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4章 南北1

戰爭一開始,華軍立刻展開兇猛的攻勢。

江淮一線,華軍兵分三路進攻,由4萬人組成的第一軍團順着運河南下,直撲長江進攻金陵。

4萬人的第二軍團負責進攻廬州,5萬人的第三軍團負責長江上游的襄陽方向。

周軍方面,童貫率領的禁軍部隊分頭堵口,但是區區十五萬兵分散在數千公里長的戰線上,處處布放的結果就是處處兵力不足。

進攻開始僅僅十天,華軍全面突破淮河防線,除了襄陽之外,戰線寸寸斷裂的童貫不得已下令部隊開始撤退,嘗試尋求徐世鬆機動部隊的保護。

另外一方面,大周荊湖路經略使徐世柳宣佈反正,荊湖軍改旗易幟加入華軍當中,隨後六萬荊湖軍與華軍第三軍團會師。

徐世柳的行動切斷了襄陽以及川省一代與大周朝廷的聯繫,讓華軍輕易完成對襄陽合圍的同時,華軍得以控制長江上游。

最後一路,華夏海軍從臺島出發,與五月二十五日佔領崇明,並在島上建立中轉基地。

六千海軍陸戰隊直接從這裡乘坐中小型船隻進入長江,開始嘗試切斷大周的長江航運。

戰爭一開始,華軍就盡顯優勢,徐世鬆那個以禁軍爲盾,遲滯華軍,以新軍爲矛,進行防守反擊的策略從一開始就被證明不成功——原本被認爲有些戰鬥力的禁軍根本連遲滯華軍片刻都做不到,只是因爲華軍下手不夠狠,讓大部分禁軍得以安全撤退。

華軍的推進速度並不快,他們每佔領一地,首要工作不是清除大周的武裝力量,而是任命官吏、嚴肅鎮壓違法亂紀行爲,同時統計本地庫存物資。

如果糧食布匹等民生物資儲備不足,還要從本土調運一部分補充,以保證市面穩定。

爲了確保戰爭期間不出現大的動亂,所有新領土的原大周官員一律暫且留用(如果他們沒有逃走或者爲大周殉死的話),之後如何處理這些官員,則要等待本土調查團的審計審覈工作。

讓徐世楊感到欣慰的是,雖然華軍進攻過程中有人逃往深山,也有報告說一些年輕女子躲在家裡,臉上抹了鍋底灰,但並未出現民衆大規模南逃的現象——相對四十多年前大周南遷,數百萬江北民衆一齊南逃,之後每年還有大量民衆南遷的景象,這次真的是一個天上一個地下。

當然,大周也不是一個忠臣都沒有。

至少襄陽城守將呂文煥堅決拒絕投降。

呂文煥在襄陽還算得軍心民心,戰前他在城中大量儲備糧草,足以供應全城軍民十年之用,同時他還整頓城防,在原有的城牆基礎上繼續加高,同時疏清護城河,以擴大地利優勢。

爲了對抗華軍的炮兵,呂文煥準備了超過三百架八牛弩,又從大周朝廷獲得了數十門各種型號的火炮和大量火槍。

呂文煥認爲,如果憑藉襄陽城三面環水,一面有山,易守難攻的地理優勢,他可以在襄陽防守十年以上——當然,前提條件是朝廷能保證長江上游水道的暢通,能夠通過水路運來補給和援軍。

第三軍團不可能允許自己繼續進攻的時候,背後還有這麼一個大釘子,因此襄陽—樊城成了華軍南下過程中,南北雙方爆發第一次真正大戰的地方。

這個時代的襄陽—樊城其實是一座母子城,襄陽在漢水以南,樊城在漢水以北,護衛犄角。

其中樊城看起來像是一座長方形城池,地形南高北低,但她南部緊靠漢水和襄陽,不比擔心背後的攻擊,只需要防守北面的低地。

加上樊城城牆的高度,從北面進攻樊城就相當於仰攻高地,地利上吃虧很大。

而且樊城與襄陽之間有浮橋連接,可以隨時撤出傷員並得到來自襄陽的增援和補給。

至於襄陽城本身更加易守難攻,經過呂文煥的加固,其城牆高度在8米以上,周長上千米,把整個襄陽城護在當中,此外還有引來漢江水形成的寬達數十米的護城河。

這樣的城市,在冷兵器時代,若是防守者意志堅定糧草充足,而進攻者沒有強大水師以控制江面的話,無論多麼大的兵力優勢都難以攻克。

從這一點上來看,呂文煥的信心不能說是狂妄自大。

如果換上一個同時代的對手,他大概真的有很大機會守住。

可惜的是,他的對手與周軍並不處在同一個時代。

在得到荊湖軍的支持下,華軍得以輕易控制襄陽周邊的幾個制高點和關鍵位置。

隨後華軍從陸路運來一些大舢板,用以封鎖漢江水面。

六月十二,華軍開始第一攻擊襄陽。

華軍在襄陽以南的虎頭山制高點上部署了六門三十斤臼炮,直接憑藉高度優勢和高彈道射擊襄陽城。

在臼炮的掩護下,華軍攻城炮兵越過西面的萬山,在襄陽西門附近強行佈置攻城炮兵陣地。

呂文煥集中所有炮兵試圖阻擋華軍,但是他手中的炮兵無法攻擊有效射程之外的華軍炮兵,而華軍臼炮卻可以在觀察員的校正下一步步摧毀周軍炮兵。

華軍炮兵的射程優勢讓呂文煥十分後悔過於輕易的放棄南山制高點,然而大錯已經鑄成,後悔也無用。

十四日,呂文煥派兵出城野戰,試圖阻礙漸漸成型的華軍攻城炮兵陣地,但主動出城的周軍被華軍野戰炮兵輕易擊潰,不得已退回城內。

十六日,一支滿載援軍和補給的周軍船隊從長江下游逆流而上,進入漢江,嘗試對襄陽進行增援,但在半路上就被華軍內河船隊和部署在漢江兩岸的陸基炮兵擊潰,援軍中兩千多人戰死,五千多人被俘,全軍覆沒卻沒有一艘船衝破唐白河口,更別說達到襄陽了。

十七日,華軍攻城炮兵部署完畢,當天發動總攻。

華軍連續轟擊兩個小時,在襄陽西門城牆上打開一個巨大的豁口,隨即陸軍乘坐大舢板強渡護城河。

呂文煥命令守軍使用八牛弩對華軍船隊射擊,給華軍造成一定傷亡,一艘舢板被投石機砸中翻沉。

但華軍不爲所動,繼續進攻,第一艘舢板在火槍和大炮的支援下與襄陽西城附近靠岸,隨即用刺刀衝擊城牆。

第266章 情報2第701章 南征1第143章 遣周船第109章 塢堡血戰2第497章 新春4第741章 南洋大陸第678章 邕州2第6章 勝利第242章 進軍1第81章 暴打族叔第364章 摘果子第168章 動容第656章 南北3第30章 望理解並配合第613章 西域2第618章 興靈5第483章 籌備大戰2第661章 暴秦1第9章 得失2第434章 齊王第113章 塢堡血戰4第617章 興靈4第80章 別矯情第699章 吉爾吉斯山4第45章 互啄第493章 期盼第222章 續戰第541章 落幕第261章 戰黃河4第224章 船隊到來第589章 沙塵之中4第 86章 第一次擴軍第476章 齊蒙互市第232章 天下2第637章 如何選擇第292章 勝利2第363章 激戰1第88章 局勢2第701章 南征1第598章 奴隸戰爭2第698章 吉爾吉斯山3第71章 徐世柳第522章 五里驛第735章 矛盾第595章 選擇第91章 戰利品第690章 碎葉—河中2第635章 信仰第52章 炮灰1第65章 冬季2第173章 緊迫第746章 殉爆第519章 最後通牒第96章 我敢!第503章 新的一年2第303章 鐵山海戰2第618章 興靈5第651章 我也要當大王第339章 退路第98章 備戰第195章 文相公的決定第337章 狼煙第547章 軍改4第543章 野店2第74章 爭執第591章 隴西之戰3第204章 炮擊第27章 集市第400章 降服5第117章 勝利第103章 靠人不如靠己第373章 財政2第359章 炮擊第313章 非常事第299章 海盜第210章 標杆第229章 貨幣第286章 反擊第599章 倭奴戰爭3第336章 下一個目標第215章 祝家莊2第13章 徐家15屯圓桌會議2第394章 伐高麗6第112章 塢堡血戰3第370章 棄守第248章 登州第155章 時局圖第428章 佔領蓋州2第734章 名門正派2第320章 重視第744章 殺徐世楊1第152章 採購第319章 戰2第339章 退路第330章 佔領第172章 困難第384章 滅蝗1第434章 齊王第589章 沙塵之中4第547章 軍改4
第266章 情報2第701章 南征1第143章 遣周船第109章 塢堡血戰2第497章 新春4第741章 南洋大陸第678章 邕州2第6章 勝利第242章 進軍1第81章 暴打族叔第364章 摘果子第168章 動容第656章 南北3第30章 望理解並配合第613章 西域2第618章 興靈5第483章 籌備大戰2第661章 暴秦1第9章 得失2第434章 齊王第113章 塢堡血戰4第617章 興靈4第80章 別矯情第699章 吉爾吉斯山4第45章 互啄第493章 期盼第222章 續戰第541章 落幕第261章 戰黃河4第224章 船隊到來第589章 沙塵之中4第 86章 第一次擴軍第476章 齊蒙互市第232章 天下2第637章 如何選擇第292章 勝利2第363章 激戰1第88章 局勢2第701章 南征1第598章 奴隸戰爭2第698章 吉爾吉斯山3第71章 徐世柳第522章 五里驛第735章 矛盾第595章 選擇第91章 戰利品第690章 碎葉—河中2第635章 信仰第52章 炮灰1第65章 冬季2第173章 緊迫第746章 殉爆第519章 最後通牒第96章 我敢!第503章 新的一年2第303章 鐵山海戰2第618章 興靈5第651章 我也要當大王第339章 退路第98章 備戰第195章 文相公的決定第337章 狼煙第547章 軍改4第543章 野店2第74章 爭執第591章 隴西之戰3第204章 炮擊第27章 集市第400章 降服5第117章 勝利第103章 靠人不如靠己第373章 財政2第359章 炮擊第313章 非常事第299章 海盜第210章 標杆第229章 貨幣第286章 反擊第599章 倭奴戰爭3第336章 下一個目標第215章 祝家莊2第13章 徐家15屯圓桌會議2第394章 伐高麗6第112章 塢堡血戰3第370章 棄守第248章 登州第155章 時局圖第428章 佔領蓋州2第734章 名門正派2第320章 重視第744章 殺徐世楊1第152章 採購第319章 戰2第339章 退路第330章 佔領第172章 困難第384章 滅蝗1第434章 齊王第589章 沙塵之中4第547章 軍改4