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六十九章 嗣子哀怨

入得五月,兩位年過古稀的老臣陸續請辭,雖無關朝局變動,引發的影響卻是不小。

袁盎請辭宮邸學舍祭酒,衛綰則請辭太學祭酒,這皆是在意料之中的事,不過時間早晚罷了。

兩人都是功在社稷的元老重臣,尤是袁盎,昔年卸任丞相後,若非太上皇劉啓親自出面勸說,請他教導自家孫兒,他也不會出任劉沐的蒙師,更不會在隨後屈就宮邸學舍祭酒之位。

去歲太子劉沐提早晉入黃埔軍學後,袁盎就已心生去意,然出於責任心,還是多留了年餘,讓將要繼任的曹欒有足夠的時間去熟識各類事務。

是的,前任丞相曹欒將繼任宮邸學舍祭酒。

諸多世家權貴聞之此事,皆是感嘆,天家果是天家,教育資源之雄厚,讓劉氏子弟皆是贏在起跑點上了,今後怕不是要垂爲定製?

公卿將相和列候們卻是喜聞樂見,畢竟在宮邸學舍擴招,並開設女學後,他們府中的嫡子嫡女也能入學,享受到此等優渥的教育資源。

華夏自古就頗爲重視子女教育,沒有足夠優秀的後代,如何傳襲家風,繼承族業?

太學祭酒的繼任者也不出所料,漢學院的院監司馬談,早已等了數載,做足了準備,交接得頗爲平順。

畢竟在現今的太學,與司馬談同秩的科學院院監劉乘壓根無心打理“俗務”,便連科學院的院務都是交由輔官處理的,並不想升任太學祭酒,況且劉乘身爲親王,加官對他毫無意義,晉爵則是絕無可能,每日砸錢搞科研,小日子過得挺美。

然對司馬談而言,就任太學祭酒真是光宗耀祖,身上的壓力卻也不小。

要曉得,前任祭酒衛綰可是帝師,更親手開創太學,乃是桃李滿天下的經學宗師,天下士人多視之爲師,在士族的影響極大。

論名望、論地位、論資歷,司馬談都是無法與衛綰相比的,事實上,衛綰之所以遲遲沒請辭,亦是想給司馬談更充裕的準備時間,至少接任時不能太年輕。

及至今歲,司馬談邁入不惑之年,衛綰覺着差不多也就能扶到這步了,今後能否站穩腳跟,鎮得住場面,就只能看他自身的努力和真才實學。

兩大祭酒雖不涉軍政,然在現今的大漢,這兩個職位的象徵意義實在太大,況且袁盎和衛綰本身的名望就不低的,就算早已淡出朝堂,卻仍是毋庸置疑的一派領袖。

旁的影響力不說,就說隨意在長安週報的“士版”刊篇策論甚麼的,都能帶起大風向來。

恩師請辭,且得了皇帝準允,諸多弟子自然要辦謝師宴的。

衛綰的謝師宴場面不小,不少昔日曾在太學就讀者,但有閒暇,甚至不遠千里的從各郡縣趕來長安。

衛綰雖不想太過張揚,卻也不好拂了弟子們的美意,況且不少真正的座下弟子也已多年未見,藉此機會再見見也不錯,畢竟年歲大了,指不定何日閉上眼,就再睜不開了,見一面少一面。

袁盎的謝師宴卻辦得很低調,出席的人數不算多,然來頭卻皆是大得緊。

承乾宮的西闕特意放寬宮禁一日,非但是現今尚在宮邸學舍就讀的學子,便是許多早已結束學業的王侯貴胄也入宮謝師。

太子劉沐兩頭的謝師宴都有露面,恭恭敬敬的執弟子之禮,給兩位恩師做足了面子,卻也沒久待,免得列席的衆人皆是拘謹。

皇帝劉徹則是賜下兩塊金匾,袁盎乃是“耆年碩德”,衛綰則爲“桃李芳菲”。

尊師重道,本就是華夏自古的優良傳統,應多多倡導,不可但忘。

太常卿劉買素來儒雅恭謙,頗有些與世無爭的清高,然見得袁盎和衛綰名望若斯,也不由生出幾許羨慕。

楋跋子與他夫妻多年,且本就是個心思通透的,豈能瞧不出他的心思,笑着打趣道:“夫君掌太常府,治天下文教,他日若是離任致仕,場面也不會小的。”

劉買聞言,不禁微是赧然,覺着自己果也是個“俗人”。

楋跋子卻不這般認爲,只覺自家夫君多點“人味”是好事,否則瞧着就不像人,不像老劉家的人。

她之所以這般想,不是沒來由的,自家的夫君和兒子,在諸多劉氏王侯中,真真就如奇葩般的存在,總有些格格不入的味道,終歸不是甚麼好事。

若非楋跋子擅長交際,與諸多劉氏宗婦都維持着不錯的交情,乘氏侯府只怕真是門庭冷落的。

亦因如此,樑王妃對自家這嫡長媳婦愈發的滿意,覺着昔年是挑對了,故將手中聯合制衣的份例都賜給了她,且時常召她過府,教導些王府中饋之事,多見見旁的親眷。

雖說楋跋子掌侯府中饋已十餘載,然王府與侯府終歸不同,非但家業更爲龐大,親眷也多,關係更是錯綜複雜,做王妃肯定比做嗣子妃要費勁得多,且有得學。

每每累得頭暈目眩,楋跋子就很是羨慕常山王妃裴澹,雖說因出身卑微,昔年吃了不少苦頭,然現今掌常山王府中饋,日子過得舒坦,且不怎的費事,畢竟常山王府的親眷都是皇親國戚,多是熟識得緊,沒甚麼太過複雜的姻親。

樑王府卻是不同,叔伯兄弟、姑嫂妯娌、姻親遠親,數都數不清,更遑論要記清楚名姓和來歷,纔好曉得如何對待。

譬如樑王妃的父族,代地李氏,今歲就送了兩位小貴女進京,入長安女學就讀,奈何年歲有些大了,跟不上課業,楋跋子還特意到爲她們延請了位女師,好生教導。

長安的教育資源確實比外地要優渥得多,代地李氏雖可襲爵關內候,也不差錢,能爲族中後輩延請名師,可仍是比不得長安各大官學,尤是新學教育日漸普及,官學的課業面向極廣,何處能尋到全知全能的塾師啊?

兩位小貴女底子比諸多長安貴女要薄些,那是正常現象。

樑王妃聞之此事,對楋跋子就愈是歡喜了,若非孫兒劉典自幼是個有主見的倔小子,她都想讓他也迎娶李氏女,來個親上加親。

去歲太后爲張篤擇妻時,祖母和阿母也湊熱鬧,挑了不少貴女讓他瞧,劉典卻皆是拒了。

他雖已虛年十六,卻仍沒半點想娶妻生子的心思,蓋因眼光高得離譜,沒有瞧得入眼的貴女。

沒辦法,他的阿母楋跋子本就是容貌絕美,能達到這個水準的世家貴女,就已少之又少,更何況還要求有才有德?

倒不是說有甚麼戀母情節,況且他也覺得自家阿母美則美矣,就是太過暴力了,在祖父祖母面前雖表現得溫順乖巧,實則回到侯府,那跨馬彎弓的彪悍架勢,半點沒有宗婦該有的儀態。

才貌雙全,在這位小嗣子眼中,過往見到的女子中,能達到這個標準的,也就大長秋卓文君了,且是年輕三十歲的卓文君。

卿生我未生,我生卿已老,爲之奈何?

劉典雖是劉氏子弟中的奇葩,然骨子裡仍流淌着高祖骨血,偶爾也會冒些痞氣,故曾詢問過卓文君:“不知夫子家中可有嫡親侄女?”

卓文君乃是太子劉沐的六大蒙師之一,劉典自幼爲劉沐伴讀,自也師禮事之,饒是早已開了蒙,完成了宮邸學舍的學業,也仍是習慣喚她“夫子”。

卓文君不明所以,答曰:“爲師三位胞兄膝下皆有女兒,爲何有此一問?”

“可有未曾許婚,且才貌雙全者?”

小嗣子說話頗直,也是被祖母和阿母逼急了,便連外祖父瓦素各那頭的老弟兄們,近年也都心心念念想着往他身邊塞嫡女嫡孫女。

要曉得,這些羌族出身的“**”,作風粗豪得緊,想着劉典若瞧得入眼,可先“睡了”,再擡個合宜的名分,不是正妻也不打緊,反正劉典日後十有八九是要承襲樑王之位的,側妃少妃甚麼的,也算不得委屈。

非止長輩如此,那些貴女亦如此,終究歸化未久,雖學了漢室禮法,然羌女多是爽朗直率,敢愛敢恨,瞧着劉典樣貌俊逸,貴氣十足,身份更是顯赫,實在是個如意郎君,那還有甚麼可多想的,就玩了命的撩他啊。

劉典雖是孤傲之人,卻偏生如其父劉買般,是個大孝子,不願當面落了長輩的面子,拂了長輩的好意,然又對身邊的鶯鶯燕燕不厭其煩,故索性就想着,倒不如自己尋摸個勉強瞧得過眼的。

皇帝族叔常言,甚麼藤蔓結甚麼瓜,還有遺傳基因甚麼,卓夫子既是不錯,那她的侄女估摸也差不了,只可惜卓夫子多年未曾再嫁,膝下無有女兒。

卓文君聽罷弟子滿含哀怨的講述,真真是哭笑不得。

第七百七十八章 猶太祭祀剛結束工作回飯店,凌晨才能更新,大家勿等第一百四十四章 拍賣戰俘 第四百四十四章 軍事預算第七百三十八章 漢已八旬第六百三十一章 不合常理第二百章 水戰操演第四百零五章 母子平安第五百一十二章 害人害己第一百九十九章 改裝戰船第六百七十一章 水師整軍第二十六章 營建之事 第六百八十六章 太子登門第四百五十七章 百川船運第三百五十七章 劉舍辭官第五百二十七章 對外貿易第二百四十一章 破格拔擢第三百四十七章 立冬時節第一百零八章 廷尉汲黯第十八章 管家野望 第七百一十四章 爲子作揖第四百九十四章 大軍集結第五百九十一章 劉乘之子第五百七十四章 勞工權益第三百三十三章 兩代醫者第五百七十二章 嶺南鋁業第二百五十五章 年節過後第九十七章 羌人女奴 第六百三十章 入宮觀戲第四十四章 山寨皇城 第二百八十六章 帝國科院第十六章 仁孝家宴 第六百二十一章 鮮衣怒馬第四百七十七章 天家諸事第五百四十二章 以珠抵過第五百八十七章 倭國伊予第三百四十四章 河灘登岸第一百三十七章 血洗臨洮 第四百三十三章 中央錢莊第七百六十七章 羅馬兵變第六百九十七章 發展代價第六百七十五章 伴駕出行第四百七十四章 諸般遷調第五百三十五章 黥面爲倭第五百七十二章 嶺南鋁業第七百二十一章 事出意外第一百六十六章 帝國郵政第二百三十一章 梟首腰斬第七百五十六章 不得封禪第五百七十六章 特殊賭賽第七百七十二章 哀隆攝政第六十七章 國之羽翼 第二百四十二章 謀取王位第六百零一章 欺人太甚第七十一章 所謂伊人第一百三十八章 協從理政第四百一十九章 金融調控第六百二十五章 電力照明第七十七章 暗流洶涌 第八百零一章 攪屎棍子第五百六十三章 衝撞體制第一百四十九章 大軍班師第六百八十章 母子論理第六百三十八章 國之重器第二百一十二章 匈奴來襲第一百四十八章 募民屯田第六十五章 雁門行商 第三百六十一章 脫崗培訓第四百二十一章 諸將遷調第三百三十一章 冬去春來第五百七十三章 李陵隨軍第六百零四章 安息特使第二百五十一章 監察體制第九十九章 私有企業第四十五章 劉榮歸國 第七百八十章 邁向成熟第六百四十六章 親王召見第三百四十七章 立冬時節第二百九十一章 長秋基金第四百二十四章 絲絲春愁第五百一十二章 害人害己第四百一十六章 珠贈嬌妻第七百零五章 羅馬權鬥第七百七十九章 家有犟兒第一百六十七章 烏桓來使第一百七十章 齊王獻國第四百五十一章 鳴炮賀壽第六百七十三章 妻兒打靶第四百三十八章 兵發大夏第二百零一章 簡單粗暴第四百六十六章 少妃有孕第七百二十三章 帝皇訓子第二百七十章 三伏景象第八百二十八章 長安會談第四百一十七章 公卿更替第七百一十九章 嗣子逛街第七百七十三章 盼得君歸第一百零九章 將門犬子第三百六十三章 着眼釜山第八百二十二章 踏破龍城
第七百七十八章 猶太祭祀剛結束工作回飯店,凌晨才能更新,大家勿等第一百四十四章 拍賣戰俘 第四百四十四章 軍事預算第七百三十八章 漢已八旬第六百三十一章 不合常理第二百章 水戰操演第四百零五章 母子平安第五百一十二章 害人害己第一百九十九章 改裝戰船第六百七十一章 水師整軍第二十六章 營建之事 第六百八十六章 太子登門第四百五十七章 百川船運第三百五十七章 劉舍辭官第五百二十七章 對外貿易第二百四十一章 破格拔擢第三百四十七章 立冬時節第一百零八章 廷尉汲黯第十八章 管家野望 第七百一十四章 爲子作揖第四百九十四章 大軍集結第五百九十一章 劉乘之子第五百七十四章 勞工權益第三百三十三章 兩代醫者第五百七十二章 嶺南鋁業第二百五十五章 年節過後第九十七章 羌人女奴 第六百三十章 入宮觀戲第四十四章 山寨皇城 第二百八十六章 帝國科院第十六章 仁孝家宴 第六百二十一章 鮮衣怒馬第四百七十七章 天家諸事第五百四十二章 以珠抵過第五百八十七章 倭國伊予第三百四十四章 河灘登岸第一百三十七章 血洗臨洮 第四百三十三章 中央錢莊第七百六十七章 羅馬兵變第六百九十七章 發展代價第六百七十五章 伴駕出行第四百七十四章 諸般遷調第五百三十五章 黥面爲倭第五百七十二章 嶺南鋁業第七百二十一章 事出意外第一百六十六章 帝國郵政第二百三十一章 梟首腰斬第七百五十六章 不得封禪第五百七十六章 特殊賭賽第七百七十二章 哀隆攝政第六十七章 國之羽翼 第二百四十二章 謀取王位第六百零一章 欺人太甚第七十一章 所謂伊人第一百三十八章 協從理政第四百一十九章 金融調控第六百二十五章 電力照明第七十七章 暗流洶涌 第八百零一章 攪屎棍子第五百六十三章 衝撞體制第一百四十九章 大軍班師第六百八十章 母子論理第六百三十八章 國之重器第二百一十二章 匈奴來襲第一百四十八章 募民屯田第六十五章 雁門行商 第三百六十一章 脫崗培訓第四百二十一章 諸將遷調第三百三十一章 冬去春來第五百七十三章 李陵隨軍第六百零四章 安息特使第二百五十一章 監察體制第九十九章 私有企業第四十五章 劉榮歸國 第七百八十章 邁向成熟第六百四十六章 親王召見第三百四十七章 立冬時節第二百九十一章 長秋基金第四百二十四章 絲絲春愁第五百一十二章 害人害己第四百一十六章 珠贈嬌妻第七百零五章 羅馬權鬥第七百七十九章 家有犟兒第一百六十七章 烏桓來使第一百七十章 齊王獻國第四百五十一章 鳴炮賀壽第六百七十三章 妻兒打靶第四百三十八章 兵發大夏第二百零一章 簡單粗暴第四百六十六章 少妃有孕第七百二十三章 帝皇訓子第二百七十章 三伏景象第八百二十八章 長安會談第四百一十七章 公卿更替第七百一十九章 嗣子逛街第七百七十三章 盼得君歸第一百零九章 將門犬子第三百六十三章 着眼釜山第八百二十二章 踏破龍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