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9章 三級兵役制度

齊國的官員們很快發現,這樣龐大的數字再用斤這個單位來計算實在太過麻煩了。

於是徐世楊趁機提出深化新的度量衡改革。

這次改革的重點是按照十進制統一計算重量單位。

以往,大周度量衡中的石,實際上是一種容積單位,徐家崛起之後,徐世楊強行把石變成重量單位,規定一石等於150斤。

新的度量衡再次改變這一等式,實際比例爲:

一石等於十鬥等於一百升等於一百斤。

爲配合這一度量衡推行,齊國國家銀行將在隆道五年開始發行大額糧票,在原有的一斤、兩斤、五斤、十斤基礎上,發行五十斤和一石面額的糧票。

這樣,用新的度量衡計算,齊國在隆道四年的財政收入爲四千七百萬新石。

而財政支出爲三千五百萬新石,雖然同樣大比例超出年初計劃,但並不影響齊國財政的健康程度。

……

隆道五年之前,齊國實際上有兩套貨幣。

其一是齊國內部通行(也在高麗流通)的糧票。

其二則是主要用以對外貿易的金銀銅鐵硬幣。

兩套貨幣的兌換以當時的糧食價格即時計算,這樣雖然能避開齊國硬通貨不足的缺陷,但實行起來非常不方便,每年都要增加戶部財務人員極大的工作量,也容易出現計算錯誤和大額誤差。

因此,徐世楊建議,隆道五年開始,兩套貨幣應該儘量開始合併。

有鑑於以糧爲本依然是現階段不可動搖的主流,那麼金屬硬幣貨幣就應該主動融入到糧票貨幣當中。

在這方面,徐世楊的建議是,銅鐵貨幣在齊國範圍內取消流通,齊國範圍內小額輔幣完全依賴於糧票。

然後金銀幣與糧票直接掛鉤,而與硬幣本身的材料價值脫鉤。

比如一枚金幣等於十枚銀幣等於十石糧票。

爲了表示區別,銀幣以兩作爲單位(實際上銀幣重量沒有一兩,也不是純銀,金幣亦然),金幣則以新的貨幣單位元來代稱。

也就是說,一元等於十兩等於十石。

這樣,雖然齊國仍然是外部使用金銀貨幣,內部使用紙質糧票,但兩種通貨已經有了固定的內在聯繫,將來條件成熟,兩種貨幣就能正式合併成一種。

……

現在仍然是戰爭時期,軍隊依然是齊國上下最關心關注的焦點,因爲大家都是從苦難中走過來的,都很清楚強大的齊軍纔是安身立命的本錢。

隆道四年的擴軍計劃自然早已不打折扣的徹底完成,但隆道五年,軍方卻沒有繼續大規模擴軍的要求。

徐世楊主導的兵部新一年度工作計劃,只是提出有限加強騎兵、工兵、炮兵和海軍等技術兵種,把總兵力夯實在十萬左右。

野戰軍兵力總數可以不增加,但兵役制度還得改進。

兵部的新計劃是:

實行義務兵役制,齊國每位18歲以上健康的男女平民都要參加兵役選拔,從中挑出野戰軍新兵。

如果沒有成爲軍士官,那麼每位野戰軍列兵在部隊中服役三年(技術兵種爲五年),到期立刻退伍,但要在預備役部隊中登記爲預備役。

預備役人員服役到四十歲爲止,然後還要當做民兵繼續服役到六十歲。

到了年齡未能選入參加野戰軍的男女青年,直接轉入預備役,同樣在預備役中待到四十歲轉民兵。

這樣,齊軍士兵的服役期雖然短暫,但有過軍事經驗的國民總數卻大大增加(每個成年人至少有在預備役服役的經驗),在需要更多兵力的時候,齊國能迅速把一線兵力擴充到一個令人瞠目結舌的規模。

這種兵役制度實際上是一種三級兵役制度的變種,比較接近與另一個位面的二德子。

徐世楊敢於這樣做,主要是因爲他覺得目前十萬野戰軍在數量上已經足夠對付所有敵人了,但他仍然需要爲未來的大擴張做一些準備工作。

另外徐世楊也需要大量經過軍隊紀律和文化洗禮的人才回饋社會,幫助齊王政權加強對社會基層的控制。

一線野戰軍兵額不增加,那麼大量經費自然要花在改進官兵待遇和更新武器裝備方面。

特別是武器裝備。

兵部打算,在隆道五年,徹底取消野戰軍中的銳士長矛兵和神機兵火繩槍手編制,把他們全部升級爲燧發槍兵。

現在之所以能夠這樣做,主要是因爲齊國兵工廠已經可以完成火藥顆粒化的規模生產,燧發槍手已經不再需要把引藥和發射藥分開儲存,現在他們完全可以使用同一種火藥完成這兩項工作。

這樣,燧發槍手每次作戰的備彈數目已經可以達到標準的60發,因此把所有輕步兵都升級爲燧發槍兵已經不存在任何瓶頸。

爲了配合這一裝備升級計劃,齊國所有國營兵工廠開始全面停產標準制式火繩槍,從今天開始,只生產製式燧發槍和對外出口用的簡易火繩槍(鳥槍)兩種槍械。

而現有的制式火繩槍,除了對民間出口一部分外,其餘部分將會回收,全部改造成燧發槍——制式火繩槍與燧發槍除了槍機機構不同外,其他規格完全相同,換上燧發槍機就是隻是燧發槍,此時齊國享受到這一標準化的好處。

炮兵的裝備升級計劃更加複雜一些。

首先是飛行炮兵裝備的神機炮將被徹底淘汰,更換成一種發射3斤炮彈的新式長身管火炮。

然後,分配到野戰軍中的火炮,規格限定爲:

營級爲新式3斤野戰炮(4磅);

旅級爲6斤野戰炮(9磅);

軍級爲10斤野戰炮(13磅)。

此外,陸軍獨立重炮兵依舊裝備20斤攻城炮和30斤臼炮。

所有新式火炮都採用鐵心裹銅(內膛爲鐵鑄,外包裹一層厚厚的銅),這種火炮比純粹的段鐵炮要重一些,但炮壁可以做的更厚,因此可以承受更大膛壓。

相對銅炮,這種火炮發射壽命更長(鐵比銅耐磨損),可以說是目前技術條件下性能最適中的炮兵武器。

淘汰下來的火炮,大部分將會被融毀成銅鐵件另作他用,少部分可以特批出口給友好政權,用以加強盟友的軍備。

第646章 賈時飛的野心第43章 塢堡民兵第373章 財政2第514章 試射第750章 徐世楊的意見第720章 大帝國4第81章 暴打族叔第630章 安全第408章 幸福很簡單第351章 糧稅第464章 人口!人口!1第419章 各方都在期待第691章 河中—碎葉3第457章 生女真第748章 請內附第258章 戰黃河1第316章 搶劫第705章 南征5第435章 兵役制度第556章 黑店第429章 佔領蓋州3第68章 趙琳的努力第180章 吾劍未嘗不利!第283章 虎頭蛇尾第669章 金陵之戰,其實沒打起來2第269章 遭遇戰第150章 抵稅第29章 包圍第652章 開戰之前第557章 1790年第57章 勝利第278章 一線第606章 十八年了第421章 移民車隊2第287章 醉酒的黑旋風第64章 我喜歡戰爭第337章 狼煙第456章 索倫部第496章 新春3第743章 突發第712章 勝利果實1第581章 得與失第181章 笨拙的戰爭第400章 降服5第676章 1795年第442章 賀使1第165章 主戰派第321章 交換第401章 江華和約第12章 徐家15屯圓桌會議1第29章 包圍第2章 夜間第451章 周軍的實力第322章 坦誠第395章 降服1第311章 水利第722章 皇家財源第67章 糧食第645章 秦軍2第164章 文仲第590章 隴西之戰2第477章 珍惜機會第543章 心情不好第164章 文仲第96章 我敢!第289章 勝利1第629章 去江南第755章 最後一年第146章 賺到了第388章 選擇第380章 銀術可的想法第680章 大捷1第225章 攔截第725章 麻六甲2第581章 得與失第653章 宣戰第300章 海盜行動1第177章 紀律第211章 新人事安排第357章 劫掠2第358章 準備戰鬥第676章 1795年第344章 遼南佈局第392章 伐高麗4第596章 從一而終第287章 醉酒的黑旋風第149章 雙嶼港第329章 旅順3第231章 江南亂局第294章 忠臣1第397章 降服3第366章 盈利第480章 左鶴林第729章 攔駕告狀第323章 虧空第450章 對扶桑政策第219章 祝家莊6第667章 暴秦7第488章 善保第140章 登瀛洲
第646章 賈時飛的野心第43章 塢堡民兵第373章 財政2第514章 試射第750章 徐世楊的意見第720章 大帝國4第81章 暴打族叔第630章 安全第408章 幸福很簡單第351章 糧稅第464章 人口!人口!1第419章 各方都在期待第691章 河中—碎葉3第457章 生女真第748章 請內附第258章 戰黃河1第316章 搶劫第705章 南征5第435章 兵役制度第556章 黑店第429章 佔領蓋州3第68章 趙琳的努力第180章 吾劍未嘗不利!第283章 虎頭蛇尾第669章 金陵之戰,其實沒打起來2第269章 遭遇戰第150章 抵稅第29章 包圍第652章 開戰之前第557章 1790年第57章 勝利第278章 一線第606章 十八年了第421章 移民車隊2第287章 醉酒的黑旋風第64章 我喜歡戰爭第337章 狼煙第456章 索倫部第496章 新春3第743章 突發第712章 勝利果實1第581章 得與失第181章 笨拙的戰爭第400章 降服5第676章 1795年第442章 賀使1第165章 主戰派第321章 交換第401章 江華和約第12章 徐家15屯圓桌會議1第29章 包圍第2章 夜間第451章 周軍的實力第322章 坦誠第395章 降服1第311章 水利第722章 皇家財源第67章 糧食第645章 秦軍2第164章 文仲第590章 隴西之戰2第477章 珍惜機會第543章 心情不好第164章 文仲第96章 我敢!第289章 勝利1第629章 去江南第755章 最後一年第146章 賺到了第388章 選擇第380章 銀術可的想法第680章 大捷1第225章 攔截第725章 麻六甲2第581章 得與失第653章 宣戰第300章 海盜行動1第177章 紀律第211章 新人事安排第357章 劫掠2第358章 準備戰鬥第676章 1795年第344章 遼南佈局第392章 伐高麗4第596章 從一而終第287章 醉酒的黑旋風第149章 雙嶼港第329章 旅順3第231章 江南亂局第294章 忠臣1第397章 降服3第366章 盈利第480章 左鶴林第729章 攔駕告狀第323章 虧空第450章 對扶桑政策第219章 祝家莊6第667章 暴秦7第488章 善保第140章 登瀛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