩不住的。

長安學區圈的地本屬北闕甲第,乃是寸土寸金的權貴聚居區,且是毗鄰未央宮最精華的地段。

匠工理學和營工商學雖設再長安學區的西北角,入學的商賈和匠師雖可從城西大道通行,無需穿過北闕甲第,但畢竟是踏足了過往他們鮮少有機會步入的“權貴區”。

許多保守派大臣頗是不悅,然因竇氏也遣了不少清河百貨的掌事和匠師入學,他們也便只好隱忍下來。

畢竟大行令竇浚爲人處事甚爲妥帖,近年清河百貨獲取了驚天暴利,他也不忘分潤給與竇氏交好的保守派大臣們,讓他們也沾沾光。

竇浚倒不是想結黨營私,皇帝陛下昔年已是言明,竇氏子弟日後不宜再爲朝官,放棄朝中權勢,則可保得爵位和富貴傳家。

他是個未雨綢繆的精明人,既知將來竇氏必會在朝中失勢,那現下就該好好經營“官脈”,竇氏子孫將來應是能用得着的。

拿人手短,吃人嘴軟,況且竇氏本就爲執保守派牛耳者,這些大臣就算不給竇浚面子,好歹也要看看長樂宮裡那位太皇太后的眼色。

諸位御史卻是沒這般顧慮,紛紛跳出來,當殿彈劾江都王劉非和國舅田勝。

皇帝劉徹兩手一攤,聳肩表示無奈:“那甚麼匠工理學和營工商學皆爲私學,江都王和國舅既是買了宅院,那他們樂意用來辦私學,又樂意取這名頭,朕又能爲之奈何?”

御史們聞言,皆是啞然無語。

皇帝陛下說的倒也沒錯,宅院是江都王和國舅,他們想做甚麼與朝廷無關,就算想在裡頭養個數千美嬌娘,日日酒池肉林,只要沒觸犯律法和祖制,誰也管不着。

要說有傷風化,這帽子也扣不穩,章臺窯館都沒封,多少王侯權貴和世家子弟去尋花問柳,他們老老實實辦個私學傷了甚麼風化?

因着無爲而治的理念,大漢朝廷向來對臣民的管束很是寬鬆,律法固然森嚴,但若不觸法,百姓實是極爲自由的。

譬如重農抑商的國策,商賈雖不得入仕爲官,出門不能騎馬乘車,但府內僮僕爲數衆多,更多有家貲巨億,擁宅邸良田無數者,照樣過得逍遙自在,鮮少憂心被官府強徵家財。

漢初數朝切實遵循着高祖劉邦昔年向百姓“約法三章”的初衷,又因信奉黃老之術,確是不怎麼管束百姓的。

正因如此,漢初民風頗爲自由,學風也隨之開放,頗有恢復先秦時百家爭鳴的苗頭。

只可惜史上的漢武帝爲了借重儒家“大一統”的思想,有些糾枉過正了,或許他是沒當真“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但大量啓用儒生確實是從武帝朝開始的,太學的建立也是要讓五經博士教授儒家經典。

不是說儒學不好,然歷代儒家確是存在打壓其餘諸子百家的執念,甚至提出孔子獨聖的說法,反倒道家學說相對寬容許多,卻又失於消極了。

後世之人常將裝神弄鬼的道士和道學混淆,也不知是居心叵測的腐儒所爲,還是不懂裝懂的愚人在裝腔作勢。

儒家,撐不起漢人的脊樑,頂多是根小脊柱。

道家,墨家,農家……

或許後世人已鮮少提及,但百家學養卻早已鐫刻入漢人的骨血之中,只是我等多是數典忘祖,只記得儒家罷了,細細深思,若非有諸子百家的精神傳承,炎黃子孫光憑儒家能停直腰桿,高喊民族復興麼?

那些肆意扭曲經典,爲儒家塗脂抹粉的磚家叫獸們,不覺得汗顏麼?

孔老夫子在九泉之下,未必會對你等感恩待德,只怕正跪在百家先聖跟前,俯身叩拜,替其不肖門人和子孫謝罪。

劉徹身爲穿越衆,對漢初無爲而治的理念有着深刻體認,也有着自身見解,或許與朝堂羣臣的理解有所偏差,但不妨礙他用這理念來懟那些御史。

向來言語犀利的御史大夫直不疑也無話可說,那長安學區已是劃出北闕甲第,正如皇帝陛下所言,那是江都王和國舅的私宅,辦的私學又沒花朝廷半分公帑,朝廷能爲之奈何?

說得再多,也是狗拿耗子,多管閒事罷了。

第一百零九章 將門犬子第四百零五章 母子平安第五百九十一章 劉乘之子第一百一十章 漢軍出塞第七百六十八章 歐亞大戰第五十七章 醫學見習第五百四十三章 呂宋淘金第七百九十章 諸般應對第七百五十八章 何爲皇商第七百六十九章 嗣子哀怨第五百六十一章 馳道路軌第六百六十七章 漢學當立第一百四十八章 募民屯田第四百五十四章 屁孩重逢第五百七十一章 漢使竇蟠第七百八十九章 羯人南下第二百九十六章 暫緩圓房第五百二十二章 醉仙望月第七百九十七章 歸家省親第七百三十八章 漢已八旬第二百三十五章 青黴藥膏第三十五章 大難不死第二百八十九章 偶染風寒第八十三章 庶民經濟 第三百四十三章 艦隊停靠第一百一十六章 援軍遲來第七百三十一章 漢帝之謀第六百六十四章 雙擁基金第三百七十五章 出巡準備第八十三章 庶民經濟 第八百零二章 教宗爲質第六百二十三章 腹背受敵第七百五十三章 弱是原罪第六百零二章 借刀殺人第六百二十九章 以羌清藏第七百九十四章 諸般遷調第四百五十三章 滇國來朝第二百零六章 以食爲天第三十八章 長沙王妃 第三百八十六章 烏桓助陣第三百四十六章 瑣碎諸事第一百九十七章 謀算諸越第五百一十八章 金融擴張第七百三十三章 少年心思第二百八十四章 登基爲帝第四百二十一章 諸將遷調第八百三十三章 竹馬青梅第一百二十六章 關城血戰第六百七十五章 伴駕出行第八百零九章 揮軍北上第五百八十九章 招商引資第六百三十七章 鐵道竣工第二百九十七章 經略南越第四百七十六章 驚見罌粟第一百五十一章 掙錢差事第二百三十九章 平皋候府第四章 甘泉夜宴第四百八十章 私田律法第三百六十章 雷管現世第二百五十三章 驚聞身毒第一百零二章 東市巧遇 第一百四十五章 爭相競價 第二百二十三章 攻守應對第七百九十八章 祆教祭典第二百九十八章 無心插柳第六百零五章 權貴人脈第七百一十五章 太子二傅第七百一十七章 開拓北美第五百二十五章 賊子就擒第二百三十四章 泬西新區第七百四十五章 泰安隨任第二百五十三章 驚聞身毒第六百五十五章 所爲何來第八百三十六章 離京赴任第六百九十五章 殖民律令第三十九章 皇子抉擇第四百六十一章 直流電機第九十三章 無奈秦立 第四百六十章 帝御四海第一百零八章 廷尉汲黯第一百一十八章 煽動仇恨第八百二十九章 何須多言第五百一十七章 漢爲刀俎第二百八十章 出巡武威第三百四十七章 立冬時節第八十二章 先鋒叛逃第七百四十章 購奴門路第四十六章 工業模式第五百四十二章 以珠抵過第一百零二章 東市巧遇 第一百九十四章 年夜擒賊第一百三十八章 協從理政第三百一十章 營養早膳第一百九十三章 天家驕女第三十七章 遺孤內院第四十章 王府緝兇第五百七十四章 勞工權益第七百三十三章 少年心思第五百七十九章 去病觀賽
第一百零九章 將門犬子第四百零五章 母子平安第五百九十一章 劉乘之子第一百一十章 漢軍出塞第七百六十八章 歐亞大戰第五十七章 醫學見習第五百四十三章 呂宋淘金第七百九十章 諸般應對第七百五十八章 何爲皇商第七百六十九章 嗣子哀怨第五百六十一章 馳道路軌第六百六十七章 漢學當立第一百四十八章 募民屯田第四百五十四章 屁孩重逢第五百七十一章 漢使竇蟠第七百八十九章 羯人南下第二百九十六章 暫緩圓房第五百二十二章 醉仙望月第七百九十七章 歸家省親第七百三十八章 漢已八旬第二百三十五章 青黴藥膏第三十五章 大難不死第二百八十九章 偶染風寒第八十三章 庶民經濟 第三百四十三章 艦隊停靠第一百一十六章 援軍遲來第七百三十一章 漢帝之謀第六百六十四章 雙擁基金第三百七十五章 出巡準備第八十三章 庶民經濟 第八百零二章 教宗爲質第六百二十三章 腹背受敵第七百五十三章 弱是原罪第六百零二章 借刀殺人第六百二十九章 以羌清藏第七百九十四章 諸般遷調第四百五十三章 滇國來朝第二百零六章 以食爲天第三十八章 長沙王妃 第三百八十六章 烏桓助陣第三百四十六章 瑣碎諸事第一百九十七章 謀算諸越第五百一十八章 金融擴張第七百三十三章 少年心思第二百八十四章 登基爲帝第四百二十一章 諸將遷調第八百三十三章 竹馬青梅第一百二十六章 關城血戰第六百七十五章 伴駕出行第八百零九章 揮軍北上第五百八十九章 招商引資第六百三十七章 鐵道竣工第二百九十七章 經略南越第四百七十六章 驚見罌粟第一百五十一章 掙錢差事第二百三十九章 平皋候府第四章 甘泉夜宴第四百八十章 私田律法第三百六十章 雷管現世第二百五十三章 驚聞身毒第一百零二章 東市巧遇 第一百四十五章 爭相競價 第二百二十三章 攻守應對第七百九十八章 祆教祭典第二百九十八章 無心插柳第六百零五章 權貴人脈第七百一十五章 太子二傅第七百一十七章 開拓北美第五百二十五章 賊子就擒第二百三十四章 泬西新區第七百四十五章 泰安隨任第二百五十三章 驚聞身毒第六百五十五章 所爲何來第八百三十六章 離京赴任第六百九十五章 殖民律令第三十九章 皇子抉擇第四百六十一章 直流電機第九十三章 無奈秦立 第四百六十章 帝御四海第一百零八章 廷尉汲黯第一百一十八章 煽動仇恨第八百二十九章 何須多言第五百一十七章 漢爲刀俎第二百八十章 出巡武威第三百四十七章 立冬時節第八十二章 先鋒叛逃第七百四十章 購奴門路第四十六章 工業模式第五百四十二章 以珠抵過第一百零二章 東市巧遇 第一百九十四章 年夜擒賊第一百三十八章 協從理政第三百一十章 營養早膳第一百九十三章 天家驕女第三十七章 遺孤內院第四十章 王府緝兇第五百七十四章 勞工權益第七百三十三章 少年心思第五百七十九章 去病觀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