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1章 落幕

徐睦河對齊國展現出來的超強動員能力感到十分自豪,五十萬兵三十萬條槍依舊不算極限,而他認爲,這樣的力量足夠橫掃天下了。

當然,他現在不能這麼做,畢竟剛剛脫離大周,現在就直撲臨安,之前在世人面前的哭訴就成笑話了。

天子不能成爲笑話,所以金軍江南的事還得等幾年。

嗯,其實這個理由並不重要,最重要的是北方戰亂還未徹底解決,以及齊國的經濟並不能支撐五十萬大軍動員太久。

他需要解散一部分部隊,讓出人口收割今年的秋糧。

因此齊軍抵達淮河一線後,就不再繼續前進了。

隨後徐睦河通過江南的傳媒集團,向世人宣佈:爲了展現齊王脫離大周確實是迫不得已,雖然齊軍有能力立刻橫掃江南,但齊國仍然願意與大周以淮河爲界,兩相無事。

如果隆道皇帝感念百姓的辛苦,那麼以後就不要再作這種令親者痛仇者快的蠢事了。

作爲對朝廷最後的誠意,齊王宣佈釋放此次所有被俘的周軍軍官,包括督淮南西路翁書平翁大人在內。

民間傳言,齊國之所以釋放這些人,主要是他們實在太弱了,根本沒給齊國帶來什麼損害,若是還有下一次,齊國希望還是這些人指揮周軍。

……

讓我們把時間倒撥一下。

八月初徐世楊得知周軍開始進攻後,終於不再繼續拖延,與八月初八發動對大同城的最後攻擊。

經過接近兩個月的奇特圍城,絕大多數大同守軍對齊軍的警惕性和敵意都已經降到最低,以至於齊軍進攻的時候,守衛在城牆上的世候軍連城門都沒有關。

齊軍就那樣按時出營,列陣。

這個時候世候軍還以爲齊軍是進行例行訓練表演,城牆上還有些市民拿着果乾和茶壺等着欣賞。

結果齊軍直接進城,花了八分鐘時間,無血接管大同城所有城門和城牆。

這個時候世候軍才意識到這是齊軍的總攻開始了,然而意識到這一點並沒有任何意義,因爲進攻者已經開始向城市的縱深推進,部署在外圍的世候軍已經開始被解除武裝。

好在兩個月來,齊軍的表現已經給大多數普通士兵留下了他們非常友善的印象,況且人人都知道大同根本守不住,能堅持到現在已經是齊國人手下留情的結果了。

大家心理上接受了失敗的可能,又不擔心勝利者會苛待自己,那麼整個攻城戰就成了一個走流程的交接。

齊軍四面出擊,把大同守軍繳械後暫時送出城外,齊軍在城外爲他們準備了熱水、菜湯和小米稀飯,這些食物足夠打消最後一絲不安了。

齊軍攻擊的重點是範永斗的大宅,這個佔地面積巨大的園林外面有高牆碉樓,裡面有倉庫水井,本身就是一座小型要塞,而且八大世候最後的力量都集中在這裡。

這些人大多是世候家族的子侄、家生子之類死忠派,也是如今大同城內最後一批願意抵抗的人。

齊軍並未直接強攻範永斗的豪宅,他們先行佔領了城內其他重要位置,包括幾個制高點、屬於世候家族的倉庫、店鋪、別院之類的地方,剪除大院周邊的防禦支撐點,孤立這個屬於世候控制的最後據點。

在城內一座屬於範永鬥家的大型布匹店內,齊軍抓到一個範家的高級管家。

這個人屬於範家的內宅管事,原本應該守在那座最後的大宅中的,但他因爲覺得範家已經覆滅在即,不願意陪葬,因此提前躲到這裡,齊軍一來他就主動投降了。

這個人對內宅的情況十分清楚,按照他的供述,此時晉省八大世候全都龜縮在範家的那座大院裡——自從齊軍進攻晉省,他們就一直在那裡“運籌帷幄”,以便集中大家的力量抵抗,結果現在全被圍在裡面了。

當然,對他們來說,集中在那座院子裡也不算錯誤的決定,因爲此時晉省的其他地區都已經在齊陝軍的控制之下,不在這裡,那肯定早就被齊軍逮住了。

八大世候都在這裡,那麼他們最親信的力量自然也在這裡,因此範家大宅裡目前有大約兩千五百武裝人員,這些人的裝備非常不錯,據說都是雙甲,強弓硬槊,甚至還有人擁有一些齊國火槍。

這倒是沒什麼奇怪的,畢竟齊國並不禁止對外出售軍火,甚至板甲鳥槍還是齊國最暢銷的工業品之一,東海島國扶桑、半島國家高麗、江南的大周朝廷、雙嶼港海盜李家,只要有足夠支付能力,誰都可以從齊國購買這一級別的武器。

再說,火繩槍和燧發槍都不難造,自己想辦法搞一支之後找些手藝好的鐵匠仿造一點都不難,無非是產量跟不上,以及標準不夠統一罷了。

這兩千五百甲兵放在別處,倒也不失爲一支強大的力量,然而放在現下,未免就太過淒涼了。

此時僅僅已經進城的齊軍野戰部隊,兵力上就已經達到了八千人,而且他們帶着超過六十門各種口徑的大炮,其中包括10斤野戰炮和30斤攻城炮,這些足以摧毀這個時代大部分城牆的武器拿來對付大宅的圍牆,已經算是大材小用了。

八月初九清晨,齊軍開始部署對範家大宅的最後攻擊。

他們控制了範家大宅周圍所有房屋,在其中幾個堅固的建築物內建立起炮兵陣地。

炮兵距離範家大宅外牆有兩百步(300米),這個距離正好在火繩槍的有效射距之外,對炮兵來說卻是個非常近的距離。

齊軍就在這個安全的範圍內不斷開火,只用了十輪射擊,就把範家大宅的外牆徹底轟塌。

期間有幾個敢戰的世候自己帶領親信發起絕望的反突擊,試圖摧毀看起來近在咫尺的齊軍炮兵,然而他們最後的努力被齊軍的燧發槍齊射和輕型炮兵的霰彈徹底打斷。

在失去了最後的地利,以及付出大約三百人的傷亡後,世候做了最後一次掙扎——他們派人出來與徐世楊談判,希望能夠爲自己爭取一個有條件投降的機會。

這自然沒有可能性。

下午兩點,齊軍發動總攻,約二十分鐘後,最後一個抵抗的世候兵在一處假山後面被擊斃。

齊國對晉省的這場戰爭,終於落下帷幕。

第174章 人市第284章 投降第56章 破寨3第405章 信第182章 諸位,起舞吧!第356章 鉅變第125章 鑄炮第103章 靠人不如靠己第601章 瀨戶內海海戰2第454章 向北航行第176章 黃河大俠第113章 塢堡血戰4第430章 兩難第233章 天下3第367章 宣傳第280章 如何得到和平第83章 結盟提議第26章 幹翻這世道第5章 夜戰2第300章 海盜行動1第60章 湯隆2第347章 海軍第699章 吉爾吉斯山4第386章 滅蝗3第6章 勝利第474章 第一次掃北2第194章 沒事了第760章 和虎第642章 父親第688章 四處擴張2第309章 市場第593章 反華夏包圍圈第423章 叛徒第65章 冬季2第144章 福船第632章 南下1第580章 新的戰爭第214章 祝家莊1第319章 戰2第113章 塢堡血戰4第485章 會見第647章 南征準備第507章 各方1第109章 塢堡血戰2第30章 望理解並配合第589章 沙塵之中4第437章 財務制度第110章 傷亡第286章 反擊第598章 奴隸戰爭2第717章 大帝國2第611章 平夏戰爭3第80章 別矯情第752章 無題第168章 動容第57章 勝利第273章 豬突2第139章 新式武器第37章 人生大事第676章 1795年第110章 傷亡第306章 風暴第498章 新春5第20章 站隊第404章 替代役第319章 戰2第346章 未雨綢繆第360章 血河第464章 人口!人口!1第84章 六家聯盟第354章 繞過第138章 平定五蓮山第659章 釣魚第695章 對交趾政策第480章 左鶴林第402章 幫助高麗重組軍隊第727章 父子第387章 道義與利益第19章 塢堡主們第493章 期盼第372章 財政第648章 峻法第759章 被侮辱與被損害的第247章 援助與否2第223章 條例第139章 新式武器第722章 皇家財源第112章 塢堡血戰3第469章 三級兵役制度第740章 人力第124章 宣言第418章 金軍的準備第389章 伐高麗1第100章 備戰2第633章 南下2第370章 棄守第587章 沙塵之中2第615章 興靈2第167章 目標:大運河第560章 三沙2
第174章 人市第284章 投降第56章 破寨3第405章 信第182章 諸位,起舞吧!第356章 鉅變第125章 鑄炮第103章 靠人不如靠己第601章 瀨戶內海海戰2第454章 向北航行第176章 黃河大俠第113章 塢堡血戰4第430章 兩難第233章 天下3第367章 宣傳第280章 如何得到和平第83章 結盟提議第26章 幹翻這世道第5章 夜戰2第300章 海盜行動1第60章 湯隆2第347章 海軍第699章 吉爾吉斯山4第386章 滅蝗3第6章 勝利第474章 第一次掃北2第194章 沒事了第760章 和虎第642章 父親第688章 四處擴張2第309章 市場第593章 反華夏包圍圈第423章 叛徒第65章 冬季2第144章 福船第632章 南下1第580章 新的戰爭第214章 祝家莊1第319章 戰2第113章 塢堡血戰4第485章 會見第647章 南征準備第507章 各方1第109章 塢堡血戰2第30章 望理解並配合第589章 沙塵之中4第437章 財務制度第110章 傷亡第286章 反擊第598章 奴隸戰爭2第717章 大帝國2第611章 平夏戰爭3第80章 別矯情第752章 無題第168章 動容第57章 勝利第273章 豬突2第139章 新式武器第37章 人生大事第676章 1795年第110章 傷亡第306章 風暴第498章 新春5第20章 站隊第404章 替代役第319章 戰2第346章 未雨綢繆第360章 血河第464章 人口!人口!1第84章 六家聯盟第354章 繞過第138章 平定五蓮山第659章 釣魚第695章 對交趾政策第480章 左鶴林第402章 幫助高麗重組軍隊第727章 父子第387章 道義與利益第19章 塢堡主們第493章 期盼第372章 財政第648章 峻法第759章 被侮辱與被損害的第247章 援助與否2第223章 條例第139章 新式武器第722章 皇家財源第112章 塢堡血戰3第469章 三級兵役制度第740章 人力第124章 宣言第418章 金軍的準備第389章 伐高麗1第100章 備戰2第633章 南下2第370章 棄守第587章 沙塵之中2第615章 興靈2第167章 目標:大運河第560章 三沙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