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八十四章 登基爲帝

十月初一,祭祖之日。

漢帝劉啓率劉氏宗親至太廟祭祀先祖,十月朝本是族祭,加之皇帝將禪位太子的消息早已傳遍大漢,故而各地的劉氏王侯盡皆回京祭祀,老得走不動的讓子孫擡着也非要回返長安。

皇子乃至劉氏諸侯嗣子無論長幼,皆也參與祭祀,場面頗爲浩大。

時辰有限,主持祭禮的老宗正劉通特意囑咐太常卿劉歂諸事從簡,古舞樂曲稍稍意思意思即可。

劉歂也知事關重大,自是依言照辦,樂舞獻祭不到半個時辰便是結束。

漢帝劉啓向先祖供奉祭品,焚化寒衣,便即擺駕長安南郊的太社與太稷所在,所有劉氏王侯及有朝官身份的宗親盡皆伴駕隨行。

太社與太稷兩座祭壇在長安城正南的安門外,太社在東,太稷在西,兩座主祭臺相距五丈,壇高五丈,長寬亦爲五丈。

兩壇皆爲北向,門朝長安城內的皇宮所在,乃是天子爲羣姓祈福、報功而設立的祭祀祀社、稷神祇的祭壇。

社壇祭奠土地神,中間實以常土,上以黃土覆之,四面壇體分以四色泥飾之,東青、南紅、西白、北黑,象徵金、木、水、火、土五行,亦象徵東、南、西、北、中五方。五色土由大漢各地進貢而來,寓意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稷壇祭奠五穀神,形制同如社壇,惟土不用五色,其上四周純用一色黃土,寓意大地生長五穀,養育萬物。

朝臣們早在社稷兩壇外等候多時,見得皇帝駕臨,忙是跟着入了祭壇,站在主祭臺之下。

漢帝劉啓領太子劉徹登臺行祭,隨即鐘鼓齊鳴,羣臣將笏版插在腰帶上,隨聲舞蹈,四拜迎神。

漢帝劉啓奉太牢三牲與祭案,告天祭地,將禪位於太子劉徹,永保社稷穩固。

羣臣拜付在地,同聲告祭。

因時辰不早,祭典依舊從簡,羣臣四拜辭神後,主祭的漢帝劉啓本應飲福散胙,與羣臣分食酒蔬,卻也是免了。

祭典結束,漢帝劉啓率衆人擺駕回宮。

漢帝劉啓回得未央宮,歇息片刻後,稍事梳洗,着冠冕袞袍升殿臨朝,高居御座之上。

宦官宣了太子劉徹,劉氏王侯及羣臣入殿參拜,跪伏殿中。

皇帝身側的近侍宦官贛褚趨步上前,屈膝跪地,直起上身,面向殿內羣臣,朗聲宣讀聖旨,正是漢帝劉啓親筆所書的禪位詔書。

太子劉徹此時也已換過袞袍朝服,頭戴通天冠,行至御階之下,向漢帝劉啓行三拜九叩大禮,領旨謝恩。

御案旁,掌印太監孫全亦屈膝跪地,雙手托盤,向漢帝劉啓呈上傳國玉璽。

此玉璽乃是秦代丞相李斯奉始皇帝之命,用和氏璧鐫刻而成,其方圓四寸,上紐交五龍,正面刻有李斯所書“受命於天,既壽永昌”八篆字,以作爲“皇權天授、正統合法”之信物。

漢帝劉啓緩緩起身,喚劉徹登上御階,將傳國玉璽交託於他,亦在託付大漢社稷,沉聲道:“汝當竭心盡力,爲我劉家列祖列宗守好這大好河山!”

劉徹雙手微顫,接過這方重愈山河的傳國璽,重重點了點頭,承諾道:“父皇放心,兒臣非但會守好社稷,更會開疆拓土,富國強民,將更爲強盛的煌煌大漢傳承給後世子孫!”

“好!”

劉啓欣慰的看着他,亦是重重點頭,“爲父會努力多活些時日,好生看看你鑄就的煌煌大漢。”

“贛褚,擺駕回宮……回太壽宮!”

劉啓吩咐一句,大笑着轉身邁下御階。

“恭送父皇!”

劉徹將傳國玉璽放回孫全捧着的托盤,亦是下得御階,再度向正往內殿行去的劉啓三叩九拜。

“恭送太上皇!”

殿內羣臣跟着行三跪九叩的大禮,恭送從此成爲太上皇的劉啓起駕還宮。

“請陛下御殿登極!”

掌印太監孫全朗聲道,他心中五味雜陳,隨侍劉啓數十載,如今卻是換了主子。

劉啓昨夜與他深談,言明今日他只得以死效忠新帝劉徹,而非劉啓這太上皇。

“請陛下御殿登極!”

羣臣亦是朝向劉徹跪伏,齊聲道。

劉徹緩緩起身,邁步登階,步步沉實,走得穩穩當當。

行至御案之後,他環視殿內羣臣,心潮澎湃萬千。

監國臨朝兩年來,他從未似這般真實的感受到這御座之高,可俯看羣臣,俯瞰天下。

今日起,吾君臨大漢,執掌社稷,手握萬民生死!

劉徹輕拂袍袖,穩穩危坐於御座之上,淡然道:“衆卿免禮,平身吧!”

“謝陛下!”

羣臣隨即起身,卻並未歸席落座,而是齊齊躬身道:“恭喜陛下,賀喜陛下!”

劉徹輕笑道:“朕初即位,還需諸位卿家多多用心輔佐纔是。”

“諾!”

朝臣們雖是齊聲應諾,心下卻是叨咕,新帝真是愛說笑,都臨朝監國那麼些時候了,還扯這些虛的有意義麼?

劉徹擺手讓羣臣歸席落座,復又道:“孫全,擬旨,朕要大赦天下,減免賦稅!”

孫全已將傳國玉璽重新收好,自是躬身應諾。

大農令曹欒卻是硬着頭皮,離席出列,躬身道:“陛下,朝廷近年已連番減免賦稅,尤是大多郡縣的田稅皆已降到六十稅一,還如何減免啊?”

劉徹不以爲意的擺手道:“無妨,近年商稅大漲,且因連年豐收,太倉和各郡縣的陳糧太多,暫且先將田稅降到百稅一,爲期三年,日後待得陳糧出清,若國庫能支應各地官倉繼續購糧,再延期。”

曹欒出言試探道:“只降田稅?”

劉徹揚眉道:“商稅不變,人丁稅及口賦減半!”

漢襲秦制,對傅籍的百姓徵收人丁稅,年十五以上至五十六出賦錢,人百二十爲一算,治庫兵車馬。即一個青壯年男女每年繳納人丁稅一百二十錢。而另據規定,商人與奴婢須“倍算”,即加倍繳納人丁稅。

惠帝六年,朝廷爲獎勵生育,提倡女子早婚,又定“女子年十五以上至三十不嫁,五算”。

所謂口賦,則是對七歲至十四歲未成年人所徵的人丁稅,爲每人每年二十錢供宮廷用費。

“陛下,這……不妥吧?”

曹欒不由大急,口賦是少府徵收的,他這大農令管不着,可人丁稅是國庫歲入的主要來源,數額比連番減免的田稅龐大得多,減半徵收就意味着國庫歲入減少數十億錢。

“既要鼓勵百姓多多生育,就不能在意些許貲財,你且安心,日後國庫歲入若少於百億錢,少府會出貲財填補虧空,便算朕賞賜給百姓的。”

劉徹端是財大氣粗,他在皇室實業有着最大的份子,每年坐享高額紅利,如今登基爲帝,少府又成爲他的私產,雖說要分出部分產業到太壽宮,作爲太上皇老爹和太后老孃的棺材本,但足夠他大展拳腳了。

曹欒啞然無語,皇帝都這麼說了,他若再出言反對,傳揚出去要被百姓們戳脊樑啐唾沫的。

羣臣也不得不出言附和劉徹,直道陛下仁德,愛民如子。

劉徹頗是滿意的頜首輕笑,做皇帝和做太子就是不一樣,真真一言九鼎,言出法隨,爽歪歪啊!

心下暗爽的可並非劉徹一人,堂邑翁主陳阿嬌更是爽得飛起!

劉徹已然及冠,又登基爲帝,那不就可以大婚了?

她比劉徹大了三歲有餘,虛年都快二十了,再不成婚就要成深閨恨嫁的老姑娘了。

大婚,皇后!

母儀天下的皇后啊,儼然已是唾手可得,怎不教她心花怒放?

不過想到文君先生的提醒,阿嬌深知不可喜形於色,更不可得意忘形,免得生出甚麼事端。

不知多少長安貴女在盯着新帝劉徹,即便她們不敢奢望皇后之位,但入宮爲妃的心思怕是少不了的。

相貌堂堂,文武雙全的少年天子,豈不是萬千懷春少女夢寐以求的良人?

阿嬌不斷告誡自個,要沉心靜氣,不能教小人轉了空子。文君先生說得對,婚姻乃是人生大事,非朝夕可決,未來前路漫長,需得穩步前行纔是。

自劉徹及冠後,阿嬌除了前往女學聽經筵講席,便是安生的呆在長公主府裡,大門不出二門不邁,甚至有閉門謝客的心思。

南宮公主雖亦是嬌縱莽撞的脾性,但好歹出身天家,自是曉得阿嬌的顧慮,也陪着她靜靜呆着,不再邁出皇親苑。

好在楋跋子如今嫁給了樑王嗣子劉買,住在皇親苑的乘氏侯府,三人即便不出皇親苑,也能彼此作伴。

倒是已成爲太皇太后的竇太后悶得慌,最疼愛的孫女和外孫女竟多日不曾來向她請安,閒得她只能終日抱着尚在牙牙學語的泰安公主,在長樂宮四處晃悠,想尋個說話的人都沒有。

兩個沒良心的丫頭!

太皇太后牢騷滿腹,卻是無處傾訴,索性頒下懿旨,以教導阿嬌宮規爲由,將她召入長樂宮,住些時日。

阿嬌接到懿旨,不禁皺了小臉,卻也不敢忤逆太皇太后,只得將南宮公主生拉硬拽,一道住進了長樂宮。

第二十一章 高額月例 第二百七十章 三伏景象第五百零三章 焚城滅佛第五百一十五章 安息作死第四百九十九章 重陽南侵第六百一十四章 安辨雌雄第五百六十九章 火力發電第四百二十三章 悽惶衛長第一百二十五章 捷報傳來第五百一十九章 決意犯險第五百八十七章 倭國伊予第一百八十四章 淮水異動第六百五十五章 所爲何來第四百六十一章 直流電機第二百零五章 調教蘿莉第六百三十四章 天文學說第二百七十七章 建設兵團第四百零六章 各自盤算第二百五十六章 對朝方略第七百九十一章 放眼漠北第一百一十一章 河朔戰況第七百一十七章 開拓北美第一百四十二章 羌人乞降第一百九十三章 天家驕女第六百五十九章 國弱處卑第九十三章 無奈秦立 第五百八十九章 招商引資第七百一十五章 太子二傅第四百二十九章 官辦蒙學第二百二十二章 血洗漠南第二百六十二章 清河百貨第七百二十九章 塞外秋遊第八百零七章 釜底抽薪第二百九十三章 福禍相倚第五百零三章 焚城滅佛第五百七十八章 賭賽開局第四百一十三章 挖掘藏寶第六百九十三章 闔家團圓第三百九十六章 夫妻相處第三百九十三章 陪伴嬌妻第六百四十九章 父愛無言第二十七章 新華書局 第十章 天上人間第三百八十三章 帳內定計第四十九章 湖心垂釣 第三百二十九章 藩王入京第三百二十七章 蹴鞠聯賽第二百九十八章 無心插柳第六百五十六章 擅闖禁區第二百一十三章 諸將領命第四百八十一章 趙王西巡第七百章 注輦歲贈第七百零九章 士子難爲第二百九十一章 長秋基金第七百八十五章 上元佳節第六百一十九章 母女探病第三百七十二章 魯圖圖魯第五百八十六章 馳道驛站第七百六十六章 太子束髮第七十一章 所謂伊人第七百零三章 假冒太子第二百八十七章 引導輿論第三百四十六章 瑣碎諸事第七百四十四章 狠人妙人第六百一十九章 母女探病第二百二十六章 羣臣譁然第三百零四章 雍涼乳業第七百一十七章 開拓北美第七百三十一章 漢帝之謀第七百零二章 廣設書院第三百四十四章 河灘登岸第八十八章 兵臨城下第三百零五章 鐵業整合第五百九十章 覬覦太子第六百七十五章 伴駕出行第四百八十章 私田律法第二百四十七章 貴婦入夥第四百七十三章 身後之事第二百四十五章 大義滅親第三百三十五章 誓滅烏孫第一百六十九章 儒道之辯第四百二十七章 劉乘心醉第六百四十八章 入宮觀禮第八百三十一章 東闕廣場第二百一十六章 賀蘭在望第十章 天上人間第九十九章 私有企業第二百五十五章 年節過後第十八章 管家野望 第二百八十八章 齊力防災第七百四十七章 太子登門第十六章 仁孝家宴 第七百一十三章 諸事妥當第二百七十章 三伏景象第八百三十四章 秀才待詔第二百章 水戰操演第二百二十六章 羣臣譁然第七十三章 化工環保第七百五十六章 不得封禪第八百零三章 東方先生
第二十一章 高額月例 第二百七十章 三伏景象第五百零三章 焚城滅佛第五百一十五章 安息作死第四百九十九章 重陽南侵第六百一十四章 安辨雌雄第五百六十九章 火力發電第四百二十三章 悽惶衛長第一百二十五章 捷報傳來第五百一十九章 決意犯險第五百八十七章 倭國伊予第一百八十四章 淮水異動第六百五十五章 所爲何來第四百六十一章 直流電機第二百零五章 調教蘿莉第六百三十四章 天文學說第二百七十七章 建設兵團第四百零六章 各自盤算第二百五十六章 對朝方略第七百九十一章 放眼漠北第一百一十一章 河朔戰況第七百一十七章 開拓北美第一百四十二章 羌人乞降第一百九十三章 天家驕女第六百五十九章 國弱處卑第九十三章 無奈秦立 第五百八十九章 招商引資第七百一十五章 太子二傅第四百二十九章 官辦蒙學第二百二十二章 血洗漠南第二百六十二章 清河百貨第七百二十九章 塞外秋遊第八百零七章 釜底抽薪第二百九十三章 福禍相倚第五百零三章 焚城滅佛第五百七十八章 賭賽開局第四百一十三章 挖掘藏寶第六百九十三章 闔家團圓第三百九十六章 夫妻相處第三百九十三章 陪伴嬌妻第六百四十九章 父愛無言第二十七章 新華書局 第十章 天上人間第三百八十三章 帳內定計第四十九章 湖心垂釣 第三百二十九章 藩王入京第三百二十七章 蹴鞠聯賽第二百九十八章 無心插柳第六百五十六章 擅闖禁區第二百一十三章 諸將領命第四百八十一章 趙王西巡第七百章 注輦歲贈第七百零九章 士子難爲第二百九十一章 長秋基金第七百八十五章 上元佳節第六百一十九章 母女探病第三百七十二章 魯圖圖魯第五百八十六章 馳道驛站第七百六十六章 太子束髮第七十一章 所謂伊人第七百零三章 假冒太子第二百八十七章 引導輿論第三百四十六章 瑣碎諸事第七百四十四章 狠人妙人第六百一十九章 母女探病第二百二十六章 羣臣譁然第三百零四章 雍涼乳業第七百一十七章 開拓北美第七百三十一章 漢帝之謀第七百零二章 廣設書院第三百四十四章 河灘登岸第八十八章 兵臨城下第三百零五章 鐵業整合第五百九十章 覬覦太子第六百七十五章 伴駕出行第四百八十章 私田律法第二百四十七章 貴婦入夥第四百七十三章 身後之事第二百四十五章 大義滅親第三百三十五章 誓滅烏孫第一百六十九章 儒道之辯第四百二十七章 劉乘心醉第六百四十八章 入宮觀禮第八百三十一章 東闕廣場第二百一十六章 賀蘭在望第十章 天上人間第九十九章 私有企業第二百五十五章 年節過後第十八章 管家野望 第二百八十八章 齊力防災第七百四十七章 太子登門第十六章 仁孝家宴 第七百一十三章 諸事妥當第二百七十章 三伏景象第八百三十四章 秀才待詔第二百章 水戰操演第二百二十六章 羣臣譁然第七十三章 化工環保第七百五十六章 不得封禪第八百零三章 東方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